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治病养病宝典:中医西医对照
19099500000031

第31章 风湿类疾病(1)

第一节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慢性全身免疫性疾病

一、简介

类风湿关节炎简称类风关,是一种以关节滑膜炎为病理基础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关节晨僵,对称性关节肿痛、屈伸不利,甚至畸形、失用等为主要临床特征。类风关发病年龄大多在20~45岁,以青壮年为多,女性多于男性。寒冷、潮湿、疲劳、营养不良、创伤、精神因素等,常为诱发病因。

本病持久反复发作,易导致关节骨质破坏,功能障碍而残废,其预后不良与年龄(30岁以下发病者)、病变典型、持续发病一年以上等因素有关。

二、表现

起病缓慢,多先有几周到几个月的疲倦无力、体重减轻、胃纳不佳、低热和手足麻木刺痛等前驱症状。受累关节晨僵、疼痛、压痛、肿胀及活动受限,初呈游走性,以后固定最多见的畸形有近端指间关节梭形肿大、爪形手、手指“天鹅颈”畸形、尺侧偏斜、掌指关节半脱位及腕关节固定等。关节周围可发生腱鞘炎、滑囊炎、肌萎缩等。皮下结节,血管炎,慢性纤维性肺炎,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结节性肺病,类风湿尘肺,胸膜炎,心脏类风湿肉芽肿,局限性心肌炎,冠状动脉炎,慢性心内膜炎及心瓣膜纤维化,类风湿心包炎。

三、诊断依据

1.晨僵至少1小时(≥6周)。

2.3个或3个以上关节肿胀(≥6周)。

3.腕、掌、指或近端指间关节肿胀(≥6周)。

4.对称性关节肿胀(≥6周)。

5.手部有典型的类风湿关节炎的放射学改变。

6.皮下有类风湿结节。

7.类风湿因子阳性(滴定度>1:32)。具备4项以上者,可诊断为典型类风湿关节炎。

四、治疗

(一)西医治疗

治疗原则

1.控制关节及其他组织的炎症,缓解症状。

2.保持关节功能和防止畸形。

3.修复受损关节以减轻疼痛和恢复功能。

4.晚期患者可行关节畸形矫形外科手术。

用药原则

1.早期轻型病例以口服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等为主。

2.中期及晚期病例可加用免疫抑制药或氯奎、雷公藤多苷片等。

(二)中医治疗

禀赋不足或调摄不慎,嗜欲无节,致气血肝肾亏损,肝主筋,肾主骨,肝肾既虚,则无以充养筋骨,至虚之处,即容邪之所,风寒湿邪乘虚而入,内外合邪,即成斯疾。中医认为本病是在肝肾亏虚的内因基础上,遭受风寒湿外邪而致病。

风寒湿邪侵及经络

【症见】关节疼痛、肿胀、晨僵,得温或活动后症状减轻。风偏胜者关节多窜痛;寒偏胜者疼痛较剧,遇寒冷加重;湿偏胜者肿胀明显,酸楚重着。舌体正常或胖大,舌质淡红或淡白,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或弦滑或弦紧。

【治法】祛风散寒,除湿通络。

【方药】蠲痹汤加减。

羌活6克,姜黄9克,当归9克,黄芪15克,赤芍9克,防风6克,秦艽12克,茯苓9克,桑寄生15克,细辛3克,牛膝15克,甘草6克。

见寒邪较重,疼痛较甚者,可加川乌、草乌以温经散寒;风邪较重,以关节窜痛为主者,可加羌活、荆芥以祛风;见湿邪较重,以关节肿胀,肢体重着为主者,可加薏苡仁、苍术、白术以除湿。

