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应用文写作实务
19089300000028

第28章 商务文书(10)

三、主要建设任务

在小城镇经济综合开发示范项目建设中,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效能建设、高标准管理,着力提升小城镇的服务功能,注重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实现布局合理、特色鲜明、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目标。在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中,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1.以规划编制管理为龙头,完善村镇布局

根据杜山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与市、区交通,通信、能源、供水、绿化、排污、消防、环保等专业建设规划衔接,按“一街带五村”(路口街、三山、柯营、东港、路口、先台5个3000人以上中心村)组团式布局做好村镇重点地段、主要街道、居住小区和工业园区的控制性、修建性详细规划。高起点规划5个中心村村庄布局,做好自然湾建设规划,为农民免费提供经济适用、节地节能的住宅设计方案,力求“一湾一幅画、一村一道景”。严格执行规划“五线”即红线(道路)、绿线(园林绿地、山体)、紫线(文物古迹)、蓝线(水体、湿地)、黄线(公共设施)管制制度。建设项目要严格执行规划前置审批制度,对不符合规划要求的建设项目,各部门不得办理相关许可手续,建设工程“一书二证”办证率达到100%。建立城镇规划稽查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和重要规划的报告、备案制度,坚决杜绝、查处违规审批和违章建设行为。

2.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实施9大工程

(1)路网建设工程。近几年来,杜山镇公路建设虽取得较大进展,所有的行政村都通了公路,但真正实现公路高等级硬化的村民小组不太多。公路“村村通”只修到村部所在地,连接村里自然村落的道路多是泥巴路或“断头”路。行路难仍然是目前困扰群众生产生活的一大难题。要整体推进公路交通建设,一是依托鄂州经济开发区建设契机,以旭光大道、发展大道和双港大桥建设工程为基础,以武黄、汉鄂高速为骨架,规划主干道宽度30~50米,次干道15~24米,街、巷及消防通道宽6~15米。镇区外围互通汉鄂快速通道、发展大道。初步拉开城镇主体框架,扩大城镇规模;二是从对樊湖公路拓宽改造入手,将开发区创业大道延伸,与杜山镇循环路对接。逐步打通北上葛华段、西出梁子湖、东接主城区、南到市火车站的交通;三是加大五大公路(三山路、杜泽路、先台滚龙山路、东港马河路、柯营南练山路)建设力度,构筑纵横交错、通畅有序的镇村交通网络,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除省道樊湖公路通过我镇11千米,市道三山公路经过我镇13千米外,全镇共需改造拓宽乡道5条,总长13千米,村道38条,总长42千米。实现组组通水泥公路,村村通客运班车;四是完成长港及三山湖25处渡口改造达标任务。新添钢质渡船25只,硬化码头斜坡,修建候渡亭,添置救生设备,完成渡口改造安全达标。

(2)供水工程。以加强供水基础设施建设、保障群众饮水安全为目标,坚持“政府引导、群众参与、统一规划、整镇推进”的原则,高质量、高标准地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工作任务,切实解决全镇11个村场所、106个小组、6313户,近3万人饮用水困难,通过管网延伸为主、自备水源为补充的形式,使村镇居民自来水普及率达97%,安全饮水率达100%。同时将消防设施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配套;按一户一表进行管网改造,每300米设立消防栓1处。努力实现户户通上城区自来水,城乡供水一体化的目标。

(3)排水工程。立足杜山镇实际,以清淤、砌岸、绿化为主要内容,修建、疏通明沟或暗渠,加快杜山镇排水工程建设,确保排水.通。将杜山镇集镇污水管网与开发区排污管网对接,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提升城镇服务能力。

(4)绿化美化工程。抓好城镇绿地系统建设,大力实施“国家园林城”创建与“万树村”活动,各类工程建设项目必须编制绿化设计,配套绿化用地要一次提供、统一征用,绿化工程要与建设项目同步实施。在村湾建设方面,以樊湖线5村7湾14个小组为重点,从每家每户环境卫生入手,开挖当家塘堰和沼气池,清淤浆砌房前屋后沟渠,拆除现有危房,实现“院前绿化围好小栅栏、门前硬化建好小游园、路边净化摆好垃圾桶、墙上美化统一着好装、屋后搭棚建好小菜(果)园。”

