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影响中国学生的十万个为什么·地球家园1
19088200000004

第4章 神奇的自然(1)

大气是由什么东西组成的?

大气是由一层很厚的无色、无味的气体组成的,既看不见它,又摸不着它,它的组成是非常复杂的。

大气并不是一种单纯气体,而是由很多种气体混合组成的。一种是看不见的空气;一种是很活泼的水气;另外还有混合在它们中间的灰尘杂质。

空气是组成大气的主要成分,它是由氮、氧、氩(yà)和二氧化碳等气体混合组成的,其中氮和氧加在一起,就相当于整个大气的99%以上。人们的呼吸,植物制造营养物质,都需要它。可是它在气象上的作用并不十分显着。水气在大气中变化性最大,随着大气冷热的变化,它可以变成水滴,也可以变成冰滴;有时可以增加得很多,我们用肉眼就可以看到它,有时可以减少得很少,甚至一点都没有。云和雨就是水气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凝结而成的。灰尘杂质种类很多,有的是从烟囱里冒出来的烟粒,有的是由海水浪花卷入高空经过蒸发(水变成水气的过程叫蒸发)剩下来的固体,也有的是从道路上或庭院内飞起的尘土。

对于空中的灰尘,人们总是讨厌它,但是它在大气的变化过程中却起很大的作用。如果没有这些小东西,水气没有凝结的核心,就不会结成水滴,天空就不会产生云、雨。所以,灰尘杂质在大气变化过程中的重要性,并不低于其他成分。但是,大气中的灰尘杂质过多,也会对环境造成污(wū)染(rǎn),这是需要防止的。

风是从哪里来的?

风是因为空气冷热不均匀,自己流动刮起来的。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晒到太阳的地方,温度就会慢慢上升,也就是把贴近地面的空气烘热了。然而,地球各处晒到的阳光是很不均匀的。由于各地被太阳晒(shài)热的情况参差不齐,各地空气的稀密程度有了差别,气压也就有高有低了。这样一来,空气就会从气压高的地方向气压低的地方流动,于是就形成了风。

“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是什么道理

清晨日出前后,我们有时可以看到鲜红艳丽的光彩映照在东方天空或云层上,使蔚(wèi)蓝的天空显得更加瑰丽。但是过不多久,云层很快布满整个天空,接下去就淅淅沥沥地下起雨来了。而当乌云密布的日子里,如在傍晚或日落前后,我们在西边天空或云层上看到这种鲜艳的光彩、它却又预示第二天天气将转晴。这是什么道理呢?

原来这种鲜红艳丽的光彩,气象学上称为“霞”,早晨出现的称为早霞,傍晚出现的称为晚霞。它是当太阳在地平线以下时,阳光通过大气层经空气散射而形成的彩色光带。靠近地平线处,由于阳光通过的大气层最厚,波长短的各色光线几乎全被散射,因此,我们看到的是剩下来的红光。再往上一些,阳光通过的大气层稍薄一些,散射得稍少一些,所以出现橙黄色。大气的散射,与大气中水滴、尘埃多少以及大气层稳定程度有关。天气转雨前,空气中的水滴、尘埃增多,霞的颜色越红。

出现早霞,说明大气中的水气和小水滴已经增多,而且云层已从西方天空侵入本地,故可预示未来很快将转阴雨。出现晚霞,说明西边已经雨止云消,天气转晴,而且大红色和金黄红的晚霞,还常常表明大气稳定度转好,故可预示未来天气将转晴。

为什么早晨和傍晚的太阳是红的?

早晨和傍晚,阳光斜射地面,需要穿过靠近地面的较长一段空气。接近地面的空气中,大粒的尘埃比较多,它们能使红光散射,这时我们看到的太阳就是红色的。而到中午时,太阳光能够直接照在地面上,不像早晚要受地面上如高山、林木、楼房,以及混浊空气的阻挡,所以,它仍然是原来的白色光,刺得人不敢睁眼睛。

彩虹是怎么形成的?

彩虹总是神奇地出现又消失,这就使它看上去十分神秘。事实上,它只不过是漂浮在空气中的冰晶及水滴折射和反射太阳光而形成的一种自然现象。彩虹经常出现在阵雨之后,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此时悬浮在空气中的小水滴就像三棱(léng)镜一样在阳光的反射下形成由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组成的光带。它的色彩亮丽程度与水滴的大小成正比,与光带的宽窄成反比。彩虹在夏天极为常见,而冬天则很罕见。我国民间还有一些与彩虹有关的天气谚(yàn)语,这说明彩虹还有预报天气的功能。

电闪雷鸣是怎样形成?

