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远离三高从细节做起
19092100000027

第27章 高血脂(9)

女贞子有益于降血脂

女贞子,又名女贞实、冬青子等,为木樨科常绿灌木或小乔木植物女贞子的成熟果实。中医学认为,女贞子性味甘、苦,凉,归肝、肾经。有滋补肝肾之阴的功效。动物药理研究结果表明,女贞子有降血脂作用,特别是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更有明显的消退作用。有资料报道,女贞子所含的齐墩果酸有高白细胞,对抗四氯化碳引起的急慢性肝损伤,防止肝脂肪变性及肝硬化,促进肝细胞再生,降低血清转氨酶活性,减轻黄疸,以及具有强心、利尿等作用。中医临床应用单味女贞子蜜丸治疗高血脂疗效满意,降低血清总胆固醇有效率为70.6%,其最大下降幅度为2.12毫摩/升;降低血清β-脂蛋白有效率为91.6%,最大下降幅度为5.06克/升。由中药女贞子、枸杞子、红糖研制成的降脂冲剂,用于临床,对各种高血脂均有极显着的疗效(P<;0.001),其降三酰甘油及β-脂蛋白之疗效与西药安妥明相似;降胆固醇的功效却优于安妥明,且无安妥明的诸多不良反应。动物药理实验还证实,女贞子所含亚油酸,可改变胆固醇在体内的分布,使其较多地积存于一般组织,从而减少在血液中以及在血管壁中的含量,起到降低血脂和减少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的作用。

茵陈有益于降血脂

茵陈,即茵陈蒿,有绒蒿、细叶蒿、野兰蒿等别名,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茵陈蒿或滨蒿的幼苗。中医学认为,茵陈性味苦、辛,微寒,归肝、胆、脾、胃经。有清热利湿、利胆退黄、护肝祛脂等功效。现代药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茵陈有明显的降酶护肝作用,由于含有丰富的锌、锰等机体所必需的微量元素。并参与酸的组成,调节酶的活性,直接参与机体的核酸、糖、脂肪、蛋白质代谢,因而有促进肝细胞再生,保护肝细胞膜的完整性和明显的保肝降酶作用。国内有学者报道,从北茵陈中分离的胆碱有抗高血脂作用。中医现代临床研究报道,每日以茵陈15克,用沸水冲泡,代茶饮,连续饮服1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高血脂82例。结果:胆固醇平均下降1.10mmol/L(42.4mg%),平均下降率14.3%。研究结果还表明,血清胆固醇较高者,其降脂作用更为明显。茵陈不良反应较少,仅1例服后因恶心而停药。另有研究资料报道,用茵陈片治疗高血脂21例,其中高胆固醇血症10例,血清胆固醇平均下降2.51mmol/L(96.80mg%;高三酰甘油血症18例,血清三酰甘油下降0.72mmol/L(63.72mg%)。茵陈具有利胆、降酶、保肝护肝、降脂降压,以及抗凝、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状动脉流量等作用,且证实用于中老年防治肝胆系疾病、高血脂等病症有较好的效果。用于防治中老年上述病症的茵陈(干品)日饮服用量10~30克,可以沸水冲泡代茶饮,或煎取浓汁,经过滤后饮服。

大黄有益于降血脂

中医学认为,大黄性味苦,寒,归脾、胃、大肠、肝、心经。有泻下攻积、解毒祛瘀、清热泻火、止血活血等功效。现代中药药理研究表明,大黄具有降血脂和减肥作用。大黄对喂胆固醇家兔血清总胆固醇的升高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血清总胆固醇与总磷脂明显下降。大黄所含的大黄多糖,可使蛋黄及高脂饲料诱导的高血脂小鼠血清和肝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和过氧化脂质(LPO)明显下降。大黄醇提取物有明显的降低血清总胆固醇的作用,大黄水提取物(大黄煎剂)也有降脂作用。实验研究中还发现,大鼠长期服用生大黄或熟大黄(即制大黄)后,体重明显减轻。另有实验研究资料报道,石油醚(大黄)提取物降低胆固醇的作用不显着。有学者认为,其降血脂和减肥成分可能是蒽醌类、儿茶素类化合物,大黄多糖也具有这些作用。运用大黄防治高血脂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两点:其一,宜选用制大黄,且日剂量控制在5克以内,制大黄泻下力减弱,活血作用较好,对中老年淤血证或不宜急下者尤为适合。治疗高血脂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较长时间服食,尤其是中老年气血淤滞型、湿型内蕴型高血脂患者,口服制大黄应限制在1~3克之内,既有助于坚持服食,又可获得较好的疗效;其二,中医认为,大黄属攻下药,泻下作用甚强。因此,妇女月经期、怀孕,以及体弱者忌用或慎用。妇女哺乳期服大黄,婴儿食母乳后会引起腹泻,应予注意。

