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职业口才训练教程
19098100000001

第1章 前言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文明的高度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越来越看重个人的口才技能。国内外的现代化企事业单位对人才语言沟通能力均表现出高度的重视与需求。因为现实职场情况显示:求职过程中,沟通能力显得比专业知识更重要。专业知识是进入企业和行业的通行证,其后的工作表现更多取决于一些软性技能——沟通能力、领导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从目前的就业程序看,应聘、面试、试用等环节中,毕业生的口才应对与交际沟通水平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口才水平与首次就业率无疑是成正比的。因而,书店里演讲口才类图书可谓琳琅满目,相关的教材也名目繁多。遗憾的是,其中多属泛泛而谈的一般原理或简单的交谈礼仪。而真正贴近市场现实和专业实际的则较为鲜见,或者比较零散。

依循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指导的方向,为贴近市场经济现实和专业实际,突出职业教育的的实践性特点,针对目前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语文基础相对较差,而又急于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实际情况,我们主张少研究些“是什么,为什么”之类的理论性问题,转而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做什么,怎么做”的实际技能的培养上。通过对传统基础课程的整合、开发和创新,结合目前市场经济热门专业类型的需求,遵循“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高职教育指导方针,创设一门以社会实践技能和应用操作能力培养为主的新型职业化课程,故名曰“职业口才训练教程”。

《职业口才训练教程》的编写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强化现实的针对性和行业的实用功能;注重教材的科学性和通用性,将学科的前沿知识融入教材;以编者的创意来引领学生的创新,使之成为高职高专口才学的优秀教材。

我们认为,职业口才学科的主要任务是以普通话口语表达为语音基础,根据人际交往的心理机制,概括地介绍体现口语表达个性的口才艺术的智能体系;通过不同行业职业口语的模拟实训,培养学生的言语行为技能;引导学生掌握相应专业领域言语行为的一般规律,熟悉从语音、语汇、语义、思维、表达到体态语、人际沟通等各方面培养口语表达能力的途径与方法,进而养成特定的职业口语风格与从业规范。为此,该教材的编写首次突破了《演讲与口才》类传统教材的习惯模式,独树以下三方面显着特色。

“职业化”。本教材的重心将放在社会与市场管理的主要职业(专业)类型相对应的口才应用技能培养上。如:服务语言、管理语言、推销语言、导游语言、医护语言、演讲宣传、商务口才等职业化教学内容。

“训练型”。口才学是一门术科,教学过程中必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少讲多练、多说;促使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锻炼口才。所以,本教材将以案例教学为主体,列举大量新颖、生动,贴近行业实际的案例;在分析、研讨的实践中切实锻炼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为方便学员自学,将简要的案例解析附在教材附录之后。

“人文化”。根据新世纪“80后”独生子学生心理特性,为弥补当前职业教育普遍存在的人性缺失,本教材还将批判地继承传统语文课的人文审美教育功能。通过情义互现的感人案例、人际交往礼仪的示范练习和职业操守规范的感受,潜移默化地对学生1行“做人”与“做事”的人文熏陶,培育其情商(IQ)。

根据上述编写意图,本教材建构了以下模块结构体系。

第1章至第4章是第一模块。介绍口才学的历史发展及其对信息社会的重大影响,分析口才在人生和事业中的重要地位,明确口才培养的意义与途径;联系方言实际,纠正方音习惯;掌握口语表达方式、技巧;克服交际中常见的心理障碍,拓展思维;形成内部语言与外部语言的自然转换。第一模块教学为其人际交往奠定良好的语言表达基础。

第5至9章是第二模块。训练学生熟悉态势语言的运用方法,逐渐培养职业的言语风格及协调的风度;掌握口语交际中对于语境的选择、利用、控制和设置;掌握演讲、应对的一般方法,学习幽默、委婉、预设表达和说服、拒绝、安慰、巧妙诉求等表达策略与技法。第二模块训练学生口才社会实践技能。

第十章以下是第三模块。训练学生掌握公关、旅游、管理、营销、商务、行政、文秘、医护等当今社会主要热门专业对应的行业业务口才的基本功。第三模块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职业口才应用技能。

总之,通过对旧课程的整合、开发和创新,对新时期的职教课程进行重建,逐步建立以技术应用和操作能力培养为主的课程内容体系,是当前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职业口才训练教程》的编写发行是实现这个重要任务的一个崭新起点。

本书由许利平主编,并负责整体策划、统稿,设计了全书的编写方案和编写体例。黄明锋、张丽梅、何灵担任副主编。具体分工如下:乐山职业技术学院何灵老师编写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的第一节;哈尔滨师范大学李振东老师编写第三章的第二、三节,第九章的第三节;黑龙江生物科技职业学院张丽梅老师编写第四章,第七章;乐山职业技术学院吴玉西老师编写第五章,第六章;北京经济技术职业学院王校老师编写第八章的第一、二、三节;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许晓莉老师编写第八章的第四节;乐山职业技术学院彭涛老师编写第九章的第一、二节;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宋红军老师编写第九章的第四节;乐山职业技术学院许利平老师编写第十章,第十二章,第十五章;乐山职业技术学院赵明珠老师编写第十三章;泰州职业技术学院黄明锋老师编写第十四章。

由于时间紧迫、水平有限,疏漏与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指正。

陈元进

2007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