湿热阻经,毒邪炽盛

【症见】关节肿胀微热或红肿灼热,疼痛较甚,触之加剧,活动不利,筋脉拘急,得热痛剧,得冷痛减,身热,体重乏力,纳呆欲呕,舌红、苔白干或黄腻或黄燥,脉滑数或沉数。

【治法】清热利湿,解毒凉血。

【方药】四妙散和犀角汤加减。

犀角(可用水牛角15~30克代替),栀子9克,黄芪9克,黄柏9克,苍术9克,薏苡仁15克,大黄6克,海桐皮15克,威灵仙15克,忍冬藤15~30克,。

若见壮热烦渴加生石膏、知母以清热止渴;见大便秘结者加大大黄用量,并加芒硝以泻火解毒、通便;热盛伤津者加玄参、生地黄、沙参以养阴生津;偏上肢者加桑枝、姜黄,偏下肢者加川牛膝以引药直达病所。

痰瘀凝滞,筋脉痹阻

【症见】关节疼痛反复发作,僵硬变形,不得屈伸,关节周围皮色黯滞,疼痛较剧,停着不移,或肢体重着,麻木不仁,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苔薄白或白腻,脉细涩或沉弦。

【治法】化痰祛瘀,舒筋通络。

【方药】二陈汤合活络效应丹加减。

半夏9克,陈皮9克,茯苓12克,胆南星9克,当归9克,丹参15克,制乳香6克,制没药6克,五灵脂6克,全蝎6克,白僵蚕9克,大蜈蚣3条。

若见气虚者加生黄芪、党参以益气;见关节肿胀僵硬、风痰明显者加天麻、皂荚、白附子祛风以化顽痰。

肝肾亏虚,邪气留恋

【症见】痹证日久,关节肿胀畸形,不可屈伸,重着疼痛,肢体活动不便,筋脉拘急,形体消瘦,潮热盗汗,持续低热,或畏冷喜暖,遇劳遇冷加重。舌质淡或淡红,苔薄或薄白而干,脉沉细数或沉细无力。

【治法】补益肝肾,祛风除湿。

【方药】虎潜丸加减。

虎骨(可用狗骨15克代替),牛膝15克,熟地黄9克,当归9克,白芍9克,锁阳9克,鸡血藤30克,伸筋草30克,姜黄12克,威灵仙12克,秦艽9克,桃仁6克,红花6克,杜仲15克。

见潮热盗汗,五心烦热或持续低热者加龟甲、鳖甲以滋阴潜阳;见畏寒肢冷,腰膝冷痛者加补骨脂、淫羊藿、骨碎补以温肾壮阳;见上肢痛甚者加羌活、桑枝,下肢痛甚加重牛膝用量,并加川木瓜以引药直达病所。疼痛较剧属寒湿过盛者加川乌、草乌以温经散寒止痛。

中成药

(1)风湿寒痛片

功效:祛风散寒,利湿通络,扶正固本。

主治:早期类风湿关节炎稳定期。

用法用量:每次6~8片。病情重者可加倍服用(12~16片,不超过20片)。每日2~3次。

(2)痹苦乃停片

功效:祛风除湿,温通化阳,舒筋活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主治:类风湿关节炎属于寒湿偏重者。

用法用量:成人每次5~7片,每日4次,儿童酌减。

(3)麝香丸

功效:祛风散寒,通经活络。

主治:类风湿关节炎早期风寒偏盛者。症见历节诸风疼痛,游走无定,状如虫咬,昼静夜剧及一切手足疼痛。

用法用量:每服7丸,甚者10丸。夜卧令腹空,温酒下,每日3次。

(4)血痹大易方

功效:祛风除湿,温经散寒,活血通络,补益肝肾。

主治:类风湿关节炎属于风邪偏重。症见疼痛,游走无定处。

用法用量:每服10丸,每日3次,温酒送下。用量亦可适当增加。

(5)防风丸

功效:祛风除湿,清热解毒,活血通络,益气养阴。

主治:类风湿关节炎湿热偏盛,症见关节疼痛,红肿,微热等。

用法用量:每服30丸,渐加至40丸,空腹温酒服下,每日3次。

(6)痹隆清安片

功效:祛风除湿,舒筋活络,活血化瘀,消肿定痛。

主治:类风湿关节炎偏于湿热者。

用法用量:每次5~7片,每日4次。

(7)石楠散

功效: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扶助正气。

主治: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肌肉热极,体如鼠走,唇口反坏,皮肤色变,并治诸风。

