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长三角科技创新合作与发展战略研究
19094900000056

第56章 参考文献

[1]林翊,林卿.世界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J].科技和产业,2006,6(10):1-4,10.

[2]刘朝明.区域经济一体化与中国的发展战略选择[J].经济学动态,2002,(4):30-34.

[3]徐冠华.科技全球化的挑战和机遇[J].科技创新与品牌,2009,3:14-17.

[4]殷海江.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相互联系[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28:88-88.

[5]陈伯龄.浅议经济全球化[J].城市照明,2007,11(3):61-62.

[6]谭新明.泛珠三角区域科技合作战略[D].湖南师范大学,2007.

[7]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8]斯考特.区域发展一般理论[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2000.

[9]谷兴荣.科学技术研究业经济学原理探讨[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2004.

[10]王劲峰.区域科技合作机制与政策创新研究——以“泛珠三角”经济区为例[D].湖南师范大学,2006.

[11]陈秀山,张可云.区域经济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12]张可云,区域经济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13]王培县,宁艳丽.泛珠三角经济区经济合作战略研究综述[J].特区经济,2005,2:58-59.

[14]李冬平,杨友孝.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圈发展战略研究[J].经济地理,2005,25(2):169-172.

[15]王建华,郭莉姣.国外地方区域科技合作的成功范例及主要经验——对欧洲地方“四大发动机”的考察[J].科技管理研究,2009,5:219-221,230.

[16]李曼.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05.

[17]郑恒.长三角城市群,离“世界级”有多远[J].浙江经济,2009,8:50-51.

[18]刘友金,王玮.世界典型城市群发展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84-88.

[19]姚士谋,陈振光,朱英明,等,中国城市群[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6.

[20]王乃静.国外城市群的发展模式及经验新探[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2:83-84.

[21]吴传清,李浩.国外城市群发展浅说[J].世界经,2003,5:30-32.

[22]陆玉麒,董平.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功能定位[J].现代经济探讨,2007,1:70-73.

[23]李晓丽.区域科技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

[24]刘常勇.科技创新与竞争力[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25]朱春奎.自主创新与创新型城市[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

[26]蒋珠燕.苏南地区自主创新与国际竞争力研究[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6.

[27]郑瑛琨.长三角城市群的协调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09.

[28]徐清梅,张思锋,牛玲,等.中国城市群几个基本问题的观点述评[J].城市问题,2002,1:18-22

[29]林先扬,陈忠暖,蔡国田.国内外城市群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热带地理,2003,23(1):44-49.

[30]代合治.中国城市群的界定及其分布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8,17(2):40-42.

[31]年福华,姚士谋.长江三角洲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5(3):6-8.

[32]苗长虹等.中国城市群发展态势分析[J].城市发展究,2005,12(4):11-14.

[33]何骏.长三角城市群产业发展的战略定位研究[J].长三角发展研究,2005,5:8-12.

[34]黄浦.长三角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J].中国经贸,2009,4:86-87.

[35]吕国辉.长江三角洲区域创新系统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

[36]陈刘芳.长江三角洲地区进一步完善创新体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

[37]朱敏彦等.21世纪初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战略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38]莫建备等.大整合大突破-长江三角洲区域协调发展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39]莫建备等.区域一体化发展一一长江三角洲区域协调发展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40]曾弊等.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一一长江三角洲区域协调发展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41]何骏.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路径拓展与模式创新.商业经济与管理,2010(1).

[42]毛群英.宁沪杭三角区生产性服务业错位发展分析.上海商学院学报,2009(7).

[43]赵弘.全球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特点、趋势及经验借鉴.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9).

[44]丰志勇,何骏.中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创新系统与重点模式研究.贵州社会科学,2009(6).

[45]高健,浙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对策研究.价格月刊,2009(4).

[46]何骏.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创新系统与重点模式研究.财经问题研究,2009(8).

[47]高运胜.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集群创新的机制分析.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9(4).

[48]范柏乃,褚立波.加快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努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上海企业2009(6).

[49]徐力行,高伟凯.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创新.现代经济探讨,2008(12).

[50]王颖.上海世博会对长三角地区现代服务业集群的影响研究.上海经济研究,2008(5).

[51]李燕,曹永峰.长三角地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中国科技论坛,2007(7).

[52]王立军,周伟强.长三角地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科技与经济,2005(4).

