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与佛有缘
19090900000016

第16章 行智慧之事是佛缘(1)

佛缘,是大彻大悟的智慧。在生活中,如果能够多动用智慧看待问题,就会节省很多时间和精力,也会减少许多烦恼和束缚,并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认识自己,降伏自己,改变自己,是智慧,拥有这种智慧,才能改变别人,能说不能行,不是真智慧。懂得用慧眼看人生,行智慧之事,便是与佛有缘。

拯救疯子的疯子

在古代某个时候,在一个不知名的国家里,一个王子突然发疯了。国王急死了,因为王子是他唯一的儿子,是唯一的王位继承人。所有的巫师都被唤来,能创造奇迹的人。医生被召来,一切努力都无济于事。没有人能帮这个年轻的王子,他还是疯的。

他疯的那天,脱了衣服,赤裸着,并钻到一个大桌子下面过活。他认为他已变成了一只大公鸡。最后,国王不得不接受这样的事实:王子无法恢复正常了。他已经永远地疯了,所有的专家都治不好他。

但是有一天希望突然降临了。一个圣贤,他非常神秘地来敲皇宫的大门,说:“让我试试,我能治好王子。”可是国王有点怀疑,因为这个人看起来也疯疯癫癫的,比王子疯得还厉害。但这个神秘者说:“只有我能治好他。治好一个疯子需要一个比他更疯的人。你的那些人,那些创造奇迹的人,那些医学专家,他们都失败了,因为他们对疯子的心理一无所知。他们从未经过疯狂之路。”

他说的话看起来有点道理,国王想:“没什么害处,为什么不试一试?”所以他得到了这次机会。国王刚说:“好吧,你试试”,这个神秘者就脱掉他的衣服,跳到桌子底下,像公鸡一样啼叫。王子怀疑了,说:“你是谁,你在干什么?”这个老人说:“我是一只公鸡,比你资格更老的公鸡。你没有什么,你不过是个新手,至多是个学徒。”王子说:“那好吧,就算你是只公鸡,可你看起来像人。”老人说:“不要看表面,看我的精神,看我的灵魂。我是像你一样的公鸡。”他们成了朋友。他们彼此许诺要永远生活在一起,他们都认为整个世界是反对他们的。

几天过去了。一天,老人突然开始穿衣服。他穿上衬衫。王子说:“你在干什么?你疯了吗?一只公鸡竟想穿人的衣服。”老人说:“我只是想骗骗这些傻子,这些人。记着,即使我穿着衣服,事情也没有什么两样。我还是只公鸡的本性,没有人能改变这个事实。难道你觉得像人我就变了吗?”王子不得不承认他说的对。几天以后,老人说服王子穿上了衣服,因为入冬了,天变得很冷了。

然后有一天,老人突然向宫里要了吃的。王子非常警觉地说:“你这家伙,你在干什么?你也像那些人一样。像他们一样吃饭?我们是公鸡,我们要像公鸡那样吃食。”老人说:“就这个公鸡与人而言,没什么两样。你可以随便吃什么,享用每一样东西。你可以像人一样生活,而依然忠于您的公鸡本性。”

过了没多久,老人劝王子回到了人的世界。王子完全恢复了正常了。

佛缘悟语

有些人学佛,不能真实守戒、习定、学慧,只学佛的外表威仪,以获得人家的称赞,结果常常是自己受苦。佛即是不拘泥于形式智慧,只要能达到目的,不伤天,不害理,绕个弯子帮助别人,也算是一桩功德。

经典典籍

《圆觉经》

《圆觉经》,具名《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一卷,是唐、宋、明以来教(贤首、天台)、禅各宗盛行讲习的经典。此经的内容,是佛为文殊、普贤等十二位菩萨宣说如来圆觉的妙理和观行方法。全经一般分作序、正、流通三分。

初、序分,叙述佛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诸佛众生清净寂灭平等圆满不二所现净土,有文殊师利等十二大菩萨为上首的十万大菩萨众,皆入此三昧住于如来平等法会。

次、正宗分,叙佛因文殊师利等十二大菩萨次第请问,而依次宣说圆觉的义理和观行,即分十二章,每章先以长行问答说法,后以偈颂重宣其义。

一、文殊章,是一经的宗趣所在。宣说有大陀罗尼——圆觉法门,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盘及波罗蜜。显示佛菩萨的因行果相都不外乎修证本有的圆觉道理。以下各章即说其观行。

