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月经病实效经典
19092400000024

第24章 经前期综合征(3)

用法:贴患侧耳穴,两侧痛贴双耳。用磁片对贴。如磁力太大,可在磁片间贴一层纱布。对急性头痛,痛消即可取掉磁片,慢性者痛消后继续贴1周,以巩固疗效。

适应证:主治经行头痛。

方7

取穴:一侧脑、太阳、耳尖、肾上腺。另侧耳上、中、下耳背。外感加扁桃体、内分泌、额;内伤属实证加肝、神门、高血压点、枕、额;属虚证加肾、脾、心、神门。

用法:各组穴选1或2穴,用王不留行籽贴压耳穴,隔天更换1次,10次为1个疗程。两耳交替使用,患者自行按压10~15min,每天3次。

适应证:主治经行头痛。

方8

取穴:耳尖、神门、皮质下。前额痛加额、胃;偏头痛加颞、交感、外耳;后头痛加枕、膀胱;头顶痛加顶、肝;全头痛加额、颞、顶、外耳;鼻窦炎引起者加内鼻、外鼻、肾上腺或屏尖。

用法:在耳穴上寻找敏感点,用王不留行籽贴敷其上,每天按压3~5次,每次按1~3min,每周2次。

适应证:主治经行血管性头痛。

方9

取穴:太阳、神门、皮质下、耳尖、胃、肝、交感。备穴:枕、额、顶、颞。

用法:把王不留行籽或绿豆分成两瓣,贴于耳穴上,每天按压4次,每次3~5min,3d换1次,7次为1个疗程。间隔休息3d再行下1个疗程。

适应证:主治经行血管性头痛。

方10

取穴:心、脑、肾、额叶、神门。

用法:用王不留行籽进行常规耳穴贴压,使患者有酸、麻、胀或发热感,每天按压数次,每次1~2min,每次取2或3个穴位,用3~5d。

适应证:主治经行情志异常。

方11

取穴:神门、交感、心、肾、枕、额、耳背、皮质下等。

用法:首先寻找敏感点,然后贴王不留行籽,每穴按压1~2min,隔天换贴1次,7次为1个疗程。

适应证:主治经行情志异常。

方12

取穴:胸、胃、肝、内分泌、肾上腺、神门。恶寒发热或局部红肿明显者加耳尖放血。

用法:把王不留行籽用胶布固定在耳穴敏感点上,轻轻按压,使耳郭有发热胀痛为度,每天按压5次,每次按5min,每次贴1耳,每天一换,双耳交替,3次为1个疗程。

适应证:主治经行乳房胀痛。

方13

取穴:乳腺、内分泌、肾上腺、胃、肝、耳尖。

用法:把王不留行籽用胶布固定在耳穴敏感点上,用手指按压,使耳郭有发热胀痛为度,每天按压5次,每次按5min,每次贴1耳。3d1换,双耳交替,3次为1个疗程。乳腺和耳尖可同时点刺出血。

适应证:主治经行乳房胀痛。

方14

取穴:子宫、内分泌、交感、皮质下。配穴:精神症状为主者加心、肝;水钠潴留为主者加脾、肾、膀胱。

用法:常规针刺,中度刺激,留针30~40min,每日或隔日1次,或左右交替针刺,10次为1个疗程。也可用耳压法。

功效:疏肝理气,健脾补肾,调理冲任。

适应证:主治经前期综合征。

方15

取穴:耳之肝、胆、额,太阳为主穴。神门、皮质下、交感、内分泌、肾为配穴。阳明头痛取耳穴之肝、脾、胃、眼为主穴,神门、皮质下、交感、内分泌为配穴。

用法:用耳穴治疗时均停用内服止痛片及注射镇静、镇痛针剂。于经前3~5d开始将王不留行籽用胶布固定按压在所选耳穴上。稍用点力,使有轻度的刺痛及麻醉感为宜。隔日做对侧耳穴贴按治疗,直至月经净方止。按贴后让患者回家后每日自行按压数次,每次最好按压5~15min,1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

适应证:主治经行头痛。

六、埋线疗法

方1

取穴:上1(腕踝针穴)、内关、三阴交、阳陵泉。配穴:肝郁气滞加太冲;脾肾阳虚加命门;阴虚肝旺加肝俞;心脾两虚加脾俞。

用法:用注线法。埋线用1号羊肠线和9号穿刺针,穴位消毒局麻后,刺入穴内,上1穴针尖向上,沿真皮下刺入4cm,埋入2.5cm羊肠线,余四肢穴直刺3cm,埋入2cm羊肠线,背俞穴斜刺2cm,埋入羊肠线1.5cm。15d埋线1次,3次为1个疗程。

