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抑郁症自愈疗法
19085800000013

第13章 抑郁症自愈方法(6)

有人对”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以为然。这是认识上的偏见,以及实证上的寡闻。也许持这种观念的人认为,有的人作恶多端而并没有报应,其实你别忘了”不是不报,时辰未到“的因果铁律。查亚苏里亚博士说:“所有现代科学都相信凡事必有因,如果我们不相信因果关系,佛教和科学都一样不能存在。“英国的列摩民爵士说:“凡做一事,造一孽,必有后果,既已造成的罪恶,有可能因受到饶恕而消除,如果有人损害了别人,别人虽已经饶恕,而其罪孽仍然存在。并且因此罪孽而引起的后果,又绵延不尽,因此既造了孽因,必将受其果报,孽力高于一切。“可见”因果律“是大自然的一种”平衡“法则,任何物质、人类都逃脱不了这一规律的奖惩。

即使你暂时还没看到恶人遭报,那只是现象和时间的问题。而其内容,内在、内心的果报从一开始造”因“时就已开始了。就像人并不是到死那天才死的,有病也不是发病时才病的一样。不良的生活方式是因,如吸烟、酗酒、熬夜、暴饮暴食、纵欲等,这些都是不良的”因,“那”果“怎么会好呢?如很多名人的英年早逝等。有位哲人曾说:倘若你对原因发生兴趣,结果就不会感到奇怪了。

蓄谋犯罪、贪污受贿、私生活混乱的人以及种种在道德上、法律上作恶的人,他们心里能坦然吗?他们睡眠能安然吗?他们一遇风吹草动能泰然吗?他们的案子虽然没破,其丑闻虽然东窗未发,可他们却都活在战战兢兢、浑浑噩噩之中,这种无名压力、无限忧虑,又怎能使其健康长寿呢?

二、善是至爱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行善的境界亦有很大的分别,古人说:“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如有的企业家这边搞捐献、赞助,而实质只想靠媒体宣传,炒作自己和其企业,然后再获得更大的利润。甚至这边捐赠,那边就变相向政府要政策、要优惠、要好项目等。这比起李嘉诚,霍英东、田家炳等人的境界真是不可一纸而论,不可同日而语的。

然而”善欲人见“的企业家终究还比那些自私吝啬的暴发户好一点,君不见有的人身价百亿还能雇凶杀人;有的人已控制了全国某个市场的半壁江山却仍然欺行霸市……他们都在40多岁的壮年就自掘了坟墓,并留下骂名和罪名。

更有的暴发户丧心病狂地克扣雇工工资,拖欠民工工资。结果被激怒的报复者杀死……愚昧人的可能死于疾病,作恶的人的死法就会更充满可悲与血腥!

反之,那些心存善念、力行善行的人,虽然暂时不一定获得大的名声、利润,但他们却可以活得安然、坦然、泰然和超然。

三、善恶影响健康与寿命

美国耶鲁大学和加州大学的专家跟踪调查了加州阿拉米达县7000位居民,密西根大学的调查研究中心对2700多人进行了14年的跟踪调查,3所大学得出了相同结论,并向世人宣布:善恶影响人的寿命。

研究人员发现:乐于助人、对人宽容的老年人比那些只顾自己或只想”占便宜“的老人更为长寿。研究人员对随机抽取的老年夫妇进行了跟踪调查研究,包括是否乐意帮助亲戚朋友或帮邻居照顾孩子、搬东西、听他们倾诉等。结果表明,愿意为朋友和邻居做事的老人,死亡率比那些不愿意向亲戚朋友和邻居提供精神或物质帮助的老人低60%。而心怀恶意、损人利己、和他人相处不融洽的人,其死亡率比正常人高出1.5~2倍。而不同种族、收入高低、体育锻炼以及生活作风都不能影响这个具有普遍性的结论。

从心理学角度看,乐于助人,可以激发人们对他的友爱和感激之情,他从中获得的内心温暖,缓解了他在日常生活中的焦虑。宽容是心理养生的”安全阀”。宽容包含着理解和原谅,显示着气度和胸襟,更是人格坚强和有力量的表现。

人生的恶念大多起源于一个字,那就是”贪”。贪什么呢?主要是贪名、利、色、情这四大”障,“而四项之中尤以”色“字更具诱惑力。古往今来,有许多大英雄都不为名利所动,甚至将生死置之度外,但却摆脱不了这个”色“魔幻障。

得到少时贪多,贪到多时怕失,于是陷入”99恶性循环“之中。人的欲望无法满足,直到被绳之以法时,再醒悟已为时过晚了。

实践证明,惟有心善、行善才能心平气和、泰然喜乐。台湾地区的证严法师说:“凡夫追求财物,圣人追求真理。“她又说:“无病是第一利,知足是第一富。“只有知足的人才能给予。而给予又可分精神方面与物质方面而论。

