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治病养病宝典:中医西医对照
19099500000026

第26章 消化系统疾病(10)

3.中医中药治疗

神经性呕吐可用小半夏加茯苓汤加减。神经性嗳气用旋覆代赭汤加减。情绪性腹泻可选用止泻药方或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加减。

(二)中医治疗

1.神经性呕吐如除呕吐外无其他见证,可用小半夏茯苓汤加减以止吐,对轻症患者有效。

2.吞气症可用旋覆代赭汤加减治疗。

3.肠激惹综合征若有腹痛而泻,胁肋满闷及脉弦,则为肝脾不和,可用痛泻要方加减。若每天于黎明前腹鸣而泻、腹凉肢冷,舌淡脉弦细,为脾肾阳虚,用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加减进行治疗。

中成药

1.纯阳正气丸主要成分为广藿香、丁香、茯苓、麝香、白术、冰片、半夏、肉桂、苍术、青木香、雄黄等。有温中散寒功能,用于感受寒湿、腹痛吐泻、胸膈胀满、头痛恶寒、肢体酸重等症。服法每日1~2次,每次1.5~3克,孕妇禁用。

2.藿香正气丸主要成分为广藿香、紫苏叶、苍术、陈皮、厚朴、白芷、茯苓、白术、大腹皮、半夏、甘草、桔梗等。具有解表化湿、理气和中的功效。用于暑天贪凉感寒、头痛身重、恶寒发热、腹胀腹痛、呕吐腹泻等症。每日服2~3次,每次6克。

3.参苓白术丸主要成分为党参、白术、茯苓、陈皮、山药、白扁豆、莲子、砂仁、桔梗、炙甘草、生姜、红枣等。具有补脾益气、消胀止泻功效。用于治疗腹泻日久、大便溏薄、腹胀纳差、倦怠无力等症。每日服2~3次,每次服6~9克。

4.婴儿散主要成分为白扁豆、鸡内金、川贝母、山药、白术、木香、牛黄等。

有健脾消食、止泻止痛功效。用于婴儿感暑挟湿、消化不良、乳食不进、腹痛腹泻。本品每包0.5克,服法是不满周岁每次服0.25克(半包);1~3岁每次0.5~1克(1~2包),每日服2次。

四、饮食疗法

1.益脾饼

配方:白术30克,干姜6克,红枣250克,鸡内金细粉15克,面粉500克。

制法:将白术、干姜用纱布包扎,与红枣共煮1小时,去掉药包,枣去皮、核,继续以小火煎煮,并把枣肉压成枣泥,放冷后与鸡内金粉、面粉混匀,加水适量,以常法烙成饼。

功效:健脾温中。

用法:可作点心或早晚餐食用。

2.羊肉大麦面片

配方:羊肉1000克,草果5克,生姜10克,大麦粉1000克,豆粉1000克。

制法:羊肉切块,草果切开,生姜拍碎,三者放入锅中加清水适量,用武火熬汤。

将大麦粉、豆粉加水,如常法制成面片。待羊肉煮熟后,加入大麦豆粉面片煮熟,调味即成。

功效:温中散寒。

用法:可佐餐服食或作主食,一次服不宜过多,以防胀气。

3.党参黄米茶

配方:党参25克,粳米(炒焦黄)50克。

制法:党参、粳米加水1000毫升煎至500毫升即成。

功效:补中益气,除烦止泻。

用法:隔日1次,代茶饮。

4.烤五香鹅

配方:肥鹅肉750克,干姜6克,吴茱萸3克,肉豆蔻3克,肉桂2克,丁香1克。

制法:鹅肉切块,把干姜、吴茱萸、肉豆蔻、肉桂、丁香共研细面后与鹅肉和匀,加适量酱油、黄酒、糖、盐、味精,腌渍2~3小时。将浸好的鹅块放入烤箱内,文火烤15分钟左右,翻面再烤15分钟,待熟后即可食用。

