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治病养病宝典:中医西医对照
19099500000042

第42章 血液系统疾病(1)

第一节白血病是一种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

一、简介

白血病是一种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是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发病以儿童和青年居多;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因白血病在临床上常见有发热、贫血、出血、肝脾及淋巴结肿大等症候,在中医学文献中多属于“虚劳”“急劳”“热劳”等范畴,在一些“温病”“血证”“积”“恶核”“痰核”“瘰疬”等病证中,亦有类似白血病治疗的记载。

二、表现

多急性起病,乏力、贫血呈进行性加重,发热感染(约70%)及出血为就诊时最常见症状。出血,近一半患者有程度不等的出血,以皮肤瘀点、瘀斑,口腔、鼻腔黏膜出血多见;其次为血尿、消化道出血,肝、脾、淋巴结肿大常见,骨痛,眼眶、颅骨骨膜下以及胸骨、肋骨、脊柱等处肿块。

三、诊断要点

1.临床上急性白血病起病一般比较急,常见有进行性贫血、出血、高热及全身酸痛等症。慢性白血病多发病缓慢,早期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发展,可有低热、乏力、纳差、气短、多汗、骨痛等症。由于白血病细胞浸润部位不同,可引起相应的症状体征,常见有肝脾大、淋巴结肿大。皮肤及黏膜的浸润病变,表现为多型性的皮肤黏膜损害;骨和关节浸润,可引起疼痛;中枢神经系统受侵,可引起与脑瘤相似的症状体征,严重的呈典型脑膜炎表现等。

2.血象检查典型的血象表现是贫血、血小板减少及白细胞质和量的变化,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可降低、正常、增高或显着增高,有的可低于1×109/升,也有超过100×109/升。外周血白细胞分类,最主要的发现是被累及的白细胞系列的原始和幼稚(早幼)细胞百分比显着增多。一般白血病者,有大量原始及幼稚细胞出现。

3.骨髓象检查是诊断白血病的主要方法。原始和幼稚细胞的百分数超过正常,各类型的白血病细胞增生活跃,且形态异常。

4.细胞化学检查细胞化学染色在急性白血病的分型诊断中有重要意义。

5.白血病细胞免疫学检查有助于急性白血病免疫分型诊断。细胞遗传学检查,已成为急性白血病的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分类诊断的重要检查之一。

6.白血病需与再生障碍性贫血、风湿热、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粒细胞缺乏症及类白血病反应等相鉴别,上述情况只要及时检查骨髓象,则不难鉴别。

四、治疗

(一)西医治疗

对急性白血病的治疗原则是要消灭白血病细胞群体或控制其大量增殖,以解除因白血病细胞浸润而引起的各种临床表现。通过联合化疗,诱导完全缓解和维持缓解期。同时须加强支持疗法,防治感染、出血、贫血和高尿酸血症,以保证化疗的顺利进行。要注意加强防治脑膜白血病,可在鞘内注射抗白血病药物,结合颅脑、脊髓放射治疗。异基因及自身骨髓移植和免疫治疗,可延长缓解期,增加长期存活率。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治疗,以化学治疗为主,选择进行脾区放射治疗、脾切除、白细胞分离术、骨髓移植及干扰素等免疫治疗。

(二)中医治疗

祖国医学认为白血病属于“热劳”“急劳”“虚劳”“积”“血证”“温病”的范畴。在正虚的基础上感受外邪,并与湿、气、瘀、热等积结而成。

肝肾阴亏,毒热内蕴

【症见】高热或低热,自汗盗汗,疲乏无力,腰酸腿软,五心烦热,眩晕头痛,口干咽痛。舌质红暗,苔薄黄,脉细数。

【治法】滋补肝肾,解毒清热。

【方药】

1.主方青蒿鳖甲汤(吴鞠通《温病条辨》)加减处方:生地黄20克,玄参15克,知母15克,鳖甲30克(先煎),地骨皮15克,牡丹皮15克,蒲公英30克,银柴胡15克,大青叶15克,女贞子15克,白花蛇舌草30克,青蒿6克(后下),青黛3克(冲服)。水煎服,每日l剂。

2中成药(白血病各类证型皆可选用)(1)六神丸,口服,每次10粒,每日3次,开水送服。

(2)西黄丸,口服,每日1丸,开水送服。

(3)当归芦荟丸,口服,每次6克,每日2次,开水送服。

(4)牛黄解毒片,口服,每次2~6片,每日4次,开水送服。

3.单方验方

(1)干蟾皮粉:口服,成人每次1克,小儿每次0.25克,每日2~3次,开水送服。

(2)青黄散:青黛、雄黄按9:1剂量研末,装入胶囊。诱导缓解剂量为每日6~14克,分3次饭后服;维持缓解剂量为每日3.6克,分2~3次服。适用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3)玄参9克,生地黄15克,黄芪18克,红花3克,茯苓12克,生薏苡仁15克,山豆根12克,山慈菇12克,青黛12克,紫草9克,黄药子9克,甘草9克。水煎服,每日1剂。另以青黛40克,天花粉30克,牛黄10克,芦荟20克,研末,每日3克,分2次服。适用于急性白血病。

