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长三角科技创新合作与发展战略研究
19094900000035

第35章 长三角城市群发展与创新能力分析(2)

从表5中我们可以看出,2008年长三角城市群城市GDP累计达53964.8亿元,与2007年相比增加了7292.73亿元,增长率达到了15.63%;其中上海市GDP总量最多,达到了13698.15亿元。

长三角城市群的经济地位,我们从表6以及图3都可以清晰地看出来,2002——2008年,长江三角洲GDP从19141.88亿元提高了近3倍(2008年GDP为53964.8亿元)。同时,长三角地区始终保持着近20%的经济贡献,说明国内生产总值的五分之一是山长三角城市群所创造的,这也充分证明了长三角城市群强劲的经济整体实力,它是带动国内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2008年长江三角洲地方则政收入共计5794.79亿元(十六城市总和),占全国地方则政收入(51590.52亿元)的11.23%。如图4所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方则政收入平均增幅达到了18.3%,其中以扬州、南通、舟山增幅最大,分别为25%,23.5%,23.1%;上海市地方收入增加额依然最高,达到2382.34亿元。地方则政收入超过30。亿元的城市分别是苏州668.91亿元、杭州455.35亿元、宁波390.39亿元、南京386.56亿元和无锡365.43亿元。

2008年长江三角洲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共计24230.73亿元,同比增长了15.77%,其中舟山市、常州市、扬州市、镇江市、泰州市与2007年相比,增速均在20%以上。2008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172291亿元,比上年增长25.5%,长三角城市群固定投资占全国的14%。

三、长三角重点城市目前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核心城市上海与全球城市标准尚有差距

与伦敦、纽约、东京等全球城市相比,上海在经济总量和产业结构上都存在较大差距,全球城市的功能有待提升。2008年上海人均CDP首次超过10000美元,而伦敦、纽约分别超过和接近30000美元,东京已经超过50000美元。从核心城市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和全国范围内所占经济比重来看,上海也远远落后于其他全球城市。2008年上海GDP总量仅占全国4.4%,而纽约、伦敦、东京等全球城市占本国经济总量的比重都在20%以上。上海的经济总量与长江三角洲其他中心城市相比也未达到领先地位。在经济结构上,上海仍表现出制造业中心的特征,其他全球城市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达80%左右,2008年上海第三产业比重仅53.7%。目前上海及其所引领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全球制造业中心,但在金融、贸易、航运等方面的中心地位远未确立。

2、行政区划分割导致各自为政,深水港开发难以协调

行政壁垒对经济一体化的运作存在很强的负面影响,在资源利用、生产要素配置、产业布局上都存在各自为政、恶性竞争的不良局面,对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和全球地位提升影响深远的深水港开发利用难以统一协调。长期以来各地区对港口的争夺极大地影响港口综合作用的发挥和港口战略地位的确立,造成航运中心和深水大港脱节,港口岸线利用疏密失衡,江海联运低效运行。上海要打造国际航运中心,但事实上上海行政区内并没有建设全球综合性枢纽港,尤其是大型集装箱枢纽港的条件,建设中的大小洋山港和临港新城区难以满足全球化对中国东南沿海“世界工厂”和全球区域的客观需要。宁波作为潜在的大型集装箱枢纽港,其可用的深水岸线已非常有限,宁波舟山港的建设也只是“权宜之计”,因为集装箱港的投资大,具有巨大的规模效应,缺乏国家层面、临近区域的产业支撑,未来的发展将难以为继。江苏省试图通过长江三角洲大型集装箱枢纽港“群”的建设脱离全球大型集装箱枢纽港体系发展趋势,而如何结合江苏实际,充分利用深水港岸线资源,建设出口加工区群一快速集、疏、运支撑体系一大型集装箱喂给港体系可能更加重要。与此同时,全球航空枢纽的建设将越来越重要,因此,在上海浦东枢纽港建设的同时,加快启动长江三角洲北翼和南翼以货运为主的航空枢纽港建设显得越来越紧迫。如何统筹利用长江三角洲的深水岸线资源,摆脱按行政区建设航空枢纽的思维,无疑是长江三角洲城市发展最严峻的挑战。

3、省会和地级市与市辖市、区、县争夺资源,矛盾尖锐

该区城镇分布密度高,诸多地级市和所辖市、区、县中心城市空间毗邻甚至重合,形成连片的城市化地区。但是由于行政区划的分割,相互之间在城市空间拓展、土地资源利用方面矛盾十分尖锐,突出的如杭州市和萧山区、常州市和武进区、南京与江宁等。由于省会、地级市周边的市、区、县经济实力较强,土地资源丰富,加上“强县扩权”政策的实施,有的省会、地级市一味追求经济中心功能,往往通过行政力量取得自我发展资源,有的不惜牺牲下一层次城市或区域的发展机遇或良好的投资环境;有的下一层次的行政主体缺乏全局观念,在空间布局、引进项目、投资政策等方面实施对中心城市的围堵,其结果必然造成整个区域发展的协调难度和矛盾,从而影响整体竞争力的提升。从整个区域看,也存在类似问题,例如多数城市在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深水集装箱港口、国际航空枢纽等巨型工程建设中缺乏统一的全球化战略布局设想。

4、能源水土资源紧张

长江三角洲的人口和产业将进一步集聚,能源、水资源、土地资源需求量仍然会增加,未来能源、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短缺将是困扰该区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长江流经本区的年径流量达,平原区水网发育,许多地方还有丰富的地下水,水资源是长江三角洲的一大优势,但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对环境保护不力,长江三角洲水、土、大气等方面的环境质量比年前下降已是普遍现象,水环境问题通过各级政府的治理和法治管理虽取得一定成效,但从整个长江三角洲审视,仍未得到根本解决,水资源的保护是长江三角洲最为至关重要的环境问题同时,土地紧缺也是长江三角洲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不顾全局和长远利益、竟相以土地的廉价批租、低价转让等方式来吸引外资,许多非生产设施也大量占用农田,直接减少了农业生产的空间。