美国迪帕克·乔普拉说:“每一种关系都是一次给予和接受。给予产生接受,接受又产生给予。上升之物必会降落,输出的也必定会回归。“他又说:“如果你勉为其难地给予,这种给予的背后没有丝毫的能量存在。换言之,当我们行善时不要带有任何功利性,更不必让别人都知道,更不必奢望对方以后的反馈和报答,这才是真善的境界。

行善又不必以财物的多少而论。古云:“百行孝为先,论心不论迹,论迹贫家无孝子。万恶淫居首,论迹不论心,论心今古无完人。”这个精妙的哲理是说,一个农夫困窘无钱赡养父母,可他经常去照看他们的生活,帮助干些家务活,给父母在病中以安慰。可他身居高位的弟弟,却借口太忙。几个月也不回家探望,只是捎些钱就算了事,你认为哪个儿子孝顺呢?

当你无法用金钱物质帮助给予别人时,也照样可以行善积德,如帮助别人排忧解难;帮助周围的老人和患者做事;激励那些意志消沉或绝望的人;将你的笑容传递给别人等。这些都是给人希望、给人温馨、给人类爱的善行。当你真心行善时,你的心情会怎样呢?当你意外地看到曾被你帮助或启迪激励的人重新燃起生命希望的时候,你的快乐是能以笔墨形容的吗?

上善若水,水能润下,水能就低,水能涤浊,水能以至柔而克至刚,水能不拘形式地展现自己。当你不以善小而不为,日积月累地注入时,那终有一天会成就你人生的“善良之海”。而作恶之人,他们心存浊垢污秽,愈浊愈腐,愈腐愈浊,最后身陷其罪恶的死海而难以自拔,又能怨谁呢?

古人云,积善之家常有余庆,为恶之人必遭凶殃。积善的人,心胸坦荡、心情愉悦,其免疫功能必然提高;作恶之人,心怀叵测、心有余悸、心存愧疚,常感焦虑、恐惧,其免疫功能逐渐低下,必然诸病缠身,心力交瘁,他又怎么能不短命呢?

“圣人心日月,仁者寿山河”,确实是见智之言。愿天下养生者,切不可仅在饮食起居方面下工夫,古今名医都懂得“治病求本”的大道理,然而治病养生也更不能“舍本逐末”,因为“心”为本,身为“标”,若舍修心、养心于不顾,那只能重蹈“邯郸学步”“买椟还珠”的后尘,而空遗悔憾矣。

第十一节“以心转境”法

一、病由心生

我们的心病有五大种类。

1.贪心

贪心一起,诸病丛生。甚至为了贪心而不择手段,最后走上犯罪道路而家破人亡者亦屡见不鲜。

2.嗔心

嗔心一起,轻则坐立不安、烦躁头晕,重则怒发冲冠,挺刃而起……常见有些人因一件小事,或别人说错了一句话就一直耿耿于怀,怀恨在心,饭也吃不好,觉也睡不安,辗转反侧想着明天怎么去报复,这种性格怎能不生病呢?

3.昏沉、懈怠、懒散

这是一种厌世的消极情绪,其主要是由人的自卑、攀比造成的。

4.胡思乱想

这种心病的根源是见异思迁,总是羡慕、嫉妒别人,想自己怎么能发财、升官等。

胡思乱想,还包括对健康、疾病的无根据、不科学地乱想,如有的人一旦患病,不论是什么病,总是往坏处想,笔者曾治一抑郁症和萎缩性胃炎的患者,她才37岁,工作很好,家庭条件也不错,可她总是多愁善感,整天担心丈夫是否忠诚,担心孩子的学习,担心父母的身体,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心里总是静不下来,长此以往患了胃炎。患病后,她又听别人说这病容易转变为癌症,所以更惶惶不可终日,面容更加萎黄憔悴,身体更加虚弱,食少纳呆,失眠多梦,悲观之极。根据她的具体病情和性格特点,我采取了“改其心志,用药辅持”,以心理疗法为主、食疗治疗为辅的方案。具体向她讲明萎缩性胃炎转变为胃癌的概率很小,那只是一种“或然性”,而不是“必然性”。同时,是否能够转变为胃癌,与情绪变化关系甚大,如果开朗乐观、积极面对、配合治疗,根本不会发生那种最坏的结果……经过几次疏导,加上又借给她《生命的重建》一书以及我临床诊治的心得体会,嘱她回家细读。1个多月后,她的症状明显好转,精神气色都明显改观;不到3个月,她的病就痊愈了。

5.痴病

痴分为两个方面,如果对书痴、对艺术痴、对事业痴,就是一种高尚的执着。反之,如果对情痴、对权钱痴、对烟酒痴、对赌痴、对邪教痴等,那就是病!