功效:温补脾肾,固涩止泻。

用法:佐餐食用。

5.粟米山药大枣粥

配方:粟米30克,山药15克,大枣5枚。

制法:上物同放锅中,加清水适量煮成粥。

功效:健脾益胃。

用法:作早晚餐食用。

6.扁豆山药粥

配方:扁豆、淮山药各60克,粳米50克。

制法:上三味同入沙锅中,加清水适量煮粥。

功效:健脾益胃止泻。

用法:可作早晚餐食用,或作点心食用。

7.梅花扁豆粥

配方:粳米60克,扁豆(白扁豆尤佳)60克,梅花3~5克。

制法:粳米、扁豆加清水煮成粥,加梅花稍煮片刻即可。

功效:疏肝理气,健脾开胃,坚肠止泻。

用法:每日1次,空腹温服。

8.佛手蛋

配方:佛手15克,茉莉花10克,鸡蛋2个。

制法:先用清水煮鸡蛋一沸,捞出将蛋壳打破,再与佛手、茉莉花同煮15分钟即可。

功效:疏肝理气,醒脾固肠。

用法:吃鸡蛋,每日1次。

9.九制陈皮黄鱼

配方:黄鱼1条(约250克),九制陈皮1袋,葱4根,姜4片,盐、味精适量。

制法:黄鱼洗净,加九制陈皮、葱、姜、盐、味精、料酒等蒸熟。

功效:疏肝理气,健脾止泻。

用法:佐餐食用。

五、生活调理

1.少吃酸、冷、生、硬、油腻及产气多的食物。

2.吃饭宜定时定量、少食多餐。每一顿都不宜吃得过饱,尤其是下午和晚上。

3.注意生活规律,保证充足睡眠。

4.多做室外运动,强健的体质才是健康的基础。

5.药物可试用一些“微生态制剂”,如“米雅颗粒”“丽珠肠乐”“整肠生”等。不主张随便使用“抗生素”。

六、预防与保健

1.舒缓压力,保持健康心态,尽量避免情绪的持续波动如果你出现了心理问题,不要孤立自己,其实有很多可以求助的对象,比如:

(1)好友。向好友倾诉你的问题,即便他(她)不能帮你解决问题,倾诉的本身也会舒缓你的异常情绪。

(2)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这里的从业人员具备专业心理知识,能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的心理治疗方法帮助你摆脱困扰。

(3)互联网。通过网络可以表达、宣泄自己的情感,而且还能很好地保护自己的隐私。

2.培养自身调整心态的能力,学会自我开导

首先要客观认识现代社会,压力大、工作强度高是普遍现象,当你处于不利环境时要善于排遣不良情绪,可通过听音乐、读书、进行体育锻炼等调整心态,必要时可暂停工作或调换一个相对轻松的工作,以便修养身心重新再来。此外要正确评估自己的能力,过高的估计自己可能造成不必要的挫败感。

3.及时就诊,避免病情加重

心理社会因素会导致或加重胃肠道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反过来胃肠道疾病同样也会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因此当患者出现消化道症状时应及时就诊,尽快明确病因,进行有效的治疗,以免疾病进一步恶化异常的情绪。

第十节胰腺炎是常见的急腹症之一

一、急性胰腺炎

(一)简介

急性胰腺炎是常见的急腹症之一,系由胰酶激活后引起胰腺组织自身消化所致的急性化学性炎症。

主要症状特征有突然发作的腹部剧痛;伴有恶心、呕吐、发热、黄疸等;严重者有休克、呼吸衰竭、腹膜炎等并发症出现。病变轻重不等,轻者胰腺以水肿为主,病情有自限性,数日后即可完全恢复。严重者胰腺出血坏死,易并发休克、呼吸衰竭和腹膜炎等,死亡率高。

(二)表现

急性胰腺炎可分为普通型和坏死出血型。坏死出血型较少见,但病情严重,死亡率高。

1.剧烈腹痛突然发作,呈刀割样或绞痛、持续性疼痛,阵发性加重。常在饱餐或饮酒后发作。腹痛位置以上腹正中或上腹偏左为多。合并胆道疾病时疼痛在右上腹为重。多向腰背部放射,以左侧为着。