四、长三角城市群与国际大都市圈的比较

当今被称为“世界级城市群”的,一般公认有美国大纽约区、五大湖区、芝加哥区、大洛杉矶区;日本的大东京区、阪神、名古屋区;英国的伦敦城市群;韩国的首尔区;德国的鲁尔区;法国的巴黎区等。这些世界级的城市群都是一国的经济增长极,如美国三大城市群的GDP占全美国的67%,日本三大城市群的GDP占全日本的70%以上。

(一)世界典型城市群发展的基本状况

1、北美洲典型城市群

北美洲城市群的形成与制造业的发展密切相关,城市群都分布在制造业发达的地区。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简称波士华(Boswash),分布于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平原,它北起波士顿,南至华盛顿,以波士顿、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华盛顿等一系列大城市为中心地带,其间分布的萨默尔维尔、伍斯特、普罗维登斯、新贝德福德、哈特福特、纽黑文、帕特森、特伦顿、威明尔顿等城市将上述特大中心城市连成一体,在长约965公里,宽100多公里的地带上形成一个由5个大都市和40多个中小城市组成的超大型城市群,面积约13.8万平方公里,人口约6500万人,城市化水平达90%以上。虽然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重不到1.5%,却集中了美国总人口的20%左右,它是美国经济核心地带,制造业产值占全国的30%,是国内最大的生产基地,美国最大的商业贸易中心和世界最大的国际金融中心,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城市群。各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殊功能,都有占优势的产业部门,城市之间形成紧密的分工协作关系。

北美五大湖城市群,国外学者把它称之为“大湖区城市群”(The Great Lakes Megalopolis),从芝加哥、底特律、匹兹堡,一直延伸到加拿大的多伦多和蒙特利尔,其间分布有匹兹堡、克利夫兰、托利多、底特律等大中城市以及众多小城市,城市总数达35个之多。这两个城市群集中了20多个人口达100万以上的大都市区和美国70%以上的制造业,共同构成一个特大工业化区域(又称之为“北美制造业带”),这一地带是美国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最高、人口最稠密的地区。

2、欧洲典型城市群

西欧是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开始最早的地区,城市化水平高,城市数量多,密度大,均以多个城市集聚的形式形成城市群。欧洲具有代表性的城市群主要有英国的伦敦城市群和法国的巴黎城市群。

英国的伦敦城市群,集中了英国4个主要大城市即伦敦、伯明翰、利物浦、曼彻斯特和10多个中小城市,是英国产业密集带和经济核心区。该城市群由伦敦大城市圈、伯明翰城市经济圈、利物浦城市经济圈、曼彻斯特城市经济圈、利兹城市经济圈所组成,这是产业革命后英国主要的生产基地。该城市群总面积达4.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8.4%,人口3650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64.2%。英国大约80%左右的经济总量集中于此,伦敦既是英国的首都,又是这一巨大城市群当之无愧的经济中心。

法国巴黎城市群是以巴黎为核心城市,沿塞纳河而形成的包括鲁昂、勒阿弗尔等城市在内的带状城市群,这个城市群1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有40座,总面积l4.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600万。它是法国为了限制巴黎大都市区的扩展,改变原来向心聚集发展的城市结构,沿塞纳河下游在更大范围内规划布局工业和人口而形成的带状城市群。

3、亚洲典型城市群

日本是亚洲地区城市群发展程度最高的国家,已形成典型的城市群。日本城市群被称为“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由东京、名古屋、大阪三大都市圈组成,大、中、小城市总数达310个,包括东京、横滨、川崎、名古屋、大阪、神户、京都等大城市,全日本11座人口在100万以上的大城市中有10座分布在该城市群区域内。这个带状城市群长约600公里,宽约100公里,占地面积约l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31.7%;人口近7000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63.3%。它集中了日本工业企业和工业就业人数的2/3、工业产值的3/4和国民收入的2/3。三大都市圈以及各主要城市各具特色,发挥着各自不同的功能。其中,东京作为城市群的中心城市,东京的城市功能是综合性的,是日本最大的金融、工业、商业、政治、文化中心,被认为是“纽约+华盛顿+硅谷+底特律”型的集多种功能于一身的世界大城市。

(二)世界级城市群特征

上述城市群能够被冠之“世界级”不仅仅仰仗其超大的经济规模,更有在运行机制、发展形态、空间构架上的一系列独到之处:

1、“世界级城市群”往往有着高效的统筹协调机制。或借助于科学的区域规划,并相应立法来增强规划的权威性;或依靠各城市政府间的联合协商制度,或是民间自发形成的协调组织。如法国的巴黎城市群,1958年制定了地区规划,1961年建立“地区整顿委员会”,1965年制定“巴黎地区战略规划”,重新制定了一个多中心布局的区域规划,推动法国巴黎-鲁昂-勒阿弗尔城市群逐渐发展起来。英国的伦敦城市群则在1964年创建“大伦敦议会”负责大伦敦区的管理与发展问题,1985年依据《地方政府法案》由环境部承担战略规划职能,1990年以来又先后引入了战略规划指引,以维持整个城市群战略规划的一致和协调。北美五大湖区城市群,是由芝加哥市长戴利在2002年牵头成立了“五湖联盟”(大湖及圣劳伦斯河计划),带动各区市长互换信息、加强合作。现“五湖联盟”已成长为一个拥有美国、加拿大两国近50座城市的联合组织,每年会聚一次,就产业竞争、污染治理、气候应对等重大问题协调各方利益,确保各方实现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