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战后国际关系透视
19094400000031

第31章 当代全球问题(2)

国际上曾经炒得沸沸扬扬的贫铀弹问题是冲突破坏生态的又一实例。2000年最后一天,意大利媒体传出令人不安的消息:曾参加1999年北约轰炸南联盟军事行动的7名意大利士兵患不治之症相继死亡。这一病症被人们称为“巴尔干综合征”,而这一病症的病源,很可能就是北约向南联盟土地上投放的“贫铀弹”。英国生物学家科格希尔根据美国五角大楼公布的数字,推算出北约共在科索沃和塞尔维亚投掷了大约50万枚“贫铀弹”,其中1/2发生了爆炸。他据此分析认为,这些“贫铀弹”造成的核污染相当于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事故的3%,所有巴尔干地区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放射性污染。例如,希腊北部城市环境的放射性指标比正常值高出23%,在保加利亚高出正常值800%,在南斯拉夫则高出3000%。

此外,冲突与战争所造成的难民潮,也会对环境产生影响。20世纪90年代,卢旺达发生了大规模的难民潮,有许多难民生活在坦桑尼亚、民主刚果等周边国家的难民营里。为了维持日常的生计,坦桑尼亚平原上的珍稀野生动物成为偷猎和捕杀的对象。民主刚果维尤加国家公园的数百平方英里原始森林遭到乱砍滥伐,数以百万计的树林成为难民的棚屋建材和釜底之薪,难民营地周围的土地被大片开垦,植被完全被破坏。卢旺达政府曾在面积2500平方公里的阿卡及拉国家公园划出一大部分安置归国难民,其后该公园面目全非,几乎被完全毁坏。阿富汗战争导致的难民潮所造成的环境问题同样严重。2001年12月阿富汗临时政府在喀布尔成立,在此后的3个月内有100多万流亡在外的难民和至少16万国内流离失所者返回了家乡,开始重建家园,这给原本就非常脆弱的阿富汗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据美国国际开发署编写的一份报告,2002年6月,阿富汗全国的“粮食安全”水平已经从两年前的59%骤然跌至9%,水资源的衡量水平也从43%下降到了15%。此外,难民高峰过后,在阿富汗大约有200个营地需要清理和环境恢复,但是,由于缺少资金,许多地方被放弃而成为不再适合人类生存的不毛之地。

在当代人类社会的武器库中,核武器无疑是对环境破坏最大的武器。如果交战方在战争中使用核武器,那么环境将遭受毁灭性破坏。核爆炸不仅会当场摧毁房屋和各种设施,造成人员巨大伤亡,而且核爆炸过后还会产生大量的放射性污染物。爆炸50亿当量的热核武器,就将掀起2.2亿吨的放射性灰尘和烟雾,遮蔽90%的阳光,使地球表面温度下降30~50摄氏度,并持续半年以上,这就是所谓的“核冬天”。如果发生这种情况,农作物和植物将大量死亡,整个地球的生物圈将遭受破坏。核爆炸所造成的大量放射性灰尘和对臭氧层的破坏,将对全球生态系统造成无可挽回的毁灭性影响。

(二)全球环境问题

1.环境问题的含义

环境(environment),从广义来讲是指人生存的物质环境,也就是人的生存场所和赖以生存的资源。人类的生存环境,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自然环境,另一类是人为环境。自然环境就是人周围的一切原生的自然要素,诸如地球周围的大气,地表的水体、土壤,地下的各种矿产资源以及多样化的生物物种。人为环境,就是人类为了提高物质享受而创造出来的环境,也就是通过农业、工业、建筑、交通、通信等工程造就出来的物质设施。此外,人们在发展过程中还造就了各种不同的社会制度、风俗文化等,这些构成了人类的社会环境。社会环境也是一种人为环境。与之相对应,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也可以分为自然资源、经济资源和社会资源。

生态(ecology),是指生物在一定自然条件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从学科的角度说,生态强调的是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通常,人们把所有动物与植物的生命支持系统叫做生物圈(biosphere),它包括土壤、海洋、气候等因素。对人类与生物圈互动关系的研究,考察的就是人类的生态(human ecology)。这种生态关系可能是良性的,即人类向自然环境的索取,正是生物圈所能够提供的东西。反之,这种关系则是恶性的,即如果人类广泛地破坏自然环境,就会造成生态灭绝(ecocide)。