(4)白花蛇舌草30克,白花丹根30克,葵树子30克。水煎服,每日1剂,适用于白血病。

(5)党参10克,玄参30克,生地黄30克,白芍15克,马勃15克,黄药子15克,牛蒡子15克,板蓝根30克,半枝莲30克,白花蛇舌草30克,姜黄9克,牡丹皮9克,阿胶3克(烊化)。水煎服,每日1剂。散剂:山慈菇、五倍子、千金子、大戟、雄黄、琥珀、麝香、牛黄,研末混匀,日服2次,每次2~3克。适用于白血病。

阴虚血热,迫血妄行

【症见】衄血,咯血,吐血,便血,崩漏及皮下出血,伴有低热,盗汗,乏力,五心烦热,心悸气短,失眠,纳差。舌质红绛,苔少,脉沉细数。

【治法】养阴清热,凉血止血。

【方药】

主方犀角地黄汤(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加减处方:水牛角30克,生地黄30克,白芍15克,牡丹皮20克,墨旱莲30克,女贞子20克,血余炭20克,大蓟、小蓟各30克,仙鹤草30克,地榆炭20克,大青叶20克,露蜂房15克,黄芪30克,藕节30克。水煎服,每日1剂。

气血两虚,心脾不足

【症见】面色苍白,唇甲无华,眩晕耳鸣,心悸气短,失眠多梦,皮干发枯,自汗盗汗,衄血,咯血,皮下出血,腰凉肢冷,纳少便溏。舌质淡暗,苔白,脉沉细无力。

【治法】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方药】

主方归脾汤(陈自明《校注妇人良方》)加减处方:党参15克,黄芪30克,白术15克,茯苓15克,龙眼肉15克,生地黄15克,酸枣仁10克,麦冬15克,山药15克,山茱萸15克,枸杞子15克,浮小麦30克,炙甘草10克。水煎服,每日1剂。

正虚邪实,痰瘀毒结

【症见】颈腋痰核累累,肚腹痞块,腹胀腹痛,胸闷气短,倦怠乏力,面色萎黄,便稀或干。舌质紫暗,苔白腻,脉沉弦。

【治法】扶正活血,化痰解毒散结。

【方药】

主方消瘰丸(程钟龄《医学心悟》)加味处方:玄参15克,浙贝母15克,煅牡蛎30克(先煎),黄芪30克,党参25克,丹参30克,赤芍15克,炮穿山甲15克,猫爪草30克,山慈菇10克,徐长卿15克,郁金15克,枳实15克。水煎服,每日l剂。

若邪毒亢盛,高热不退,加水杨梅根30克,鬼针草30克,白薇30克。低热不退,血虚者加生地黄30克,白芍15克,阿胶15克(烊化)。阴虚者,加知母15克、地骨皮15克,鳖甲30克(先煎)。气虚者,加党参25克,黄芪30克,白术15克。高热神昏者,加紫雪散、醒脑开窍丸、清开灵。出血不止,毒热炽盛者,加水牛角30克(先煎),生地黄30克,白茅根30克。气虚者,加黄芪30克,白术(土炒)30克,升麻炭10克。有瘀者,加三七末6克(冲服),水蛭10克,炒蒲黄10克。贫血严重,面色苍白、眩晕心悸者,加紫河车30克,何首乌30克,黄精30克。头痛、呕吐、项强、抽搐者,加钩藤10克,全蝎6克,地龙干15克,石菖蒲10克,醒脑开窍丸等。

五、饮食疗法

1.猪肝百合散猪肝(烤干)1.5克,野百合1.5克。将猪肝烤干后和野百合研成粉末,加入适当白糖,1日分3次服用。适用于急性与慢性白血病。

2.藕米糕莲藕粉150克,糯米粉150克,白糖150克。先用清水适量把用料揉成面团样,放入容器内压平,蒸熟即可,随量食用,或用油略煎食。适用于白血病有出血症者。

3.乌豆焖塘虱鱼乌豆60克,塘虱鱼250克,生姜2片。先将乌豆洗净,浸1小时;塘虱鱼去腮和肠脏,洗净;生姜洗净。然后把全部用料放入瓦锅内,加清水适量,武火煮沸后,文火焖熟,调味即可。随量食用或佐餐。适用治各种慢性白血病体虚贫血者。

4.当归乌贼鹌鹑汤当归9克,乌贼鱼干60克,鹌鹑2只,鸡血藤60克。先将当归、鸡血藤洗净;乌贼鱼干水浸软,洗净,切细件;鹌鹑去毛、肠脏、脚爪,洗净,斩件。然后把全部用料放入锅内,加清水适量,武火煮沸后,文火煮2小时,去鸡血藤,调味即可。随量饮用。适用于白血病属阴血亏虚者。

