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小结
1.职业一般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从事的以获得物质报酬作为自己主要生活来源,并能满足自己精神需求的、在社会分工中具有专门技能的工作。经济性、社会性和技术性是职业的三个重要特征。
2.职业分层是指按照职业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对职业的价值取向所做的职业等级排位。职业活动的内容不同、工作的复杂程度不同、所需付出的体力和脑力不同、工作的环境不同、所需要的任职资格条件不同,在组织结构中的权力不同、收入水平不同等,这必然使不同职业的社会地位不一样,这是职业分层的依据。
3.职业分类是指特定的国家采用一定的标准和方法,依据一定的分类原则,对从业人员所从事的各种专门化的社会职业进行全面、系统的划分与归类。职业分类是职业社会化管理的平台,也是职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4.社会分工是职业产生的基础,社会分工的发展和变化决定和制约着职业的发展和变化。
未来职业的变化有两个非常重要的特点:新的职业种类层出不穷,传统的职业种类消亡和迁移已成定式;终身依附一个组织的固定职业不断消解,独立的、不依赖于任何组织的自由职业不断产生。
5.职业生涯是指一个人一生在职业岗位上所度过的、与工作活动相关的连续经历,它不仅表示职业工作时间的长短,而且内含着职业发展、变更的经历和过程,包括从事何种职业工作、职业发展的阶段、由一种职业向另一种职业的转换等具体内容。一个人的职业生涯有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表示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观内在特征是价值观念、态度、需要、动机、气质、能力、性格等,表示一个人职业生涯的客观外在特征是职业活动中的各种工作行为。
6.职业锚理论认为,个人职业发展管理是一个持续不断的探索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每个人都在根据自己的天资、能力、动机、需要、态度和价值观等慢慢地形成较为明晰的与职业有关的自我概念。并且,随着一个人对自己越来越了解,这个人就会越来越明显地形成一个占主要地位的职业锚。
1.如何从职业产生发展的角度定义职业这一概念,它有什么特点?
2.如何理解职业分层与分类的必要性?
3.你怎样看待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4.从职业生涯阶段模型中,你获得了哪些启发?
5.什么是职业锚理论,如何分析应用?
6.为什么要对职业生涯规划进行管理?
大为择业与就业后的困惑
大为坐在火车上,眼睛望着车窗外。一座座高楼、一排排树木从他眼前飞速掠过,他似乎都没有看见。他的目光是那样的专注,但他并不是在观赏风景,他是怀着兴奋与不安的心情,注视着自己的未来。是啊!他此刻怎么能平静下来呢?他刚刚离开了就读四年的大学,带着行装,也带着知识和理想,正在走向社会、走向工作岗位。他要到国有大型企业某钢铁公司报到。
成长道路
大为生长在南方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父亲是“文化大革命”前的大学生。“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言论问题被遣送回乡,成了一个农民,后来当了民办教师。大为是这个家庭的唯一儿子,上面有一个姐姐,下边还有两个妹妹。于是,怀才不遇的父亲把自己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到了儿子的身上。大为天资聪颖,6岁就在父亲任教的小学读书,成绩总是名列前茅。11岁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县城中学,成了一名住校的中学生。父亲不断教导儿子,要刻苦学习,一定要考上大学,飞出这个小山村,只有这样,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外面的天地很广阔,在那里才能有一番作为。这构成了大为努力学习的一股动力。平日里,大为喜欢独自学习、思考,不大善于与人交往,性格有些内向。但他突出的学习成绩,使他成为老师喜爱、同学尊敬的学生。从小学到中学,一直担任班干部,年年又是三好学生。
