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职场人士心理健康诊疗手册
19097700000027

第27章 找回工作的快乐(2)

有张有驰,像音乐一样有节奏感,才会让工作变成悦心的事情,完成后才会有成就感。工作总是无止境的,调整自己的心态很重要,不要把工作当成自己惟一的生活重心,否则心很快就会疲惫,兴趣很快就会消失,如果想到工作后还有上网、听歌、聚会、聊侃,多姿多彩,你会充满希望,轻松应对。在这种放松的状态中,你也许还会思路大开。

真的,放慢脚步,紧张中找些悠闲,保护自己的身心健康,才是最重要的。

因此,无论你平时工作多忙,都不要把自己逼得太紧,也不要活得太累,要有张有驰,这样生活工作才相得益彰。

(1)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加强有氧运动,如跑步、骑自行车、游泳等,可使人体发生生理上的一系列变化,从而起到调节情绪的作用。

(2)不要强忍眼泪,而要学会倾诉。研究表明,流泪有助于排除人体在激动和紧张时产生的有害物质。将心中的委屈、压抑、担心和焦虑统统说出来,说给那些愿意倾听我们,并且真心实意帮助我们的人。如果难于启齿,就把它写下来。总之,只有吐露出那些困扰你的东西,才能感到踏实。

(3)周末的时候,不要从事一些类似工作的活动,这样只会使你更紧张和疲劳。相反,应该努力为自己营造一个“非工作”的情境,如郊游、野餐,或者去参加社区、家庭的文化或创作活动。参与社区服务活动所带来的快乐与价值感能够平衡你在日常工作时所产生的苦闷,让你活得更快乐。

快乐在于改变自己

人要参与社会,就必须受到一定的社会规范的制约和限制,这就要求个体要根据社会信息及时调整自己,有效化解矛盾冲突,尽可能减少问题的发生率,使之适应于社会的要求。

人们从接收一定的外界信息到做出相应反应,这中间有一个大脑根据以往的认知,对信息进行加工并产生相应的体验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个体发展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完成有三个要素:一是外部信息的刺激;二是已有的认知的参与;三是个体的自我整合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人们根据一定的外部信息所作的适应性反应并不总是成功的:个体的体验与原有的认知不一致,就会导致冲突。这种冲突,既是促进个体发展、成熟的动力,也可能导致其应激(如彷徨、自责、压抑、痛苦、愤懑等)以及相应的肌体反应(如内分泌失调、失眠等),引发问题。

个体通过对外部信息接收角度和强度的转换,或对原有认知在重组、迁移、升华的基础上予以整合,使外部刺激与认知互为进退地实现协调一致,以避免矛盾冲突激化所造成的困境,这就是调适的重要方法——合理变通。

头脑灵活、做事懂得适时变通的人,总是能够得到比别人更高的成绩。你的上司绝对喜欢有潜质的下属,而不喜欢碌碌无为的平庸之辈。你如果想要表现出自己的才干,使上司知道你有更佳的潜质,适时变通是很重要的一个手段。很多上司认为下属不懂变通,尽管他们工作非常努力,但这样的人在上司心目中充其量不过是一头老黄牛,只能用来干一些粗重的不需要什么才智的活计,被人牵着鼻子工作。而心眼灵活的人,才懂得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情,掌握适时改变自己的技巧。

1回避——转移注意力,尽可能躲开导致困境的外部刺激。

在困境中,人的大脑里往往形成一个较强的兴奋灶。回避了相关的外部刺激,可以使这个兴奋灶让位给其他刺激引起的新的兴奋灶。兴奋中心转移了,也就摆脱了困境。

2变通——变恶性刺激为良性刺激,酸葡萄与甜柠檬效应。

就是通过找一些理由为自己开脱,以减轻痛苦,缓解紧张,使内心获得平衡的办法。弗洛伊德指出,常见的合理化有两种:一是希望达到的目的没有达到,便否定该目的的价值或意义,俗称酸葡萄效应。二是未达到预定的期望或目标,便提高目前现状的价值或意义,俗称甜柠檬效应,如狐狸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是酸的,只能得到柠檬,就说柠檬是甜的,于是便不感到苦恼。调适可借用某种“合理化”的理由来解释事实,变恶性刺激为良性刺激。

3转视——换个角度看问题,横看成岭侧成峰。

因为并不是任何来自客观现实的外部刺激都可以回避或淡化的。但是,任何事物都有积极和消极的方面。同一客观现实或情境,如果从一个角度来看,可能引起消极的情绪体验,使人陷入困境;如果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就可以发现它的积极意义,从而使消极情绪体验转化为积极情绪体验,走出困境。

