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以人为本实践创新
19085600000054

第54章 校园文化建设篇(12)

一、大学校训在学校教育中的意义和作用

不同的大学常常通过自己校训中极为凝练的语言,浓缩着自己的教育理念或价值追求。目前,全世界所有的高校几乎都有自己的校训。例如,作为学校办学理念和教育思想的历史积淀和凝结,办学思想、办学理念的提纯与升华,美国哈佛大学的校训是:“Let Plato be your friend,and Aristotle,but more let your friend be truth”(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与真理为友)”;武汉大学的校训是“自强弘毅求是拓新”;复旦大学的校训是“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这些校训均体现出上述高校崇尚真理、求真务实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激励着学生追求真理,探索真理,把真、善、美作为一生的追求。而北京师范大学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南开大学的“允公允能,日新月异”;四川大学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红专并进理实交融”等校训,则表达了其立校兴学的宗旨及培养目标。此外,广东药学院的“药学中西,医道济世”;江西财经大学的“信敏、廉毅”等校训,则反映出学校以“医道”、“诚信”立校,以“信”育人的办学理念。

由此可见,大学校训在彰显自己的办学特色,宣扬自己的办学理念,营造自己的校园文化氛围等方面都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并在高等学校教育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具体体现在:

第一,大学校训是指导全校师生的行为准则。

校训,是学校的一张名片,是指导师生立身处世的行为准则。例如,南京大学的校训“诚朴雄伟励学敦行”,它要求探求学问要本着一颗诚实、质朴之心,发愤图强,永不懈怠。而历史证明,南京大学的校训,事实上也成为师生们言行举止、立志成才的标尺,不断激励着南大人奋发有为。再如,复旦大学的“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旨在倡导和培养勤奋诚笃、善思多问、不怕吃苦、立志成就大业的精神,而事实证明,复旦大学培养出的莘莘学子,在国家建设的各行各业,也确实发挥着领头军的作用。还有很多师范类院校中的校训对师生立身处世、从教求学的行为规范予以了明确,如华中师范大学的“求实创新、立德树人”;云南师范大学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南京师范大学的“正德厚生、笃实敏行”;华东师范大学的“求实创造、为人师表”等等,这些校训都明确了师范院校师生的行为准则,是广大师生从教求学的行为规范。

第二,大学校训是学校办学特色的具体体现。

校训是一所大学长期以来文化传统、文化内涵、文化精神的结晶,它反映了一所大学的办学传统和特色,体现了学校特有的历史文化和人文精神,凸现了学校自身的文化特质。例如,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的校训“物我同舟天人共泰”,很好地诠释了自然界万物和谐统一整体的环保理念和鲜明特性;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的校训“建德明志筑能笃行”也充分涵盖了学校鲜明的行业背景和德、技双馨的教育要求;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的校训“海涵地负、德诚志远”也让人对该校办学特色、人才培养目标一目了然,是一种传统精神与现代追求的凝炼和学校的个性与特色的鲜明表现。

第三,大学校训是大学优良学风的集中体现。

校训引导优良学风,统领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校园文化的灵魂。校训在教导学生如何学习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例如,武汉大学的“自强、宏毅、求是、创新”;中山大学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等,都明确谕示了学生如何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端正勤奋的学习态度和刻苦的学习精神,以及如何才能养成严谨的治学之道。

第四,大学校训可以启迪学生如何做人。

现代教育在强调“成才”的同时,更强调“育人”,因为,一个只拥有专业知识和技能但没有远大理想、高尚道德、健全人格的人,不可能是一个健全的人。因此,一些学校的校训便更加侧重于启迪学生如何做人,如何与人相处,如四川大学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等校训,无不告诫莘莘学子世界是一个和谐的整体,个人的能力总是有限的,只有学会很好地与人和谐共处,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能跟上时代步伐。而河南大学的“明德,新民,止于至善”;云南大学的“立一等品格,求一等学识,成一等事业”;西南交通大学的“精勤求学、敦笃励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等着名校训都非常强调做人的重要性。

总之,大学校训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深刻的文化内涵而成为校园文化之魂,它以无形的控制力、感染力、凝聚力,把握着办学方向,弘扬着学校精神,锻铸着师生的灵魂,传承着学校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其独特而巨大的作用。

二、大学校训命意中存在的问题

纵观全国一些着名高校,不乏特点鲜明且与办学特色一脉相承的校训,如北京林业大学的“养青松正气、法竹梅风骨”;中国政法大学的“厚德明法、格物致知”等,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高校在自己的校训命意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具体体现在:

一是视野窄。一些大学对校训的意义和作用认识不够深入,思路不够清晰;有些校训简单停留在强调学习知识的层面,而忽视学生做人的要求以及对于整个社会的责任,从而导致了教育理念的片面化,未能突出全面育人的教育宗旨。

二是无个性。一些学校的校训缺乏自己的特色,没有把校训与本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个性特点和专业优势等联系起来。有的学校甚至将其他学校的校训简单拼凑组合修改为自己的校训,而没有经过深入细致的推敲和思考,这不仅没有使校训实现其应有的功能,反而弱化了自己的办学特色。

三是重复多。目前一些大学校训重复多,一些大学简单地照搬照抄,相互模仿,很多大学的校训中频繁出现“团结”、“勤奋”、“求实”、“创新”、“严谨”等词语,也还有一些大学根本就没有自己的校训。