二、普贤章,说示圆觉境界的修行方便,远离一切幻妄境界,知幻即离,离幻即觉。

三、普眼章,说示修习圆觉,应当正念远离诸幻,先依奢摩他行,坚持净戒,宴坐静观身心幻垢、人法二空,乃至幻灭垢尽,一切清净,觉性平等不动。

四、金刚藏章,说示圆觉本性平等不坏,众生有思惟心不能测度如来境界,故应先断无始轮回根本。

五、弥勒章,说示爱欲为轮回根本,一切众生由本贪欲,发挥无明,显出五性差别不等,依事理二障而现深浅。应发大愿,求善知识,渐断诸障,证大圆觉。

六、清净慧章,说示圆觉自性本无取证,但于除灭一切幻化修证位中,有凡夫随顺觉性、菩萨未入地者随顺觉性、菩萨已入地者随顺觉性、如来随顺觉性诸位差别。

七、威德自在章,说示修行的方便,依着众生的根性而有三种差别:一、奢摩他,二、三摩钵提,三、禅那,此三法门若得圆证,即成圆觉。

八、辩音章,说示单修奢摩他或三摩钵提或禅那一法,乃至或先或后齐修二法乃至三法等二十五种清净定轮的修行方法。

九、净诸业障章,说示觉性本净,但由众生从无始以来,妄执有我、人、众生、寿命,认四颠倒为实我体,妄生瞋爱,生妄业道,不能入于清净觉海。

十、普觉章,说示欲求圆觉,应除作、任、止、灭四种病相,以及去除诸病求证圆觉之道。

十一、圆觉章,说示修行大圆觉者,长期、中期、下期三种安居的方法,以及修习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三观等方便。

十二、贤善首章,说示此经名《大方广圆觉陀罗尼》、亦名《修多罗了义》等五名,并信闻受持此经的功德利益等。此章通行本中只有长行问答说法,未有偈颂重宣其义,比起以前十一章来文体似欠完整。

又最后贤善首章,一般即为此经的流通分,或又以此章后段从“尔时会中有火首金刚”起至经末止,叙述诸金刚、天王、鬼王等众护佑持是经人等为流通分。

佛典人物

四大金刚

为佛经所称帝释的外将,分别居于须弥山四埵,各护一方,因亦称护世四天王,东方持国天王,身白色,持琵琶;南方增长天王,身青色,执宝剑;西方广目天王,身红色,持羂索;北方多闻天王,身绿色,执宝叉。寺庙山门两旁多塑四大天王像,俗称四大金刚。文学中多有引用,如《西游记》第五回:“玉帝大恼,即差四大天王,协同李天王并那吒太子,点二十八宿、九曜星官、十二元辰、五方揭谛、四值功曹……去花果山围困,定捉获那厮处治。”生活中也常有将某些身材高大,力大无比,或护佑某些人物者亦以此称呼之。

佛教节日

浴佛节

浴佛节,为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日,是我国佛教徒纪念教主释迦牟尼佛诞辰的一个重要节日,亦名佛诞节。相传在2600多年前,释迦牟尼从摩耶夫人的肋下降生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于是大地为之震动,九龙吐水为之沐浴。因此各国各民族的佛教徒通常都以浴佛等方式纪念佛的诞辰。

浴佛节前,佛教徒早已将寺院打扫一新,殿堂佛像搽拭一净。一般在四月初七日,许多善男信女即已云集佛寺准备参加于次日清晨举行的纪念法会。只见寺院幢幡宝盖招展,香花灯烛及各色供品林立。香花丛中的几案上安放着一个铜盆,盆中注满了用旃檀、紫檀、郁金、龙脑、沉香、麝香、丁香等配制成的香汤,汤中立着一尊铜质童子像,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即释迦太子像。沐浴开始前,寺院住持率领全寺僧众礼赞诵经,随后持香跪拜、唱浴佛偈或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僧众和居士们一边念一边依次拿小勺舀汤浴佛。浴完佛像后再用一点香汤点浴自己,表示洗心革面,消灾除难。若参加的人太多,则采取由僧人手持杨枝醮浴过佛的净水为信众点浴的方式。整个仪式庄严隆重,洋溢着一片吉祥喜庆的气氛。关于印度浴佛的方法,宝思惟译的《浴像功德经》记载得最为详细清楚,该经称:“若欲浴像,应以牛头栴檀、紫檀、多摩罗香、甘松、芎□、白檀、郁金、龙脑、沉香、麝香、丁香,以如是种种妙香,随所得者,以为汤水,置净器中。先作方坛,敷妙床座,于上置佛。以诸香水次第浴之。用诸香水讫,复以净水淋洗。其浴像者,各取少许洗像水,置自头上,初于像上下水之时,应诵以偈:‘我今灌沐诸如来,净智功德庄严聚;五浊众生令离垢,愿证如来净法身。’”

湖水与人生

一个徒弟总是不停地抱怨这抱怨那,说生活使他感到非常厌烦,他的师傅决定开导他一下,于是,一天早上,他派徒弟去取一些盐过来。

当徒弟很不情愿地把盐取回来后,师傅让徒弟把盐倒进水杯里,徒弟不解地抱怨了几句,但仍然照做了。

然后师傅让他喝下那杯水,然后问他味道如何。徒弟吐了出来,说:“很苦。”师傅笑着让徒弟带着一些盐和自己一起去湖边。

他们一路上没有说话。来到湖边后,师傅让徒弟把盐撒进湖水里,然后对徒弟说:“现在你喝点湖水。”徒弟喝了口湖水。师傅问:“有什么味道?”徒弟回答:“很清凉。”师傅问:“你尝到咸味了吗?”徒弟说:“没有。”师傅问:“同样的盐,为什么这次尝不到咸味了呢?”徒弟回答:“因为湖里的水比杯里的水多出千倍。”

