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影响中国学生的十万个为什么·人类文明2
19088700000006

第6章 灿烂的文化(6)

凡·高实在是太穷了,以至于连作画的颜料和画布也买不起。汤佳大爷是一个经营绘画用具的小店主,他很赏识凡·高,他认为凡·高肯定会成功的。尽管自己并不富裕,汤佳大爷还是尽可能为凡·高提供一些绘画用品。

然而,汤佳大爷的妻子对此却很不满,她抱怨道:“凡·高浪费了那么多颜料和画布,他画的油画却卖不出一分钱。”

由于日夜不停地作画,再加上经常挨饿、营养不良,凡·高的牙齿掉了许多,而且身体疲乏,面容异常苍老、憔(qiáo)悴(cuì)。接着,凡·高又患精神病,并在疗养院里呆了一年。

尽管如此,凡·高依然没有停止绘画。1890年,贫病交加的凡·高自杀身亡,而凡高的成名,却在他的死后。

黄色是明媚、充满活力的颜色,在《向日葵》里,凡·高就使用了大量的黄色。在黄色的画布上,向日葵像火苗般鲜艳、夺目,远远看起来,整幅画就像熊熊燃烧的火焰。《向日葵》给人的感觉就是:火热、狂喜、充满生机。

1987年,《向日葵》被卖到了2250万英镑,这是一个惊人的价钱。对比凡·高生前的穷困潦倒,又怎能不令人感慨、深思呢?

着名漫画《父与子》是谁创作的?

在许多杂志和报刊中,我们都可以看见这样的一对父子:父亲穿着黑色的背心,白色的裤子,他最大的特征就是肚子圆鼓鼓的,显得既滑稽(jī)又可亲;与身材胖大的父亲相比,儿子则显得又瘦又小。当这对外表差异极大的父子站在一起时,的确令人情不自禁地发出会心的微笑。

《父与子》是德国漫画家卜劳恩的重要作品。卜劳恩1903年生在德国的一个小村庄,长大后开始学习绘画。他曾为许多报纸、书籍做过插图。1931年,卜劳恩的儿子降生了。卜劳恩非常高兴,他决定将发生在自己和儿子之间的故事,用画笔画下来,让所有的人都来分享他与儿子之间快乐的情感。

1934年12月,第一幅《父与子》发表了,立刻,人们就被这一对可爱的父子所吸引,被他们之间的父子真情所打动了。人们喜欢《父与子》,喜欢知道他们之间的趣闻、逸事。而卜劳恩也不断将发生在他与爱子身上的故事,用画笔传达给广大读者。《父与子》的名气越来越大,很快就从德国传向了全世界。

人们都衷心祝愿,这对带给千家万户的父子,能永远快乐。然而,事实却不是这样的。1944年,卜劳恩被德国法西斯抓进了监狱,最后死在了监狱里。

尽管卜劳恩死了,可是他的漫画《父与子》不仅没有消失,反而在随后的时光里,依然在世界各地长盛不衰。

达·芬奇是如何创作出《蒙娜·丽莎》的?

《蒙娜·丽莎》是世界上最昂贵的油画之一,它的作者是着名的艺术家达·芬奇。达·芬奇,1452年4月15日生于意大利的佛罗伦(lún)萨(sà)。从小,达·芬奇就显露出对于绘画、色彩的爱好,父亲及时发现了他的这个特点,就把他送到一个名画家的画室里学习绘画。达·芬奇很有绘画的天赋,因此进步很快。有一天,达·芬奇可不耐烦了。

老师看出了他的不耐烦,便教导他说:“千万别小看画蛋。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这枚鸡蛋就是完全不同的。画蛋不仅锻炼我们的观察力,而且锻炼我们的耐心和毅力。”

在老师的开导下,达·芬奇终于领悟了画蛋的意义,他坚持画了许久,直到将蛋画得炉火纯青为止。这为达·芬奇今后的绘画事业。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蒙娜·丽莎》是达·芬奇在1503年到1506年间创作的。它还有一个通俗的名字——《神秘的微笑》。

蒙娜·丽莎是一个皮货商的妻子,当达·芬奇给她作画时,她才24岁。因为刚刚失去了自己心爱的女儿,因此她的面容总是含着悲戚和忧愁。为了让蒙娜·丽莎高兴起来,达·芬奇想了许多办法:他请乐师奏起欢快的音乐,唱起好听的歌曲;让人说笑话……让欢快的气氛冲去蒙娜·丽莎的悲伤,使她脸上重绽(zhàn)愉快的笑容。

达·芬奇的努力没有白费,蒙娜·丽莎果然微笑了,而且笑得安祥舒展、动人。达·芬奇抓住这可贵的时机,用画笔为人类的艺术宝库增添了一个珍品。

蒙娜·丽莎迷人在何处呢人们都认为:就在她那神秘的微笑上。从画上我们可以看见,有一丝微笑从蒙娜·丽莎的脸上掠过,她的嘴角微翘(qiào),目光神秘,面容端庄而宁静。画中人的笑含蓄、安详,反应出丰富的内心世界。

《蒙娜·丽莎》的微笑是怎样的一个微笑?

