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阿经贸论坛
19100600000002

第2章 伟大的历史进程

进入20世纪50年代,历经创伤的中国,一方面加紧国内建设,战胜自然灾害,提升中华民族在世界中的历史地位。另一方面密切关注着世界风云,寻求同盟,旨在推进世界和平和人类文明的伟大进程。在这种大背景下,对古丝路的理解也充满了更加深远与睿智的目光。丝路不仅仅指的是几条历史上曾畅通的国际通道,而且是人类要求互相沟通、交往、融合与发展的愿望与需求。

它标志着人类勇于进取、创造新生的伟大力量,凝聚着我国与世界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古代文明,打开了曾被历史尘封的友谊大道,鼓舞了中阿人民与世界人民共同描绘锦绣未来的雄心壮志。尽管这种认识是随着时代而逐步加深的,但首先是中阿人民在实际行动中逐步探索与完善的。

1956年,中国和第一个阿拉伯国家——埃及建交。此后与叙利亚等国建交,拉开了中阿友好交往的序幕。进入20世纪60年代,周恩来总理提出了中国处理阿拉伯各国关系的五项原则,又为中阿友好交往奠定了牢固的基础。从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中阿交往不断升级。1955年中埃两国签订了政府间的第一个贸易协定,为古丝路的贸易交往注入了新的内涵。1956年,中国首先在开罗设立了商务代表处,打开了中国与北非阿拉伯国家经贸合作的先河。1958年,中国与突尼斯签订第一个贸易协定,促使中突贸易打开畅快的通道。1963年,阿尔及利亚与中国签订了经济技术合作协定,此后两国又签订了贸易支付协定和经济技术合作协定的协议书,尤其是中国在自身经济困难的情况下,对北非阿拉伯国家提供了大量的援助,使他们看到了中国人的恢弘气度与真挚友谊。70年代,中国为突尼斯提供了1.1亿元人民币的无息贷款,选派1300多名优秀工程技术人员,帮助突尼斯建设麦热尔德-崩角水渠工程,实现了他们长期以来“西水东调”的美好愿望。在70年代初,中国援建努瓦克肖特供水工程,在1979年正式开建友谊港,历时六年建成质量优良的深水港口,不仅是继坦赞铁路后中国援非的第二大项目,也从中表示了中国人虽然历经创伤与磨难,并没有忘记对自己的兄弟国家伸出力所能及的手。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受世界经济衰退和长期殖民恶果的影响,加之错综复杂的国际因素,一些阿拉伯国家和地区陷入了严重的经济困境,而由于实行改革开放的中国却处于经济加快增长期。尽管中国与他们建立了经贸合作关系,中非双方贸易有所增长,但贸易额一直在6亿~12亿美元之间徘徊。90年代以来,阿拉伯国家经济逐步恢复性增长,中国继续推进外贸和体制改革,促使双方的经贸关系出现了“双翼齐飞”的景象。苏丹、埃及、摩洛哥与中国的双边贸易都分别突破了1亿美元。中国与埃及的双边贸易额从1989年约为5816万元,到1991年便突破1亿美元,1999年已达7亿多美元。此后,两国政府建立了经贸混合委员交流机制,签订了《投资保护协定》,并在亚历山大自由区建立了中国贸易和投资促进中心、开罗商务中心。除一般贸易外,对外投资和承包工程也有所进展。中国与苏丹于1981年开始了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在苏丹承建港口、房屋、水利、大坝、电力、桥梁、交通等。从1984~1994年,中国在埃及共签订承包工程合同额6.51亿美元,完成营业额3.63亿美元;签订承包劳务合同92项,金额为4.429亿美元。1985年中突合作的中阿有限公司在中国成立,投产于1991年,是中国“八五”重点建设项目,也是当时中国与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间最大的经济合作项目。1999年,中国海尔在突尼斯创建了第一个合资企业,展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走向与态势。

据载,1999年,中国和埃及两国政府发表关于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公报,埃及成为第一个与中国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国家。中埃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确立,标志着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友好关系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此后,在中国和阿拉伯国家的共同推动下,双边战略合作关系不断向前发展。近几年,中国相继与阿尔及利亚、沙特阿拉伯、卡塔尔、阿联酋、科威特等国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战略性友好关系或能源战略伙伴关系,中阿正在从传统的友好关系向战略合作关系发展。2004年2月,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访问阿尔及利亚,双方确立战略合作关系。2006年,两国签署《中阿关于发展两国战略合作关系的声明》。2006年1月,沙特阿拉伯国王阿卜杜拉访华,在与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会谈中,双方就两国建立战略性友好关系达成共识。2006年6月,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访问埃及,与埃及总理纳齐夫签署《中埃关于深化战略合作关系的实施纲要》。2007年10月,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与来访的约旦国王阿卜杜拉二世会谈中表示,双方商定建立的战略对话小组机制已正式启动,要充分发挥两国战略对话小组的作用,在彼此关切的重大原则问题上继续加强沟通,相互支持,阿卜杜拉二世希望通过两国战略对话小组机制,就双边关系等重大问题及时交换意见。2008年4月,卡塔尔首相马德访华,表示与中方共同致力于发展两国战略性友好合作关系。2009年8月,阿联酋阿布扎比酋长国王储穆罕默德·本·扎耶德·阿勒·纳哈扬殿下表示,阿联酋将以新的视角看待两国关系,在经贸、石油、石化等领域与中方建立战略性合作关系。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表示,建立能源领域的战略伙伴关系,符合双方的长远利益。2009年5月,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与来访的科威特埃米尔萨巴赫会谈中提出,构建中科长期稳定、互利共赢的能源战略伙伴关系。