用法用量:每服3克,渐加至6克,空腹用温酒调下,每日3次。

(8)燥湿化痰丸

功效:祛风除湿,搜风化痰,通经活络,滋补肝肾。

主治:类风湿关节炎属于痰湿阻络,顽痰胶结所致之关节肿胀,畸形,僵硬不得屈伸,昼夜疼痛无休止者。

用法用量:每服100丸,空腹食前酒送下,食干物压之,每日3次。

(9)虎骨丸

功效:养血活血,通经活络,宣痹止痛,强壮筋骨。

主治:经络凝滞,骨节疼痛,筋脉挛急,遇阴寒痛甚者。

用法用量:每服50丸。病在上食后服,病在下食前服,温酒下。每日3次。

(10)昆明山海棠片

功效:续筋接骨,祛瘀通络。

主治:用于类风湿关节炎各期。亦用于风湿疼痛,跌打损伤,骨折。

用法用量:每次2片,每日3次,饭后服。

(11)益肾蠲痹丸

功效:益肾壮骨,蠲痹通络。

主治:类风湿关节炎所致关节疼痛、肿大,屈伸不利;或僵硬畸形、肌肉疼痛、瘦削、腰膝痿软者,不论寒热虚实均可服用。

用法用量:成人每服6克(症重者可加至12克),每日3次,食后服用,儿童酌减。

(12)活血丹

功效:益气养血,活血通络,补益肝肾。

主治:遍身骨节疼痛。

服法:每服100丸,每日3次,温酒送下。

单验方

(1)蚂蚁丸

功效:补肾健脾,壮筋骨,益气血。

主治:慢性类风湿关节炎。

用法用量:上药碾碎过筛,以水调和为丸,每丸2.5克,每3日服1丸,10丸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

