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战后国际关系透视
19094400000034

第34章 当代全球问题(5)

(四)全球发展问题

了解当代的全球发展问题,首先应了解20世纪最后20年世界经济的历史性变化。从20世纪80年代起,经济全球化呈现出全方位的发展态势,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在贸易、投资、金融等领域的相互渗透和相互依存进一步加深了,世界经济迎来了持续增长和空前繁荣的发展时期。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全球产值(GDP)陡增。战后初期,全球产值不足5万亿美元,60多年后超过了38万亿美元,预计未来全球产值有望达到140万亿美元。

其次,世界贸易增长迅速。20世纪80年代初,世界贸易总额不足4万亿美元,到2007年已超过了10万亿美元,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分别增长了18%和15%,是上世纪80年代初的两倍多。

第三,金融市场非常活跃和繁荣。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资本市场每年的融资额已超过1.5万亿美元。在国际外汇市场上,每年的交易额在500万亿美元以上,大约是每年国际商品贸易额的60倍。国际直接投资(FDI)流量在20世纪80年代初每年500亿~600亿美元,2000年达到了1.27万亿美元。

第四,跨国公司发展迅速。据联合国贸发组织发表的数字,迄今为止世界各国的跨国公司已超过6万家,其在世界各地的子公司发展到70万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存量已达3.5万亿美元。1998~2000年间,跨国并购活动迅速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其比重已在80%以上。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始终控制着世界生产总量的40%左右,国际贸易的50%。

然而,在看到全球化进程中世界经济发展和繁荣一面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全球化的负面影响,看到发展的不均衡性,特别是日趋突出的贫困化问题和两极分化现象。在冷战后经济本应获得大发展的时代,在一大批国家中存在的不发展问题令人触目惊心。

针对冷战结束以来全球发展的不均衡状况,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布的《2003年人类发展报告》指出,对于人类发展来说,20世纪90年代既是最好的年代也是最糟的时代。一些地区和国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而其他地区和国家或者停滞不前,或者出现倒退。最让人震惊的是停滞和倒退的程度是前所未有的。

在20世纪90年代,东亚和南亚国家通过发展经济,贫困人口显着减少,而其他几个地区,拉美和加勒比地区因经济增长缓慢,撒哈拉以南非洲、中东欧和独联体国家因经济出现负增长,贫困人口都在上升。尤其是中东欧和独联体国家,贫困现象增加了13.5%。按照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说法,20世纪90年代有54个国家的人均收入下降了。在这些国家中,最贫困的国家主要分布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另外,在中东欧、独联体及其他地区,也有一些国家处于危机之中。事实表明,自冷战结束以来,尽管一些国家成功地实现了经济的增长,但也有不少国家的发展遭遇了失败。

发展的失衡,其具体表现就是两极分化日益严重。这种分化首先表现为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在日益增大。

据世界银行提供的数字,进入2000年后,世界人口超过了60亿,全球国内生产总值(GDP)超过了30万亿美元,其中占世界人口14.9%的发达国家,其GDP占世界的79.05%;而占世界人口的40.6%的最不发达国家,其GDP却仅占世界的3.44%。

就全球出口市场和外国直接投资而言,到2004年底,发达国家分别占到82%和68%,而最不发达国家的占有率仅约1%。这种情况表明,贫富国家之间的差距已达到极为悬殊的地步。在20世纪60年代,差距为30倍,20世纪末增大到了74倍。

以撒哈拉以南非洲为例,其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0%,但占世界GDP的比例在20世纪末全球经济繁荣期间的20年间却不断下降,由1980年的2.3%下降到1999年的1%。

两极分化的另一表现就是富人之间差距的日益增大。

按照联合国发展署1997年的发展报告所提供的数字,在68个发展中国家中,有29个国家最富有的20%的人的收入与最贫穷的20%的人的收入之比是10∶1;在17个国家是15∶1;在9个国家是20∶1。这种两极分化损害了整个发展过程,并使得解决贫困问题的努力面临着更大的困难。按照《2005年人类发展报告》的说法,世界上最富有的500人的收入总和大于4.16亿最贫穷人口的收入总和。全球有25亿人每天靠不到2美元度日,他们占世界人口的40%,但收入只占全球总额的5%。最富有的10%的人口,几乎都住在高收入国家,其收入占全球总额的54%。

