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战后国际关系透视
19094400000004

第4章 60年代的国际关系——两大阵营的分化(2)

巴拿马反美斗争主要是围绕巴拿马运河主权而展开。巴拿马是一个位于中美洲最南部,面积7.5万多平方公里,人口290万左右的小国。1501年沦为西班牙殖民地,1821年成为大哥伦比亚共和国的一部分,1903年11月3日在美国的支持下,脱离哥伦比亚独立。同年美巴签订了由美国帮助巴拿马修建和管理运河的条约,美国从此取得了修建和经营巴拿马运河的永久垄断权和运河区的永久使用、占领和控制权。巴拿马运河的修建对世界航运有十分重大意义,最早是由法国人帮巴拿马开凿运河,到1889年因技术和资金问题,法国被迫停工。1903年美巴条约签订后,美国取得了运河的开凿和使用管理权。1904年动工,1914年完工,美国人用10年时间完成了人类这一浩大工程,从而直接打通了从大西洋到太平洋的海运航线。巴拿运河的开通(1920年正式通航),大大缩短了大西洋与太平洋航运的距离(约10000公里左右)对世界航运乃至世界经济影响很大。通航后巴拿马运河运输繁忙,美国的运河收入颇丰。但按1903年的美巴条约规定,美国只拿出运河收入的1%给巴拿马,对此巴拿马人民极为不满。

战后,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航运业的繁忙,运河越来越重要,而美国不仅享受运河收益,而且还将运河区1000多平方公里领土视为美国的领土,运河区成为国中之国。巴拿马人民日益不满,1959年古巴革命的胜利鼓舞了巴拿马人民。60年代,巴拿马人民掀起了为收回运河主权的反美风暴。反美风暴因巴拿马一大学生前往运河区撤下美国国旗,插上巴拿马国旗,被美军警发现开枪打死一事为导火索达到高潮。1964年巴拿马人民游行示威,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学生罢课,农民也进城游行反美,高喊“美国佬滚回去,运河主权属于巴拿马”等口号,并焚烧了美国驻巴拿马新闻处,反美风暴达到高潮,到1977年9月,美国被迫同巴拿马签订《新运河条约》。新运河条约明确规定了美国交还运河主权的最后日期:1999年12月31日。届时,巴拿马收回运河主权并自己经营。现在巴拿马运河已回到巴拿马人民手中,巴拿马人民为收回运河主权的斗争,对美国打击很大。

古巴革命的胜利和巴拿马人民为收回运河主权的斗争表明,美国的“后院”拉丁美洲也并不稳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国际时局的变化,美国的影响力也在下降。

资本主义阵营的分裂,为亚非拉国家的民族独立、团结与进步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时机,也为未来世界的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奠定了基础,有利于人类的和平与发展。

二、社会主义阵营的分化

社会主义阵营的分化,其情形同资本主义阵营的分裂是一样的,也是指其内部出现了矛盾与裂痕。

(一)社会主义阵营分化的背景

社会主义阵营分化的背景有三:一是战后初期严峻的国际形势到50年代后期稍稍有所缓和;二是苏联大党主义、大国主义的恶劣影响严重破坏了正常的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苏联党和国家以老子党,大国自居,对兄弟的社会主义国家内政随意干涉,影响和破坏了苏联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而强行让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照般苏联模式,又造成了这些国家经济困难与政治危机,最后,苏联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矛盾多以这些国家内部矛盾的激化而表现出来。社会主义阵营分化的第三个原因也是一个直接导火索,即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提出的“三和”路线与会后的“秘密报告”对斯大林全盘否定,给各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人造成了严重的思想混乱和政治动摇,造成苏联党和国家的形象和威望受损,导致裂痕与矛盾出现。

1956年2月,苏联共产党召开了第20次代表大会,会议最终确立了赫鲁晓夫的核心领导地位。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的政治报告中,讲到国际形势与苏联的对外政策时,提出了社会主义国家要与资本主义国家和平共处、和平竞赛,亚非拉国家在争取民族独立与解放以及走社会主义道路时,要和平过渡。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这就是所谓的“三和”路线。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提出“三和”路线的一个重要背景就是赫鲁晓夫时代,苏联准备走与美国平起平坐,共同主宰世界的道路。

因此,“三和”路线的提出,实质上是为苏联走与美国合作、共同主宰世界在铺平道路,要求社会主义国家及亚非拉其他国家对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不要“过分痛恨”,要“笑脸相迎”。在50年代两大阵营对抗依然尖锐的背景下,赫鲁晓夫提出“三和”路线显然与时局不相宜,从而造成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人的思想混乱与动摇。不仅如此,苏共二十大后,赫鲁晓夫又召开了一个“秘密会议”,与会代表是参加苏共二十大的各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人代表团的主要负责人。赫鲁晓夫在“秘密会议”上作了题为《关于斯大林同志问题》的报告,该报告对斯大林一生的功绩轻描淡写地加以说明,然后浓笔重墨地大谈斯大林一生的错误。我们都知道,斯大林一生犯有很多错误,如晚年即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犯了“肃反运动”扩大化的错误。肃清反革命分子的运动因1934年12月1日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列宁格勒州委第一书记兼列宁格勒市委第一书记基洛夫在上班途中遇刺身亡而拉开序幕。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已经17年了,反革命分子、敌特分子依然十分猖狂,必须大力肃清,于是从1935年开始了着名的肃清反革命分子的运动。肃反运动开始后确实扩大化了,从党内高层到基层干部、党员,很多人受牵连,受怀疑,被定罪,被关监狱和流放,一些人被砍了头,执行了死刑,尤其是在中央层面,搞了“托基联盟反党案”,“布哈林反党案”,军队中的“图哈切夫斯基元帅反党叛国案”等几个大案。实践证明,很多人包括布哈林等都是无辜的。肃反运动扩大化的一个重要根源是斯大林头脑中阶段斗争观念太强,结果把许多人民内部矛盾错误地定为敌我矛盾加以处理,这反映了斯大林的专断和当时党内民主与国家法制不健全。

从历史长河来看,肃反运动扩大化确实是斯大林的错误,是社会主义国家和共产党人的“历史悲剧”,但决不能因此否定斯大林一生的功绩。我们依然要像毛泽东同志当年就此问题所讲的那样,对斯大林同志要“三七开”,七分成绩,三分错误,成绩是主要的,错误是第二位的,斯大林依然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十月革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列宁主义的继承者与扞卫者,伟大的卫国战争的卓越领导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主要领导人。但是,由于赫鲁晓夫在与会者中间首次将斯大林的错误问题暴露出来,在当时引发了各共产党国家的思想混乱,斯大林的形象受损,苏联共产党形象受损,相互之间的矛盾因对斯大林评价不一而引发。再说,各共产党代表负责人认为,斯大林逝世3周年都未过,赫鲁晓夫不经中央全会慎重讨论总结,形成决议,随意评价斯大林,给斯大林盖棺定论,未免也太草率、太不近人情了,因此,各社会主义国家领导人也对赫鲁晓夫评价斯大林的动机产生怀疑。

总之,“三和”路线和“秘密报告”造成了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人思想极大混乱,苏联党和国家威信下降,这是社会主义阵营出现矛盾和分化的直接导火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