对《蒙娜·丽莎》的微笑,各自都有个人的看法。有的人从中贪图到蒙娜·丽莎于哀愁、凄楚中透出喜悦;有人从中体会到蒙娜·丽莎在自然、恬静中现出诱人。

喜爱《蒙娜·丽莎》的人,在全世界可谓比比皆是。人们惊叹达·芬奇的艺术功力,同时也被蒙娜·丽莎的魅力所陶醉。

到底是什么原因创造出了《蒙娜·丽莎》的微笑蒙娜·丽莎的微笑蕴(yùn)含着什么意境这些都让专家们去探讨吧,我们只要记住这永恒的微笑就足够了。

《无名女郎》是何方女子?

克拉姆斯科依的肖像画《无名女郎》是众所公认的惊世骇俗之作。

凡有幸一睹该画风采的人,无不为其深刻的艺术感染力所震撼(hàn)。那冬日的早晨,覆盖着白雪的建筑,晨曦(xī)衬托之处,一位端庄、美丽的女郎坐在马车上。那神情,矜持中不失妩媚,沉静中透着风情。

克拉姆斯科依的《无名女郎》,它的真名是什么人们关注着、猜测着。

有人曾断言,画家克拉姆斯科依初恋的少女是画像的原型。大画家对初恋一生都未能忘怀,他将所有的思念之情都集于笔端,他为了心中永远的纪念,创作了这幅作品,他没有署上名字,主要是考虑那一切都已成过去。

而有人则说,《无名女郎》本是作家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卡列尼娜。

克拉姆斯科依与托尔斯泰是一对好朋友。由《安娜·卡列尼娜》一书的感染而激发出的创作激情,使画家对安娜·卡列尼娜情有独钟。他用画笔记下安娜·卡列尼娜的美丽,这在情理上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但是,克拉姆斯科依的学生列宾,则另有一番论点。

他认为,《无名女郎》并不是一幅肖像画,而是纯粹的创作画。画面中的人物并不是哪个模特的再现,而是画家心目中所有理想的、美丽的女性。列宾的说法可靠与否还无法印证。但是,我们从克拉姆斯科笔下《无名女郎》那独具特色的神态中,似乎感觉到其背后总应该有一个真实名字的存在。

“断臂的维纳斯“美在何处”?

1820年,在一个名叫米洛的小岛上,人们发现了一个山洞。在对山洞进行考察时,一尊大理石雕像被发现了。

当时雕像的腰部是断开的,当人们清理干净雕像上的污迹,并将它大致修复后,所有在场的人都惊呼道:多么美丽的女性雕像啊?

看着这堪称美丽绝伦的雕像,人们自然而然地想起了传说中的女神维纳斯。在西方神话里,维纳斯是爱与美的女神,她以美丽着称。就这样,雕像就被人们称为维纳斯像了。

维纳斯女神雕像高204厘米,它的上半身是裸露的,而下半身则被极富表现力的衣襟所遮盖。由于下半身厚实、稳定,因而上半身更显得秀美。再看雕像的面部表情:神态宁静,不露笑容,显得非常端庄、典雅。

可惜的是雕像的两臂断裂,并且没有发现断臂的残片。因此,有人评论道:“它美是美,可没有双臂总是一种缺陷。让我们来给它装上双臂吧。”于是,好些人设想给雕像装上双臂。这个方案可谓多种多样,五花八门。有人说:“女神应该一手放在头上,一手提着衣襟。”有人建议:“雕像的双手应该放在身旁的一个石柱上。”……

-然而,一经试验,人们才恍然大悟:任何一种建议都行不通,因为它们不仅破坏了雕像的整体美,而且破坏了欣赏者的想像力。惟有断了双臂,女神才是最美丽的。这以后,就再也没人试图给雕像安上手臂了。

维纳斯像的确令人惊异,因为它虽然是残缺的,可给人的印象却是完美的。而且,很多雕塑家都认定,维纳斯像的迷人,很大一部分就在它没有双臂上。

后来,经过研究,人们又发现,雕像的各部分尺寸都有一定的比例。而依照这一比例创造的人体形象,是最完美的。于是,人们将这一比例定名为“黄金分割。”

目前,维纳斯像被收藏在法国巴黎着名的卢浮宫中,它不仅是卢浮宫的镇馆之宝,而且是法国的国宝。它吸引着世界各地的参观者慕名前去参观。女神雕像是含蓄而耐人寻味的,它的美,足以令所有欣赏过她的人终生难忘。

着名雕塑《大卫》是谁创作的?