弯腰或起坐前倾时疼痛可减轻,仰卧时加重。普通型腹痛3~5日减轻,坏死出血型腹痛延续较长,疼痛可弥漫至全腹部。

2.恶心呕吐起病初始即有频繁呕吐,可吐出胆汁。坏死出血型呕吐缓解代之以明显腹胀。

3.发热普通型有中等度发热,不伴寒战,持续3~5日。坏死出血型高热,持续不退,体温40℃左右。

4.休克见于坏死出血型,患者出现烦躁不安、面色苍白、腹部和腰部大片瘀斑、四肢湿冷、血压下降、脉搏增快,发生突然死亡,经尸体解剖证实为急性坏死出血型胰腺炎。

5.化验检查血清淀粉酶超过500单位,即可诊断。但血清淀粉酶是在发病8小时以后上升,持续3~5日下降。所以发病初期血清淀粉酶可能为正常的,有时需要多次复查方能检出。尿淀粉酶升高可做参考。

(三)诊断要点

1.常在发病前1~2小时有酗酒、暴饮暴食史2.水肿型患者可有剧烈而持续的上腹部疼痛、或阵发性加剧;伴恶心、呕吐、轻度发热、或有黄疸;上腹部压痛,但腹肌不紧张强直;同时有血清及(或)尿淀粉酶显着增高;淀粉酶清除率(Cam)/肌酐清除率(Ccr)比值增高,3~5日可缓解,少数反复发作。

3.出血坏死型患者全腹剧痛,出现腹肌强直、腹膜刺激症状,以及烦躁不安、四肢厥冷等休克症状;血钙显着降低;腹腔诊断穿刺有高淀粉酶活性的腹水;与病情不相适应的血尿淀粉酶突然下降;肠鸣音显着降低,肠胀气或麻痹性肠梗阻;正铁血红白蛋白阳性;肢体可出现脂肪坏死;消化道的大量出血;低氧血症等。外周血白细胞、血尿素氮、血糖(无糖尿病史者)均升高;严重者可发生急性呼吸衰竭、急性肾衰竭、循环功能衰竭、胰性脑病、代谢异常等并发症,乃至猝死。

(四)治疗

1.西医治疗

(1)抑制胰腺分泌、降低胰管内压、减少胰液外渗。

1)禁食及胃肠减压。

2)应用抑制胰腺分泌的药物:

①抗胆碱能药物:如阿托品,奥芬溴铵(安胃灵),溴苯胺太林(普鲁本辛),乙酰唑胺。

②H2受体拮抗药:如西咪替丁,雷尼替丁。

③胰蛋白酶抑制药:如抑肽酶。

(2)解痉止痛

①哌替啶(杜冷丁)。

②硝酸甘油片。

③异丙嗪。

(3)抗生素:常用青霉素,氨苄西林,一代、二代头孢霉素等。

(4)抗休克及纠正水电解质平衡。

2.中医治疗

肝郁气滞化火

【症见】突然发作的腹部剧痛、常在中上腹,走窜两胁、腰背,伴发热、咽干、口苦、嗳气、恶心、呕吐、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疏肝解郁,清热泻火。

【方药】清胰汤加减。

柴胡6克,槟榔9克,木香6克,延胡索9克,枳壳12克,川楝子9克,黄芩9克,黄连3克,金银花12克,连翘9克,生大黄9克,芒硝15克。

随症加减:嗳气、恶心、呕吐者,加竹茹9克,以降逆止呕;口渴者,加芦根30克,以生津止渴。

肝胆湿热内蕴

【症见】持续的腹部、两胁钻痛或剧痛、阵发性加剧,胸闷、恶心、呕吐、发热或寒热往来,口喑、目黄、身黄、尿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弦数。

【治法】疏肝利胆,清热利湿。

【方药】龙胆泻肝汤合茵陈蒿汤加减。

柴胡6克,龙胆草6克,黄芩9克,黄连3克,茵陈15克,栀子9克,车前子30克,泽泻12克,木通6克,生大黄6克,白芍20克,甘草3克。

随症加减:痛甚者,加延胡索、川楝子、槟榔各9克,以理气止痛;胆结石引发者,加金钱草30克,海金沙12克,郁金12克,以疏肝利胆;胆道蛔虫引发者,加乌梅丸9克,以安蛔。

瘀热留滞肠胃

【症见】腹痛持续不解、痛如刀割、走窜两胁、腰背,腹胀满、按之痛,高热寒战,恶心呕吐,口渴烦躁,大便秘结,或见腹部、脐周瘀斑。舌质紫暗,苔黄燥,脉洪数。

【治法】逐瘀行血,清热通腑。

【方药】桃红四物汤合大承气汤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