[53]林思达.基于区域创新体系的长三角科技合作思路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2010,(1):80-84

[54]金太军,张开平.论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区域合作协调机制的构建[J].晋阳学刊,2009(4):32-36

[55]汪阳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协调合作机制回顾与展望[J].宏观经济管理,2009,(2)

[56]王扩建.长江三角洲区域合作中的利益协调机制研究[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8,(2)

[57]于川江,徐长乐.长三角科技合作的现状及动因分析[J].江南论坛,2006,(7)

[58]吕国辉.长三角科技合作与技术转移的对策建议[J].兰州学刊,2008,(3)

[59]李应博.长三角区域协调发展机制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09,(8)

[60]于辉.区域合作协调机制设计与政策建议[J],现代经济探讨,2009,(8)

[61]刘志彪.协调竞争规则: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基石[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2,(18)

[62]程必定.泛长三角区域合作机制及政府管理创新[J],安徽大学学报,2009,(5)

[63]王建华,郭莉姣.国外地方区域科技合作的成功范例及主要经验[J],2009,(5)

[64]杨德才.长三角产业发展:从恶性竞争到一体化分工发展[J],中国发展,2009(2)

[65]王诣杉.长三角产业集群国际竞争力分析[J],商业文化,2009,(5)

[66]曾光.长三角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比较分析[J],江南大学学报,2008(2)

[67]陈建军,胡晨光.长三角的产业集聚及其省区特征、同构绩效[J],工业经济,2007,(11)

[68]郭天珞.长三角地区产业集群的成因浅析[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2008,(8)

[69]石忆邵,厉双燕.长三角地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J],南通大学学报,2006(2)

[70]张仁开.江浙沪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对策研究[J],江南论坛,2009(8)

[70]蔡华,于永彦.浅析长三角产业集群自主创新的发展问题及策略研究[J],中国商贸,2009(8)

[71]张春良.产业集群与江苏创新环境的研究与探讨[J],2008(12)

[72]陈昭锋.论长江三角洲先进城市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偏好[J],2006(6)

[73]解学梅,曾赛星.科技产业集群持续创新系统运作机理:一个协同创新观[J],科学学研究,2008(4)

[74]于江.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式协同创新模式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8(12)

[75]上海、江苏、浙江科技厅(委):《长三角科技合作三年(2008-2010)行动计划(讨论稿)》

[76]张仁开,杨耀武.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战略研究[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

[77]郝莹莹.欧盟科技政策及其区域效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6.

[78]王仕国,徐兰宾.三大经济区科技政策创新及其对江西的启示[J],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79]莫建备,徐之顺,曾晔等.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拓展和深化——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2006[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80]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课题组.上海科技公共服务发展研究报告,2007,12

[81]杨耀武等.相关区县与长三角区域培育产业集群及协同创新的路径研究,上海市科技发展研究基金软科学研究重点项目,2007

[81]夏太寿,蒋福龙,盛祖芳.抓住机遇发挥优势加快发展江苏生物医药外包产业[J],江苏科技信息,2009(8).

[82]邵志清.上海市信息产业发展现状及思考[J].上海信息化,2009(3).

[83]童相娟,殷庆坎.浙江纺织业该如何转型升级[J].浙江经济,2009(4).

[84]张少兵.长三角纺织服装业发展透视: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J].华东经济管理,2008(3)

[85]叶继涛,石燕峰.长三角区域半导体照明产业集群协同创新路径研究[J].科技与经济,2008(12).

[86]陶永宏,杨海松.长三角船舶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与发展战略研究[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2007(6)

[87]李燕,曹永峰.长三角地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7(7).

[88]陶永宏.长三角船舶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研究[J].船舶经济贸易,2007(1).

[89]方望.上海纺织业向江苏战略转移[J].江苏纺织,2006(8).

[90]张长涛.长三角地区船舶产业集群化发展的思路和建议[J].船舶经济贸易,2005(5).

[91]王立军,周伟强.长三角地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战略研究[J].科技与经济,2005(4).

[92]袁晓东.欧盟科技创新政策分析[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3,15(4).

[93]桑倞.欧洲联盟创新政策浅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2002.

[94]周隆超.欧盟科技框架计划[EB].

[95]王红霞等.创新型国家战略与长三角合作创新[J].江南论坛,2007(2).

[96]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08[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97]2008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M].北京:统计出版社,2009

[98]2008中国科技统计年鉴[M].北京:年鉴社,2008

[99]2008年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100]2008年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101]2008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102]科技部发展计划司.2008年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发展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