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哲学基础知识
19095100000016

第16章 从生产活动出发认识社会历史(1)

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它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两者的矛盾运动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巨大反作用。我们在大力发展经济、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的同时,必须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动我国社会全面进步。

第一节生产活动和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一、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生产活动对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没有生产活动,就没有人类社会。

首先,生产活动是人类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基础。

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生产活动即劳动起着决定作用。劳动使猿变成了人,使猿群变成了人类社会。类人猿原本生活在茂密的原始森林中,后来由于气候急剧变化,森林大量减少,类人猿被迫到地面上活动和觅食。长期的地面生活使类人猿的前肢和后肢逐渐有了分工,下肢起着支撑身体和直立行走的作用,上肢则主要起着掌握工具、获取食物的作用。经过长期的发展,类人猿逐渐从使用天然工具到学会自己制造和使用劳动工具,形成真正的劳动即生产活动,猿的手也变成了人的手。在劳动过程中,正在形成中的人需要彼此交流思想和经验,喉头也得到了极大发展,于是产生了语言。在劳动和语言的推动下,猿脑逐渐变成了人脑,人类特有的意识也就产生了。同时,在生产劳动中,人与人之间结成各种社会关系,从而使猿群转变为了人类社会。

其次,生产活动是人类从事其他社会活动的基础。

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前提是人能够生存下去。人类要生存,就要解决吃、穿、住、行的问题,为此就必须进行生产活动。否则,人类就不能生存。因此,人们只有在解决了生存问题之后,才能从事政治的、科学的、艺术的、宗教的社会活动等。所以,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人类其他的所有活动都是以生产活动为基础的。

再次,生产活动是一切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生产活动不仅创造了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资料,而且创造了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即经济关系。因为人与人之间只有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才能从事生产活动。在生产关系的基础上人们又形成了政治关系、思想关系等其他社会关系。

二、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人类社会要存在和发展下去,必须依赖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这些物质生活条件统称为社会存在。社会存在是人们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它们在社会发展中都有重要作用。

1.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地理环境是指人类生产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地形、气候、土壤、森林、山脉、江河湖海、矿藏、生物等。

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永恒的、必要的物质前提,对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制约和影响作用。

第一,人类的生存依赖于地理环境。一方面,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场所,离开适合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人类就无法生存。因为迄今为止,人类尚未找到比地球更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另一方面,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和生产建设的资源。劳动能够创造财富,但是,仅仅有劳动还不能把财富创造出来,只有劳动和自然界一起才是社会一切财富的真正源泉。人类必须不断地与自然界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第二,地理环境能够通过对物质生产的影响,制约着社会的发展。

首先,地理环境制约一个国家生产部门的分布。由于地理环境提供的劳动对象和生产条件具有明显的地域性,这就决定了某一地区适合于从事何种生产活动。例如,平原地区适合于发展农业,山区适合于发展林木业,沿海、沿河、沿湖地区适合于发展水产业,有矿藏的地区适合于发展采矿业。

其次,地理环境影响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在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其他社会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生产同样的产品,地理环境较好,劳动生产率就较高;地理环境较差,劳动生产率就较低。如采矿业的劳动生产率,含富矿的地区就高于含贫矿的地区。农业生产的劳动生产率,土壤肥沃、雨量充沛的地区就高于土壤贫瘠、干旱少雨的地区。

再次,一个国家或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对生产发展也有很大影响。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所处地理位置好,交通便利,信息畅通,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就更容易交流,生产发展得快些;反之,如果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发展就慢些。

最后,地理环境使不同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各具特点。如加拿大有广阔的森林,所以木材加工业发达;澳大利亚平原辽阔,因此畜牧业以及畜牧加工业都很发达。

马克思主义哲学肯定地理环境的重要作用,要求人们保持生态平衡,防止和治理环境污染,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否则就会给人类造成巨大灾难。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也认为,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不起最主要的决定作用。因为:

(1)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地理环境的状况与社会制度的性质没有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地理环境不同的国家,社会制度的性质可能相同。如英国、法国、美国,它们都实行资本主义制度。而地理环境大致相同的国家,社会制度的性质也可能不同。如现在的中国和美国在北半球的纬度上基本相同,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美国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2)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地理环境的变化并不必然导致社会制度的变化。有些国家地理环境没有发生什么变化,社会制度的性质可能发生了重大变化;有些国家地理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如严重的洪涝旱灾、强烈的地震、火山的爆发等,社会制度的性质却不一定发生变化。

(3)地理环境只有通过生产活动才能对人类社会发生影响作用,地理环境的作用是受生产方式制约的。

生产方式中社会生产力对地理环境的制约作用最大。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不是直接实现的,而是通过影响生产过程实现的。地理环境中的各种要素,如土壤、矿藏、河流、湖泊等,只有进入生产过程,成为劳动对象或劳动资料时,才能对人类社会历史发生影响作用。所以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越高,对自然条件的开发和利用的程度就越大,地理环境中对社会发展起影响作用的因素就越多。