地球的环境作为一个系统,是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人类所面临的环境问题,有原生的自然环境的问题(即自然界本身的变化所导致的生态系统的不平衡状态),也有人为的次生环境的问题(即人的活动所造成的生态系统的不平衡状态)。地震和气候异常所造成的损害就是原生环境问题,而各种污染问题(诸如水体、土壤、大气污染)、荒漠化问题、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问题则属于人为的次生环境问题。我们现在所提出的环境问题,所针对的主要就是人为环境问题。人为环境问题的发生,是因为人类活动对环境所造成的破坏性影响超出了生态系统的承受能力,从而造成了环境退化。

环境退化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巨大的威胁,这种威胁和传统的军事威胁不同,有自己显着的特点:

第一,它的形成在多数情况下有一个较长的积累过程。当代人们所看到的种种问题,可能是几年、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以来的人类行为的结果。例如,气候变暖就是人类社会长期排放温室气体的结果。

第二,环境问题不仅是对当代人的威胁,更重要的在于它是对下一代乃至下几代人的威胁。当代人们所造成的问题,可能使我们的后代无法生存。

第三,环境退化,特别是对地球原生自然环境的破坏,往往是不可逆转的。例如,矿产资源的枯竭就是不可恢复的,生物物种的灭绝也是不可恢复的。

第四,环境退化从根本上说是不受国界限制的问题,因为任何一个国家的自然环境,都是整个地球生态圈的组成部分,是“人类共同遗产”的组成部分。任何环节的破坏,都会打破整个生态圈的平衡。即使是区域性的环境问题,最终也可能在全球范围导致一系列连带性后果。

人类对自然界的改变,归根结底是为了使自己有更好的生活条件。就人类的实践活动而言,发展生产与破坏环境恰恰是同时进行的。具体来讲,人类要生存就必须发展生产,必须对大自然进行改造。在原生的自然环境无法满足人类需要的情况下,人类就必须造就各种人为环境来满足消费需求。这种实践活动的结果,既创造了福祉,也埋下了祸根。通过人类的活动,一部分自然环境被破坏(如土壤的沙漠化),而另一部分非自然的、供人类享受的环境则被创造出来(如舒适的居住区)。这种变化,实际上就是人类进行生产和消费活动的结果。

2.当代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

首先,人口压力过大。在当代,人口压力过大是一个重大的生态挑战。由于环境的退化是人的活动的结果,因此所有的环境问题都涉及人口问题。更多的人口,意味着更多的资源消耗和更多的污染,并且意味着环境在更大程度上的改变。

从历史上来看,全球人口的增长率有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在17世纪之前,人口增长非常缓慢,此后稍有加快。进入20世纪以后,世界人口才真正进入了快速增长的阶段。

由于世界人口的增长速度不断加快,每增加10亿人口的时间也不断缩短。据统计,1804年世界人口达到10亿人,123年以后即1927年达到20亿人,33年后即1960年达到30亿人,14年后即1974年达到40亿人,而13年后即1987年就上升到50亿人。1999年10月12日“60亿人口日”的到来,显示世界人口增长10亿人的时间已缩短到12年。2011年世界人口超过70亿。联合国人口基金会2001年世界人口报告《足迹和里程碑:人口和环境变化》指出,全球人口现在每年增加7500万人,这一增加都是在发展中国家。如果按这个数字预测,到2050年世界人口将达到93亿人。在此期间,世界上最贫穷国家的人口将增加两倍,由目前的6.68亿人增至2050年的18.6亿人。

这种“人口爆炸”情形带来的最直接的后果是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因为过多的人口使得地球资源的消耗加快,而生态失衡和环境污染的过程也会加快。为此,科学家们已发出警告:地球生态系统的资源再生能力将无法满足人口不断增长的需要。

与人口快速增长相伴而来的是世界范围的城市化进程。根据世界银行提供的数据,世界上的城市人口比重在1990年为43.1%,而到了2002年则升到47.6%。新加坡和中国香港是实现完全城市化的国家或地区。据估计,到2025年有2/3的人口将居住在城市,这些人口中的绝大多数将生活在发展中国家。伴随着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贫困、犯罪、疾病以及住房短缺等一系列问题将会日益严重。