从全球的情况看,贫富两极分化问题不仅存在于欠发达国家,而且也存在于东、中欧转轨国家和发达国家,甚至在美国这样的超级大国,也存在这样的问题。

在苏联、东欧国家发生剧变后,这些国家的贫困人口迅速增加,贫困状况不断恶化。特别是在俄罗斯,国内贫富两极分化十分严重,贫困人口急剧增加。1996年俄罗斯贫困人口的比例为22%,2002年这一比例上升到了27%。进入2000年以来,随着俄罗斯经济的逐步恢复,特别是石油和天然气出口收入的增加,俄罗斯贫困人口大幅度下降,但到2004年仍有2080万人生活在政府确定的“最低食品消费线”以下。这些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4.6%,其中退休人员的月平均退休金只有2026卢布,在政府确定的贫困线以下。与贫困群体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世纪90年代在国家资产私有化过程中出现的暴发户。说这些人富可敌国并不夸张,在2005年的美国《福布斯》杂志全球富豪榜上,27名俄罗斯富豪因个人资产逾10亿美元而榜上有名,比上一年增加了2名,入围人数继美国之后排在第二位。估计这27位超级富豪个人资产总和接近800亿美元,相当于俄罗斯年国内生产总值的1/4左右。2004年,俄罗斯最高和最低收入之间的差距高达30∶1,甚至40∶1,这种悬殊的贫富差别已构成了俄罗斯社会的一个敏感问题。

1.饥饿与人口膨胀

当今世界,贫困国家饥饿现象突出的主要原因包括人口增长过快、贫穷,以及严重的自然灾害和战争。从粮食的供需情况看,人口不适度的增长和贫穷的加剧,以及自然环境的退化,造成了人口与粮食供给的严重失调。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存在着人均耕地减少和粮食供应赶不上人口增长的情况,这种情况导致饥饿问题日益尖锐。

从世界人口的发展趋势看,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一直呈快速增长的态势。1950年全球人口是25.2亿人,到2005年增长了1.5倍,达到64.7亿人,2011年超过70亿。事实上,仅2000年以来世界人口就增加了4亿人。未来世界人口的发展,如果按照中等变量预测,到2025年将增至79.1亿人,到2050年将达到90.8亿人,是1950年的3.6倍。这样一种人口发展态势,从食品供应的角度说,将面临严重的挑战。

2005年联合国人口基金会依照全球150个国家的人口指数进行预测后指出,世界人口目前正以每年1.3%的速度增长,年增长7700万人(中国年增长700万)。其中,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速度较快。目前,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占人口总数的85%。对于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来说,人口的急剧增加不但会使其经济发展取得的成果和各国提供的经济援助消耗殆尽,而且也意味着饥饿人口将继续增加,甚至会发生严重的饥荒。

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提供的数字,在2000年至2002年期间,全球营养不足人口为8.52亿人,其中发展中国家有8.15亿人,转轨国家(即前苏联东欧国家)有2800万人,发达国家有900万人。2004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在《全球粮食安全状况》中指出,目前全球平均每天有2.5万人死于饥饿,其中1.8万是儿童。2004年死于饥饿的人数超过了死于艾滋病、疟疾和结核病人数的总和,饥饿直接或间接给各国生产力和国家经济造成上百亿美元的损失。

在全球各个地区中,非洲的饥饿问题最为严重。2004年,非洲大陆饥饿人口数字已上升到2亿人,比上世纪90年代初增长了20%,约占整个非洲大陆人口的1/4。从未来发展看,随着人口的增长,饥饿人口还会不断增加。造成非洲地区饥荒的主要原因是近年来人口的增加、贫穷、自然灾害以及严重的战乱等。从自然条件来说,虽然非洲的人口密度和人均可耕地高于亚洲,但人口的急剧膨胀、社会环境的动荡和生存资源的稀缺将导致一大批人处于持续的营养不足状态。

