书城医学医学哲学
19084300000081

第81章 医学模式与医学范式的发展(2)

从范式的角度考察,应该说这时世界医学在整体上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范式,而是呈多元化状态。各个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医学理论,它们之间存在着客观上的竞争,没有哪一个取得了特殊的超越于其他理论之上的地位。据此也可以说古代医学仍然处于医学的前范式、前科学时期。直至近代西医产生之后,西医才取代了各局部地区的医学理论原来所占据的统治地位,成为世界普遍公认的医学理论,同时在它的周围也形成了一批坚定的拥护者,即西医的科学共同体,从而产生了世界统一的医学范式。

综上所述,从医学模式的角度考察,在某一时期中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医学理论有着共同的特点,因而分属于不同时期内的同一种医学模式。但是从范式的角度考察古代医学,只是在局部地区内形成了相应的医学范式,并使该地区的医学按照常规科学的规律发展着;而从世界医学的整体水平上看,古代医学还处于前科学、前范式时期,没有形成统一的范式。

第二节 近代生物医学模式与科学范式的形成

一、近代西医学的建立与发展

16世纪前后,在欧洲新兴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和社会变革的强力推动下,近代唯物主义哲学重新兴起,促进了近代科学革命,进而带动了西方实验医学的产生。

在基础医学方面,首先,在对人体结构的认识方面,古代医学对于人体的研究不是建立在人体解剖的基础上,而是从外部揣测人体内部的生命运动机制,罗马时期的盖伦医学也不过是以动物解剖为基础。16世纪的比利时医生维萨里不满足于古代医学和盖伦医学对于人体的种种解释,冒着生命危险亲自进行了大量的人体解剖,并出版了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人体之构造》一书,一举推翻了盖伦学说中的200多处错误,创立了科学的人体解剖学。《人体之构造》的出版奠定了近代西方医学的理论基础,为近代西医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和道路,从此掀起了一场伟大的近代医学革命。

继维萨里之后,17世纪的英国医生哈维质疑于盖伦学说中关于人体的血液是呈直线运动的提法,精心设计了动物实验,通过数学计量,发现了人体血液的体循环线路,并将心脏确定为射血与灌血的器官,出版了《论动物心脏与血液运动的解剖学研究》一书,奠定了近代西医的生理学基础。

17世纪还产生了三个不同的医学学派:医物理学派——主张用物理学原理解释一切人体的生命和疾病现象;医化学学派——把人体生命运动完全解释为化学变化;活力论学派——认为人体的生命运动既不是物理过程也不是化学过程,而是由一种非物质的“活力”所支配。

在对疾病的认识方面,18世纪意大利的摩尔干尼结合对病人的尸检,提出了疾病的器官定位学说。他在《论疾病的部位与原因》一书中提出,只有脏器的变化才是疾病的真正原因,临床诊断的任务应该是寻找“病灶”,由此建立了器官病理学。后来法国的比沙又将病变进一步定位到组织的层次,他提出组织是人体的机能单位,人体有21种组织,对于疾病的病理分析可以与不同的组织联系起来。至19世纪,德国的魏尔啸借助于显微镜技术和细胞学说,又建立了细胞病理学。这样,病理学的发展就不仅使人们找到了疾病在物质结构方面的根据,而且使其定位越来越趋于精确化。在对病因的认识方面,19世纪法国的巴斯德通过加热实验证实了有机溶液不会自己产生细菌,认为所有的发酵过程都是由细菌引起的,从而建立了细菌致病的微生物学,使人们对外界致病因素的认识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基础医学的进步有力地推动了临床医学的发展。在临床医学的诊断技术方面,为了寻找局部病灶,在望诊和触诊的基础上又发展了叩诊和听诊技术。同时也发展了测量人体物理变化的血压计、体温计等临床辅助诊断仪器。此外,有机化学和分析化学的发展带动了临床化学检验方法的建立,大大提高了诊断的正确性。

与对疾病的认识和诊断技术的发展相对应,在治疗技术方面则重点发展了以消除局部病灶为目的的外科学和抗菌素类药物。为了解决手术中疼痛、失血和感染三大难关,麻醉、输血和消毒技术发展起来,为外科学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传染病的预防和治疗方面,英国的真纳还发明了牛痘接种的免疫学方法,巴斯德等人做了用毒力减弱的细菌预防某些疾病的试验,对免疫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内科、妇产科、儿科、皮肤科、五官科、口腔科、精神病学等一系列临床学科也相继建立起来。

针对传染病、职业病、营养缺乏病以及环境因素造成的疾病等,18世纪起开始重视预防医学,公共卫生措施和设施得到初步的发展。

总之,自建立了人体解剖学后,经过1619世纪医学的不断发展,在西方兴起的近代医学已经完全从哲学中分化出来,形成了从基础到临床以及预防的比较完整的实证科学学科体系,产生了一大批为之努力奋斗的杰出医药学家,并且在防治疾病、保障人类健康方面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作用,使之逐渐被视为正规医学、常规医学而取代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传统医学,跃居世界的统治地位。