(5)文化广场建设工程。按照杜山镇规划要求,在集镇中心花坛地段建设供乡镇居民活动的文化休闲广场,设立草地音响、假山、景观石、景观灯,配套体育健身活动设施,达到硬化、绿化、亮化、美化以及齐全的标准。

(6)镇村客运车站工程。杜山镇地处城西新区,近年来随着路网的不断完善,镇内樊湖公路、旭光大道、三山路、循环路等主干道相继建成通车,已开通杜山至鄂城、杜山到泽林、三山到樊口3条客运线,日客流量1000多人次。随着鄂州开发区建设和鄂钢项目开工,城市中轴线及汉鄂快速通道即将开通,高峰日客流量将突破6000人次。而全镇没有一处规范化的客运车站,部分车辆乱停乱靠,交通秩序较为混乱。为加快交通事业发展,在集镇粮贸大楼旁建设一处农村五级客运车站3000平方米。同时在各中心村建设村级候车棚12处,设立路面警示标志23处,地图7处,减速板46处,限载限速标志19处。

(7)公共厕所工程。镇区按400米服务半径设置公厕,公共厕所5座,每座按男女比例设立17个蹲位的水冲式厕所,并与设在旭光中学、加油站、车站、财政所、镇政府厕所配套。

(8)垃圾集中处理工程。进一步完善以景观为主的旭光大道等主要街道的沿街绿化和亮化,减少交通运输产生的粉尘污染,提高镇区的环境质量。同时,镇区北部建一垃圾中转站,在主、次干道及商业区设置保洁箱,按200米服务半径设置垃圾收集点,设置垃圾桶(箱)共100个,增添环卫垃圾车一辆(5万元),安装地埋式垃圾处理站,设立焚烧填埋场1处,面积10亩,设在农科所2组。加强环境卫生的管理。

(9)路灯及公共电力线路工程。目前鄂钢等八大辅业均已落户杜山,现有电力线路远远不能满足工业生产需要。电力供求矛盾日益突出。加强电力改造增容迫在眉睫。预留公共应急电力台区3座,设在杜山镇电工组,分别用于公共卫生垃圾处理、从长港提水进入水塔消防等。安装高架路灯500盏,其中集镇300盏,樊湖线5村7湾14个小组200盏。

(二)现代农业服务配套设施建设

全镇围绕精细菜、名优鱼、优质果、瘦肉猪等拳头农产品,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走农业产业化之路,努力建成服务武汉城市圈的“城郊型农业”产业带。一是十公里水产长廊增加名优鱼养殖比重,加快水产品深加工发展,提高经济效益;二是黄金梨基地加强套种管理,推广标准化生产;三是畜禽养殖产业化运用循环种养模式,逐步建成循环路肉牛养殖、东港三元猪养殖、三山路鱼鸭混养等养殖小区。要以新科技装备现代农业,运用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促进农业发展,力争5年内优良品种覆盖率达到97%以上,先进农业技术覆盖率达到90%以上,农民从新产业中得到60%以上收入。

1.泵站改造。杜山镇现有水利设施多建于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大部分已运行三四十年,泵站电机和水泵老化率分别达到62.6%和70.8%,渠道建筑物老化率在40%以上,灌溉能力下降,水利设施配备更新改造任务重。目前全镇共有固定机电排灌站13座,有效灌溉面积和旱涝保收面积占耕地总面积仅分别为67.3%和54.7%。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加强基本农田耕地保护的同时,要切实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分批对全镇七零、胜利等136座泵站彻底更新改造,维修泵房,更新机组,清淤渠道,加固围堤,增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抓好田间涵闸、机站维修,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2.沟渠清淤。全镇排灌网络有待完善,渠系建设相对落后。如共青港、十湖港地区,由于排水沟渠不健全,沟淤塞达1米之多,一遇暴雨,使1万多亩农田面临水淹威胁。由于水利设施年久失修,生产条件恶劣,农业生产一直处于“望天收”状态。为了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农业发展后劲,镇村要清淤田间渠道54条34千米,宜浆石护砌硬化的浆石护砌硬化。

