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也称为建筑设备监控系统、楼宇自动化系统、楼宇自控系统等。作为智能建筑的三大基本系统之一,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是当今智能建筑的实施重点和难点。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的任务是对建筑物内部的设备运行、能源使用、环境、交通及安全设施进行监测、控制与管理,以提供一个既安全可靠、节约能源,又舒适宜人的工作或居住环境。
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有广义和狭义之说。狭义的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的监控范围主要包括电力、照明、暖通空调、给水排水、电梯等设备。广义的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的监控范围在狭义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的基础上,还增加了安全保卫系统、火灾自动报警与消防联动控制系统等。结合我国行业政策和现状,本书所讨论的是狭义的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
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是教育部、建设部颁布的建设行业四大紧缺专业之一。近年来,诸多高职院校纷纷开设该专业。以浙江省为例,目前全省已有十所高职院校开设。由于行业新、专业办学历史短,尽管各校经过几年的摸索,在课程设置和开设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历史积累尚且有限。为此,我们联合了几所高职院校,进行了合作编写,以共享我们各自的经验。
本书的作者都来自于高职院校楼宇智能化专业的教学第一线,有的作者在行业企业内进行了几年的挂职锻炼实践,有的作者则是有着丰富经验的智能化工程企业的技术负责人。
本书是在“智能建筑与楼宇自动化系统”教学讲义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的体会和教师在企业从事工程设计的实践经验组织编写的。本书的编写着重考虑了高职教育的特点和现状,为此,在编写时力求体现以下特点。
(1)借鉴CBE职教理论,采用模块化架构
作者借鉴CBE职教理论,根据岗位职业操作技能的需要,进行教学分析和教学设计,针对学生所必须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确定和组织相应技能所需的知识点,形成相应的教学模块。
(2)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度,定性与定量相结合,降低学习门槛
本书以中学数学、物理的文化程度为学习的起点。基本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度,内容注重定性结果的应用,适当定量分析。因此,本书大大降低了学习门槛,这将特别适用于职业教育、社会培训的需要。
(3)知识内容力求实用、规范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有关知识模块中穿插了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工程案例。为让读者对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设备的一线资料有所熟悉,本书从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设备厂商提供的产品设计手册中,精选了一些案例、习题。本书内容从文字描述到图形符号绘制等都遵循现行的国家标准和规范。
(4)可以满足没有制冷、空调、给排水等前置课程知识的教学需求
有关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方面的教材一般都没有论述制冷空调、给排水的工作运行原理。
这导致非制冷空调专业的读者在学习时很难深入理解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的监控原理、功能。
本书简明扼要地介绍了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工程应用中必需的建筑设备知识,因此,本书也非常适合没有热工基础、制冷空调和给排水等知识的读者使用。
(5)可按需组合所学知识模块,适应高职专业学时有限的现状
“智能建筑设备自动化”是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的核心课程之一,涉及知识跨多学科、多专业。本书对跨专业的知识进行有力整合,采用模块化的架构,主动适应高职教育的现状。因此,读者可按需自行组合所学知识模块。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狭义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的监控原理与初步设计的知识。全书共分为6章。第1章“智能建筑和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概述”旨在让读者建立起智能建筑和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的整体印象和熟悉对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工程问题解决的基本思路。第2章“建筑设备及其自动化的基础知识”介绍了建筑设备运行的基础知识和建筑设备自动化相关的控制技术,这是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工程应用的必备知识。第3~5章是本书的核心内容,讲述了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对给排水系统、暖通空调系统、供配电、照明、电梯等子系统的监控原理和初步设计的知识,同时也简明扼要地介绍了这些建筑设备运行原理方面的知识。第6章“建筑设备自动化的系统集成”旨在让读者建立起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集成的理念,介绍了系统集成的概念、智能楼宇监控中心的职能、基于建筑设备自动的布线技术、系统集成的模式等内容。
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监控的工程案例穿插在相关章节中。对于相应的实验实训内容,如安装调试施工、设计方案编写、投标设计等,将作为配套书籍专门讨论,另行出版。
本书第1、3、4章由余志强编写,第2章由胡汉章编写,第5章由刘光平编写,第6章由王华丰编写,全书由余志强统稿。宁波市政府采购办、重点工程招标办弱电专家张宾对本书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陆世伟、李亚峰等老师给予了大力的支持与帮助。梁秋芳、陈娟、杨玉萍、胡霞、来燕华、陈杰、柯文等同学参与了部分图表制作和文字录入。
编写过程中,参阅了大量的专着、教材、期刊、会议论文集、厂商的产品设计手册、网络等各种形式的文献资料,参考文献中未能一一列出。在此,向各文献的着作者表示感谢!
虽然本书经过编者的努力,进行了一些新的探索,但限于经验和水平,书中难免存在错误和疏漏。恳请读者不吝批评指正,以使本教材在教学实践中日臻完善。
编者电子邮件地址:yuerzq@sina.com。
编者
2007年10月于宁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