适应证:主治经前期综合征。

方2

取穴:①肝俞、脾俞、上星、头维、中都、三阴交、水道;②肾俞、心俞、正营、神门、商曲、外陵、天枢、石关。

用法:用注线法。穴位消毒局麻后,用装有羊肠线的9号穿刺针斜刺背俞穴,埋入2号羊肠线2cm;头部穴向前平刺入肌层,埋入0号羊肠线1cm;腹部穴斜刺,埋入1号羊肠线2cm;四肢穴直刺埋入0号羊肠线1.5cm。两组穴交替使用,7d埋线1次,6次为1个疗程。

适应证:主治经前期综合征。

方3

取穴:①大椎、心俞、肝俞;②肺俞、内关、三阴交。配穴:肾俞、脾俞、风池、神门、曲池、太溪。

用法:用注线法。穴位消毒局麻后,用4号羊肠线3~4cm,装入16号穿刺针(或12号穿刺针),刺入穴内,大椎向上斜刺于第7颈椎与第1胸椎之间,背俞穴向脊柱斜刺,四肢穴直刺,得气后埋入羊肠线,退针后外盖敷料,1个月埋线1次,两组交替使用,配穴也可用针刺法,每次选穴2~4穴,隔日1次,埋线10次为1个疗程。

适应证:主治经前期情志异常。

方4

取穴:百会、合谷、上1(腕踝针穴)、神门(耳穴)。配穴:痰气郁结加丰隆;阴虚火旺加三阴交、神门;痰火上扰加涌泉、太冲。

用法:用注线法。穴位消毒局麻后,用装有0号羊肠线的9号穿刺针刺入百会,向后沿皮下刺入2cm,埋入1cm羊肠线,合谷直刺1cm,上1穴向上沿真皮下潜行刺入4cm,埋入羊肠线2~3cm,耳穴斜刺于皮下,埋入0.5cm羊肠线,每20d埋线1次,5次为1个疗程。

适应证:主治经前期情志异常。

七、穴位注射疗法

方1

取穴:风池、天柱、太阳、头维、丝竹穴、阳白、攒竹穴。

用法:药物选用当归注射液、维生素B1及维生素B12注射液、10%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盐水,每次选1~2对穴位,每穴注药0.5ml,使局部有酸胀感。

适应证:主治经行头痛。

方2

取穴:在患侧乳突后缘与风池穴连线找压痛点,大多数有胀痛和同侧眼球外胀感,如压痛点不明显则取完骨穴,配以同侧光明穴。

用法:用2%盐酸普鲁卡因2ml、维生素B12ml、地塞米松1ml,在压痛点(或完骨穴)进针1.0~1.5cm,推药2ml,光明穴直刺进针2cm,推药3ml,隔日1次。

适应证:主治经行头痛。

方3

取穴:耳和髎穴(双)。

用法:用维生素C每次双侧耳和髎穴各注射1~2ml,每日1次,7次为1个疗程。

适应证:主治经行偏头痛。

方4

取穴:阿是穴。压痛点不明显时取头痛处的局部穴位,如偏头痛取头维、太阳、率谷穴,后头痛取风池、风府穴,头顶痛取百会穴。

用法:用1%盐酸普鲁卡因3~4ml,每次取1~2穴,每穴注药1~2ml。

适应证:主治经行头痛。

方5

取穴:足三里、内关、心俞、脾俞、胃俞、安眠。

用法:用10%葡萄糖注射液、维生素B1与维生素B12混合液,或胎盘注射液、当归注射液,根据病情选用。每次取2个穴位,每穴注射药液1~2ml,隔日1次,交替用穴,7~10次为1个疗程。

适应证:主治经行情志异常。

方6

取穴:主穴,太阳(双)、上星、合谷(双)、百会;配穴,风池、印堂、头维。

用法:用维生素B12500μg、维生素B1100mg、维生素B650mg混合,分注上述主穴;如前头痛加印堂穴,后头痛加风池穴,偏头痛加头维穴,烦躁不安、失眠者用地西泮10mg双侧太阳或合谷穴注射。

适应证:主治经行情志异常。

第四节验方疗法

方1当归四逆汤

配方:当归、白芍各9g,桂枝、通草各6g,甘草、细辛各3g,牛膝12g,大枣7枚。加减:巅顶痛重者加吴茱萸6g,颞部痛甚者加蔓荆子10g,呕吐者加竹茹6g,经量多而头晕乏力者加黄芪、仙鹤草各12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经前3d开始服用,至头痛减轻或消失停药。

一般以5~6剂为1个疗程,服用3个月经周期。

功效:温经散寒,活血通窍。

适应证:经行头痛。

方2养荣清窍汤

配方:党参、熟地黄、桑椹各12g,白术、茯苓、白芍、蔓荆子各10g,当归、炙甘草各6g,川芎4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益气养血。

适应证:经行头痛。

方3天麻止眩饮

配方:天麻、白术、茯苓、陈皮、蔓荆子、白僵蚕各10g,生甘草6g,生姜3片,大枣5枚。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化痰降浊。