其次,能源问题严重。能源是指能够给人类提供某种形式能量的物质或物质的运动,如煤、石油、天然气、水力、风力、核能等。在这些能源中,有些是可再生的,如水力;有些则是不可再生的,如石油。在人类历史的演进中,利用能源经历过了“木炭时代”、“煤炭时代”和“石油时代”。在当代,人类消费的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等约占能源消费总量的90%以上,其中石油占一半以上。

据统计,1990年全世界共消费石油85.7亿吨,到2001年这个数字上升为100亿吨。美国、中国和俄罗斯作为三个消费大国,石油消费量分别为22.8亿吨、11.4亿吨和6.2亿吨。美国能源部发表的2004年度《国际能源展望》报告说,到2025年,全球能源消费量将比2001年增长54%。在未来的几十年中,全球石油需求将以每年1.9%的速度增长,2025年全球石油平均日需求量将从2001年的7700万桶上升到1.21亿桶,其中美国和亚洲发展中国家的增长量将占到60%左右。该报告预测,到2025年,世界天然气的需求量将增长67%,升至151万亿立方英尺。煤作为世界电力生产的主要燃料,其需求量将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长,但是煤在世界能源结构中所占的比例将有所下降。

与能源需求趋势相对照,世界上的能源储量前景是不容乐观的。根据《2004年世界能源统计年鉴》的数据,世界石油总储量为1.15万亿桶,可开采41年;全球天然气储量为176万亿立方米,可开采63年。日本权威能源研究机构的数据显示,全球煤炭埋藏量为10316亿吨,可开采231年。就这些有限的可采储量来说,其地区分布是不平衡的:中东地区的石油储量最多,占56.8%;欧洲的天然气和煤炭储量最多,各占54.6%和45%,亚洲、大洋洲除煤炭稍多(占18%)之外,石油、天然气储量都只有5%多一点。这种情况意味着绝大多数国家特别是能源消费大国需要通过全球性联系来满足自己的能源需求,但这种模式并不是可持续的。这方面,各国的竞争特点是能源消费大国的竞争更加激烈。

第三,大气和空间环境日趋恶化。大气是对人类影响最广泛的一种环境因素,任何国家乃至任何人都不能离开这个条件。伴随人类的各种排放物对大气层形态的改变,地球的空间环境正日益恶化,一些灾害性因素已经或正在出现。

(1)全球气候变暖

在各种自然灾害中,对人类威胁最大、最持久的就是气候变暖。分析表明,虽然地球演化史上曾经多次发生变暖——变冷的气候波动,但目前的气候变暖主要与人类的活动有关。工业的不断发展,城市和人口的不断增加等,都是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问题研究小组2000年11月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自1860年以来,全球地面平均气温上升了0.4~0.8℃,主要原因是燃烧矿物向大气释放二氧化碳。这种温度变化是北半球1000年来气候变化的最大数字。

气候变暖所带来的最直接后果是全球冰雪覆盖面积减少,海平面上升。而对海平面的上升,一些地势较低的小岛国的国民不得不永久地离开自己的家园。2001年11月15日,太平洋岛国图瓦卢的领导人发表了一份声明,宣布国民对抗海平面上升的努力已告失败,将不得不放弃自己的家园,1.1万国民将举国搬迁到新西兰。当然,气候变暖也可能会使一些地区受益或者使农业增产,但这些事实还无法确认。目前的事实证明,气候变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远远大于其正面影响。

2005年1月,由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的学者组成的研究小组发布了题为《应对气候挑战》的研究报告。该报告指出,当全球平均气温比1750年工业革命之前的温度升高2℃,引发灾难的临界点就会出现。届时,地球上将出现大面积的农业歉收、水资源枯竭、疾病流行、海平面上升以及森林资源毁灭等恶果。目前,全球平均气温已升高了0.8℃,距离发生生态灾难的危险临界点只有1.2℃,如果人类不采取措施,也许在10年甚至更短的时间内,地球生态系统的灾难就会显现出狰狞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