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战后国际关系透视
19094400000002

第2章 战后初期的国际关系——两大阵营的对抗与斗争(2)

(二)经济斗争

两大阵营在经济上的斗争主要是围绕制裁与反制裁,封锁与反封锁展开的。一方面,西方国家在经济上封锁和制裁社会主义国家,采取各种手段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禁运,不允许社会主义国家参与世界经济和贸易,试图从经济上困死社会主义国家。西方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封锁与制裁的一个典型事例就是,1949年11月,在美国的倡议和压力下,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卢森堡、葡萄牙、西班牙、加拿大、希腊、土耳其、日本和澳大利亚17国,在法国巴黎专门成立了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战略物资禁运的非正式国际机构即输出管制统筹委员会,也称巴黎统筹委员会。其主要任务是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集体禁运和贸易限制。面对资本主义阵营的封锁制裁,社会主义展开反封锁、反制裁斗争,其主要措施是:努力恢复和发展本国经济,加强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与贸易往来,互相帮助,取长补短。1949年1月25日,苏联与东欧国家成立的经济互助与合作委员会(即经互会)就是这方面的合作机构。另外,社会主义国家也十分重视发展同亚非拉等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经济关系,在原料、产品、市场和资金等多方面展开合作。

(三)军事对抗

两大阵营在军事上的对抗与斗争甚为激烈,一度发展为冷战再升级到局部热战。关于军事对抗或者带有军事与政治一体化对抗斗争的表现主要有如下5个方面。

1.朝鲜战争——两大阵营军事对抗的集中表现

关于朝鲜战争,主要可从三方面加以简要分析:一是背景。朝鲜在二战前被日本殖民统治了35年。二战中,美、英、中三国发表的《开罗宣言》宣称:“在相当期间,使朝鲜自由独立”。1945年的《波茨坦宣言》重申:“开罗宣言条件必将实施”。然而,战后事态的发展却违背了上述原则。二战末期,美国曾试图占领朝鲜半岛,但由于对日作战有求于苏联,美国按1945年2月雅尔塔会议美苏首脑私下达成的协议,以朝鲜半岛北纬38°线为界,划定双方对日作战区域。北纬38°线以北及中国东北的日军由苏联红军消灭并接受其投降,北纬38°线以南及西南太平洋的日军由美国太平洋部队消灭并接受其投降。北纬38°线本来是两国解除日军武装的临时军事分界线,但这一分界线立即成了政治分界线,成了双方斗争的前线。

二战结束后,特别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宣告了美国对华政策的失败与破产。但是,美国不甘心于对华政策的失败,妄图以朝鲜半岛为跳板,重走日本侵略中国的老路,于是在战后初期加强在朝鲜半岛南部驻军,并煸动南朝鲜李承晚武力统一朝鲜。1949年12月30日,李承晚发表记者谈话说:“我们必须在新的一年中获得统一。……不得已的时候我们将不辞流血和国内战争”。美国为协同南朝鲜军队对北朝鲜作战,以占领的日本为基地,积极进行战争准备,不仅在日本建立大型机场,而且日本的重化工业企业一个接一个地被指定为美军管理,成为生产美国军需品的工厂。日本生产的军需品,不仅加强了远东美军的装备,而且开始装备南朝鲜军队。在完成作战准备后,南朝鲜军队不断在三八线挑衅。到1950年6月25日,终于在海州、铁原和金州三方面突破三八线,向北进攻,挑起朝鲜战争。

朝鲜战争爆发的第三天(即6月27日),美军就直接参战,朝鲜战争事态急剧扩大。美军打着“联合国军”的旗号,率领亲美的14个国家军队参与朝鲜战争后,朝鲜半岛南北军事态势很快发生了不利于朝鲜人民军的变化,美国把战火燃烧到中朝边境,直接威胁中国安全。在此形势下,金日成同志紧急向中苏求援。中苏原计划苏联出动空军,中国出动陆军,支援朝鲜人民军作战,后因形势变化,斯大林同志改变主意,决定不直接派空军参战,认为那样会造成美苏两大国发生直接冲突,而引发所谓第三次世界大战。本来在派志愿军入朝参战的问题上,中共中央内部就有不同意见,许多同志不主张直接派兵,只是道义上声援一下就可以,因为新中国刚成立,百废待兴,我国没有任何能力援助朝鲜。但是毛泽东主席态度坚定,立场明确,不仅要在道义上声援,而且要直接派兵支援朝鲜人民军,否则,就不可能打击美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也不能保卫祖国安全,即使苏联方面不出动空军,我们也要派志愿军入朝作战。在入朝作战的问题上,毛泽东主席对中央领导层其他不主张出兵的同志作了耐心说服——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唇亡齿寒。苏联不出兵,但答应我们的要求,会在军备上全力支援我们。1950年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与朝鲜人民军一同作战,打击美帝反动派。当志愿军入朝作战后,朝鲜半岛形势立即发生了变化,美帝军队的进攻受阻,美国太平洋部队总司令和美陆军参谋长估计六个星期控制全朝鲜的美梦破灭。在随后近三年的战争中,打打谈谈、谈谈打打。在我志愿军主力的英勇作战下,经过五次大的战役,美国人看到自己重走日本人侵略中国的老路的美梦破灭,只好同意谈判,最终于1953年7月27日被迫在三八线上的板门店签订了《停战协定》。