4换脑——换一种认知解释事物,更新观念,重新解释外部环境信息,也就是相当于换一个脑袋思考、解释问题。

在个体出现矛盾和冲突的时候,可以通过换脑法,减少或消除认知与体验的矛盾冲突。

5升华——让积极的认知固着,把挫折变成财富。

人的问题长期不能解决,往往与他们的消极固着有关。如何克服固着,有效的方法是进行位移,即选择一种新的、高层次的、积极的、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认知固着代替旧有的认知固着,从而改变消极的状态,这就是升华法。“失败乃成功之母”、“化悲痛为力量”就是从失败的消极因素中认识其中蕴涵着的积极因素,使之成为个体奋起图强,取得成功的动力和契机。

6补偿——改弦易辙不变初衷,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人们难免会由于一些内在的缺陷或外在的障碍以及其他种种因素的影响,导致最佳目标动机受挫。这时,往往会采取种种方法来进行弥补,以减轻、消除以上的困扰。这在医学上称为补偿作用。补偿,就是在目标实现受挫时,通过更替原来的行动目标,求得长远价值目标实现的一种调适方式。

7求实——切合实际调整目标。

当实现目标过程中受挫时,就会产生紧张或痛苦。避免或缓解这种状况的一个有效措施、就是及时、切合实际地调整自我,并变换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方法。

人生路上,如果所面对的无法改变,那就先改变自己。只有这样,才能最终改变属于自己的世界。

找回工作的乐趣

心理学上的研究发现,EQ高手在回答“为何而做”的问题时,先冒出来的答案总是“It's a lot of fun!”,而不论其工作的内容是文书处理,业务交涉,还是创意开发。换句话说,他们深切地懂得“为乐趣而做,而非为钱而做”的道理,并拥有在工作中感受快乐的能力。

这并不代表他们不需要钱,或不爱财(事实上绝大多数的我们都需要靠工作赚钱维生),只是EQ高手聪明地知道,当我们把工作的焦点放在获得乐趣时,不但越做越有趣,也越做越有劲,工作表现佳,当然更会越做越有钱。相反的,如果是整天在心情上背负着“为钱而做”的沉重十字架,一旦在工作上遇到个风吹草动,就很容易陷入“我真无奈”的愁苦之中,既赔上心情又毁了表现,恐怕也会离大笔的金钱越来越远。这么一想,你我当然应该为乐趣而做,不是吗?

接下来是:如何在看似单调枯燥的工作中找到乐趣呢?

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乐趣不是你费尽心力“找”来的,而是体会出来的。心理学家提醒我们,快乐的动力来自心底,而非建立于外在的收获。“找”乐趣的人会给快乐设下条件:“等我完成工作就会快乐”;“等我赚够了钱就会开心”;或“等我换了上司就会高兴”,所以汲汲地追求目标,一心一意地想往快乐的道路大步迈进。

然而,心理学家发现,没有所谓“通往快乐的道路”,因为快乐本身就是道路。一个无法感受到快乐的人,即使中了乐透捞到一亿,依旧找不到乐趣:“有了一亿又怎么样,上一期那个中了三亿的还不照样不快乐!”

而一个拥有体会快乐能力的人,不论外在环境状况为何,都总能发挥心理健康作用,时时感受到轻松与喜悦。

所以,真正的问题该是:如何感受乐趣!

(1)活在当下。“活在当下”是快乐的基本功力。请试着放慢脚步,去专注感受当下的情境,不妨从“一次使用一种感官”开始,例如,吃饭时只用味觉专心感受食物的味道;听音乐也全神贯注“听”出感觉……接着就能在工作时练出心无旁骛的专注。只有专注,才可能有感触。

(2)心怀感激。有关快乐的研究文献有千百种,结论也不尽相同,然而每一个研究都会提到两个字:感激。也就是说,感激是快乐的激活力。时时提醒自己生活中值得感激之处,你就会立即感受到快乐的舒活。很棒的一个念头是:“感谢老天爷我是……”。事实上,经专家研究指出,如果你在心情低潮时想三个值得感激的原因,就能扬弃负面的情绪,重新感受快乐。

所以,请放弃向外寻找快乐的念头,而培养感受乐趣的功力。这样一来,你就能每天都像亿万富翁一般快乐地工作!

控制你的精力状态

当工作成为我们生命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看似八小时只占了一天的1/3,分量却远远超过了这个比例。抛开那些加班加点不说,单单就是面对日常的工作任务,一天天地重复着,今天,重复做着昨天的事,明天,也依旧如此……

在我们还需要按劳分配的时候,在我们还要把一份工作当作生存基础的时候,我们依然要认真负责地对待属于自己的那份工作,依然要尽心尽力地完成工作任务。埋头苦干固然是一种精神,而劳逸结合也不失为一种工作技巧。养精蓄锐,以利再战。

但大多数职场人士都做不到劳逸结合,他们往往不会控制自己的精力状态。在工作中,总是把自己变得像一个不停旋转的陀螺。结果,弄得自己身心俱惫。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精力再旺盛的人也有疲劳的时候,一味地工作而不知道休息的人是做不好工作的,同时也把自己弄得疲惫不堪。因此劳逸结合才是科学利用时间、有效生存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