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
19098200000057

第57章 MBA学生的职业规划(2)

但是,实际上本科所学专业也是企业对应聘者很重要的一个衡量标准。上海一家大型企业集团主要招聘具有医学背景的MBA。“管理人员本身必须懂技术,这样才能在下属遇到专业问题时及时给予帮助。没有专业背景的管理者永远只是一个门外汉,无法从根本上管理好自己的团队。”招聘负责人如是说。

大量的案例表明,企业通常希望录用的MBA具有同行业、同职能领域的工作经验,如果是转行的MBA,最好有同一职能领域的经验,很少企业会接受彻底的转行、转岗者。

3.职业忠诚度

针对一些MBA为了高薪而频繁跳槽,许多企业把衡量MBA的职业稳定性和职业忠诚度作为一个重要考量指标,希望MBA学生能够爱岗敬业,持续在某一专业领域有所作为,而不是这山望着那山高。很少企业会接受一年之内甚至是几年之内多次跳槽者,或者频繁转行、转岗者。

7.2.2企业对MBA学生最不满意的是什么

2007年1月,慧博研究院发布了《中国MBA现状调研报告》。调研报告显示,目前在就业市场上,由于MBA毕业生自身对就业薪酬、就业职位、就业企业规模、企业性质等存在不小的问题,反映出来MBA有相对的优势,但没有绝对的优势。同时被调查的企业表示,在使用和正在使用的具有MBA学历的员工中,工作绩效优秀的凤毛麟角。

1.MBA管理能力急需磨炼

企业最看重MBA的能力素质两个层面。最高层面,也就是高级管理人才,企业主要看重的是国际化视野、分析判断能力、职业素养、战略思维、执行力等五项,超过一半以上的企业把MBA定位在高级管理人员的角色上。第二层次是中层管理人才,要求主要是工作经验、业务技能、沟通协调能力等,有三至四成的企业在MBA的使用上更倾向于部门负责人的角色。

而MBA的能力素质除战略思维外,还有沟通协调能力、创新意识、团队协作、学习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等五项,是MBA人才处于成长阶段正在进行发展潜质提升和转化时最关注的能力素质。

MBA毕业生不成熟还表现在对管理艺术的缺乏,有些甚至根本就不懂得究竟要如何管理一个团队。同时,很多的MBA毕业生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就暴露出不能很好地了解老板的意图、不能冲锋陷阵、更不能受委屈的特点。而这些又是一个成熟管理人才需要的。因此建议,刚刚毕业的MBA学生最好能在企业或是市场上去做3到5年的市场销售工作,因为销售工作可以培养他跟人沟通、替人考虑等多种能力,等这些习惯养成后,再做管理和规划工作,就可能更趋向成熟。

2.执行力差制约MBA发展

企业对MBA欠缺点的认识非常集中,务实精神和执行力已经成为制约MBA发展的瓶颈问题。

业务技能、压力承受能力、团队协作等因素也是企业对MBA不满意的焦点,极大地反映出MBA的实践操作能力成为企业最大的担忧。而MBA对自身欠缺的认识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分布广泛。总体而言,MBA对企业的需求把握不准的现象普遍存在,更关注宏观的把握能力而不是微观的实践操作能力。因此,如何将先进的管理理念融入企业的实际需求,提升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成为摆在MBA面前最大的难题。

MBA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助人的职业,需要有承受委屈的思想准备;因为你服务的很多领导也许就是个高中毕业的人,那你给他服务,就需要能够自我调节。另外,现在企业在选拔MBA时已经很少看毕业院校的牌子了,主要看你的专业,可是你只专做一个领域被录用的比例也不大,而是需要那种能多学科知识的结合,特别是能文理结合的人。

一些企业录用的MBA毕业生中,国际国内名校的人也不少,但总体感觉是目前市场上MBA毕业生的执行力太差,有些人甚至连一些基本的现金流量表、财务报表、管理工具都不懂。可是如果你是一个合格的MBA毕业生,企业录用你后,你的执行力强弱正好是老板最看重的地方,也是给你未来增加薪水的重要砝码。可目前MBA的毕业生存在的致命弱点恰好在于执行能力差。