2.粮食安全问题

饥饿问题的普遍存在,表明全球有一大批国家和占相当大比例的人口面临着食品供应的危机和粮食安全问题。这些饥饿的人口之所以得不到足够食品,大致有这样一些原因:一是他们的生存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的退化和社会环境的动荡)不能保证他们能生产出足够的粮食;二是生产力的落后使得他们不能生产出足够的粮食;三是他们的贫困状态使得他们不能买到足够的粮食;四是国际社会没有向他们提供足够的援助。

就局部的情况而言,人口的快速增长无疑是导致粮食安全的一个重要原因,但从全球的人口增长与谷物产量的增长来看,并不存在供求日益紧张的问题。联合国粮农组织所提供的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人口与谷物产量的数字,就表明了这种情况。

从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尽管世界人口的增长相当快,但谷物生产的发展更快,增长率明显高于人口增长。在80年代和90年代,谷物产量的增长缓慢,增长率低于人口增长,但进入2000年后,由于人口增长趋缓,谷物增长又再度超过人口增长。如果把2004年的数字与1961年的数字相比,可以看到,人口增长了1.08倍,而谷物产量则增长了1.58倍。

事实表明,粮食安全问题不是总量紧张的问题,而是因为存在着严重的发展不平衡问题,包括粮食生产、分配不均的问题,以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差距不断扩大的问题等。就发展中国家的谷物产量而言,虽然在20世纪80年代超过了世界总产量的50%,但人口所占比例也在同步增长。在1961年,发达国家人均生产谷物量是发展中国家人均量的2.7倍,到2001年,尽管发展中国家人均生产量有了提高,但两者之比仍然是2.7倍。如果考虑到发展中国家发展不平衡的情况,那么可以想象,几十年来许多地区的饥饿问题的解决其实一直没有多大进展。与前述的贫困问题和两极分化现象相一致,粮食安全问题实际上是人类发展中长期存在的问题。

1974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在第一次世界粮食首脑会议上首次提出了“食物安全(Food Security)”的问题,警示各国重视粮食问题,由此粮食安全问题浮出水面。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当时的解释,粮食安全不仅指要保障每个居民能够得到有足够营养的食品,而且国家的粮食储备要充足,要具备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1983年4月,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委员会阐述了“粮食安全”的概念,并得到粮农组织、世界粮食理事会、联合国经社理事会等国际组织和国际社会的广泛赞同和支持。1996年1月第二次世界粮食首脑会议通过的《罗马宣言》又对“粮食安全”做出了更确切的表述:“当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在物质上和经济上获得足够、安全和富有营养的粮食,可以满足其积极和健康生活的膳食需要及食物喜好时,才实现了粮食安全。”

“粮食安全”概念的确定和完善,对世界各国在粮食安全问题上达成共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粮食安全角度看,目前全球粮食安全存在着多种隐患和危机。

首先是全球粮食供求关系在发生变化。2003年下半年以来,全球粮食价格出现上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粮食供求关系的紧张。据联合国粮农组织估计,2004年全球粮食消费缺口大约为9300万吨,粮食供应紧张局面在短期内得不到缓解。出现粮食供应紧张的主要原因是全球粮食歉收(2004年已是连续第四年歉收),连年歉收的主要原因是全球气候变化(温度升高)和水资源短缺造成粮食减产。此外,全球耕地面积的不断减少和人口的增加也是出现当前粮食紧张的原因之一。

第二是全球粮食储备与1999年~2001年的历史最高储备相比处于较低水平。2004年全球粮食储备只相当于2000年储备的77.5%,相当于1999年和2001年的80.6%和81.3%。尽管2004年全球粮食储备有所增加,但总体上仍处于较低水平。目前全球粮食储备的不足,不仅难以缓解当前粮食短缺问题,也难以应付一旦爆发的饥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