丹参有益于降血脂

丹参,俗称“红根”,有血参、紫党参等异名,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丹参的根。中医学认为,丹参性味苦,微温,入心、肝经。有活血化瘀、安神宁心、止痛除烦等功效。现代中药研究结果显示,丹参对血脂和动脉粥样硬化具有特定的作用。丹参注射液可使部分患者的胆固醇下降。有资料用复方丹参注射液注射治疗30例冠心病患者,发现其自觉症状改善的同时,过氧化脂质(LPO)的水平明显下降。丹参的现代研究表明,有较强的保肝作用:丹参对急、慢性肝炎损伤有明显的防治作用,可抑制或减轻肝细胞变性坏死、炎症反应及肝硬化。其机制与改善肝内微循环有关。丹参为中药理血药,具有活血养血作用。古代文献记载丹参一味功同四物(即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四味配伍组成的千古名方——四物汤),已为现代医药研究所证实,丹参确是活血化瘀、降脂护肝的良药。

虎杖有益于降血脂

虎杖,又名苦杖、酸杖等,为蓼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虎杖的干燥茎和根。虎杖性味微苦,微寒,归肝、胆、肺经。有散瘀定痛、祛风利湿、止咳化痰、活血等功效。虎杖在治疗高血脂中表现有很强的保肝、利胆作用。中药现代研究结果表明,虎杖能抑制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且认为与其所含蒽醌类物质及抗病毒作用有关。有报道20%的虎杖液对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有实验表明白藜芦醇苷对脂质过氧化物有很强的抑制作用,从而证实了白藜芦醇苷有保护肝的作用,即其可抑制类脂过氧化物在肝的堆积,从而减轻肝损伤。现代中药研究表明,虎杖有降血脂作用。动物实验研究中发现,虎杖的有效成分,藜芦酚-3-葡萄糖苷能降低血脂,治疗高血脂,特别是三酰甘油血症患者效果较好。它还可部分抑制高脂饮食引起的大鼠肝中脂质过氧化物的沉积,并能降低肝损害引起的转氨酶升高;尚可降低动物血压,扩张冠状动脉等。临床研究中,以口服虎杖片(每片0.5克),每日3次,每次3片,治疗高血脂90例,连服6周。结果表明:显效(总胆固醇下降≥20%,或三酰甘油下降≥30%,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上升≥20%)46例,占51.5%;有效(总胆固醇下降≥10%,或三酰甘油下降≥20%,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上升≥10%)28例,占31.1%。需要注意的是虎杖应用于食疗防治高血脂要注意以下几点:其一,以新鲜食用为好,如采用生食法,或凉拌,或腌渍等,均可获得较好效果;其二,如果要用煎煮等烹饪制作法,则煨煮时间不宜过长,以免降脂有效成分受到破坏。虎杖的煎煮时间以5~10分钟为宜。其三,服用虎杖应注意宜忌,《药性论》指出,“有孕人勿服”,这点应予重视。

高血脂治疗宜用的西药

西药调脂治疗应在非药物治疗基础上,根据血脂异常类型、药物的作用机制以及调脂治疗的目标来选择调脂药物。在治疗中应充分发挥他汀类药物的作用,做到早期,足量,合理使用。尽早使用调脂药,起始剂量应充分。对于介入术后或搭桥患者,强化降低胆固醇治疗,比常规剂量有更大获益。在治疗达标后,还应在医生指导下制定一个长久的治疗计划,有效地长期控制血脂,使其维持在较低的水平。

1.他汀类:为目前主要治疗高胆固醇血症的主要药物,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一类调脂药物。由于这类药物的英文名称均含有“statin”,故常简称为他汀类。现已有5种他汀类药物可供临床选用:分别为:洛伐他汀(lovastatin),常见药物有美降之、罗华宁、洛特、洛之特等,血脂康的主要成分也是洛伐他汀。辛伐他汀(simvastatin),常见药物为舒降之、理舒达、京必舒新、泽之浩、苏之、辛可等。普伐他汀(pravastatin),常用药有普拉固、美百乐镇。氟伐他汀(fluvastatin),常见药有来适可。阿托伐他汀(atorvastatin),常见药为立普妥、阿乐。该类药物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主要是轻度胃肠反应、头痛。

2.贝特类:贝特类药物的主要适应证为:高三酰甘油血症或以三酰甘油升高为主的混合型高血脂。目前临床应用的贝特类药物,主要有环丙贝特、苯扎贝特、非诺贝特及吉非贝齐。据临床实践,这些药物可有效降低三酰甘油22%~43%,而降低总胆固醇仅为6%~15%,且有不同程度升高高密度脂蛋白的作用。该药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胃肠反应、恶心、腹泻,严重者可导致肝损害。