3.MBA年薪期望过高

企业给MBA提供的薪酬与MBA期望的起薪点相比,仍然存在不小的差距。尤其是在薪酬的两端,四成企业在8万元以下的薪酬范围和四成MBA期望15万元以上的薪酬范围形成了较大的落差。

建议MBA在求职时要摆正心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薪酬区间,不要期望过高,影响最终的职业选择。

企业对MBA的薪酬分化越来越明显,说明MBA毕业生质量两极化现象比较严重。瀚海集团人力资源负责人表示:很多名校的MBA感觉自己是清华的或是国外回来的,只要谈薪酬开口就是50万至80万的年薪。可是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说,绝对不会白给你钱,你能给企业创造100万价值,那给你50万的年薪应该没有问题,如果说你给企业创造了20万的价值还要老板给你20万的年薪,那没有这么傻的老板,你的要求自然也达不到。

事实上,MBA学员确实存在对自己期望过高的现象,这也是很多人愿意把原来的工作抛弃去读MBA的原因之一,可是就中国目前的经济形势来说,毕业后能到世界500强企业工作的MBA机会太少,而众多国内的中小企业却非常需要这些毕业生的加盟,帮助企业解决目前面临的实际问题,但这些中小企业给的年薪不会高,所以这是一个现实存在的矛盾。

7.3MBA学生职业规划应该注意的问题

7.3.1MBA专业化的发展趋势

与2005年MBA的专项调研报告市场类职位需求大的特点相比较,管理、战略规划类的高级管理人员仍然是MBA招聘和求职的热点,所占比例均为七成左右。市场策划、推广、调研类的招聘企业的比例在五成左右,而MBA求职的比例从2006年的不足1/4上升到2007年的四成。

值得关注的是,财务、投融资类成为2007年掀起企业招聘MBA的新一轮浪潮,需求比例从去年的不足一成上涨到超过一半,而MBA供应的数量却远远不能满足该需求,财务/投融资领域的发展机会非常广泛。

另外一个有发展空间的职位类别是采购、物流类,供不应求的局面也很严重,供应链的管理领域也成为MBA发挥的另一个舞台。2006年应聘行政类职位的MBA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局面,企业需求的比例从2005年的13.3%下降到6.25%,相比于其他职位竞争相当激烈。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MBA毕业生去财务/投融资类企业要冷静。现在市场上投资融资类的咨询公司生意也不好做,很多企业做了咨询业务后费用都收不回来,所以如果跟风去财务/投融资类公司本身就说明了MBA毕业生还不成熟的一面。

MBA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在专业上有所侧重,使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职业素养更加专业,同时注意在毕业应聘时把自己进行专业化的包装,这样在大众化的MBA群体中更加具有自己专业化的鲜明特色和专业化的职业素养,这样就可以使自己在职场中更具有竞争优势。

7.3.2MBA学习的四个境界

很多人对MBA学习存在误区,认为基本按照学校的课程安排走下来就行了,其实不然,MBA的学习要有四个境界。

第一是听懂

在学校课堂上能听懂是MBA学习的第一步,是掌握基本概念的基础。有些MBA同学原来学习时就有偏科,比如,有人原来数学学得不好,就很怕财务课,糊弄得及格,勉强通过,这对以后工作非常不利。因为,作为一个经理人员,如果不精通财务,就很难深入地把握企业经营规律,在管理工作中难免碰壁。

第二是吃透

光听懂不行,还得吃透,这又是一个不同的境界。谈到任何一门课程,能不能用三五句话简要地概括出来,是衡量是否吃透的标准。如果这门课让你来讲,讲三天怎么讲?讲三小时怎么讲?讲三十分钟怎么讲?讲三分钟怎么讲?如果是三十秒钟呢?不但能讲,还得让人听的人明白。所以,真正吃透的人,不是在课堂上给MBA讲明白,而是在工作中给从来没有学过管理的人讲明白,这才叫吃透。

第三是打乱

吃透了还要能够打乱,因为,MBA学习的是结构化的知识,单个概念明白,堆在一起可能又糊涂了。一个课程中的概念放到另一个课程中是什么意思,需要很好地串在一起,这就像小孩拼图游戏,几百张零散的图片堆在一起,看能不能拼成一张完整的图画,就需要先将局部的图画能够拆散。

