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质量·特色·改革·创新
19099200000030

第30章 教学管理与教育理论研究(15)

第三,建立课程准入制度。由于校选课的特殊性,所有教师开设的课程都应有严格、规范的审核程序。学校主管部门应建立严格的准入制度。校选课的准入审核应包括:教师资格、课程名称、教材、教学对象、教学计划(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手段、考核方式)、教学规模、教学水平。由于开设的课程不同,因而审核具体程序和方法应有所不同。一是教学院系教师开设与自身所学学科或专业相关的课程,其审核程序为:教师申请(或院系安排)——院系评审组通过看申报资料、听课等方式进行初审——教务处最终审定。二是教学院系教师承担与其学科或专业不相关的课程以及机关工作人员承担校选课,其审核程序为:教师向教务处申请——教务处组织相关学科专家通过看申报资料、听课等方式审定。

主要参考文献

[1]谭家健.民族院校选修课现状分析与思考.民族教育研究,2006(4)

[2]黄文馨.高校选修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福建高教研究,2001(1)

[3]周济.大学发展与科学管理.中国高等教育,2007(5)

[4]张晓清等.管理·质量·特色——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第十七次全体会议综述.中国高等教育,2007.3/4

[5]郭学勤.高校选修课课程建设问题的几点思考.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1)

(钟英,乐山师范学院教务处)

我校课程考试管理工作现状和改革设想

张红梅

摘要:高等学校课程考试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检验教学质量的主要手段。本文通过对乐山师范学院近年来在课程考试改革方面的探索和反思,提出了进一步改变“教师为考而教,学生为考而学”现象的设想和策略。

关键词:课程考试;管理;改革。

高等学校课程考试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检查教学质量的一种主要手段。它对于高等学校了解教师教学效果、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状况,培养学生诚信守纪美德,以及进一步推进教学改革等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猛,提前步入大众化阶段。大规模扩招后的教风、学风问题却不容乐观。部分新进教师管理不到位,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考试作弊之风蔓延。部分教学单位为保证学生合格率,不断降低课程考试难度,放松考试管理,形成了“教师为考而教,学生为考而学”的不良风气。这样,考试难以发挥其对教学的反馈、导向和激励功能。规范考试管理,不断推进考试改革,对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2000年以来,国家教育主管部门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严肃考纪,先后印发了《关于加强考试管理,狠杀各种违纪、舞弊歪风的意见》、《关于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坚决刹住高等学校考试作弊歪风的紧急通知》、《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等文件,要求各高校严格考试管理,严肃处置考试违纪作弊事件。2005年9月,《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颁布施行,明确由他人代替考试、替他人参加考试、组织作弊、使用通讯设备作弊等予以开除学籍。这些规定出台,为各校规范考试管理,依法治考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依据。我校自建校以来,一贯重视考试管理工作,细化过程管理,在各环节上做到精心准备、组织严密、管理到位。

一、领导重视,强化责任

搞好考务工作不能仅靠教务处一个部门,需要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各职能部门、院系的积极配合。升本后,我校成立了考试办公室,分管校长为主任,教务处处长为副主任,成员包括各相关职能部门领导,负责协调并督促各部门考试组织工作,及时处理各类考试违纪作弊事件。明确了三个“第一责任人”:各院系是各类考试组织的具体责任单位,院系主任为本单位考试的第一责任人,各院系书记是考风考纪教育的第一责任人,监考教师是考场中的第一责任人。教务处作为学校考试管理部门,统筹协调整个考试组织工作,加强系级课程考核评估反馈工作。建立校、系、教师三级考场巡视制度,校级巡视小组由党委书记和校长牵头,成员包括校督导人员和部分机关工作人员,系级巡视小组则包括全体院系领导和行政管理人员。校系两级巡视小组会同任课程教师深入考场全程巡视,巡视教师监考情况和学生参考状况,层层监督,保证考试公平、公正、严肃进行。我们还制定并执行了期末考试期间,校领导无会日工作制度,全校工作重心都集中到考试组织管理上来,确保考试有序、规范进行。