适应证:经行头痛。

方4钩藤汤

配方:枸杞子、生地黄、山茱萸、钩藤(后入)、白芍各12g,菊花、牡丹皮、茯苓、泽泻各10g,珍珠母(先入)20g,山药15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滋阴养血,柔肝息风。

适应证:经行头痛。

方5柴胡汤加减

配方:柴胡、香附、陈皮各8g,白芍、白蒺藜、蔓荆子、白僵蚕各10g,枳壳、川芎、炙甘草各6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舒肝解郁,和血理气。

适应证:经行头痛。

方6益母四物汤加减

配方:桂枝6g,桃仁、大黄(后入)、芒硝(冲)、甘草、益母草各10g,木香8g,生山楂100g,丹参30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活血化瘀,攻下通便。

适应证:经行情志异常。

方7经验方

配方:朴硝、明矾、磁石各500g,生大黄300g,厚朴、全瓜蒌、枳实各200g。

用法:上药磁石打碎,余药烘干,共研粗末,混匀,装入枕芯枕头。

功效:化痰泻火。

适应证:痰火上扰型经行情志异常。

方8良附丸加减

配方:香附12g,乌药12g,白芍15g,青皮10g,合欢花10g,柴胡12g,麦芽18g,香橼皮12g,佛手10g,炙甘草6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适应证:经行情志异常。

方9酸枣仁汤

配方:炙甘草、酸枣仁、柏子仁、朱茯神各10g,浮小麦30g,大枣5枚,远志6g,石菖蒲8g,龙齿15g,百合12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养心安神。

适应证:经行情志异常。

方10柴胡当归饮

配方:柴胡9g,酒当归9g,酒白芍9g,炒白术9g,茯苓9g,甘草3g,香附12g,郁金9g,川芎9g,益母草15g。

用法:先用水浸泡,然后煎取250ml,再加水煎取200ml,将2次煎出的药液混合。分2次温服。每日1剂。

功效:疏肝扶脾,理气调经。

适应证:经行乳房胀痛。

方11行气舒胀汤

配方:制香附15g,橘核20g,荔枝核15g,郁金15g,当归15g,川芎12g,红花12g,桃仁12g。

用法:每日1剂,水煎温服,在行经前有症状时开始服用,至经净止。

功效:疏肝理气,活血止痛。

适应证:经前乳房胀痛。

方12通络安乳饮

配方:香附、合欢皮、婆罗子、路路通各9g,广郁金、焦白术、炒乌药、陈皮各3g,炒枳壳3g。

用法:水煎服。于临经前有胸闷乳胀时开始服用,直至经来胀痛消失为1个疗程。如此连续用3~4个疗程。

功效:疏肝健脾,理气解郁。

适应证:经前乳房胀痛。

第五节效方疗法

方1调肝通经汤

配方:当归10~15g,白芍10~15g,川芎9~12g,栀子9~12g,柴胡10g,香附10g,郁金30g,龙胆草10~30g,菊花12g,甘草6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于经前6d(或基础体温上升后8d)开始服药,经来停药。治疗3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

功效:补肝解郁,平肝降火,活血通经。

临床应用:治疗月经期偏头痛32例,痊愈(头痛及伴随症状消失,月经周期正常,随访1年未复发)18例,占56.25%;好转(头痛减轻,伴随症状改善,不影响正常生活)11例,占34.38%;无效(经1疗程治疗病情无变化,仍需服镇痛药止痛)3例,占9.37%。总有效率90.63%。

病例:患者,女,31岁。偏头痛5年,呈周期性,经来后疼痛可渐缓解,伴恶心、心烦、口干口苦、失眠多梦、纳可、经期多延后2~7d。常服APC(复方阿司匹林)、安定片(地西泮)治疗,可暂时缓解。查体:无明显阳性体征。

舌质红,苔薄黄,脉弦。中医诊断为头痛,属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西医诊断为月经期偏头痛。治宜滋养肝肾,清泻肝火,活血通经。予调肝通经汤。

处方:当归15g,白芍15g,川芎9g,栀子12g,柴胡10g,香附10g,郁金30g,龙胆草15g,菊花12g,甘草6g。服3剂头痛减轻,继服5剂,头痛等诸症好转,月经来潮。次月服药6剂月经来潮,经前头痛较轻。为巩固疗效,经前继续用药2个月,头痛及伴随症状消失,月经正常。随访1年,未复发。

经验体会:月经期偏头痛,常规治疗疗效不佳。本病病机多为肝肾阴血不足,肝火过旺,故拟滋补肝肾,清肝泄火之法治疗。正如《女科仙方》中所说:“夫肝属木,其中有火,舒则通畅,郁则不扬。经欲行而肝不应,则抑拂其气而痛生。”调肝通经汤方中当归、白芍补血调经,养阴平肝;栀子、龙胆草、菊花清肝火;柴胡、香附、郁金疏肝解郁;川芎活血、理气、止痛;甘草缓急止痛,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补肝解郁,平肝降火,活血通经之功效,诸症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