第四是重组

最难的,也是最重要的是重组,打乱了能不能重组是关键。MBA学习时所有的专业课程都是理论研究的思路,任何一门课,之所以成为一门专业,都是基于管理实践的总结和提炼,然后界定研究任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理论流派等成为一个体系,它的基本出发点是“管理理论”。但企业应用时一切出发点是“管理问题”,比如,企业现金流短缺,销售进度问题、销售政策问题、应收账款管理问题、产品质量问题、成本控制问题、采购付款问题、人员能力问题、人员态度问题,等等,这个时候就不能按照财务单一的角度分析和解决。

MBA培养的“通才”,现实中的确需要的也是“通才”。因此,MBA不能单纯追求一些概念和名次,也不要偏科,应该全面发展。MBA在校期间应是学习积累的过程,不仅要掌握先进的管理技能,扎实的理论功底,更应该注重培养结构化的思维,同时对于学习,应该达到四重境界:听懂、吃透、打乱、重组。也就是说,每一门课都是独立的知识体系,必须要将每一门课都吃透,听懂,做到能够“贯通”,并且要有能力将各自独立的内容重新组合,为我所有,达到“融会”,形成新的知识结构体系,最终实现“融会贯通”。

MBA教育工作者的精彩语录

“出去之后努力的方向,最直接要落到两个方面,一个是目标行业,再一个就是目标职能。……还要明确达成目标所需的行动计划和策略。”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职业发展中心主任王瑾指出当前MBA生源日渐多元化,无论入学时来自哪里,毕业之前都应明确各自的职业之路。

“对本科学生可以提供保姆式的服务,但是给MBA学生仍然提供保姆式的服务的话,有可能就害了学生。”

——南开大学商学院教授杨坤认为MBA与本科生最大不同就是对资源的优化配置。因此,如何用商学院平台服务于自身职业发展,也是MBA学生的一次学习机会。

“他们学校的学生比较自信,就是先自己同学几个做一个公司,如果成了三年就起来,如果不成三年后再去打工,还可以找到差不多的工作。”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管学院职业发展中心主任苏文平比较推崇斯坦福商学院MBA毕业生的择业观,但认为这取决于当地环境与学校传统。

“在尝试一件新产品的时候,你第一次试的时候觉得这个东西不好,你以后也不会有兴趣试它了。”

——上海大学MBA项目职业发展中心总监潘聪以此为例强调学生在开拓商界人脉之前,首先要具备过硬素质与清晰职业方向,第一次接触时“让人家尊重你”。

“期望每个人有质的提升是不太现实的。因为实际上两年到三年的学习,对一个人的一生是非常短暂的,而且他的变化也将是潜移默化的。”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MBA中心执行主任赵贞认为不能高估MBA教育的价值,但它可以营造一个影响个人成长的大环境,让学生在其中“努力、体验和感悟”。

7.3.3学会“忘记”自己是MBA

MBA作为一种社会群体在中国出现已经10多年了,上至中央领导下至平民百姓都意识到要振兴中国经济,离不开一批高素质的企业家、一大批职业经理人,于是MBA成了当今社会最热门的话题之一。毫无疑问,所有人都期待着MBA能为中国培养出真正的经理人。

在大多数人的眼里,MBA被誉为天之骄子,管理精英,在优秀的工商管理学院学习两年后,可以直接进入企业从事管理工作,收入至少上升一倍,因此很多人把MBA证书当作是走向职业经理人的通行证,拥有MBA证书也成为了一条通往成功的捷径。然而事实并非如此,MBA们并没有成为中国企业的救命稻草,恰恰相反,败走麦城的消息却不绝于耳,而一方面很多MBA也觉得在国内企业无用武之地。那么,到底问题出在哪里呢?

众所周知,我国目前的MBA教育还存在着一些弊病:首先是课程与市场需求脱节,在课程设置上更多考虑的是管理学的专业研究,偏重理论性;其次是教材缺乏,目前大多数MBA的教材都来自于国外,与中国实际的商战有距离;其三是案例缺乏,特别是反映中国市场、中国企业的案例较少。

因此,MBA走出学校,走进企业,距离成为一名合格的职业经理人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