二、完善各类考试管理制度,依法治考

考试管理制度是考试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保证,是考试工作的基本依据和准绳,也是保证考试质量,营造良好考风、考纪的重要措施。近年来,在总结扩招后执行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结合国家相关文件规定,我们认真修订和完善了考试工作有关规章制度:《关于加强期末考试工作的若干规定》、《关于期末考试试卷制作、分发流程及有关要求的几条规定》、《期末考试巡视、监考人员职责及事故处理规定》、《学生考试违纪和作弊界定标准及处理规定》等10余个文件,内容涉及考试命题、试卷印制、考务安排和实施、试卷评阅和分析等各环节,要求全面、具体、细致,从多方面规范了考试管理工作。

三、加强考前培训教育工作,营造良好的考试氛围

考试管理工作的关键在于监考教师和工作人员是否认真履行其工作职责。学校要求各院系建立监考教师库,选派一批身体健康,公正、廉洁、认真负责的人员参加监考工作,并将监考人员的培训工作贯穿于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利用院系教师大会或教研室活动,组织教师学习考试管理的相关文件规定,熟悉各类考试操作流程,明确纪律要求,加强职业道德和法纪观念教育。考前还召开监考教师动员会,进一步提高监考教师对监考工作重要性认识,明确具体工作任务和要求,增强教师在监考工作中的责任心。

诚信是大学生应有的道德规范,是维护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维护考试公平、公正进行的重要保证。考试作弊的实质是一个诚信问题,因此,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就成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一环。学校通过新生入学教育、主题班会、辩论赛、广播传媒等形式,结合学生诚信教育实际,努力培育和营造诚实守信的校园氛围,倡导诚信考试,帮助学生认识到作弊的危害性。向学生宣讲各级各类考试规程,和学生签订“诚信考试承诺书”,促使考生知晓并自觉遵守相关考试纪律,并对作弊后果有足够充分的了解和认识。

同时,我们营造了封闭的考试环境。在考试用教学楼安装了视频监控系统、广播系统,为考试规范运行在硬件方面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监考系统的启用,进一步严肃了考风考纪。

通过以上三方面努力,逐步健全了正面教育、舆论引导、违规处罚、制度约束四位一体的诚信考试工作体系。

四、依法从严处理违纪考生、工作人员

高校考试作弊现象时有发生,作弊形式也由夹带、抄袭发展到“枪手”替考、手机作弊等多种形式。考试违纪和作弊虽然发生在个别学生身上,但影响极坏,任由这种现象蔓延下去,会败坏学校教风、学风,影响学生全面发展,损害学校形象。学校本着对教育、对学生高度负责的态度,严格考场纪律,从速从严查处各类考试违纪作弊现象。2000年以来,我校共处理违纪作弊学生292人次,其中开除学籍35人;处理教师违规事件17起,其中一、二级教学事故各1人,三级教学事故6人;处理违规单位2个,其中1个处理为集体二级教学事故。事故原因涉及试卷安全、成绩评定、监考等环节,有力地维护了考试的权威性、公平性和公正性,保证了考纪面前人人平等。

近些年来,尽管高等教育规模空前发展,生源质量难以保证,但由于我们有明确的纪律要求,严格管理,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绝不姑息,有力地推进了学校教风、学风的好转,保证了教学质量。2001年处理考试违纪学生8人,2006年上升到57人,2007年减少至27人,2008年仅处理3人。这一变化反映了我们在不断强化和推进学风建设,严格考试管理方面取得的良好成效。