夏天里常常出现的闪电和雷鸣,是天空中的一种放电现象。夏天里的空气中有许多水汽,被火辣(là)辣的太阳烤热的热空气把水汽推送到高空,形成许多一团团像棉花球一样的云,在天空中飘来飘去,这就是积雨云;继续上升的空气能使这些积雨云不断变大变厚,最后聚集成乌黑的雷雨云。

为什么早晨往往会有雾?

大家对于雾都不陌生,有时候,早晨的漫天大雾会把所有的景物都笼罩起来,让你辨不清东西南北。不过,往往用不了多久,就会雾散天晴,太阳当空。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知道,由于白天太阳照射地面,会导致水分大量蒸发,使水汽进入到空气中,同时地面也吸收大量的热量。到了傍晚,太阳落山以后,地面吸收的热量就开始向上空散发,接近地面的空气温度也随着降低,天气越晴朗,空中的云量越少,地面的热量散发得越快,空气温度也降得越低。到了后半夜和早晨,近地面空气的温度已经降得很低了,这时候,就是在室内,我们也会感觉到比上半夜凉了很多。接近地面的空气温度降低以后,空气中的水汽超过了饱和状态,多余的水就凝结成微小的水滴,分布在低空形成雾。因此,当白天太阳一出来,地面温度升高,空气温度随之升高以后,空气中容水汽的能力增大时,雾便会逐渐消散。

火山爆发也有好处吗?

一提起火山爆发,大家可能都会觉得可怕。的确,火山爆发会给人类带来灾难,不过,火山爆发也不是有百害而无一利,它有时能为人类提供珍贵的稀有金属矿藏。

地壳深处的矿物资源通过火山喷发而发掘出来的情况屡有所见。1993年夏天,俄罗斯科学院派出一支地质勘探队前往堪察加半岛附近的库德里亚维火山进行例行的火山考察活动。几名科学家登上火山后,他们在火山口内无意中踩到一堆松软的灰白色火山灰,这些火山灰看上去与其他火山灰并无二致。一位细心的科学家突然想起要取一点样品,他拿出试管在刚踩过的那堆火山灰中取了样,然后顺手装进地质包中。半个月后公布的火山灰化验结果令人震惊:原来,当初他们踩着的那堆火山灰竟是纯净的硫化铼,只要稍加提炼即可得到贵重的金属铼,而铼这种金属是很难得的。

此外,火山喷发后的大量火山灰还是一种特殊的肥料,其中含有多种对作物生长有利的成分。

山崩地裂到底咋回事?

山崩(bēng)是岩石在重力的作用下发生坍落的一种地质现象。山崩前,山崖上的岩石因风化等地质作用而分崩离析,一旦达到维持不住的程度,就要坍(tān)落了。有时,陡崖上的岩石还没有完全破裂,地心的引力还不至使它脱离母体发生崩坠,可是,地震使山体产生了震动,使这些还没有完全破裂的岩石迅速分崩离析,纷纷坠(zhuì)落,就发生了山崩。强烈的地震,有时还会使那些比较平缓山坡的石块,也被摇撼得随坡滚下。由地震而引起的山崩,通常规模较大,范围也较广。

沿太平洋地带和喜马拉雅山——地中海一带是地球上断层和断裂分布最密的地区,地壳十分脆弱。这些地方又是岩浆活动特别强烈的地区,多火山,也多地震。据仪器观测,地球上发生的地震,每年大约有数百万次。

地震是怎样发生的呢?

我国有个民间传说:女娲炼石补天时,捉了四只巨鳌来驮地,当它们驮得不耐烦了,翻一下身,大地就发怒似地震动起来。这虽然是神话,可是却反映了大地经常震动的事实。

现在人们知道,地震不是鳌(áo)在蠢动,而是地壳运动的结果。

当上层地壳压力过重时,地下的巨大石灰岩洞突然塌陷,发生地震,这叫陷落地震。它发生的次数少,影响范围不大。

火山爆发时,熔岩冲击地壳,发生爆炸,使大地震动,这叫火山地震。火山地震影响范围不大,次数也不多。

世界上地震次数最多、影响范围较广的是构造地震。它是地球的内力作用等引起地层断裂和错动,使地壳发生升降变化。巨大的能量一经释放,被激发出来的地震波,就四散传播开去,到达地面时,引起强烈的震动。

可见,地震是地壳运动和地球内部的变动所引起的。

为什么雪是白色的?

