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哲学基础知识
19095100000005

第5章 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4)

第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主要指欧洲各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唯物主义哲学。在这一时期,唯物主义冲破了唯心主义宗教神学的禁锢,形成了一次反对迷信、尊重科学的哲学革命。这个时期的唯物主义,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进取精神,它们以自然科学为依据,把原子看成最小的物质颗粒,认为自然界是物质的。构成物质世界的最小单位是分子或原子,世界的本原就是分子或原子。这种观点比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前进了一大步,它已经有了自己的自然科学基础。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也有重大的缺陷:一是机械性,它用机械力学的观点解释一切现象,把一切运动都看成机械运动,把一切都看做机器,甚至也把人看成机器;二是形而上学性,把整个世界看做是孤立的、静止的和不变的,把科学对物质结构一定层次的认识(如分子、原子)当作物质本身;三是不彻底性,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的,但对社会历史的看法是唯心主义的,是“半截子”唯物主义。

第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克服了朴素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高度统一起来,把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高度统一起来,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唯心主义及其两种基本形态

凡是认为意识第一性,意识决定物质的,是哲学上的唯心主义。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第一,主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主观精神是第一性的,世界的本原是人的主观精神、主观意志,万事万物都是主观精神的产物。如中国的王守仁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就是说人心是天地万物的本原。陆九渊认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英国近代的贝克莱认为“物是感觉的复合”,“存在就是被感知”,在他看来,世界的本原就是人的感觉。他举例说,苹果并不是真实存在的东西,而是人们看到苹果的形状和颜色,闻到它的香气,尝到它的滋味,把这些感觉组合到一起,然后给这个感觉的组合起个名字,叫做苹果,所以苹果只存在于我们感觉之中。

第二,客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认为,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之外,还存在着某种独立的“客观精神”,这种“客观精神”是第一性的,是世界本原,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这种“客观精神”的产物。中国宋朝的朱熹认为“理在事先”。他解释说,在宇宙形成之前,有个绝对独立存在的“理”,这个“理”后来产生出物质的“气”,再由“气”深化出形形色色的事物和现象来。19世纪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绝对精神”,这种“绝对精神”运动变化到一定阶段产生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宗教里讲的神、上帝、真主等创造世界,也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3.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对立的发展观

在哲学上,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中,又交织着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主要是在回答世界的本质或本原是什么问题上的对立。在回答了这个问题后,还要回答世界是怎样存在的问题,就是说世界上的事物和现象是普遍联系的还是孤立存在的,是运动变化的还是静止不动的,世界万物为什么会发展变化,对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就出现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说到辩证法,许多人会感到十分玄妙难以把握。这主要是因为,辩证法与相对主义,辩证法与诡辩论往往只有一步之遥,而搞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人又常常以辩证法的面目出现,这就增加了对辩证法理解的难度。其实辩证法并不神秘。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哲学学说。它认为世界上的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发展的原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辩证法大体经历了三个基本形态。第一个历史形态是古代朴素的辩证法。古代辩证法认为,万事万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赫拉克利特认为:“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他还说:“世界是包括一切的整体,它不是由任何神或任何人创造的。它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按规律燃烧着、按规律熄灭着的永恒的活火。”“在我们身上,生和死,醒和睡,少和老,都是统一的东西。”他还认为“冷变热,热变冷,湿变干,干变湿”。辩证法发展的第二个历史形态是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唯心主义辩证法。他把整个世界看成是有机的统一整体,是一个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第三个历史形态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它把辩证法与唯物主义结合起来,使辩证法发展到科学阶段。

形而上学是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看世界的哲学学说。它认为世界上的事物和现象都是孤立存在的,都是静止不变的,即使有些变化也只是数量的增减、场所的变更,没有性质的变化,并且所有变化都是外力推动的。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对立的发展观。我们青年学生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逐步学会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二、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自然界自从出现了人,就产生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作为自然的存在物,不能脱离自然界而生活,必须依赖自然界;同时人又是自然界中最高级的存在物,能根据自身的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造自然。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问题。

1.人依赖于自然界

首先,人类本身就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茫茫自然,在时间上无始无终,在空间上无边无际。自然界从无机物演化出有机物,从有机物演化出高等动物。胚胎学、解剖生理学、考古学和古生物学提供的大量材料充分证明,人类是由类人猿进化来的。可见,人本身就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与自然界处于不可分割的联系中。

其次,人类依赖自然界提供的生态环境而生存。

生态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诸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它由地球表面的大气圈、水圈、岩石圈构成。大多数生物生活在大气、水体和陆地相邻的区域中,适合于生物生存的范围叫做生物圈。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之间通过气流、蒸发和降水等作用,经常进行能量交换和物质循环,保持生态平衡,以适合人类生存。离开了我们所处的生态环境,人类就无法生存。现在尚未发现在地球以外有适合于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因此,我们必须爱惜和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

再次,人依赖自然界提供的物质资源进行生产生活。

为了生存和种族的繁衍,人类必须与自然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人类所有的生命活动和生产活动,都离不开自然界,都必须依赖于自然界提供的生态资源、生物资源、矿物资源等。离开这些资源,人类就无法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也就无法生存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