1990年又考上了一所全国着名的大学,成为全县为数不多的大学生之一。这使他充满了自信。
职业选择
1990年9月份,大为来到北京,正式开始了他的大学生涯。北京——这个繁华的都市和缤纷多彩的校园生活,给大为带来的是前所未有的激动兴奋和隐隐约约的自卑:他不如城里的孩子见多识广,不如他们那样家庭条件优越,性格也不如他们那样开放、无拘无束。第一学期,在老师指定的班干部中没有他的名字,后来,他也曾鼓足勇气参加了班干部和学生会的竞选,但都以失败告终。在强手如林的大学里,他不再是中学时代那颗引人注目的明星,而只是一名极为普通、容易受到忽视的大学生,这种地位的落差使他内心极不平衡,也使他很不服气。他想,大学时代是积累知识、增长才学的大好时机,将来能否有所作为要到社会上看。现在学校里的活跃人物并不代表将来事业上的成功,而现在的默默无闻也不意味着失败。所以他下决心要到社会上作出一番成绩,以证明自己的才干。进入大学三年级,他就开始设计自己的职业。大为的专业是管理学,根据课堂上老师讲授的霍兰德的个性和职业的理论,大为对自己的性格进行了分析。他认为,自己的性格虽然有些内向,但情绪体验深刻、善于思考问题、有独立见解、积极进取、渴望影响他人,又有一定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将来从事管理工作是适合的。特别是最近,他对国有企业的改革问题非常关注,积累了大量的资料,写过的几篇论文也受到老师的赞赏,其中一篇经老师推荐公开发表了。临近毕业分配,同学们都开始像热锅上的蚂蚁坐卧不宁,有关系的拉关系,有门路的找门路,什么都没有的他也不甘心,开始四处出击。总之,大家都把毕业分配看成决定自己一生命运的时机,谁都想尽力拼搏,找个理想的工作。
一天,大为在一家报纸上看到一条启事。某国有钢铁公司地处偏远,历年分配到那里的大学生有很多根本就不去报到。这里急需人才,求贤若渴,特别还提到管理方面的人才极缺。公司总裁登报亮相,承诺一定为来到这里工作的大学生提供更好的条件,使他们大有作为。这条启事深深地打动了大为的心,他立即给总裁写了一封长信,谈自己的抱负、谈自己的理想、谈自己对国企改革和管理的看法、谈自己到钢铁公司工作的决心。很快,他就收到了总裁热情洋溢的回信,信中夸赞他有学识、有气魄、有能力。信的末尾,总裁写道:“来吧,这里需要你,我们张开双臂欢迎你。”
这封信使大为激动不已,他觉得自己好比千里马,这回遇到伯乐了。于是,他放弃本来可以回南方工作的机会,郑重向学校提出申请,愿意到这个别人都不愿去、条件艰苦的钢铁公司。
这一决定在学校引起了轰动,学校表彰、同学们钦佩。这时,大为感到自己似乎找到了中学时代的辉煌。
理想受挫
坐了一夜一天的火车,大为于晚上七点到达了终点。他想像着站台上一定会有人来接他。然而,等到站台上的人都走完了,也没有见到有人接他。他只好拖着大包小包的行李,按照报到通知书上的地址找到了单位。此时,人们早已下班,传达室的老大爷将他领到了新分的宿舍,房间陈设简单,面积也不大,而且一个房间住三个新分来的大学生,另外两个大学生还没有来报到。这种局面与他的想像反差很大,他开始失望了。
第二天,他到人事处去报到。更出乎他意料之外的是,人事处分配他下车间锻炼。他以为人事处弄错了,问道:“我学的是管理专业,让我到车间干什么?”人事处的同志解释说:“凡是新分来的大学生,一律到车间锻炼,这是公司的规定。”
大为到的是炼钢车间,和工人一样三班倒。站在炼钢炉前,大为身上冒着汗,心里却一阵阵发冷。“我上了四年的大学,难道就是为了来到这里炼钢吗?在这里,我的知识、我的才能能派上什么用场?”他越来越苦恼,而且还有种上当受骗的感觉。于是,他不顾车间纪律,跑去人事处,要求重新分配,以便他学以致用。人事处回答:“我们无法改变公司的规定,而且我们也认为大学生先到基层锻炼一番,对你今后的发展是有好处的。”大为强调说:“这一条对学钢铁专业的工科大学生适用,对我则不合适,我要找总裁。”
大为根据自己来到钢铁公司几天的观感,又结合自己原来学到的管理理论,写出了一份钢铁公司人事制度方面改革的建议,转交给了总裁。总裁看后找他谈话,肯定了他积极参与的热情,又指出他的许多想法不切实际。大为再次向总裁提出他的工作安排不当,与他们原来的承诺不一致。而总裁也强调说:“你们大学生对实际了解太少。先从车间干起就是为了让你们多掌握些实际情况,以便更好地发挥作用。在车间里多干一段时间,我看没什么不好的。”这时,大为的火一下子冒了出来:“下车间、下车间,我已经在车间干了半个月了,还要让我干到什么时候,你们简直是浪费人才。你们说重视人才,怎么个重视法?纯粹是骗人!”他气冲冲地走了,总裁为此也很生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