3.塘堰改造。杜山镇地处滨湖地区,除开挖的鱼池外,每个村组自然湾周边分布若干塘堰,用于湾内群众洗衣洗菜、牲畜饮水、浇田灌溉、调蓄雨水、消防灭火等,被群众称为“当家塘”。由于多种原因,这类塘堰大多成为水利改造死角。其中路口、先台、东港等远离长港的自然湾一遇天旱,75口塘堰干涸成为“污水沟”“臭粪凼”。为此,全镇把改造当家塘作为水利建设重点,与文明生态家园建设、农户“二建三改”(建垃圾池、建沼气池、改厨、改圈、改厕)结合起来,在自然湾开挖塘堰,并将湾边塘堰水渠进行抛石护岸和水泥硬化。此外,还整合山水资源,以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项目为契机,改造塘堰7500亩,低洼湖田1万亩,新建改造精养鱼池3.8万亩,完善水、电、路基础设施,壮大特色板块基地,大力发展渔业养殖、水产品加工、观光旅游渔业三大增长板块。

4.植保工程。为加强农业生产保障体系建设,生产安全无公害食品,镇村推广使用频振式杀虫灯(含双光雷达自控诱虫灯)200盏。为进一步加快全镇农业标准化生产步伐,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扩大对外出口,鼓励农产品生产企业或合作社积极申报有机和绿色食品认证,实施农产品生产基地有机、绿色食品认证标识工程。利用自身的生态优势,在水产方面借助“梁子湖”、“武昌鱼”的品牌,提高产品外向度,逐步形成知名品牌“为我所用”。林果、蔬菜则实行原产地标识,进行绿色无公害认证,建立杜山自有品牌,扩大绿色食品的市场份额。

5.三山湖大堤除险加固。三山南北两座大堤担负着鄂州、大冶两市4个乡镇10多万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周边16万亩农田与鱼池的防汛抗灾任务。由于遭受雨雪冰冻及地震灾害,堤坝开裂,部分堤段大面积滑坡,堤面受车辆碾压多处下沉,堤身损坏严重。为了确保防汛安全,对三山湖南北两座大堤下沉滑坡堤段进行除险加固。

(三)农民技能培训设施建设

1.杜山镇农民教育综合培训中心。为彻底改变我镇成人教育网点分散,教育设施落后的被动局面,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加良好的学习环境,政府通过市场运作,决定在镇财政所旁边新建一所占地10亩的杜山镇农民教育综合培训中心。依托培训基地,开展引导性和技能性培训,提高农民技能水平和应用能力,为每户家庭培养一名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同时宣传文化科技知识普及,开辟劳务联系服务点,加快镇域民营经济和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

2.推进村级文化阵地建设。抓好村文化室、文化网站、文化广场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依托移动科技信息服务站和村内农资经营门店,发展“农信通”“农技110”等网络,实现农民与专家、教授良性互动,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搭建起科技平台。各村建设一批农家书屋、村组“两打两晒”场所,配套文体设施。大力建设“文化中心户”与公共文体设施,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性文体活动,丰富农民文化生活。依托全镇10所学校安装远程教学设备,健全镇、村、组三级电教网络,引导农民学习新知识、接受新观念、掌握新技术,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农民整体素质。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方便村民就医,实现计生工作网络化管理。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实现村民走平坦路、喝干净水、上卫生厕、住整洁房、做文明人的目标。

(四)人居环境美化建设

1.实施东港迁村腾地、三山平垸行洪移民建镇、农科所房产综合开发三大工程,强化住宅集中连片建设,提高杜山城建品位。坚持“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个法”,坚决禁止无规划建房。规范山、水、田、林、路、村,大力整治“脏、乱、差”,不断改善村镇面貌,引导和帮助农民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从实际出发,从实事做起,抓好“三清六改五通”工程,重点整治柴草乱放、粪土乱堆、垃圾乱倒、污水乱泼、畜禽乱跑的“五乱”现象,教育村民养成良好的文明卫生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