三、大学校训命意的原则和方法

综上,大学校训在全面育人、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引导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每所大学都应对此引起足够的重视,以便使自己的校训在学校教书育人的过程中能发挥最大的作用。为此,笔者认为,各大学在自己校训命意的过程中可以借鉴以下方法:

第一,校训应民主提炼且科学构建。

校训的提炼过程是对学校办学历史、办学传统、办学思想、学校文化、学校精神的总结过程,需要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应该看到,校训提炼及宣传的过程,是用学校精神浸润、激励、感染师生的过程,是凝聚人心,催人奋进的过程。一旦校训内化为师生的精神力量,内化为师生的行为准则和价值标准,将会形成学校发展中的一股无形的巨大力量。

第二,校训应与高校的历史文化与时代精神相融合。

校训是学校长期文化传统的结晶,因此,在提炼校训时应充分考虑该校特有的历史文化和人文精神,在注重传统的同时,更要赋予其鲜明的时代特征,将办学的历史传统与现实的办学目标有机结合,在提炼校训时要力求做到继承与创新相结合、传统与特色相结合、理想与实践相结合。比如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建德明志,筑能笃行”的校训就不仅突出了自己学校的个性特色和德、技双馨的教育要求,而且显现出一种特有的时代文化精神。

第三,校训应与学校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相一致。

校训是对办学传统与办学目标的高度概括,是对全校师生具有指导意义的行为准则,不可简单模仿。综合性大学、师范类学校以及高职院校等各类不同院校的校训应该各有侧重,体现出各自的办学目标和个性特点。比如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的校训,“手脑并用学做合一”,虽然文字平实,却与该校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的高技能人才”的办学思想相对应的,符合该校的办学目标和办学理念。

第四,校训应注重文化品位。

校训是学校的名片,是学校文化的写照,是师生的座右铭。校训用词要有文化品位、文化底蕴,要注意植根于民族历史文化的土壤。没有历史文化根基的校训无疑是无本之木。

五、结语

大学校训体现着学校办学理念、目标和宗旨,凝聚着学校悠久的办学历史和传统文化,更是学校文化、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它是学校的灵魂与名片,引领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是学校发展中的一股无形的巨大力量,在学校教育和建设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试论高校学生公寓管理协同模式的构建

叶壮志

摘要:运用协同学的理论,积极探索并构建高效学生公寓管理的新模式——协同模式。该模式对于有效地加强大学生宿舍管理,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校学生公寓管理协同模式构建

一、现实问题和构建的理论

学生公寓管理按其管理部门来划分,一般可分为两种模式:学校后勤管理模式、学生管理模式。两种模式各有特点,后勤管理模式侧重于设施设备维护,也就是公寓的硬件管理,而公寓内学生的思想问题、心理问题等就无能为力,无从下手,方法不当有时还有可能激化矛盾。学生管理模式侧重于学生的日常教育管理,以思想政治教育和行为规范为主,而对学生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因不能及时解决,往往使工作缺乏说服力,工作有时会很被动。

协同学是一门研究系统中各个子系统之间在相互协同作用下,系统从无序向有序转变的科学。它于20世纪70年代由德国哈肯教授所创立,是一门新兴的、普适性强的横断学科之一。协同学为人们认识事物、处理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成了哲学的一种新思维。协同理论研究的是开放系统在外部一定条件的作用下,其内部各要素、各子系统之间,如何通过非线性相互作用而形成协同效应,自组织(指事物或一组变量从无联系的状态进入到有联系的状态的过程)成为一个协同系统的过程。协同学的核心——“协同效应”是指要素之间互相联系,相互关联代替其相对独立,相互竞争占据主导地位,从而表现出协调、合作,其整体效应增强,系统从无序状态走向有序状态,即“协同导致有序”,有序是协同的产物。它认为,系统形成协同运动的关键条件是系统内各子系统间的有机联系、协作和配合。

从大学生宿舍两种管理模式比较中可以看到,每一种管理模式都有自身的局限性。现实中,学生公寓管理模式的单一化已与大学生生活问题、思想问题、心理问题的复杂化和生活学习需求的多元化产生了尖锐矛盾。为解决这一矛盾,我们就要把这两种管理模式加以协同,以形成一种优势互补、能发挥最大效能的学生公寓管理新模式。

二、构建的主要内容

根据协同学的基本原理,构建高校学生公寓管理协同模式,就是要把高校中各种现有的教育管理资源进行有机的联系和整合,使之从无序走向有序,以形成一个能最大限度发挥教育管理整体效力的系统。具体来说,构建高校学生公寓管理的协同模式,需要其各个子系统间的有机联系、协作和配合,即在管理模式、工作队伍、教育力量、实施途径等方面的协同。

(一)管理模式的协同

我们知道,每一种管理模式都有其局限性,单一模式显然不能满足大学生在公寓生活学习需求的多层次性,客观现实需要我们对这两种模式加以整合与协同。在对两种模式的整合和协同过程中,我们并不是对它们进行简单的拼凑或叠加,而是要分清主次,进行有机组合。

我们知道,教育对于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具有强大的发展功能,教育为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发展性是教育的本质特征之一。马克思指出:“任何人的职责、使命、任务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从中可以看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发展性是教育的基本功能和本质特征。另外,从对众多大学生的调查资料来看,学生在公寓的时间一般占总数的60%以上。也就是说,绝大多数的学生一半以上的时间在公寓度过。可见,加强学生公寓的管理不仅仅是学生的住宿生活问题,同时也是对其进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阵地,必须要两种管理模式优势互补,发挥出最大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