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
19097900000027

第27章 求职技能(3)

二、良好的语言习惯

良好的语言习惯不仅指不犯语法错误,表达流利,用词得当,言之有物,同样重要的还有说话方式,应当做到发音清晰,语调得体,声音自然,音量适中等。说话时俚语俗话不断,口头禅满篇,和病句、破句一样,都是语言修养不高的表现。

就拿语调来说,同样的句子,用不同的语调处理,可以表达不同的感情,收到不同的效果。比如当你被问到是否能完成一件比较困难的工作时,用中等速度适当提高音量回答:“我可以试试”,与用慢速轻声回答“我大概可以试试”,给人的感觉就会大不一样。前者充满自信,而后者会让人感到缺乏信心。有研究说,使用上扬语调易给听者造成悬念,提高他的兴趣,但若持续时间过长会引起疲劳。而降调能表现说话人的果敢决断,但有时也会显示他的主观武断。再比如语速,适宜的语速并不是从头到尾一成不变的速度和节奏,而是要根据内容的重要性、难易度,以及对方的注意力情况,调节语速和节奏。

(一)发音清晰

发音清晰,咬字准确,对一般人来说不是十分困难。有些人由于发音器官的缺陷,个别音素发音不准,如果严重影响人们理解,或影响讲话整体质量的,应少用或不用含有这个音素的字或词。当然,如果有办法矫正的应该努力矫正,不要采取消极的方法。古希腊演说家德摩斯梯尼口含鹅卵石练出一付伶俐口齿的故事,可能会使你得到一些启示。

(二)语调得体

无论是哪一种语言对于各种句式都有语调规范。有些同样的句子,用不同的语调处理,可表达不同的感情,收到不同的效果。若有人说:“我刚丢了一份工作。”使用同样的反问句“是吗?”作答,可以表达吃惊、烦恼、怀疑、嘲讽等各种意思。有研究说,使用上扬语调易给听者造成悬念,提高他的兴趣,但若持续时间过长会引起疲劳。而降调能表现说话人的果敢决断,但有时也显示他的主观武断。得体的语调应该是起伏而不夸张,自然而不做作。但是富于感情变化的抑扬顿挫总比生冷平板的语调感人。

(三)声音自然

用真嗓门说话,音调不高不低,不失自我,不仅听来真切自然,而且有利于缓解紧张情绪。

(四)音量适中

音量以保持听者能听清为宜。适当放低声音总比高嗓门顺耳有礼。喃喃低语是没有自信的表现,而嗓门太亮,既骚扰环境,又有咄咄逼人之势。

(五)语速适宜

适宜的语速并不是从头到尾一成不变的速度和节奏,而是要根据内容的重要性、难易度、语调的高低及对方注意力情况调节语速和节奏。说话节奏适宜地减缓比急迫地机关枪式的节奏更容易使人接受。

除了上述五点,还要警惕一个很容易破坏语言意境的现象——过分使用语气词、口头语。例如,老是用“那么”,“就是说”、“嗯”等引起下文,或者,在英语的表达中使用太多的:“well”,“and”,“ you know”,“OK”及故作姿态的“yeah”等,不仅有碍于人们的连贯理解,还容易引人生厌。

求职面试能否成功,与语言的表达能力及表达的技巧等方面也是密切相关的。在语言表达上,要注意以下方面:

1.回答问题应条理清晰、脉络分明,给人精明能干的印象

我们知道,一个人工作是否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其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是否强,这是反映其办事效率高低、工作能力大小的一个重要方面,而这些是可以从你的言行中反映出来的。因此,在回答问题时,应将你的答案归纳成几条几点。也许你的思维不是太敏捷,而且答案也许需要你边回答边思考,不断进行完善,你一时还不能马上反应出你将回答几条,这不要紧,你可以说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回答提问。在你阐述第一点的过程中,你可以想到其他很多相关的事情,这样你的头脑中就会出现第二条,第三条……最后,你再总结说“关于这个问题,我认为是以上几点,不知妥否”等等。这样即使你回答的内容不是很明确、很规范,条理性不很强,也会使主试者感觉到你的思路比较清晰,办事条理分明,作风严谨踏实,只是口头表达能力略逊罢了。