当冬天来到时,我国大部分地区会下雪,当洁白的雪花飘落大地时,你有没有想过,它为什么是白色的呢雪花本来是没有颜色的,像玻璃一样透明,但它的表面没玻璃那么光滑,光线不能顺利通过它,要折射或反射。再加上大量的雪花重叠在一起,看起来就是白色的了。

为什么会下彩雪?

雪花是白色的,这没有疑问。可是在历史上却曾飘落过五颜六色的彩雪,有红雪、黑雪、绿雪、蓝雪、黄雪等等。

为什么除白雪外还会有其他五颜六色的彩雪呢许多科学家经过长期的观察和研究,发现可能是由原始冷蕨(jué)所导致的。原始冷蕨是一种单细胞构成的最简单的植物。它们在极其寒冷的环境中繁衍得非常快,有红的、绿的、紫的等多种。它们能适应雪地反射的阳光,能根据自身的需要来选择所需的光线和数量,来改变自身的颜色。比如,如果需要红外线,它们就变成绿色或天蓝色;如果需要紫外线,就变成红色。它们的细胞胚(pēi)被风吹到雪上,过几个小时周围冰雪就会改变颜色。关于这种微小细胞内部所发生的化学变化,人们至今还搞不清楚。目前,科学家们对原发始冷蕨的研究仍在继续。

为什么说森林地区雨量充沛?

在森林覆盖率较高的地区,降水是很丰沛(pèi)的,人们从来都不会为雨量少而发愁。根据气象部门的统计,在气候条件一致的前提下,森林多的地方要比没有森林的地方降雨量多两倍,甚至三倍。

为什么森林会导致如此大的差异呢?

科学研究表明,一个地区降雨量的多少是由其上空水汽的多少决定的,而空气中水汽的多少与森林覆(fù)盖率有着直接的关系。

森林中的林木通过根系不断地抽取地下水,然后又通过蒸发,源源不断地向上空提供水汽。林木越多,它向上空提供的水汽也就越多。当森林上空的水汽聚集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变成雨降落到地面。就这样,水在森林和空中形成了一个不间断的循环,从而保证了有大片森林的地区一直都会有丰沛的雨量。

为什么说森林是天然蓄水库?

森林虽然没有一般水库那样看得见的水面,但它却和水库一样具有巨大的蓄水功能,能够调节水分,蓄水保土。

根据测定,当雨水落到森林上面时,林冠就将雨水截留了大约15%~40%,针叶截留少,阔叶截留多。余下的雨水,除5%~10%从林地表面蒸发以外,50%~80%都被林地上的腐烂枯枝落叶所吸收。这些水分渗入土壤中,少部分供给林木生长的需要,大部分渗透到土壤下层,变成了地下水。这种地下水经过土壤的层层过滤后,又迂回曲折地变成清水流向下坡或流出地面。据统计,从林地表面流走的雨水,大约只占总降雨量的1%,这说明,森林的蓄水功能是无与伦比的。

相反,如果山上或坡地没有足够的林木覆盖,情况就截然不同了。大雨一来,直接打到裸露的土地上,泥沙随水冲走,就会形成严重的水土流失。所以,我们要大力提倡植树造林。

梅雨是怎么回事?

生活在我国江南地区的人对梅雨都不陌生,那种连绵不绝的阴雨天气有时让人感觉很烦恼。为什么会形成梅雨呢其他地区怎么就不会产生这种天气呢?

梅雨是初夏时节发生在我国江南地区的一种特有的天气现象,这是由该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决定的。因为,每年入春到初夏,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增强北上,给我国的江南地区带来暖湿空气,此时,在中、高纬上空经常存在一个略成东北——西南走向的低压槽(cáo),槽后不断有小股冷空气南下。冷暖空气在长江流域至日本南部一带汇合,形成准静止锋。由于锋面活动不断产生气旋,于是就出现了大范围的阴沉多雨带,形成梅雨。

我国长江流域(yù)的梅雨开始日期大致在6月上、中旬,至7月上、中旬的结束,持续1个月左右。梅雨期的长短、出现的早迟,以及雨带位置的差异,主要取决于亚洲大气活动中心的强度和位置,以及季风的强弱,也要看西风、副热带和热带气流的相互作用如何。

酸雨又是怎么回事?

大家知道,雨水对生物非常重要。雨露滋(zī)润禾苗壮,风调雨顺,才能有农业的好收成。可是,由于工业的发展,大量含有氮、硫的工业废气被排放到空气中,这些氧化物与水化合形成酸,随雨下降到地面。当降水的pH值小于5.6时,就形成了我们所说的酸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