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以人为本实践创新
19085600000032

第32章 思想政治教育篇(20)

经过几年实践,我国积极就业政策体系逐步形成,其主要内容包括:

一是坚持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目标,实现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良性互动。二是完善就业工作责任制度,层层落实目标任务。三是进一步落实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增加财政资金的支持力度。四是推进统筹城乡就业,加强城镇新增劳动力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五是进一步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加强职业培训和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

2007年8月30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这是我国在就业领域制定的第一部专门法律,确立了就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也确定了政府在促进就业中负有重要职责,为政府部门搞好就业服务、就业援助,解决就业的一系列具体问题提供了法律依据和保障。党的十七大报告,也明确把实现“社会就业更加充分”列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

回顾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度的变化,可以感到这是一个由铁饭碗到泥饭碗再到金饭碗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一次变化都体现了时代特征,体现了经济体制改革,体现了就业观念的进步和更新。当大学毕业生们手捧铁饭碗时,以为自己进了保险箱不少人不再勤奋努力,不再积极进取,还有部分毕业生对统分的工作岗位不满意,缺乏工作的主动性,内心渴望实现自己的就业预期。在供需见面,双向选择中优胜劣汰,使人们感到这是一个泥饭碗,极易被打碎。正因为容易被打碎,所以需要更多的责任感和工作热情以维护自己的泥饭碗。只有在通过自主择业和竞争得来的才是自己的金饭碗。

三、做好新形势下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思考

面对当前的就业形势,大学生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从生涯规划的角度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择业定位。其次是要客观合理地自我认知,不能只考虑“我想做什么”,更多的应考虑“我能做什么”,“我能胜任什么”,摈弃好高骛远的观点,避免眼高手低的情况,正确认识自身条件,避免走入择业误区,从实际出发先就业再择业。其三保持良好的择业心境,理智地看待择业中遇到的困难,冷静分析择业形势,正确对待择业挫折,不断增强择业信心。其四勇敢面对就业竞争,加强就业能力培养,增强自身竞争能力。

因此,尽管当前大学生就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但在国家政策的指导调控下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将使更多的大学毕业生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施展自己的才华,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时也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

新形势下高职高专就业工作的实践与探索

牟志宏

摘要:高职高专就业形势严峻。面对这种形势,高职高专毕业生应提高综合素质,进行职业定位来适应就业市场的需要;高校应转变培养模式共同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促进大学生顺利毕业。

关键词:高职高专就业困难对策研究

据统计资料显示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明显,就业困难,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作为具有“动手能力强”特点的高职高专毕业生2008年也同样经历了就业的寒潮。面对这种形势如何清晰准确地进行自己的职业定位,及时适应市场的需求发展,摆脱现有的尴尬处境是每个大学生和高校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造成高职高专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第一,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也是一个制造大国,中小企业是吸纳就业的主渠道。而我国这几年又连续遭受了洪涝灾害、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特大地震灾害,而2009年又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造成大批企业停产,大批工人失业。经济对就业的拉动力减弱以及我国城镇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存在,严重影响大学生就业。

第二,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结构性矛盾表现为区域的不平衡,大量毕业生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和城市,竞争数量有限和增量有限的岗位。广大中西部和基层却面临人才匮乏,导致“无业可就”和“有业不就”的局面。但另一方面,企业对高素质人才总处于饥渴状态。企业招不到人,大学生找不到工作。

第三,有不少毕业生主体意识淡薄。表现在求职过程中主动意识不够,依赖性强,认为就业的事情是学校和家长应当帮助自己搞定的,“等、靠、要”的思想意识还比较严重。不主动搜寻招聘信息,好像求职择业与自己关系不大,这样的心态必然导致就业困难。

第四,就业期望值过高。“精英情结”的淡化速度赶不上大学教育的大众化的普及速度。部分高校毕业生和家长就业期望值高,对薪金期望过高,形成了“上大学=成功=社会精英”这种认识,于是大学生都想留在大城市或者进机关事业单位,从而导致了局部地区和局部行业人才的过剩,其他地区和行业“有业不就”,影响就业。

二、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对策和建议

要解决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问题,重点要从社会需求、健全就业指导体系、学生自身就业意识等几方面入手:

第一,加强主体性教育,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主体性”素质包括三个方面的特征:独立自主、自觉能动性和积极的创造性。通过对大学生主体性教育的培养,使他们在教育活动和就业求职的过程中表现出其独立自主、自觉能动性、积极创造性。帮助学生能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找到合适的工作。

第二,大学毕业生应降低就业期望值,积极寻找工作。树立首先就业,然后择业,最后立业的观点。

从就业去向看,以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去向是“三分天下”的格局,三分之一事业单位,三分之一国企,三分之一民营,现在的大学生就业去向与过去“天之骄子”时代有很大的差别:2005年大学生到机关单位就业比率为1.4%,事业单位为12.8%,国企为7.9%,民营三资为22.3%,机关事业单位接收毕业生的数量逐渐减少;另一方面,我国中小企业数量涉及面广,发展迅猛,占我国企业总数99%以上,经营范围几乎涉及所有行业和领域,它们提供了约75%的城镇就业岗位,占每年新增就业岗位的80%以上,它们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成为接纳毕业生就业的主力军。

从就业层次看,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大学生就业层次不断下降。硕士毕业生在2003年到中学当老师还属罕见,2004年硕士到中学任教已很普遍,2005年、2006年博士、博士后到中学任教也很正常,2007年硕士毕业生开始到小学工作。

从就业领域看,大城市职位容量逐渐缩小,大学毕业生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就业层次开始下移,接着慢慢开始向中小城市和西部转移。所以,作为大学毕业生应认清现实情况,为自己的就业作好定位。