古代医家认为:“心病还须心药医。”而这些治疗的“心药”,就是本书中的智慧和方法。“有智慧就有光明,没有智慧的人生是黑暗的”。

二、以心转境

笔者认为,有智慧的人就能“以心转镜”。比方说,同样住的是两室一厅的房子,同是3口人,甲的境界是“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故每天能心平气和地工作学习,享受天伦之乐;而乙则愤怨不平,牢骚满腹,认为自己的能力不比别人差,为什么住房这么狭小,别人为什么能住三室一厅,还有的人住别墅,于是情志郁结,工作缺少热情,生活觉得无聊,先是“心病”,随之而来的必然是抑郁症、高血压病、胃炎、心脏病等在“恭候”着他。

古人云“心宽不怕房屋窄”。孔子的得意弟子颜回,居陋室,一箪食,一瓢饮,而不改其志,能自得其乐;诸葛亮身栖茅屋而怡然自乐,心怀天下;刘禹锡在《陋室铭》中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况且,住房面积小的人没有抑郁症,不失眠,那甜美的梦境,是住在别墅中辗转失眠的老板花多少钱也买不到的。我们在报刊、杂志上不是经常看到某某明星离婚、失恋后独居别墅后孤独、寂寞、失落吗?可见房子再大、再华丽,如果没有爱在里边弥漫,那只能是房子而不是家;反之,如果有笃厚的亲情、浪漫真挚的爱情,即使房子再小,那也是一个极具魅力和凝聚力的、温馨妙曼的家!

有智慧的人,在不能马上改变房子的维度时,可以马上改变“心”的容度;没有智慧的人,往往钻牛角尖,钻死胡同,结果是越来越窄,作茧自缚。事实证明,最浩瀚的不是大海,也不是天空,而是人的心胸!它可以包藏天地之机,气吞宇宙之象……有智慧的人会认为,即使是广厦万间,也只能是夜宿八尺,况且再大再美的房屋楼宇,你也只是短暂的“使用权”,如果没有健康的身体和宁静的心灵,就是拥有贵如天子的殿堂也不一定生活得快乐和幸福。

笔者有一友人,其子生性贪婪,大学毕业后在某单位做财务工作,几年后已提升为财务科长,为了虚荣,为了讨好女友,结果铤而走险贪污公款买了大房子,可悲的是没住上1年就东窗事发,不但房子缴公抵债,而且妻子也离他而去,他至今还在独自一人品味铁窗囹圄的滋味呢!

一个贪病、一个痴病,使其沦为罪犯,古今中外的痴情者,又有几个能不为情所动?笔者在临床中,常见很多年轻人的抑郁症、肝胆病、脾胃病等,都是因痴情所致。更准确地说,是因好色而起。好色,如果不超过一定的度,倒是无可厚非,男人、女人都有好色的一面,这可谓之一个人的审美能力。好的东西,美的人谁不喜欢呢?但喜欢、喜爱超过一定的限度就是病了。所以圣人说:发乎情而止乎礼,就是君子的行为标准。痴,本来就是病,然而痴于色比痴于情更重,病得就更深了。

你爱一个人,除了色相形态之外,是否对其心(包括道德、人格、修养、素质、常识等)进行过审查?如果你只重视了对象的外表,即色相,从而完全忽略其内在,这就是“心随境转”的具体表现。现在的“女婚托”,多是采用这种心理战术去诱惑麻痹那些缺智少慧的男人的!当你看到那些“短婚未育,车房俱有,姿容可人,温柔曼妙……”的诱惑,一腔热血地奔去,再见到那万种风情的媚眼,甚至连自己姓什么都忘了,于是慷慨解囊,请美女大吃大喝;更有痴色者还会出手阔绰地给美人买纪念品等。岂不知,这种美女婚托,每天在某特定饭店就会得到“回扣”几百元、上千元之多!“走马灯”似的东奔西赴,享受着“罗曼蒂克”的虚伪约会。

很多失恋者之所以不能解脱、不能康复,其主要原因就是痴情痴色。对于痴的对治之法就是“不要分别”!以心转境与心随境转之焦点就是“分别”。错误的“分别”意念升起时,自己所绘制的幻觉世界,混淆了真相,你坚持却认为“我喜欢这个”“我痛恨那个”“他是对的”“他是错的”,若如此类,这些反应和真相的本质完全无关。

但是,有另一种正确的“分别”,是慧识的精髓,明白万相的真相,使你的心清澈、明白。否则,事相就会令人迷惑,乱成一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