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长三角科技创新合作与发展战略研究
19094900000025

第25章 长江三角洲产业共性技术平台建设研究(3)

3、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长三角制造业R&;D经费支出在国内制造业总R&;D经费支出中比重很高,特别是在中高技术产业方面。其中上海对中高技术产业的R&;D经费支出比较高,江苏相对平均,但在中低技术产业方面支出较集中,浙江制造业R&;D经费支出则普遍不足。

(四)长三角地区产业发展的经济与技术分布特征关系

由长三角地区制造业经济分布区位商和技术分布区位商的计算分析结果,得到图11、12。根据经济区位商和科技区位商双重判断标准,将制造业分为“经济强、科技强”、“经济强、科技弱”、“经济弱、科技强”、“经济弱、科技弱”四类产业:

(1)从长三角整体而言,化学纤维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和纺织业属于典型的“经济强、科技强”的产业;而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和饮料制造业则是典型的“经济弱、科技弱”产业;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品制造业则属于“经济强、科技弱”的行业;而通信、计算机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造纸及纸制品业都属于“经济弱、科技强”的行业。

(2)从上海市的角度而言,仪器仪表及办公机械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属于“经济强、科技强”产业;纺织业、化学纤维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则属于“经济弱、科技弱”的产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是“经济强、科技弱”的行业;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烟草制造业属于“经济弱、科技强”的产业。

(3)就江苏而言,纺织业、化学纤维制造业和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属于“经济强、科技强”的产业;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饮料制造业、食品制造业和农副产品加工都属于“经济弱、科技弱”的产业;而金属制品业为“经济强,科技弱”的产业;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和造纸及纸制品业是“经济弱、科技强”的产业。

(4)就浙江而言,化学纤维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属于“经济强、科技强”产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通信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工业和食品制造业为“经济弱、科技弱”产业;饮料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和专用设备制造业为“经济强、科技弱”的产业;化学纤维制造业为“经济弱、科技强”的产业。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长三角地区“经济强、科技强”的产业主要集中于中低技术产业,资源依赖型产业则属于“经济弱、科技弱”的产业,高技术产业则呈现出了“经济强、科技弱”的特点。

A类产业发展战略——双重推进型。属于此类发展战略的产业特征是:科技实力与经济发展在产业体系中均处于领先水平,科技对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支撑作用,产业呈现集约化特征。双重推进型产业的战略特点是:目标定位在全国领先或世界先进,重视科技创新、关键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重视从产业长期发展的战略需求寻求技术突破,延迟产业衰退期的到来,从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和重视科技创新型经济齐头并进,巩固产业地位。从操作层面上说,就是要培育“龙头型”企业,培育具有较好国际竞争能力大型企业,企业能承担国家大量的基础研究和重大攻关课题。

B类产业发展战略——产业引领型。属于此类发展战略的产业特征是:产业经济效益在产业体系中处于领先水平,但科技能力则相对不足,在产业体系中处于劣势地位,产业的发展潜力有限,科技活动和科技创新难以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产业引领型产业的战略特点是:重视科技对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通过集群获取规模经济效益,通过集成,整合创新资源,充分利用产业优势提升科技水平。落实到操作层面,就是要加强“官、产、学、研”,从市场需求和基础研究双向推动产业技术的发展。

C类产业发展战略——科技引领型。属于此类发展战略的产业特征是:产业科技能力在产业体系中处于领先地位,但经济效益则相对较差,在产业体系中处于劣势地位。产业科技创新能力虽强,但并不能有效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提升产业经济效益方面作用不够明显。科技支撑型产业的战略特点是:应转变科技创新和科技投入的思路,重视科技对产业经济的支撑作用,重视科技创新的可行性,重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要在继续发挥科技能力优势的同时,着重加强科技对经济的支持和结合力度,加强产业化条件建设和科技成果转化,发挥科技对经济的推力作用,力争科技与经济趋向均衡发展的局面,使科技真正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D 类产业发展战略——整合转产型。属于此类发展战略的产业特征是:产业经济水平和科技能力在产业体系中均处于落后地位,产业发展面临科技、经济发展双加强的任务。整合转产型产业的战略特点是:扩大科技投入强度和科技活动的范围,为产业发展提供支持;加强行业规划引导,整合区域经济和科技资源,集中有限力量重点发展,避免面面俱到;对部分没有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产业,可以考虑通过转产或者与强势产业地区进行嫁接的形式促进产业发展。

三、产业共性技术平台建设的模式和初步设想

面向区域产业发展需求,集聚三地科技优势,以产业共性技术研究开发与示范应用为重点,结合重大工程建设和重大项目实施,着力攻克一批关键技术,突破瓶颈制约,为提升长三角产业竞争力提供科技支撑。加强先进关键技术的引进,强化对重点产业、战略产品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再创新。着力构建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区域产业创新网络,改变经济发展方式,率先实现由“长三角制造”向“长三角创造”的转变。

(一)产业共性技术平台建设的三种模式

根据投入规模、科技活动的特征、技术的外溢性特征等,产业技术平台可分成三类模式。

1、产业共性技术平台

产业共性技术平台:由于研究开发的不确定性、科技的多方面关联性、投入量大、成果的共享性,对产业发展有深远影响的公共物品类科技活动,不是一个企业所能完成的,也是企业投入动力不足的领域(技术的外溢性比较强),需要政府,包括地方政府的支持,建立共性技术平台,支持产业和产品的创新。

2、行业技术支撑平台

行业技术支撑平台:由于现代产品创新的复杂性,需要集成多方面的资源集中攻关,单靠一个企业难以完成,尤其是以中小企业集群方式组织的产业体系,企业缺乏研发能力,需要有关部门的参与,如行业协会、技术开发机构、技术中介服务机构、产品质量检查机构等,形成有地方特色的行业技术支撑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