三年多的朝鲜战争是两大阵营军事对抗的集中表现。从军事的角度讲,双方打了个平手,三八线依然是南北分界线。但从政治的角度讲,中朝人民在朝鲜战争中取得了重大胜利,美帝反动派遭到可耻失败。之所以这样讲,其理由有二:一是美国原计划通过朝鲜战争重走日本人侵略中国之路的美梦破灭,阴谋未得逞;二是美国作为当时世界上头号强国,又打着联合国的旗号,纠集了14个国家军队,而且美国出动了陆军的1/3,空军的1/5,海军的1/2兵力,耗资830多亿美金,带来的结果是美帝军队死伤139万余人,最后不得不签订停战协定。正如美国有关人士后来反省说:朝鲜战争是美国在一个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同一个错误的敌人打了一场错误的战争。所以说,中朝人民在朝鲜战争中取得了伟大胜利。美国经过朝鲜战争的打击之后,开始从世界霸权的顶峰走下坡路。

2.美苏双方在德国及柏林问题上展开激烈斗争

战败的德国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的主要元凶,经历苦难的战争之后,在战后初期处于美、苏、英、法四大国占领之下。围绕德国及柏林的前途、地位问题,以及赔偿和如何处置战败的德国等诸多问题,苏联同美英法之间产生了严重分歧和激烈争吵。苏联方面主张,作为发动战争的罪魁祸首,理应给遭受战争创伤的国家以物质赔偿和情感道歉,并解散曾为战争服务的有关财阀、企业和国家机构等,审判战争罪犯,然后结束占领,还德国人民一个统一、民主、和平、自由的国家。但是美国企图将占领的德国作为在欧洲对付苏联、东欧国家的桥头堡和冷战的前哨阵地,因此,故意同苏联唱对台戏。本来在二战结束之际,德国实际上的占领格局是苏联占领了德国东部及整个柏林,美英诺曼底登陆后占领德国西部。但是,美国在占领问题上向苏联提出,柏林是德国首都,美英苏是盟国,柏林应分一部分给美英占领,苏联作了让步,分柏林西部一小部分给美英占领。美国还提出让法国参加对德占领,苏联坚决不同意,在苏联人眼里,法国算什么东西,1940年都沦陷了,“自由法国”也不过是游击战,根本没有资格参与占领。实际上,美国人让法国参加对德占领,意在削减苏占区地盘,但这一阴谋被斯大林一眼识破。

最后,美国无奈,又想增加对苏谈判与对抗的筹码,只好将美英自己占领的地盘分一部分给法国占领,这样形成了美英法占领德国西部,包括位于德国东部的柏林西部,苏联占领德国东部及多半个柏林的占领格局。围绕占领和前述有关问题的斗争以及各自目的不同,从1945年到1949年双方斗争不断升温,终于在1948年6月因美英当局要在西占区发行新货币,并且要发行到位于东占区的西柏林,从而引发了双方关系紧张的第一次柏林危机。从1948年6月到1949年5月,近一年的柏林危机造成双方关系极为紧张,调兵遣将,军事对抗严重,苏联封锁西柏林交通,美国空运物资到西柏林,危机形势十分严峻,第一次柏林危机的结果是导致了德国的分裂,德国西占区在美英的支持下,于1949年9月20日建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定都波恩,简称联邦德国。德国东占区在苏联的支持下,于1949年10月3日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定都柏林,简称民主德国。从此,东、西德国成为苏美及东西方冷战的桥头堡和前哨阵地。