2.如果措辞得当、口齿清晰、用语规范、表达准确,那就更是锦上添花了

参加面试,语言是大有讲究的,特别是如今是讲究商务沟通的时代,沟通方式成为面试成功的至关因素。在面试中尽量让应聘人员多讲话是许多考官采用的一种策略,这样就能在其中发现应聘人在书面材料中没有反映的一些情况。有趣的是,为了推销自己,在较短的时间内让招聘方多了解自己,许多应聘者在面试时也常常会采取同样的多讲话的策略。如果应聘人真的有很大的潜能或有很强的说话技巧,相互配合也未尝不可。问题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讲,采取这种多讲策略是不明智的,结果吃亏的往往是应聘者自己。应聘者在面试时应该把紧自己的嘴巴,如果认为已经回答完了,就不要再讲。该讲的讲,不该讲的绝不要多讲,更不要采取主动出击的办法,以免无事生非。

3.导致面试成败的表达

一是对自身立场的表述清晰度。凡对自身的立场表达不清晰的很少有面试成功的。二是提及自己公司名称的次数和频度。许多求职者竟然连自己公司的全称都叫不清楚,这种求职者将只有25%的成功概率。三是对申请职位的了解程度。如果面试纯粹是为了了解对某一职位的职责,那在面试时属于“无备而战”,可能处处陷入被动。四是热情程度。极大地表现求职的热情,而不能简单地说:“好,明白。”五是专业术语。过多或过少地使用专业术语将不恰当,可在必要简洁地引用一些专业术语。六是提问。适当地提一些问题或具体地就某一问题与主考官展开讨论将给面试带来极大的帮助。七是回答问题。俗话说:“言多必失。”面试应答同样如此。有一位求职者在考官问“你有什么缺点”时,按事先准备好的答案做了回答,考官听了之后却没有吱声。求职者一看这情况以为是自己答得不好,又怕冷场,于是又讲了一个缺点,可是考官一直静静地听着还是不说话。就这样,求职者一个又一个地讲了不少。这样应聘的结果,不用面试结束也就能知道了。

三、交谈称呼

面试实际上就是交谈和谈话,那么在谈话中如何使用称呼才恰到好处呢?一般来说,要处理好以下七种关系:

(一)等级关系

当代社会中的等级关系,虽然不同于森严的封建等级,但是用合适的称呼体现出上下长幼,以示亲切或尊敬,也是必要的。对年长者、知名人士要用尊称;对上级领导者或其他单位负责人可称其职务;对职务低于自己的,也要选择有敬重含义的称呼,一般不宜直呼其名。

(二)心理关系

同样的称呼,有人乐于接受,有人则讳莫如深。渔民忌“沉”字,假如他正好姓陈,你若“老陈老陈”叫个没完,他肯定会不高兴。同样是30岁的人,有人乐于被称为“老张”、“老李”,而对于正在寻找伴侣的30岁的人,不妨叫他“小张”、“小李”。

(三)地区关系

中国幅员辽阔,方言土语繁多,即使同一个称呼,也因地区不同而含义迥然。比如“侉子”这个称呼,南方有些地区指体魄健壮的男子,是敬重夸赞的称呼,而北方人习惯于把“侉子”与粗俗野蛮联系在一起。所以,来到异地他乡,不了解当地的方言土语,还是以“同志”相称较为妥当。

(四)主次关系

或称先后关系。在同时需要对不止一个人进行称呼时,一般来说应有个顺序,先长后幼、先上后下、先疏后亲。周总理1972年2月21日宴请尼克松一行时的讲话,开头是这样的:“总统先生,尼克松夫人,女士们、先生们、同志们、朋友们!”这一系列称呼,既恰当,又排列有序。总之,在交谈中,恰当地使用称呼,有助于交谈的顺利开展,达到交谈的目的。

(五)场合关系

同一个称呼,在有些场合中使用就合适,换一个场合就不合适。比如在一般场合叫“奶奶”、“妈妈”,自然而亲切,叫“祖母”、“母亲”,就生硬别扭;如果在一些比较庄重的场合,则以后者为宜。又如,一个人兼有几种身份,对他的称呼也要因时因地而定。

(六)时代关系

有些称呼带有旧时代的烙印,有剥削阶级思想意识的痕迹。比如“剃头的”、“伙夫”、“戏子”之类,都有轻蔑的含义,应该淘汰,而改称“理发员”(或理发师傅)、“炊事员”(或厨师)、“演员”(或文艺工作者)等。不过另有一些称呼,如“先生”、“小姐”、“阁下”,在某些场合使用起来还是很得体的。中国面向世界开放以来,由于各国社会制度不同,在外事交谈中,称呼的使用要考虑其他国家的习惯。

(七)褒贬关系

有的称呼本身就带有明显褒奖的感情色彩,如“老厂长”、“老模范”、“老同志”等。称呼别人的绰号,有时有亲切感,如陈赓将军就喜欢别人称他为“小木瓜”(头脑迟钝者);以别人生理缺陷为绰号,是对别人人格的侮辱,是缺乏教养的表现。在恋人的称呼中,常有“傻瓜”、“坏蛋”之类,不但不会引起反感,反而极其喜欢,这是表达特殊感情的特殊称呼。