然后,师傅坐在这个总爱怨天尤人的徒弟身边,握着他的手说:“人生的苦痛如同这些盐有一定数量,既不会多也不会少。我们承受痛苦的容积的大小决定痛苦的程度。所以当你感到痛苦的时候,就把你的承受的容积放大些,不要做一杯水,而要做一个湖。”

佛缘悟语

只有懂得拓宽自己的心胸,人生之路才会随之加宽,我们的烦恼才会减少,不要总埋怨上天给我们的太少,它给别人一双手,也给了我们一双手,我们并不少什么,我们有怎样的心态,就会有怎样的人生。

佛门术语

三门

三门指获得解脱到达涅盘之三种法门。略称三解脱、三脱门、三门。即:空、无相、无愿门。

三解脱门乃依无漏之空、无相、无愿等三三昧而入,此三昧犹如门户之能入解脱,故称三解脱门。然三昧通有漏、无漏,三解脱门唯通无漏。以其具有净及无漏等世、出世间之特别法,故为涅盘之入门。

空解脱门:观一切法皆无自性,由因缘和合而生,无作者,无受者。如此通达者,则于诸法而得自在,能入涅盘解脱之城,故谓之为解脱之门。

无相解脱门:又称无想门。谓既知一切法空,乃观男女一异等相实不可得;若能如此通达诸法无相,即离差别相而得自在。

无愿解脱门:又作无作门、无欲门。谓若知一切法无相,则于三界无所愿求;若无愿求,则不造作生死之业;若无生死之业,则无果报之苦而得自在。

经典典籍

《阿弥陀经》

按佛教修学方法,号称“八万四千法门”;博大精微,千头万绪,洵非博地凡夫,所能把握肯綮。《弥陀要解>系阐释《阿弥陀经》之要典,阿弥陀经乃开示“持名念佛,带业往生,横超三界”之经法。此一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下手易而成功高。但备“三资粮”,便得“三不退”。诚属“方便中之方便,捷径中之捷径”。是以古德有云:“人天路上作福为先,生死海中念佛第一。”

佛教旅游圣地

香港——灵渡寺

灵渡寺是香港有史据可查的三大古刹之一,位于新界元朗厦村之灵渡山山谷。此山又名大头别出,状似老虎之头,山势奇雄。而灵渡寺所处的位置,流泉林木,山野花香,清幽雅致,身在其中,自有人间净土的感觉。

相传灵渡寺建于唐代,但亦有说是建于南北朝期间。据《广东考古辑要·释老篇》及《宝安县志·人物略》所载,南北朝元嘉初年(424-430),杯渡禅师以杯渡海,驻锡屯门之杯渡山,后又到数里以外的娄渡山开创灵渡寺,原址比现今寺院的位置稍高,宋明两代均多次修葺及重建。据资料所载,清代道光二十年(1840)重修时,将寺院稍向下迁移至现今寺院位置,至咸丰十一年(1861)又重建,1928年再重修。现时所见的寺貌是1970年由厦村乡的乡民,集资大修建后的形状。当时恭请圣一法师上香,新界民政署署长陵鼎堂先生剪彩,盛极一时。

由于此地山形肖虎,寺庙所处是虎头所在,灵气所钟,所以在1970年大修建后,已将寺门改移至寺内大雄宝殿左侧,原先正向大雄宝殿门框,向右在已封上的墙上隐约可见。现时大雄宝殿内有金身佛像,村民以香火及水果供奉。两旁分别为禅房和客房,中有露天的透光花砌,前面是韦驮宝殿,左边为关帝宝殿,供奉关帝,右边为纯阳宝殿,供奉吕祖,显示了此寺院早期曾一度是道貌岸然教的道场。整座寺院面积不大,但设施一应俱全,而且由大门进入,穿过一道道圆型拱门建筑,清幽古朴,素净出尘,寺貌庄严。

由于灵渡寺历史悠久,寺内悬挂不少极有历史价值和资料价值的名联。正门的对联为云石所刻金字:“灵气所钟山独秀,渡杯而至石犹新”,显见与杯渡寺(今青山寺)的渊源有关。在二进的拱门上,有清朝状元梁耀枢之题额:“道从此入”,此外,各殿之门前均有不少名对。至于正殿右旁的壁间,有光绪三年乡人邓惠麟所立的《先父宠荣公轶事碑记》石刻,颂扬寺内所奉之佛,极为灵验,普度众生,曾使其父宠荣公病愈并延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