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烹饪美食粤菜烹调工艺(上册)
19092600000004

第4章 粤菜烹调工艺概述(3)

广东一年之中炎热的天气较长,人们的口味一般都趋于清淡,因此广东菜口感大多比较清淡,但绝非清寡如水、淡而无味,而是清中求鲜、淡中求美,讲究清、鲜、嫩、滑、香,适应时令。夏秋力求清鲜,冬春偏浓郁,还有香、酥、脆、肥、浓之分,并且讲究“五滋六味”之炒,其味型结构变化无穷,能适应各方人士的口味。近几年,广东菜厨师对汁酱的不断研制与创新,更使广东菜口味更为丰富。不断求变求新的新派广东菜,受到了各地食客的欢迎。随着对外交往的增加,广东菜的影响遍及东南亚甚至世界各地。据有关报刊介绍,目前,美国有中国餐馆近万家,英国有5000家,法国、荷兰各有两三千家,日本不下数千家,这些地方的中国餐馆,多数是粤式酒家、食肆,生意十分兴旺。在香港及东南亚一带,粤菜就更加流行了。

广东菜还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就是“药食同源”。据说,由于岭南地区在五岭之南,早期属于刀耕火种的不毛之地,瘴气丛生,条件非常艰苦,越人为了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生存,很早就学会了通过日常的饮食调节体内平衡,以抵抗疾病的入侵。这与我国传统的中医理论不谋而合,在传统中医中“食”与“药”并没有明确界限,而在广东菜中有大量的药材进入了饮食原料的行列,并根据不同的季节与不同用法对菜式进行分类。例如,夏暑秋燥季节,用莲子炖猪肚,功效是健脾益胃,补虚益气;茨实莲子糯米粥,功效是除湿清心,补中养神,益胃健脾,止泻固精等。

综上所述,广东菜的发展现状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1.无时无处不吃,追求生活品味

广东餐饮业作为全国发展最为成熟的市场之一,近十多年来一直引导着全国餐饮业的发展方向。广东饮食行业从改革开放初期千余个网点,发展至今约有10万家。遍布大街小巷的酒楼食肆,呈多元化、多层次的特点,满足不同层次消费人士的不同需求。

从百年老号到新派名店,从装饰豪华的高级食府到物美价廉的快餐排档,从综合大型的“饮食街”、“饮食城”到别具一格的“特色名店”,从早到晚,乃至通宵达旦,24小时经营“三菜两饭一夜宵”,可谓“无时不吃”,精致可口,丰俭由人,蔚为壮观。广东商贸发达的历史传统在“食在广东”这一领域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1)食之有道,吃出健康

地处岭南,广东人无论是吃海鲜河鲜还是特色小菜都积累了一套独特的饮食之道。

从单纯的感官享受型转向健康食疗型,一餐之中荤素搭配、寒热相间,饮食讲科学、营养求均衡。例如,气候炎热之故,广东人吃粥之精之多,堪称一绝。营养、保健、益智、延寿的格调成了广东饮食的新热点。“食之有道”的饮食风格集中体现了广东人清淡平和、精思善变的文化性格。

(2)为食造境,吃得艺术

广东饮食业竞争激烈,促使经营者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改善饮食环境,给顾客“宾至如归”的享受。目前,一批多功能、大规模的餐饮、休闲中心正日益成为餐饮市场的“生力军”。这些大而全的企业以餐饮、购物、娱乐、休闲一体化经营,融自然物境、娱乐情境、思想意境于一体,通过园林景色、高雅布局、周到服务、精彩表演和顾客寓意抒怀的自娱活动和互动游戏,为食造境,为境造食,互为补充,让品尝美食者享受到广东美食消费的审美情趣,真正体验广东菜的最新主流与迷人魅力。21世纪,广东菜采用的一种流行而全新的出品模式——Fusion(Fusion这一概念,是从香港引入的,意即将多种不同的风格菜肴共冶一炉,并有机地融合成一个整体,从而形成自身格调,强调独特的文化氛围和个性化的消费体验)。Fusion模式是在经营理念的贯穿下对餐饮各个环节所做的一次立体而深入的“Fusion”实践。

