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与佛有缘
19090900000004

第4章 心中有佛是佛缘(3)

参禅悟道

秋天,稻子成熟,田野一片金黄,农人聚集,庆祝丰收,大地洋溢着一片欢乐。

佛陀来到农庄,许多人都恭敬地供养他。只有一个生性固执的农人,十分生气,他大怒道:“我们平时勤力耕种,才有今天的收获,你为什么不学我们呢?”

“长者!我也是耕耘的。”佛陀和气地回答。

“你是农夫么?你的牛、种子和田地在哪里呀?”

“众生的心地就是我的田地,八正道是我的种子,精进是我的犁牛。”佛陀向他解释说,“我在众生的心地撤下八正道的种子。我勤力耕耘他们的心地,使他们拔除烦恼,得到安乐。”

农人听了,明白过来,立刻忏悔,把上好的奶饭供养佛陀。他说道:“佛陀,请接受我的供养吧!你已经耕耘我的心田,播下善良的种子,我将有幸福的收获。”

佛教旅游圣地

西方寺

西方寺位于香港荃湾老团村大帽山南麓,西傍三叠潭,群山环抱之中,溪水长流,绿叶成阴,景致如书。西方寺是永惺法师为实现其弘愿而建的净宗道场。

占地十二万平方英尺的西方寺1962年购地,1970年兴建,1973年落成。仿中国宫殿式建筑,楼高二层,顶盖黄色琉璃瓦,巍峨雄伟,庄严壮丽。上层大雄宝殿,供奉西方三圣,左右辅以文殊和普贤菩萨,最左供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皆名家木刻,外配以飞檐雕花精致佛龛。殿内墙壁镶嵌大理石,刻龙天花板,雕梁书栋,琳琅满目,瑰丽堂皇。两侧供十八罗汉石拓圣像,栩栩如生;又供奉明朝古观音菩萨,造像精美,为中国最大的搪瓷观音像,甚为稀有。楼下弥勒殿,供奉大肚弥勒菩萨,法相庄严,慈心广大,笑口常开。

1974年,在大雄宝殿之后增建成一幢两面三刀层高殿,楼上为地藏殿,正中供奉地藏王菩萨,两侧设祖先堂;楼下为海会塔。殿堂于1995年完成,举行隆重开光仪式,莅临观礼嘉兵及拈香礼佛善信,络绎不绝,盛况空前。

后期又于大雄宝殿左右方先后完成讲经堂、五观堂、佛学院、齐堂、宿舍、荷花池等建筑,更添光彩。置身其中,物我两忘。永惺法师除常领众于此举行各种经忏法会外,曾竭尽心力地招募各地僧伽学员,创办菩提佛学院于寺中,培养僧才。

为进一步扩展西方寺的弘法功能,1991年后复增建图书馆,古今佛学典籍齐备,供游客及邻近市民阅读;也有佛教书籍免费结缘,令市民及游客增加对佛教的认识,领悟佛法真谛。为增添佛寺胜景,年前于寺后添建一座楼高九层之万佛宝塔,每层供奉佛像各异,而塔内之空间,将成为佛教文物馆,陈列该寺长期搜集珍藏的不同朝代的佛像文物、法器、经卷及历代高僧墨宝,以此作为佛教文化历史和艺术的推广。顶层供养佛陀舍利,以便信众瞻礼。