米开朗基罗是世界最伟大的雕塑家之一,而雕像《大卫》,就是他的一个杰出作品。

米开朗基罗,1475年诞生在意大利的一个官员家庭。他刚生下来,由于母亲身体很弱,小米开朗基罗便被送到了一个村庄里,交给奶妈喂养。在奶妈家附近,有一个采石场,而奶妈的丈夫正是采石场的工人。当小米开朗基罗刚学会走路时,他就整天与石块、凿(záo)子为伴了。

小米开朗基罗10岁时,父亲将他送入学校念书。然而,此时艺术已经开始在小米开朗基罗的心里扎了根,他对父亲说:“我要做一个艺术家。”

父亲大惊失色:“现在,艺术家的地位与劳工的地位差不多,你竟然想做艺术家?我决不允许?”尽管父亲强烈反对,但倔强的米开朗基罗还是迫使父亲,将自己送到一个艺术家那里当学徒。

米开朗基罗将精力集中在雕塑方面。经过专心的学习,18岁时他就赢得了名气。后来,有人请他将一块巨大的大理石刻成一座雕像。在认真考察这块大理石时,米开朗基罗的心中已经有了初步的设想:塑一座大卫像。

大卫是古代的一个英雄。相传,在大卫还是个放牧的少年时,一队敌军侵人了大卫的家乡。家乡的战士们奋起反抗,可是因为敌军的首领是一个很有力量的巨人,战士们无论怎样英勇,也没法将敌人击退。

年轻的大卫也投入了战斗,他的任务是给战士们送饭。看到战士们难以抵挡巨人的袭击,大卫就提起巨石,向巨人掷去。巨石打死了巨人,敌人大惊失色,只好逃跑了。

想法明确之后,米开朗基罗就关上工作室的大门,全身心地投入了工作。在雕塑的过程中,他拒绝了一切拜访,只允许几个助手观看他的工作。

经过四年的奋斗,一座高达5米半的宏伟塑像完成了。凡是见过大卫像的人,无不为塑像体格的完美、线条的流畅、神情的逼真所震撼(hàn)。人们惊叹说:“这真是一件伟大的艺术品啊?”而雕像的创作者米开朗基罗,从此也成了名震世界的雕塑大师。

古希腊的雕塑为何都以裸体形式出现?

只要人们稍加注意,就会发现一个问题:古希腊的雕塑,都是以裸体形式出现的。

断臂维纳斯雕塑像,是世人心中美好的偶像。艺术家也好,大众百姓也罢,都懂得维纳斯雕塑的残缺美。但是,如果雕塑不是一尊美丽的裸体,人们还会津津乐道她的残缺美吗?

古希腊的雕塑,为何都以裸体形式出现呢?

借用大艺术家罗丹的评价:“希腊人这种特有风气产生了特殊的观念。在他们眼中,理想的人物不是善于思索的头脑或者感觉敏锐的心灵,而是血统好、发育好、比例匀称、身手矫健、擅长各种运动的裸体。”

正因为古希腊人特有的这种唯体美的尊崇,所以,当少女们与其它青年或壮年男女一样,赤身裸体在竞技场上相互角逐,全然没有丝毫的羞涩感,而是充满着活力与愉悦。体现着人体与自然的和谐。

古希腊的裸体雕塑,向人们无声地展示了人体的力量美、结构美以及创造美。东西方文化对此都欣然接受,在理论上给予充分肯定。

最近一个时期,我国的一些学者,大胆地提出了新的观点,认为古希腊裸体雕塑,并非源于裸体风俗,也不是单纯的崇尚自然的唯体美。而是西方社会文化背景下的性快乐主义风尚的产物。核心问题还是一种性刺激、性吸引、性渲染。

不管怎么说,古希腊的裸体雕塑,是世界艺术宝库的瑰宝,至于它形成的真正历史原因,是需要专家们更深入地探讨的。

列宾是如何画出《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的?

1861年俄皇亚历山大二世迫于强大的压力,不得不下诏宣布在俄罗斯土地上废除农奴制。然而这一举措并没有真正触动根深蒂(dì)固的封建制度,在沙皇的“仁政”口号下,仍是一片悲惨凄苦的景象。

就在这一年的一天,当时还是圣彼得堡美术学院学生的列宾到伏尔加河畔写生,突然发现远处的河滩上有一群人在缓慢地移动,走近一看,原来是一群纤夫?船夫们蓬首垢面、衣衫褴褛的形象使年轻的列宾震撼而愤慨,他决心要把这悲惨的一幕画下来,替这些被奴役的人们向社会发出不平的怒吼。此后经过3年时间,列宾不断来到伏尔加河收集素材,做了大量的写生,最后画出了具有强大艺术震撼力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画面上,纤夫们在夏日的正午拉着沉重的货船,擦着河床艰难地拖向望不到边的尽头。有人说:“仅凭这一幅画,列宾就可以跻身世界一流绘画大师的行列。”

为什么说《泉》表达了画家安格尔对“永恒的美”的向往?

安格尔(1780~1867)是继大卫之后法国古典主义画派的主要代表。《泉》是他76岁时的一幅作品,高龄的安格尔,终于在这一幅《泉》中,为心中长期追求并积聚沉淀的古典美与具体的写实少女的美,找到了一个完善结合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