小体之食与大千世界相映成趣,融为一体,这是“广东菜”大众化、生活化、审美化、艺术化的独特表现。

(3)国际美食节,盛誉传四海

广州(国际)美食节是广东饮食市场的一次大型集中检阅,自1987年以来,每年一届,已连续举办19届。广州国际美食节每年都吸引近万家大型饮食企业和几百万人次的市民、游客前往品尝、交流和比赛,越办越有特色。不仅是广东美食的盛会,更发展为国际美食的大荟萃。特别是从1998年以来,历届参展的国内外客商均有400多家,参观人数每届都有50~100万。美食节以“食”为主,集饮食、娱乐、商贸、旅游于一体,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大规模的美食展示,将国际及我国各大菜系的名牌美食和风味小食汇聚一堂,可谓“天下美食,尽在广东”。广州(国际)美食节对弘扬中华民族,尤其是广东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促进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进入新世纪,广东已成为“不出广东,食遍世界”的美食大都市。光辉灿烂的中外饮食文化在广东结出丰硕的成果,众多菜系汇聚成一个美食的海洋,国际美食节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之一。

2.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广东饮食业为适应消费者求新求奇的心态,烹饪方法、菜式物料不断创新。20世纪80年代“四季火锅”热遍食坛,接着又是文化底蕴浓厚、古色古香的“仿古菜(宴)”;90年代“玩海边,食海鲜”;近年推出的“乡土菜”,回归自然,蔚然成风。

“与时俱进,推陈出新”的变革思维推动“食在广东”脱颖而出,引领全国饮食新潮流。

广东因其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条件,食俗文化显得丰富多彩,既融古通今、雅俗结合又中西相融,呈现出多元化、多品种、多层次的岭南特色。

(1)食海鲜

广东海鲜价格便宜,市民们时不时会在酒楼食肆美美地吃上一顿平价海鲜宴。不少顾客还喜欢在家弄个“全鱼宴”。

(2)尝野味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到郊外充满田园风光的农庄尝野味已成为一种时尚。野菜、野味、飞禽、昆虫均在烹制之列,而且一经厨师之手顿成美味佳肴。

(3)叹早茶

广东人的饮茶实际上是上酒楼吃点心。每天有早、午、晚三市,其中以早茶最为兴旺,广东人乐于在茶楼会友,洽谈生意,消遣时光。一壶浓茶、几件美点,具有南方独特的生活情趣。

(4)吃夜宵

广东人夜生活十分丰富,喜爱在晚上8点之后吃夜宵。许多酒楼都营业至凌晨两点,也有部分酒楼和小食店24小时营业。

(5)饮凉茶

将几种具有药用疗效的中草药煎水作饮料喝,以求消除人体内的积热或解除因气候变化引起的喉咙疼痛、四季感冒等疾患,如王老吉凉茶、黄振龙凉茶等。

(6)喝糖水

广东人四季喜爱喝糖水,认为经煲制某些药材、豆类、生果、面制食品加上糖而成的糖水,有清润消暑、益身之功效。

(7)煲靓汤

广东人的“老火靓汤”用料讲究,“煲”的时间较长且根据时令适时调制。“饭前一碗汤”、“先汤后饭”,是午餐、晚餐的老规矩,既能调理肠胃又能增进食欲。

(8)泡酒吧

工作、学习之余,广东人喜欢三五成群到酒吧消遣娱乐。例如,广州长堤酒吧街、芳村白鹅潭风情酒吧街都以环境幽雅而着称。

(9)品西餐

广东饮食潮流逐步西化,涌现了大大小小的西餐厅、咖啡屋、西饼屋和蛋糕坊。

(10)团圆饭

逢年过节,如春节、元宵、中秋,全家齐上酒楼吃团圆饭已渐成时尚。

3.照悉纳新,弘扬广东食文化

把广东城市发展的一个目标定位在“国际旅游美食之都”,既是对广东以粤菜为主的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的最好宣传,也是对广东旅游品牌发展的实际延伸,无论是从烹饪发展战略上还是实际烹饪操作上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在历次由广州市政府和广州市旅游局等主办的广州国际美食节上,可以看到广州作为一个国际美食之都的优势和广东菜的“大而美”。

广东紧邻港澳,面向东南亚,是珠江三角洲经济圈的中心,融会了中外饮食的精华。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自古以来的开放性,使粤菜美食名扬四海;遍布城乡各地生意红火的宾馆、酒店、茶楼、食肆、酒家、排档和充满异域风情的酒吧、西餐厅,显示了广东饮食文化的广博和深厚。广东现有星级宾馆、酒店逾百家,各类饮食摊点近10万个,平均每天接待近千万人次,饮食业年收入超过几百亿元人民币。泮溪酒家、广州酒家、南园酒家、莲香楼、陶陶居等知名老字号历久不衰,生意兴隆;风味小吃品种繁多,价廉物美,颇具特色。在广东,从清宫仿膳到满汉全席,从法国生蚝到日本生鱼,从中国菜到世界美食,不同风味的食品都可以尝个够。