由于寺院法务发展需要,来往僧俗日渐增多,原有建筑规模已不敷应用,故于1999年初,进行重建。

素食文化

什锦烤麸

原料

主料:熟面筋400克。辅料:花生米,水发木耳,胡萝卜,冬笋,水发黄花菜,香菇。调料:盐,酱油,白糖,桂皮,枸杞,姜片,料酒,鸡精,素鲜汤,食用油。

做法

1.将熟面筋切成均匀大小的方块,再分别将香菇、胡萝卜、冬笋、黄花菜都切成丁。

2.坐锅点火加入油,至5成熟时放入面筋炸至深黄色发脆,再将香菇丁、胡萝卜丁、冬笋丁、黄花菜放入过油,捞出后控油。

3.坐锅上火,留余油,先放入姜片、桂皮翻炒一下,再放入过好油的香菇丁等,再放入木耳,加适量清水,依次加酱油、鸡精、白糖、盐,出锅时放少许枸杞即可。

特点:成菜栗色,香味浓醇,烤麸软糯,甜咸适口。

虔诚的僧人

有一个这样的僧人,他非常虔诚地信奉佛祖。一天,他所在地方遇到了百年不遇的洪水。

当洪水刚刚没过脚的时候,有一位警察骑着摩托车经过:“僧人,赶快上车吧,洪水会很快把这里淹没的!”僧人说:“你走吧,佛祖会来救我的!”警察无可奈何地走了。

当洪水淹到僧人的腰时,一个救生员划着一条小船经过:“僧人,赶快上船吧,洪水越涨越高,你在这里会被淹死的!”僧人仍然很坚定地说:“你走吧,佛祖会来救我的!”救生员也无可奈何地走开了。

当洪水最后淹到僧人的脖子时,一架直升机从他头顶经过:“僧人,赶快抓住我们放下的扶梯,飞机可以带你走,要不你马上就要被淹死了!”僧人还是继续一边虔诚地祷告一边说:“你走吧,佛祖会来救我的!”

可想而知,僧人最后还是淹死了。

他死后来到了天堂,见到了佛祖,就问佛祖:“佛祖呀,我是多么虔诚地信仰您,每天都按照您的教导去做,也虔诚地向您祷告,我危难的时刻您为什么不来救我呢?”

佛祖回答他:“我已经派了一辆摩托车、一艘小船、一架直升机去救你,可是你就是不愿意被救,我不一定用你喜欢的方式去救你呀,而且我以为你是想过来陪我呢。”

佛缘悟语

其实有时佛就在我们身边,或者说,心中有佛,自身就是佛。只是由于我们太执着于佛的表象,当佛以别的形式出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这不是我们要等的佛,是我们自己把眼睛蒙上了,于是我们错过了很多。

参禅悟道

有一个人虔心向佛,想早日修成正果,从有修佛之心开始便依照佛理指示日日行善,并且每天都要把自己做的好事向佛祖禀报,以免佛祖遗忘了自己的功德,希望能早日渡化于他。

这样过了几十年,到他快要咽气的时候他问佛祖:“我对你那么执着,为什么终不能成正果呢?”佛祖微笑着说道:“你执着的是佛的表象,佛无处不在,怎能说因我而执着呢?一块顽石,有了灵性,会有孙悟空破空而出,而执着于表象,就缺少了佛的灵性!焉能成正果?”

佛门术语

四谛

四谛,梵文Catursatya的意译,又称四真谛、四圣谛,即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其中“谛”原义是事物的内在含义或者意义,在佛教中用来翻译梵语“Satya”,意思是真实无谬的道理。

苦谛:说明世间有情悉皆是苦,即所谓有漏皆苦。

集谛:造成苦的原因,粗分“贪”、“瞋”、“痴”三毒。推至最后,众生的本心、佛性、智慧为“无明”所障敝。

灭谛:又名涅盘,明集谛理,断尽烦恼业,则得解脱。

道谛:随顺、趣向涅盘之道。

四谛概括了两重因果关系:集是因,苦是果,是迷界的因果;道是因,灭是果,是悟界的因果。

掉到海里的情侣

有这么一对情侣,男的非常懦弱,他做什么事情之前都让女友先试。女友对此十分不满。

一次,两人出海游玩,返航时,飓风将小艇摧毁,幸亏女友抓住了一块木板才保住了两人的性命。女友问男友:“你怕吗?”男友从怀中掏出一把水果刀,说:“怕,但有鲨鱼来,我就用这个对付它。”女友只是失望地摇头苦笑。

不久,一艘货轮发现了他们,正当他们欣喜若狂时,一群鲨鱼出现了,女友大叫:“我们一起用力游,会没事的!”男友却在这时候突然用力将女友推进海里,独自扒着木板朝货轮了,并喊道:“这次我先试!”女友惊呆了,望着男友的背影,她感到非常绝望。鲨鱼正在靠近,可对女友不感兴趣而径直向男友游去,男友被鲨鱼凶猛地撕咬着,他发疯似地冲女友喊道:“我爱你!”