5.花生黄芪猪脚汤花生仁40克,黄芪30克,猪脚1只。先将花生仁、黄芪洗净;猪脚去毛,洗净,斩件。然后把全部用料放入锅内,加清水适量,武火煮沸后,文火煮2小时,调味即可。随量饮用。适用于白血病体虚贫血有出血者。

6.六汁饮

用料:荸荠、雪梨、鲜麦冬、鲜莲藕、鲜芦根、甘蔗各200克。

制作:将6种原料分别洗净,切碎榨汁。各汁液混合,放入锅内,加清水适量,用小火煮20分钟即成,代茶饮。

功效:清热解毒,生津止渴。

适应范围:白血病有发热、口干、便秘、有出血倾向、皮下出血点。或食管癌、肺癌、胃癌、鼻咽癌放疗后症见口干口苦,大便秘结不通,舌红、苔黄、脉数或有咯血、鼻衄、尿血者兼见上述症状者皆可用之。

注意事项:使用时以热毒内阻或温毒邪入营血为主,以发热、口干口苦、便秘、舌红、苔黄、脉数为要点。本方偏于清凉滑利,若证属虚寒,大便溏泄者忌用。

7.白虎增液粥

用料:生石膏40克,知母、玄参、麦冬、生地黄各15克、粳米100克,冰糖适量。

制作:

(1)将生石膏捣成细粉,加清水200毫升,中火煮20分钟,去渣留汁。

(2)余中药装入纱布袋加水300毫升煮30分钟,去渣留汁。

(3)粳米洗净入锅,加入石膏汁和药片,加清水适量,熬煮至米烂成粥,即可。

功效:清热凉血,滋阴生津。

适应范围:用于急性白血病高热不退,汗出不解,口渴思饮,鼻衄不止或其他肿瘤症见高热不退,证属实火者,见有便秘、尿黄、舌红,苔黄,脉数者皆可用之。

注意事项:使用时注意以实证为主,见高热不退,舌红,苔黄,脉数为要点。性偏寒凉,如属终末期患者证见虚寒者慎用。

8.南北杏猪肺汤

原料:南杏仁、北杏仁各15克,桑白皮15克,沙参15克,猪肺150克。

制作:

(1)将猪肺洗净,切块。

(2)把南、北杏仁、桑白皮洗净,装入纱布袋中。

(3)将全部用料放入锅内,加水1000毫升,武火煮沸,文火煮1小时,去药渣,调味即可,饮汤食猪肺。

功效:滋阴润肺,化痰止咳。

适应范围:用于白血病、肺癌、食管癌、鼻咽癌、乳腺癌或其他肿瘤属于阴虚内热者,或放疗后出现口干咽燥,干咳痰少难咯,便秘,低热盗汗,失眠多梦,舌淡,苔少,脉细数者。

9.天冬猪瘦肉粥

用料:天冬30克,猪瘦肉100克,粳米100克。

制作:将天冬切斜条,煎取浓汁,去渣,猪瘦肉切件,加入粳米煮成粥,加入食盐少许,即可饮用。

功效:滋阴润肺,生津止渴。

适应范围:用于白血病阴虚有热者,症见干咳痰少,或其他肿瘤病证属阴虚内热者均可使用。

注意事项:使用时以阴虚内热为主,性偏滋阴,如外感实证者慎用。

10.红萝卜荸荠脊骨汤

用料:红萝卜250克,荸荠150克,猪脊骨250克。

制作:

(1)将红萝卜、荸荠去皮洗净,红萝卜切段。

(2)猪脊骨洗净,斩件。

(3)把全部用料放入瓦煲内加入清水适量,先用武火煮沸,继用中火煲2小时左右,加入适量食盐调味即可饮用。

功效:滋阴润燥。

适应范围:用于白血病及其他肿瘤证属阴津不足,口干咽燥,低热,心烦失眠者。

11.洋参淮山乌鸡汤

用料:西洋参15克,淮山药30克,大枣20克,乌鸡250克,生姜3片。

制作:

(1)将西洋参洗净切薄片,淮山药、大枣洗净。

(2)乌鸡洗净,斩件,放入沸水中煮3分钟,捞起,备用。

(3)把全部用料放入瓦煲内,加入清水适量,先用武火煮沸,继用文火煮1小时左右,调味即可饮汤食肉。

功效:健脾益气。

适应范围:用于白血病化疗后出现体质虚弱,不思饮食,体倦乏力,头晕短气,面色泛白无华,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或其他肿瘤患者有上述症状者。

注意事项:本方偏于滋补,多适于肿瘤患者体质差或放、化疗后正气亏虚者。如外感未清或湿热明显者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