3.胆酸螯合剂:这类药物可阻止胆酸或胆固醇从肠道吸收,使其随粪便排出,促进胆固醇降解,适用于除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以外的任何类型的高胆固醇血症,其不良反应为胀气、恶心、呕吐、便秘等。

4.烟酸类:烟酸可降低三酰甘油酶活性,并可抑制肝细胞利用辅酶A合成胆固醇,故可降低三酰甘油、胆固醇。其主要不良反应是面部潮红、瘙痒、胃肠道症状,严重者可使消化性溃疡恶化,偶见肝功能损害。烟酸类药物属B族维生素,当用量超过其作为维生素作用的剂量时,可有明显的降低血脂作用。该类药物的适用范围较广,可用于除纯合子型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及Ⅰ型高脂蛋白血症以外的任何类型高血脂。但是,该药的速释制剂不良反应大,一般不单独应用。缓释制剂的不良反应大大减少,主要为颜面潮红。对于烟酸降低血脂的作用机制,目前医学界尚不十分明确。

高脂血症宜何时用药

经常有高血脂患者询问,血脂到底多高就需要吃药?实际上是谓血脂多大异常需要吃药,这主要取决于患者有无心血管疾病或相危险因素的情况。

1.如果患者没有冠心病及高血压病、糖尿病,也没有危险因素,低密度脂蛋白应低于4.16mmol/L。

2.没有冠心病及高血压病和糖尿病,但具有2个以上的危险因素,低密度脂蛋白应低于3.38mmol/L。

3.如果高血脂患者已经患冠心病或其他血管疾病和糖尿病,那低密度脂蛋白应低于2.6mmol/L,甚至某些高危患者应低于1.82mmol/L。对于高血脂患者伴有冠心病,应把胆固醇降低到何种程度,则应根据患冠心病的危险性来决定。也就是说,合并的冠心病危险因素越多,越应加强降胆固醇治疗。已有冠心病或合并多种危险因素的患者,在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也应辅以饮食治疗。对于冠心病危险性较低的老年患者,只宜采取饮食治疗和体育锻炼,而不宜使用降低血脂药物。对服用他汀类或贝特类药要按医嘱长期坚持,不可中断,初次服药1~3个月,再复查血脂和肝、肾功能,长期治疗也应定期检查这些项目。

孕产妇不宜用降胆固醇的药物

怀孕或哺乳期女性不宜使用降胆固醇药物。因为动脉粥样硬化是慢性过程,所以妊娠期停用降低血脂药物对治疗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的远期效果影响甚少。而且,胆固醇及其生物合成途径的其他产物是胎儿发育的必需成分,包括类固醇和细胞膜的合成。他汀类降低血脂药物在降低胆固醇生物合成的同时,也减少了胆固醇生物合成通路的其他产物。所以孕妇服用这类降血脂药物可能有损于胎儿。降血脂药物及其代谢产物是否经人乳分泌,目前还缺乏研究。由于许多药物经人乳分泌,而且降低血脂药物潜在的不良反应,因此哺乳期女性亦不宜服用降低血脂药物。

他汀类降脂药不宜与抗生素同用

目前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明星”类降低血脂药物是他汀类药,虽然他汀类药物都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和安全性,但是服药万不可“高枕无忧”,横纹肌溶解是他汀类药物最为严重的毒副作用,虽然罕见,但来势凶猛,主要表现为急性、严重的肌肉组织破坏,伴有肌红蛋白尿,继而出现急性肾衰竭,病死率高。

研究证实,服用他汀类药物的同时,盲目地服用其他类的药物是诱发横纹肌溶解综合征的“罪魁祸首”之一。比如目前使用非常广泛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红霉素、克拉霉素、罗红霉素等与他汀类药物如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等都是经过肝代谢的,当两者合用时,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代谢会抑制他汀类药物在人体内的代谢,从而使他汀类药物的血药浓度升高,导致发生横纹肌溶解的危险性增加。因此,长期服用他汀类等降低血脂药的患者,要慎重选用抗生素。

他汀类降脂药不宜与抗真菌药同用

他汀类药物与抗真菌药物如伊曲康唑、酮康唑以及新霉素、环孢霉素合用时,对体内的一种代谢酶有明显抑制作用,而他汀类药物需通过此酶代谢降解,这样也会导致横纹肌溶解的危险性增高。因此,长期服用他汀类等降低血脂药的患者,要慎重选用抗真菌药物,以免给自己带来意想不到的危害,招致飞来的“横”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