广东具备了成为“国际美食之乡”的文化、经济、区位、资源和客源条件,与广州“国际商都”的美誉也完全吻合。广东饮食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地方特色,与国内外各种特色饮食具有互补性。广东是岭南文化的主要衍生地,国内外大部分饮食文化精华在此得到演绎和阐释,使岭南文化得到进一步补充和完善。从国际上看,一位外国人从认识广东的那天起,“食在广东”已经是一个集味觉享受、视觉感受和听觉冲击于一体的广东形象的宣传口号。

广东菜是岭南食文化的主体和代表,广东饮食业在全国首屈一指,拥有一大批经历百年不衰的老字号和新兴名店,传统和创新的名菜、名点、名小食、名风味食品不胜枚举。例如,广州酒家的满汉全席、北园酒家的时果美点、泮溪酒家的点心宴、南园酒家的潮州菜、东江海鲜酒家的清汤鲍参片、大同酒家的金牌化皮乳猪等。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物来源越来越丰富,保鲜技术越来越高明,人们对菜肴的口味感受要求,自然由强刺激型转变为弱刺激型,开始追求味的平和感,追求味感的多样丰富。改革开放以来,广东饮食习俗更向高档次发展,对传统的价值观念进行强烈的冲击,传统儒家思想的“君子固穷”、安于“箪食瓢饮”的生存观念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儒家把操守作为衡量人格的唯一标准,把“守穷”作为坚持操守的象征,这种思想的本质是将人类限制在最低的生活水平线上。改革大潮中的广东人意识到,生活上不尚奢华是可取的,但绝不能以穷作为判定操守的标准,这使他们能够放开思想,勇敢追求生活标准的不断提高。

1.3粤菜的组成

粤菜以广州菜(也叫广府菜)为代表,以广州菜、潮州菜(也叫潮汕菜)和客家菜(也叫东江菜)为组成主体。三个地方菜风味互相关联又各具特色,一起构织起粤菜的风味特色。

1.广州菜

广州菜涵盖的范围最广,包括顺德、中山、南海、清远、韶关、湛江等地。广州地处广东中、西部,珠江横贯其间,形成了富饶的珠江三角洲平原。广东近2/3的海岸线在此范围,海产资源非常丰富。粤西、粤北有大片的山地丘陵,畜禽大量养殖,野味很多。该地区属亚热带,年平均气温为22℃,雨量充沛,十分适合动植物的生长,为广州菜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广州所在区域原居住着南越族人,由于此处物产非常丰富,当地人随意选食食物,从而养成了杂食的习惯。这就是广州菜选食风格的渊源。

秦朝时期秦在岭南设立3个郡实行统治,于是中原汉人开始大批南迁,与南越人共处,形成“汉越融合”的局面。中原的饮食文化开始影响着当地的烹调与饮食习惯。

西汉以后,中原人以多种方式通过多种途径继续南迁,中原的饮食文化和先进的烹调技艺与岭南的地理环境和南越人的饮食习惯糅合在一起,创造出别具一格的烹调风格和饮食特色。这种风格和特色成为广州菜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其风格的基础——博采众长,兼收并蓄。这是粤菜能迅速发展、后来居上的重要原因,也是有别于其他地方风味发展模式的独特之处。

隋唐时代,岭南的“汉越融合”基本完成,经济也有所发展,物产丰富的广州地区,通过因“汉越融合”而逐步完善的烹调技艺的施展,不断创造出新的名食。味美、多样、新颖的名食在民间广泛流传,带动起对美食的追求,这促进了“食在广州”的自然形成。据唐昭宗时期刘恂的《岭表录异》记载,当时的岭南人烹饪技艺已相当高明,民间也能运用煮、炙、炸、蒸、甑、炒、烩、烧、煎、煿等多种烹调方法,并能因物料的质地不同而辨物施用。

经济发展也是促进广州菜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宋代,广州的农业发展较快,手工业兴旺,商业和航运业兴盛,广州成为我国当时最大的商业城市和通商口岸。通过口岸进入我国开展贸易的国家有50多个,加上内地商贾纷纷前来,贸易活动十分频繁。

各地商贾云集,饮食需求倍增,广州菜充分受益。

明清时代,珠江三角洲的农业发展走到了全国的前列,被称为“鱼米之乡”,作为中心城市的广州,对内对外贸易十分发达。特别是鸦片战争以后,广州对外贸易的地位更加突出。内外商客云集,各地名菜相继进入,广州饮食市场一派繁华,广州名菜层出不穷,烹调技艺日益成熟。外来饮食文化的影响强化了广州菜风味的创新和观念的开放。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后,广州饮食市场的繁荣及市场竞争的激烈,再次促使广州菜迅猛发展,新创菜品不断涌现,绝技绝招相继出现,烹调理论继续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