五、坚持开展期末课程考核系级评估工作

我们建立了期末课程考核评估制度,成立了课程考试评估小组,分管校领导任组长,成员包括校教学督导、教务处全体领导和相关工作人员。拟定了《考试与考查环节质量标准及评价方案》。每期课程考核结束,评估小组深入各教学单位,通过听取汇报、调阅记分册和试卷、调阅试卷分析等形式,对各院系的考试组织管理、试卷命制和评阅、考试资料归档等情况进行全面的检查评估。并将评估结果及时反馈各院系,以促进各教学单位进一步加强考试管理,规范运作考试过程,全面提高课程考核质量。

六、关于进一步改进考试工作的设想

目前,我校考试管理工作虽然形成了分工明确、责任到位、运行较为规范的格局,但冷静审视,尤其是从更深层次上进行反思,仍然存在不少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和深化。特别是现行考试模式还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表现在:考试方式单一,多为闭卷笔试;考试内容刻板,拘泥于教材;考试评价主观,一考定终生;学生对考试的目的性不够明确,大多为了成绩过关或拿奖学金。这样的考试,引导教师为考而教,学生为考而学,背离了高等教育的教学目的。

要适应21世纪社会对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要求,还必须进一步优化和改革现有的考试模式,充分发挥考试在教学中的检测、导向和调控功能。今后,我校的考试改革宜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并深入推进:

(一)进一步明确考试指导思想

考试不是教学的目的,而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及应用能力和教师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它对教和学具有分析诊断、反馈、矫正的功能,通过考试,督促学生认真学习,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教师改进教学。

(二)丰富考试形式和内容

我校现行的考试方法单一,以期末闭卷笔试为主,偏重对知识的检查,忽视对学生实际能力的考核。这样的考试,不利于人才培养和高校教学目标的实现。各专业课程考试应根据专业及课程特点,采用不同形式的考核方式。对个别应用性强的专业及课程,重在检测学生分析、运用、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设计开卷考试或综合运用多种考核方式。为充分发挥考试的矫正和反馈功能,全面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还应强化形成性考试和诊断性考试。教师通过平时阶段性考核,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督促学生认真学习。

鼓励有条件的院系开发和建立试题库,实行“教考分离”,即任课教师不参与命题和阅卷,考题直接从题库中抽取组合,保证考试结果的真实性。

(三)重新调整各主体的责任,改革相关教学管理制度

教师和学生是考试的主体,也是考试改革中真正的主角,只有把他们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考试激励机制才能有效运转。目前,由于学生规模大,教师数量少,课时多,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开展考试改革;再就是传统单一的考试模式不管从工作量还是工作难度上都小得多,教师操作简单,成本低;其次,学校分配制度不另外计算考试工作量,即便有酬金也极少。而考试命题、试卷评阅、试卷分析等不仅是对一门课程结果的评价,更是对教师授课水平、学生学习水平的衡量,需要投入相当的精力。如果不在制度上予以激励,教师肯定会选择简单易行的考试模式——闭卷或开卷。要推进考试改革,就应调整现有分配制度,将正常授课任务与考试分离,引导教师重视考试,以考促教,以考促学。根据专业和课程特点,适当提高平时成绩比例,注重学习过程考核,将考试重心前移,发挥考试的调控和导向功能,充分调动教师教学改革和学生平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张红梅,乐山师范学院教务处)

教师专业化对教师教育的挑战

杨洪、徐泽虹

摘要:教师专业化已成为国际教师教育改革的趋势和潮流,在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和推动下,教师队伍建设必须实现从“数量扩张型”到“质量优化型”的转化,从而教师教育面临着各种挑战。本文从教师专业化的基本理念,我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化现状,教师专业化对教师教育的挑战及应对进行了详细阐述。

关键词:教师专业化;教师教育。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专业化成为国际教师教育改革的趋势和潮流。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对教师的素质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高质量的教师不仅是要有知识有学问的人,而且是有道德有理想,有专业追求的人;不仅是高起点的人,而且是终生学习不断自我更新的人;不仅是学科的专家,而且是教育的专家;具有像医生、律师一样的专业不可替代性。从而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势在必行,同时对我国的教师教育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