2011年5月,苏丹总统外事顾问伊斯梅尔向外宣布,苏丹与中国将长期进行战略对话,首次战略对话将于2012年2月在喀土穆举行。2012年年初,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出访沙特、阿联酋、卡塔尔等海湾三国,传递了新形势下中方愿同阿拉伯国家和有关国际、地区组织增进政治互进,加强战略合作的真诚愿望和坚定信心。

无论是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还是战略性友好关系,抑或能源战略伙伴关系,都是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和阿拉伯国家友好合作关系发展的必然成果,也为双边未来加强经贸合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透过这些事实,使我们听到了中阿友好的和平发展心声,看到了中阿人民的美丽心桥。

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加深的21世纪,中阿间的往来更加密切。发展中国家希望通过“南南合作”来强化自我而应对全球挑战。同时,中阿主动友好合作的节奏大大加快。2004年,中阿合作论坛成立,共同推动建立新型伙伴关系,全面推进贸易、投资、基础设施、能力建设、文化交流等。

正在这一系列的互相促进,中阿友好合作与发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新气象。

近百年来,中阿文化的交流并非一帆风顺,但中阿人民的心声有许多共同点。走出自我,走向世界,走向未来,逐渐成为中阿人民自觉的意识。埃及爱资哈尔大学有着上千年的办学历史。

起初,它像中国古代的书院一样,从事经学、伊斯兰教方面的教育,后来不仅有经学,还开放了哲学、社会科学、医学科学等,变成了综合性大学,享誉整个阿拉伯世界。他们也开始通过学习《论语》等来了解中国。1931年,中国的回族新式学校成达师范学校、上海伊斯兰师范学校,先后选派六批大学生去爱资塔尔大学留学。云南沙甸回族青年马坚在埃及求学期间,首次将《论语》翻译成阿拉伯语。随后,这本书在阿拉伯世界产生了更大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后,马坚、纳忠、刘麟瑞、纳训等学成归来。回族穆斯林学子先后在北京大学开设了本语系阿拉伯专业,在外国语学院开设了阿拉伯专业,在经贸大学开设了阿拉伯语,把阿拉伯语从经堂教育搬进了中国高等学校的殿堂,成了中国高等学院的专业学习课程。中国的一位阿訇在为阿拉伯国家举办的一个盛会上诵读《古兰经》,引起了强烈的共鸣。潮水般的人群向他拥来,把他抬起来表示敬重。在岁月流动的时光中,中国的孔子、荀子、庄子、墨子、韩非子等中国圣贤的名字,逐步进入了阿拉伯人的心中。而在阿拉伯现代诗歌发展过程中作出了巨大贡献的伊拉克女诗人娜齐克·梅拉伊卡、阿拉伯散文的集大成者查希兹等作家、诗人也先后在中国专家学者中留下了进行文化研究的价值。《一千零一夜》《帝王妃》(伊斯兰早期在文学和历史方面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一系列译着)、《阿伊拿玛》《王冠》等着作犹如飞鸽传书,带给人们了解异国的精神营养,尤其是波斯文学中的“智慧文学”,更是引起了中国学者的深入探研。

在近几年的中阿高层互访中,更加重视人文交流。目前,已在埃及、黎巴嫩、阿联酋等国设立了数所孔子学院,这使中国的文化圣人在国外赢得了最广泛的尊重,儒学已成为许多阿拉伯人热衷学习的学科。同时,根据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签署的教育合作规定,双方每年互派留学生。迄今,有超过800名沙特学生在中国求学,比在法国求学的沙特人还多。中国举办各类培训班,为阿拉伯国家培训技术专业人才。2002年以后的六年间,巴林政府有39名官员和一些技术人员分别参加在华举办的研修班和技术培训班,从中学到了中国的许多知识。2008年,中石化投资在沙特建立中国石化沙特培训班,提升中沙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综合知识。2009年,中国中央电视台阿拉伯语国际频道正式向22个阿拉伯国家开播,提供新闻、娱乐、故事片及教育等节目,受众约3亿人,这更加拓展了中阿工作交流的巨大空间。

进入2010年,在宁夏银川举办了中阿经贸论坛,促使中阿经济与文化的交流达到了新的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