四、面试交谈措辞

在面试交谈中,措辞的简洁和高雅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如果措辞啰啰嗦嗦,或者粗俗不堪,或者故弄玄虚,不管谈话内容多好,也不会有很好的效果。要做到措辞简洁高雅,我们在交谈中应该着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避免口头禅

有些人在交谈中非常爱说口头禅,诸如“岂有此理”、“我以为”、“绝对的”、“没问题”一类的话几乎是脱口而出,不管这些话是否与所说的内容有关联。这类的口头禅说多了,不仅影响说话的效果,而且还很容易被别人当作笑柄。因此这类的口头禅应极力避免。

(二)不要滥用术语

粗俗的词不可用,太深奥的词如专用术语也不可多用。如果不是同一个学者讨论学术问题而不得不用,那么过多地使用专业术语,即使你使用得恰当,也会给别人以故弄玄虚的感觉。

(三)要尽量简明扼要说话

一般是越简明越好,有些人在叙述一件事情时说了很多话,但还是无法把他的意思表达出来。听者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仍然不知道他想说明什么问题。如果你犯有这种毛病,一定要自己矫正。矫正的最好办法是,在说话之前,先在脑子里做一个初步计划,然后再计划把要说的问题讲出来。

(四)同样的言词不可用得太频繁

一般地说,听者总是希望说者的语言丰富多彩。我们虽然不必像某些名人所说的那样,每说一件事都要创造一个新词汇,但也应该在许可的范围内尽量使表达多样化,避免多次重复使用同一词汇。即使是一个非常新奇的词,如果你在几分钟之内把它复述了好几次或十几次,那么人们对它的新奇感就会消失,并对它产生一种厌倦感。

(五)用语不要过多重叠

在汉语里,有时的确要使用叠句来引起别人的注意,或者加强语气。但是,如果滥用叠句,就会显得累赘。例如,许多人在疑惑不解的时候常常会说:“为什么,为什么?”其实,一个“为什么”就足以表达你的疑惑之情,为什么偏要多加一个呢?还有的人在答应别人一件事情的时候“好,好,好……”一连说上好几个,其实,说一个“好”字就足够了,如果你有这个毛病,也还是改一下为好。

(六)要避免使用粗俗的词

常言道:“言语是个人学问品格的衣冠。”一个相貌堂堂,看上去高贵华丽的人,如果一开口就说出粗俗不堪的话,那么别人对他的敬慕之心就会马上烟消云散。其实,这些人中的相当一部分并非学问品德不好,只是在追求语言的新奇和俏皮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染上了这种难以更改的坏习惯。在交谈中,我们一定要下决心改掉这种坏习惯。试想一想,在一个陌生人面前,你说了粗俗的话,对方会怎么想呢?他不一定会认为这是一个习惯问题,而可能会认为你是一个修养不足、不可交往的人。  五、交谈敬辞

在人际交往中,你的言谈能否愉悦人的心情,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能否适时、恰当地使用敬辞。所谓敬辞,即是含有恭敬口吻的用语。它既能表示你对对方的友好与敬重,又能使自己显得高雅、有礼貌。下面,我们就谈谈敬辞及其应用方面的一些问题。

从敬辞的作用看,可分为不同种类,主要有:表示谢意、感激、佩服的,如拜谢、拜服、高见、高论等;

表示希望得到对方指教的,如赐教、候教、雅正、呈正、斧正等;

表示询问的,如请问、高寿、贵庚等;

表示情态、动作的,如恭候、奉陪、光临、拜望、惠存、笑纳、雅教等;

表示请托的,如烦劳、劳驾、拜托、赏光、鼎力、俯就等;

表示尊称的,如阁下、高足、仁兄、贤弟、大人、诸位等;

表示歉意或请人原谅的,如失敬、失迎、海涵、包涵等。

从表达形式上看,敬辞又可分为口头的和书面的。前者如拜托、赐教、借光、烦劳、奉陪、高见、阁下、恭候、请问等;后者如驾临、枉驾、钧鉴等。口头敬辞可以作为书面敬辞在文章中应用,而书面敬辞除了特殊情况很少用做口头敬辞。

因此,我们要全面掌握和恰当使用敬辞,对有的敬辞的其他含义也不可忽视。另外,上面介绍的敬辞今天很多已废弃不用了,只要掌握了即可,不要乱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