第三,大学毕业生应避免职业选择的盲目性和提高抗挫折能力。

选择职业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人生选择,生涯规划和选择的基础就是了解自己。但是,很多同学在职业选择上存在很大的盲目性,他们在进行职业选择时是以当前社会流行的职业观念和评判标准代替自己作选择,以外在的社会地位、经济收入等作为职业选择的依据,而不从自身的兴趣、性格、能力和价值观出发。职业选择的盲目性还体现在求职心态上典型的急于求成,患得患失,无所适从。他们在进行职业选择时,往往忽略自己的个人特点,从职业的外在条件考虑,与别人比较,或者听从家人的建议,从而导致事倍功半甚至事与愿违的结果。

作为学生,只有了解了自己的个性,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才会充满热情地释放出全部的能量。在目前就业形势下,毕业生逐年增多,用人单位的选择范围较大。毕业生投递上百的求职简历,参加多场招聘会,接受多次面试,遭到一次又一次的拒绝,是很常见的事。在屡战屡败的困境中,思维和心态将对一个人的求职产生很大的影响。积极的生涯观念和自我对话有助于毕业生在求职中保持积极的状态。在求职中,积极的自我对话可以帮助你,即使没有工作机会的时候也保持积极状态;即使遭到拒绝也积极寻求机会。积极、主动、百折不挠是面对就业市场的求职者应有的心态,能找到最好的工作的人并不是最合格的人,而是最会求职的人。

第四,学校与用人单位进行对接。

一是与用人企业签订委培协议,采取“订单式”培养方式,按照企业的用人标准,加强对学生的技能训练和培养。二是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外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让学生在车间、实验室等环境中接受基本技能训练,实现教育与生产的链接,将学生“毕业实习”与“就业”结合。企业可根据需要选拔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学生在顶岗实习试用期后可与企业签订聘用合同,在实习期满后成为企业正式员工,实现毕业生与企业的对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第五,完善校系就业服务体系。

一是学校和各系要有就业指导咨询部门,要有专人负责校、系的就业工作。二是就业信息网络化,要求各招聘信息都要上网,以及各高校就业信息的共享,这样便于学生上网查找就业信息,选择合适的就业岗位。

第六,加强对毕业生到基层的舆论宣传和政策支持,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

一是“把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作为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核心和重要任务”。要广泛开展动员、宣传和组织工作,把国家引导和鼓励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政策信息及时地传达给毕业生,引导学生积极投身到基层建设,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去,到农村,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二是要开展创业培训,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比如我校与成都乐创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签订了联合建设“成都电子高专乐创运动控制创新实验室”的协议,其中该公司以产品投入的方式投入资金30万元人民币,满足学生实验和师生科研的需要,为学生培养和学生的创业提供了平台。

三是启动创业基金,学校可以为即将毕业的学生提供一笔资金,鼓励学生先在校园内创业,毕业时,学校收回创业本金,这样为大学毕业生走出学校自主创业奠定实战基础。

第七,与学校校友会紧密配合,充分挖掘校友资源。我校具有96年的历史,可通过校友联系其所在单位开展人才招聘,同时也可发挥校友在招聘活动中的宣传示范作用,提高招聘成效。

第八,就业指导应做到阶段性和连续性有机结合。阶段性是指毕业前的集中教育,连续性则是指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提供不同的内容,使就业指导的内容分层次并有所侧重。比如说,新生入学后,要对新生进行就业生涯规划指导,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的辅导和有关调查问卷分析,帮助学生发现和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和特长;帮助学生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指定出符合个人成长与发展的目标,进行个性化就业指导;针对求职的毕业生,学校需要进行求职技巧指导,就业法律知识指导,就业政策指导,就业信息指导等,以帮助毕业生顺利实现就业。

以寝室为载体加强学风建设之我见

万鲤菠

摘要:良好的学风是学生成才的有力保障,学风建设一直是学生工作的重点。本文从分析学生现状出发,针对学生具体问题,采取相应措施加强学风建设,特别是如何发挥寝室建设在学风建设中的作用。

关键词:学风建设寝室措施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对人们的价值观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当代大学生受到市场经济和金钱价值观的影响,有些学生过多考虑个人利益,在学习上表现为学习目的不正确,学习态度功利化,甚至以能不能为自己创造更多物质条件为学习目标。于是如何让学生静下心来学习成为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作为大学生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我们应该采取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找到人生的方向。

一、大学生在各个学习阶段容易出现的问题

如何保证高校的教育质量,为国家培养大批合格的人才,其中高校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加强学风建设。加强优良学风的建设,也是高等学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要制定长效机制的学风建设方案,就需要我们对学生各学习阶段出现的问题进行掌握和分析。

第一,适应阶段。

大一第一学期应该是新生的一个适应期,但这一时期也是整个学风建设中最关键的阶段。这一阶段常出现的问题如下:

(1)学习目的不明确。学生从小学到中学,学习目的是为了考上大学,他们在学校、家长、社会的压力下,拼力学习,争取高分。一旦考上大学,认为捧上了“铁饭碗”,“理想”实现了,产生了一种错误的“补偿心理”,认为好不容易考上了大学,该放松放松,痛痛快快地玩一下。(2)适应能力较弱。现在大部分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除了学习以外的事情都由父母包办,独立能力较差。一旦进入学校,生活上就不能自理。外省的同学也因生活和语言的不适应,很容易造成厌学的情况。(3)专科学校的部分学生,认为自己是“走对了路,进错了门”,没前途,有的学生渴望重新考入本科院校深造。因此,自信心减退,自卑感增加,出现专业思想不巩固、学习不刻苦不踏实的现象,这也是影响学风的一个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