女友终于获救了,甲板上的人都在为男孩默哀,船长坐到女友身边对她说:“小姐,你的男朋友是我见过最勇敢的人。我们为他祈祷!”“不,他不是,他只是个胆小鬼。”女友冷冷地说。船长诧异地说:“您怎么这样说呢?刚才我一直用望远镜观察你们,我清楚地看到他把你推开后用刀子割破了自己的手腕。鲨鱼对血腥味很敏感,如果他不这样做来争取时间,恐怕你永远不会出现在这艘船上……”

佛缘悟语

我们有时容易对看到的事物产生一种看法和结论,并且很难去改变这样的想法和结论。一旦错误的念头形成后,便自然地将这个观念投射到它所对应的人身上。对方怎么做都符合我们心中的那个形象,有时候,这正是错误的开始。

佛门相关植物

娑罗树

佛家有三宝树,生于无忧树,悟于菩提树,死于娑罗树。

因相传佛祖释迦牟尼是在古印度北方的拘尸那迦罗城郊外的“娑罗双树(也有称“娑罗树”的)”下圆寂的。为了纪念佛祖,以及表示对佛教的虔诚,所以佛门弟子都在寺院里种植娑罗树,并视其为“佛门圣树”,而且引以为荣。我国古代的高僧们也是在寺庙中广植娑罗树。

北京种植娑罗树的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朔到唐代。过去北京最着名的古娑罗树,就要数西山卧佛寺三世佛殿东西的两棵了。相传它们是唐代修建卧佛寺时从印度传来的。因当时三世殿内有一尊大木卧佛,在殿外种植两棵娑罗树有纪念佛祖圆寂之意。据明刘桐和于奕正所着《帝京景物略》载,它们是“京师七奇树”之一。书中描写该二树:“寺内即娑罗树,大三围、皮鳞鳞,枝嵯嵯,瘿累累,根转转,花九房峨峨,叶七开蓬蓬,实三棱陀陀,叩之叮叮然。周遭殿樨数百年不见日月。”明蒋一葵着《长安客话》记:“寺内娑罗树两株,可数围,其子如橡栗……诸山皆无。”遗憾的是后来这两棵树死掉了,现在三世佛殿东侧南北的两棵娑罗树是后来补栽的。从前在香山香山寺遗址山门里也有两棵高大的金代娑罗树,清乾隆皇帝还写有两首《御制娑罗树歌》,并刻在碑上立于树旁,今一诗碑仍在。

娑罗树又名七叶树,因其树叶似手掌多为七个叶片而得名。此树夏初开花,花如塔状,又似烛台,每到花开之时,如手掌般的叶子托起宝塔,又像供奉着烛台。四片淡白色的小花瓣尽情绽放,花芯内七个橘红色的花蕊向外吐露着芬芳,花瓣上泛起的黄色,使得小花更显俏丽,而远远望去,整个花串又白中泛紫,像是蒙上了一层薄薄的面纱,真是绝妙至极。一般认为,娑罗树原产于印度,后传入中国,常见于古老的寺庙当中,是着名的观赏树,花开可供观赏,结果可以食用,也可入药,木材还可供建筑,真是绝好的树种。大觉寺内共有七棵,其中一棵是一级古树,已经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了。

佛学理论

大乘佛教修行的最终目的

在佛教建立大约五百年后,大乘佛教在印度兴起,对佛教理论有较大的发展。

如果说原始佛教的核心是一个“苦”字,那么大乘佛教的核心就是一个“空”字。大乘佛教认为这个世界,不论是有情众生还是物质元素,乃至时间空间,都是人们所感知的假象,并非真实存在。因此要想解脱苦,并不一定非要按照佛陀所说的那样从六道中彻底脱离,因为所谓“六道”,甚至“苦”本身,在大乘佛教看来都是人们所感知的假象而已。而且即使从六道轮回中脱离出来,成为阿罗汉,按照大乘佛教的标准来看,只能算是暂时的脱离痛苦,根本不是真正的解脱。

大乘佛教认为,人们只要证得空性,当下就是解脱。而真正彻底的解脱,只有成佛才能达到。众生都应该成佛,众生也都能够成佛。当然众生在成佛之前要经历三大阿僧祗劫的时间进行艰苦的修行。这种以成佛为终极目标进行修行的佛弟子称为菩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