(2)乌头通痹汤

功效:温经散寒,驱风除湿,通络扶正。

主治:类风湿关节炎各期。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

(3)历节肿痛,风热攻手指,赤肿麻木,甚则攻肩背两膝,遇暑热则大便秘。牛蒡子90克,新豆豉(炒)、羌独活各30克,为末,每服6克,白汤下。

(4)白虎风痛走注,两膝热肿,用血竭、硫磺末各30克,每次温酒服3克。

(5)历节诸风,骨节疼痛,昼夜不止。没药15克,虎胫骨(酥炙为末)90克。每服6克,温酒调下。

外用膏药

(1)火龙膏

药物组成及制法:生姜250克(取汁),乳香为末、没药为末各15克,麝香3克,真牛皮广胶60克。先将姜汁并广胶溶化,方下乳香、没药调匀,待少温,下麝香成膏。

功效:温经散寒,活血化瘀,通经活络,宣痹止痛。

主治:风寒湿毒所袭,筋骨挛痛及湿痰流注,经络壅痛,不能行步。并治历节风、鹤膝风。

用法:摊贴患处。

(2)神应膏

药物组成及制法:牛皮胶6克(水溶代膏),芸薹子、安息香、花椒(生用)、生附子各15克。上为细末,入胶中和成膏,备用。

功效:除风散寒,温经通络,蠲痹止痛。

主治:风邪走注疼痛,上下不定。

用法:摊纸上,随痛处贴之。

(3)透骨膏

药物组成及制法:生地黄、马鞭草各250克,吴茱萸、白面各90克,骨碎补、龟板(酒炙)各120克,鳖甲(酒炙)3个,蒲黄60克。上为细末备用。

功效:祛风除湿,温经散寒,补益肝肾,强筋壮骨。

主治:一切风湿,走注疼痛。

用法:用米粉、醋调药末似膏子,火上温热,摊于痛处,用纸裹,候冷再烘,于避风处用。

药浴疗法

(1)三枝熏洗方

药物组成:樟树枝、桑树枝、柳树枝、艾叶各120克。

功效:温经通络止痛。

主治:周身风湿痛。

用法:上药加水50升,放入大锅内煎煮10分钟,备用。先预备大水缸1口,放在避风之密室。缸内放高、低小木凳各1条,将煎好的药水连药渣倒入缸内,患者赤身入缸,坐在高木凳上,脚踏低木凳。以厚布将患者颈部以下(头露在外)和缸周围覆盖熏之。

待周身汗出透时,须用干毛巾拭净全身汗水,出缸上床避风盖被静卧。

(2)黄柏外洗方

药物组成:黄柏20克,苦参、浮萍、地肤子、蛇床子各10克。

功效:清热除湿,消肿止痛。

主治: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见关节肿痛。

用法:上药加清水煮沸后,将药液倒入盆内备用。用消毒毛巾蘸药液擦洗患处,每次擦洗5~10分钟,每日3次。

备注:在应用外洗方时,同时配用三藤通痹汤(忍冬藤、鸡血藤、夜交藤、秦艽、牛膝各20克,没药10克,桑寄生、黄芪、当归、连翘各20克,生甘草10克),水煎内服,效果显着。

(3)蠲痹沐方

药物组成:生川乌15克,生草乌15克,生马钱子10克,酒白芍20克,透骨草15克,细辛10克,莪术15克,制乳没各15克,制南星12克,威灵仙15克,桑寄生15克,淫羊藿10克,皂角刺15克。

功能:温经散寒,活血通络,蠲痹止痛。

主治:类风湿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等。

用法:将上药研细末装入布袋内,用适量清水浸泡1小时,文火煎50分钟,制成溶液。将患病部位浸泡在药浴液中,要略加活动。然后再将药渣袋趁热外敷患处,每日治疗1~2次。1剂药可使用2日,一般10日为1个疗程。

备注:临床上可以此方为基本方随症加减。若关节红肿灼热疼痛,加忍冬藤、络石藤、生地黄、黄柏,并减少川、草乌之用量;关节酸痛、游走不定,加防风、羌活、独活;痛有定处,疼痛剧烈,加大川、草乌用量,并加桂枝、海风藤;肢体酸痛重着,肌肤不仁,加炒苍术、川厚朴、豨莶草、海桐皮;痹证历时较久,反复发作,关节僵硬变形,加穿山甲、白花蛇等。

(4)淋渫乌头散

药物组成:乌头(生用不去皮)30克,木鳖子(去壳)30克,白芥子30克,鳖甲30克,杏仁(生用)40克。

功效:温经散寒,化瘀通络,祛痰止痛。

主治:一切顽痹及筋骨疼痛挛急。

用法:将上药研为粗末,加水3000毫升,煎数沸去渣,趁热淋渫患处,冷后再加热,复淋渫。

药敷疗法

(1)消尔痛酊

经物组成:川乌、马钱子、乳香、栀子、多肽或蛋白肽等。

功效:祛风散寒,除湿蠲痹,活血通络,消肿止痛。

主治:类风湿,风湿性关节炎,风湿寒性关节痛,增生性关节炎引起的疼痛肿胀等。

用法:用3~4层纱布蘸消尔痛酊外敷,外加塑料薄膜包扎;每日1次,每次4~8小时。

(2)消肿祛痛灵

药物组成:重楼、红花、透骨草、乳香、没药、川续断等。

功效:解毒消肿,活血化瘀,祛风攻寒除湿。

主治:类风湿,风湿性关节炎,增生性关节炎引起的关节肿胀疼痛。

用法:取出消肿祛痛灵药袋,将药粉从塑料袋端倒入纸袋端,摊平药粉敷于患处,每日2~3小时,(病重者6~8小时)。不用时将药粉倒回塑料袋端折好保存,下次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