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哲学基础知识
19095100000018

第18章 从生产活动出发认识社会历史(3)

第三,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产品的分配方式。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不同,产品的分配方式也就不同。在原始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形式下,由于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并共同劳动,因而平均分配劳动产品。在奴隶制的生产资料私有制形式下,奴隶劳动的产品全部归奴隶主所有,奴隶主从中拿出一小部分维持奴隶的生存。在封建制的生产资料私有制形式下,农奴或农民以贡赋或地租的形式,把大部分劳动产品交给封建主,自己只留下一小部分。在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形式下,资本家获得利润,也就是以利润形式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工人只能获得维持其生活的工资。而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下则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产品的分配方式这两项内容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的,但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这种决定作用必须通过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的分配方式体现出来。特别是产品的分配方式,它体现了生产过程中人们的物质利益关系,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最终是通过对产品的占有实现的。

四、生产力的决定作用和生产关系的反作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物质生产中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互相依存、互相作用,共同构成一个社会的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表现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首先,生产力的水平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会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一定的生产力要求一定的生产关系与它相适应,生产力的状况不同,建立起来的生产关系也就不同。一定的生产关系只能依据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建立起来,它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例如,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极低,人们使用石器,单个人没有能力获得生活资料和抵御野兽的攻击。这种生产力水平决定了必须实行共同占有生产资料,集体劳动,实行平均分配的生产关系。所以我们说,石器对应的只能是原始公有制生产关系。同样,青铜器对应的是奴隶制生产关系。铁器对应的是封建制的生产关系。大机器生产对应的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

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人们常把生产力比作儿童身体,把生产关系比作衣服。当衣服大小还足以保护身体发育时,身体就可以继续发育,衣服也可以继续穿;当衣服窄小到束缚身体、影响发育时,就得换成大号的了。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中,生产力作为最活跃的因素,总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而如果生产力水平发生了变革,生产关系的性质就会随之发生变革。历史上,生产关系的每一次变革,都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的。当一种生产力被另一种生产力代替后,旧的生产关系也必然被新的生产关系取代。如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剩余产品,就使生产资料私人占有成为可能,原来的生产资料集体占有制也就被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逐渐取代了。所以奴隶制的生产关系就取代了原始公有制的生产关系。以后,封建制生产关系代替奴隶制生产关系,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代替封建制生产关系,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代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都是由于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而引起的。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是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生产关系的变化总是以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为基础的。一定的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

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生产关系被生产力决定,又对生产力具有巨大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况: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要求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要求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先进的生产关系不仅能从物质利益上充分调动人的积极因素,鼓励劳动者以较大的热情从事生产劳动,改进工具,提高技术,而且能为生产力各要素的结合尤其是人与物的结合提供较好的形式,从而把潜在的、可能的生产力变为现实的生产力,所以先进的生产关系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落后的生产关系之所以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在于它不能满足劳动者的物质利益要求,挫伤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并且不能把生产力的各要素以恰当的方式结合起来并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

第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这个辩证关系从连续不断的动态过程来看,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在一种生产关系产生和确立起来以后的一段时间内,它与生产力的水平和发展要求是基本适合的,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虽然这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也有矛盾,但只需对生产关系作某些调整,不必对生产关系进行根本变革。而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原来的生产关系变得陈旧,与生产力的水平和发展要求之间的关系变为基本不适合时,旧的生产关系就会阻碍生产力发展,这时就必须对旧的生产关系进行变革。经过变革,新的生产关系产生并确立起来,它在新的基础上与生产力的水平和发展要求又基本适合,开始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新的矛盾运动。这种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水平和发展要求之间,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的过程,是不断循环的,每一次这样的循环,都把人类社会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的矛盾运动,就是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规律的基本内容。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贯穿人类社会的始终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这一规律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正是在此规律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通过革命,建立起新的生产关系,解放了生产力。在建立起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之后,又利用这一规律,不断进行改革,自觉地调整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方面或环节,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也是根据这一规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根据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水平低而又发展不平衡的状况,确定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从而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根据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第三节社会意识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

社会生活丰富多彩,极其复杂,但从总体上可以把它们区分为社会物质生活方面和社会精神生活方面,即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两个基本方面。

1.社会意识的含义及构成

社会存在即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从社会意识主体的范围看,它既包括个体意识,又包括多种多样的群体意识,如团体意识、阶级意识、民族意识等。从社会意识的层次看,它既包括低层次的、不系统的社会心理,如人们在日常生活和交往中自发形成的情感、愿望、风俗习惯、社会风气等,又包括高层次的、系统化的思想体系(也叫做社会意识形式),主要有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哲学和科学等。

政治思想是人们关于社会政治制度、政治生活、国家、阶级或社会集团及其相互关系的观点的总和。法律思想是关于法的关系、规范和设施的观点的总和。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的联系极其密切,广义的政治思想就包括了法律思想。政治和法律是社会经济结构最直接、最集中的表现,因此,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也是最直接、最集中地反映经济结构的意识形态。它们作为一定阶级的最直接的思想表现,往往处于诸种意识形态的核心地位。

道德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包括伦理思想和在伦理思想指导下人的行为所体现的情感、风格、情操等等。道德是一种依靠社会舆论、人们的信念、习惯传统和教育来起作用的精神力量。人们用真、善、美、假、丑、恶等来进行道德评价。在阶级社会中,道德则依阶级的不同而不同,每一个阶级都有着自己的道德观念和道德准则。

宗教是客观世界在人们头脑中虚幻的反映,是由对神灵的信仰和崇拜来支配人们命运的一种意识形态。宗教包括有关的信仰、信念以及特殊的宗教仪式和生活规定,如吟诵经咒、祈祷、斋戒、膜拜偶像等等,它们同宗教的组织、设施以及专门的神职人员等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和社会势力。

艺术是通过塑造具体生动的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意识形态,它的最大特点就是依靠形象的美来表现人们对社会生活的理解、情感、愿望和意志,按照审美的规则来把握和再现生动的社会生活,并用美的感染力具体地影响社会生活。它包括电影、电视剧、建筑、绘画、音乐、文学等多种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