同时,地理环境的作用还受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性质的制约。在不同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下,同样的地理环境,有着不同的作用。比如,旧的社会制度下的“天府之国”四川,尽管土地肥沃,广大老百姓仍然忍饥挨饿,而先进的社会制度下的四川,物产丰富,生产发展,人们安居乐业,丰衣足食。

2.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人口因素是指人口的数量、质量、构成、密度、增长速度等各种因素的总和。它对社会发展所起的制约和影响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一,人口因素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必要的物质前提。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主体,没有一定数量人口的存在,就没有社会。而且,人口是物质生产的自然基础。没有一定数量的最低限度的人口,就不可能有物质生产。所以只有在一定数量人口的基础上,才能进行社会的物质生产,才有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

第二,人口因素的状况能够加速或延缓社会发展的进程。从总体上说,当人口状况同物质生产状况相适应时,就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当人口状况同物质生产状况不相适应时,就对社会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在生产力比较低下的情况下,物质生产的发展主要依靠劳动的增加。这时,如果人口数量多、密度大、增长快,社会对社会发展就起积极的促进作用;反之则起消极的阻碍作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物质生产水平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主要通过科学技术的进步来实现,而不是主要依靠增加劳动力来实现,于是对人口数量的需求相对减少,而对人口质量的要求则较高。这时,如果人口的数量和增长速度适当,人口素质较高,社会促进着社会发展;反之,则阻碍社会发展。

我国的人口问题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我国的人口数量过多,劳动者的整体素质不高,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所以需要继续执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控制人口的增长,实行优生优育,提高人口质量,优化人口结构,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制约和影响作用,但它对社会发展不起主要的决定作用。

(1)人口因素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人口因素的状况和变化,与社会制度的性质没有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人口状况不同的国家,如美国和日本,它们有相同的社会制度。人口状况大致相同的国家,如中国和印度,它们的社会制度却不同。

(2)人口因素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人口状况的变化,不会引起社会制度的更替。在人类历史上,一些国家人口状况没有发生明显变化,社会制度却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一些国家人口状况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制度却没有发生变化。

(3)人口因素只有通过物质生产才能对社会发生影响作用,人口生产从根本上受物质生产的制约。

人口生产决定于物质生产的需要,即决定于生产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当物质生产以手工工具和体力劳动为主时,客观上要求人口数量增加;当物质生产发展到主要靠科学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时,客观上要求人口数量降低,人口质量提高。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规模和速度,制约着人口生产的方向、规模和速度。

人口生产的社会形式即婚姻家庭形式决定于社会物质生产的状况。在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的时代,婚姻家庭形式是群婚制和对偶婚制,生产力发展到文明时代才出现了一夫一妻制。

人口生产还受着人们的文化传统、伦理道德、社会保障、卫生保健等多种社会因素的制约,而这些因素归根到底是由社会物质生产状况决定的。

三、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是社会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但对社会发展都不能起决定性作用,它们只有通过物质生产才能对社会发展发生制约和影响作用,并受物质生产的制约。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原理和基本观点。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向自然界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是特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方式对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区别于动物界的根本标志。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人类社会与动物界的根本区别,比如制造和使用工具、社会关系、抽象思维和语言等,都是在生产劳动中形成的。因此可以说人和人类社会是伴随着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的出现而出现的。

第二,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停止生产活动,人类社会就会消亡,而生产活动都是在一定生产方式下进行的。脱离了一定的生产方式,生产活动是无法进行的。

第三,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有什么性质的生产方式,就有什么性质的社会制度。

第四,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变革。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取代了旧的生产方式,实际上也就是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取代了旧的社会制度。不同社会制度的演变是由生产方式的变化决定的。比如,人类在早期,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人们共同占有生产资料,集体劳动,平均分配产品,这就决定了当时的社会是原始公有制的社会。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出现了社会化的大工业生产,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工人一无所有,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为生,这就决定了这种社会是资本主义社会。

总之,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归根到底是物质生产的发展史,是生产方式的发展史。我们要从生产活动出发认识社会历史。

第二节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一、生产力的含义及其构成

生产力是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它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是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它们是生产力中独立的实体性因素。其中,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合称为生产资料。在这三大要素中,劳动者是生产力中“人”的因素。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是生产力中“物”的因素。物的因素是由人创造、由人使用的,所以劳动者是生产力中能动的、起主导作用的方面。

生产力中的劳动者,是指具有一定的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人,既包括体力劳动者,又包括物质生产领域的脑力劳动者。他们的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包括体力因素和智力因素两个方面。在古代社会的生产力中,劳动者的体力因素所占比重较大。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劳动者的智力因素所占的比重日益增大。在现代社会的生产力中,劳动者的智力因素远远超过了体力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