二、生物医学模式与医学的科学范式

(一)生物医学模式

近代西医建立以来,从解剖、生理、病理、病因方面的研究到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措施,主要都是围绕着人体的生物学属性而开展的,基本是建立在生物科学的基础上,由此形成了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的特点是采用分析-还原的思维方式,主要运用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等原理说明人体的生命和疾病现象,突出强调关于疾病的局部定位思想和特异性病因观念,即认为:人体的每一种疾病都具有相应器官、细胞或生物大分子的形态和/或理化改变,都有确定的生物和/或理化的原因,从而能找到相应的治疗手段。生物医学模式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片面注重于人的生物学属性而忽略了人的社会学属性,在它的框架内没有给疾病的心理、行为和社会因素留下余地;其分析-还原的思维方式限制了人们从整体上全面地把握人体各方面联系以及人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从而在哲学观念上表现出一定的形而上学性。但是尽管如此,还是应该充分肯定,生物医学比之古代医学终究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它使医学建立在更加科学的基础上,并且使人类在防治传染病、寄生虫病、营养缺乏病及地方病等方面获得了显着效果,取得了第一次卫生革命的胜利。这使生物医学模式在世界医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其影响一直持续到20世纪中叶。

(二)医学的科学范式

从维萨里的人体解剖学开始就基本奠定了近代西方医学的范式基础,它既是关于人体结构研究领域中的学科范式,也是整个西医范式形成的开端。此后西医的一系列重要进展都是对这一范式的不断展开和完善。随着西医学学科范式不断趋于成熟,近代西医学的发展进入了常规科学时期。与此同时,组成西医的各下属学科,从基础学科如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组织学等,到临床的内、外、妇、儿等各科,也都形成了各自学科领域的特定范式,也都进入了常规科学的发展时期。

与古代医学相比,近代西医的范式是一种科学范式。第一,在它的框架内,主要是将近代自然科学的成果应用于医学,采用了借助于仪器的观察和实验方法以及以此为基础的逻辑思维方法,在认识上直接深入到人体内部,从实证的性质上揭示了人体结构和机能活动的本质,使医学摆脱了直观经验加猜测思辨与笼统模糊的局限性。因而能够更加正确地对医疗实践发挥指导作用,更好地体现医学的功能和价值。第二,医学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一直被看作是一门单纯的应用技术科学,划归自然科学的生物学范畴。如在我国出版的《辞海》(1979)中写到:“医学是研究人类生命过程以及同疾病作斗争的一门科学体系,属于自然科学范畴。”在它的框架内发展起来的主要学科基本上都属于生物科学类的学科群,即侧重于围绕着人的生物学属性而进行研究,在与人的心理因素和社会学属性有关的人文社会学研究方面则显得相对薄弱。这是科学范式所存在的局限性。随着医学的进一步发展,到20世纪下半叶,这一局限性逐步得到了克服。

第三节 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与科学-人文范式的形成

一、现代生物医学的发展

(一)现代科学技术在医学中的渗透

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兴起了以物理学革命为先导的现代科学革命。20世纪4070年代以来,又兴起了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现代技术革命。飞速发展的现代科学技术渗透到医学领域,大大改变了医学的面貌,使其沿着生物医学的方向继续深入发展下去,从生物学属性的角度对人体生命现象和疾病的认识更加深刻与精确。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在应用生物工程技术方面,现代医学在治疗学领域开展了利用转基因技术纠正或补偿基因缺陷的基因治疗,开发了生长激素、促红细胞素、干扰素等基因工程药物,是治疗学领域中的又一场革命。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PCR)能在短时间内精确复制大量DNA片段,已被广泛用于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利用生物的体细胞进行无性繁殖的克隆技术可以使人类进行从分子、细胞、组织、器官到哺乳动物个体的选择性克隆繁殖。

电子计算机技术在医学中已被广泛用于医疗、科研、教学、医学情报检索、医院行政业务管理等各个领域。激光技术被用于医学,产生了激光手术、激光分离同位素、激光拍摄高分辨率的全息图片、测量人体微量元素的激光光谱分析以及用激光微束照射技术治疗微小病灶等技术。电子显微技术用于医学,产生了电子显微镜,它与超薄切片技术结合,对认识人体的微观结构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此外还发展了扫描电子显微镜、高分辨率透射电子显微镜、彩色电子显微镜等。放射性同位素在医学中的应用主要是同位素示踪法,即用同位素标记生命物质,并追踪其在体内的变化途径,以准确了解人体的物质代谢情况。超声技术在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取得了很大进展。

(二)基础、临床和预防医学等领域的重要进展

现代医学在近代医学以分析为主的认识路线基础上,又呈现出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新发展趋势,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全面揭示出人体生命和疾病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