3.围绕台湾问题的中美斗争

祖国宝岛台湾自1895年《马关条约》以后被日本殖民统治整整50年。二战结束后,战败的日本按照《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的有关决议无条件归还中国。1945年10月,中国国民党政府代表中国正式从日本人手中接管台湾。1949年,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在解放战争胜利前夕溃败退至台湾。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主席为代表的中国政府决定解放台湾。从1949年9月蒋介石集团退至台湾到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的9个月时间里,美国政府检讨对华政策失败之因中有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的腐败与错误,随即决定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的这一段时间,对逃往台湾的国民党当局采取“置之不理”的政策,孤立无援的蒋介石集团在这一时期十分害怕与紧张。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政府立刻认识到台湾海峡对遏制新中国大陆的重要性。随之对台政策发生180度大转变,由“置之不理”到全副武装。杜鲁门总统在朝鲜战争爆发后立即下令美国海军封锁台湾海峡,并公然声称要以武力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干涉中国内政。对此,中国政府对美国提出强烈抗议,对1954年12月美国与台湾蒋介石集团签订的《美蒋共同防御条约》也予以坚决反对。

4.在处置战败的日本国问题上中苏同美国的斗争

日本作为亚洲战场发动侵略战争的罪魁祸首,1945年8月战败投降后被美国单独占领。中、苏两国反对美国单独占领,但美国单独占领既成事实,中苏又围绕如何处置给中国以及亚洲其他国家带来灾难的战败国日本,同美国展开了激烈斗争,中苏两国主张如何处置战败国日本,应由中、苏、美、英等战时盟国和有关亚洲国家集体商议决定,而且按照波茨坦协定,由苏、中、美、英四国外长会议事先进行讨论,并准备对日和约草案。英国也主张四大国外长会议方式,绝大多数国家主张对日和约从严,防止日本东山再起。但是随着中国革命的胜利,美国有意将日本作为在亚洲遏制中苏的堡垒,反对中苏等国从严处置日本的主张,并试图把牺牲最大,贡献最大的中苏两国排除在对日和约签字国之外,实现单独对日媾和的目的,对此,中苏等国表示强烈不满和抗议。日本人民也反对本国同美国单独媾和,反对日本成为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基地,以免再燃战火,生灵涂炭,但是吉田政府却一意追随美国,寻求所谓美国的保护。

1951年9月4日,在美国旧金山歌剧院召开对日和会。美国作为会议主持国,事先对包括日本在内的55个国家发出了邀请书,但南斯拉夫、印度和缅甸拒绝参加,中国和朝鲜被排除在外。美国原以为苏联不会参加会议,但是在会议召开前不久,苏联、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三国决定参加会议。会议一开始,苏联代表指出应有中国代表参加,但主持会议的美国代表艾奇逊置之不理。应该指出的是,在谁代表中国参加对日和约的问题上,英美是有分歧的,美国主张台湾的蒋介石当局,而英国主张应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对日和约在美国的主导下,逐步由处置战败日本的会议演变成为重整日本军备、防止所谓共产主义威胁的会议。因此,苏联、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三国最后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与此同时,美国与日本9月8日单独签订了一个日美安全保障条约。该条约规定:美国享有在日本国内及周围驻扎陆海空军的权利等。从此,日本正式与美国结成同盟关系,日本成为美国在远东及亚太地区对付中苏的桥头堡。对美日同盟的形成,中苏两国也表示强烈反对。

5.华约的建立与北约的对峙

战后初期,美国试图通过马歇尔计划等手段拉拢东欧各国脱离苏联,但由于苏联、东欧国家紧密团结,美国等西方国家的阴谋未得逞。本来,北约的建立就是对欧洲和平的破坏,更是对苏联、东欧国家安全的直接威胁,而1955年5月9日北约正式接纳联邦德国成为其成员国,直接加快了苏联、东欧国家结成军事同盟关系。1955年5月11日~14日,苏联同罗马尼亚、匈亚利、波兰、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阿尔巴尼亚和民主德国在波兰首都华沙签订了《友好合作互助条约》(通称“华沙条约”),并决定成立国际武装部队联合司令部(即华沙条约组织武装部队司令部),由苏联训练组建的东欧各国150万军队和苏联驻东欧30个师的部队共同组成了华约部队,以应对美国等西欧国家的军事集团——北约的威胁。

总之,战后初期的国际关系是以美国谋取世界霸权为主线,以两大阵营的对抗与斗争为主要特征。两大阵营的对抗与斗争的结果是,美国等西方国家试图把社会主义国家扼杀在摇篮中的梦想破灭,美国谋取世界霸权的美梦也未完全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