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针刺治疗中风口歪。中风出现口歪,属西医中枢性面瘫范畴,多与半身不遂、语言謇涩同时出现,因此与单纯出现口眼歪斜者的病因病理不同,治疗方法亦异。取穴应在治疗中风的基础上,加地仓、颊车、合谷、内庭诸穴以达到疏导面部经脉之气及全身经气的作用,使气血调和,筋肉得以濡养,而使口歪逐步恢复正常。亦可轮流取用迎香、颧髎、下关诸穴。流涎者加取承浆穴;遇事善怒、情绪易于激动者加太冲、内关穴。
如何耳针治疗中风半身不遂
耳针疗法是以针或其他方法刺激耳的一些特定的部位,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具有操作简便,适应证广,副作用少,经济有效等特点,用于治疗中风具有较好的疗效。
中医理论认为,耳与全身经络、脏腑各个部位存在着多种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所以耳穴能够治疗多种疾病。近年来随着耳针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和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耳针不仅能够治疗许多常见病、多发病,而且能够治疗某些疑难病。
中风的各种类型都可选用相应的耳穴进行治疗,尤其是中经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口眼歪斜等症状,或中脏腑神志清醒后遗留的肢体症状、语言障碍,则更是耳针的适应证。
取穴:肾上腺、神门、肾、脾、心、肝、眼、胆、脑点以及瘫痪相应部位的穴点,如上肢不遂可选取指、肘、腕、肩;下肢不遂酌选跟、踝、膝、髋等穴。兼高血压病患者,加入降压沟。以上穴位较多,每次选取3~5个穴,用双侧穴。病程时间较短者每日1次,病程时间较长的后遗症患者隔日1次,每治疗10天为1个疗程,休息5天,再做第2个疗程。疗程多少,应视病情而定。
人体在患病时,往往会在耳廓相应的区域出现反应,在临床上,常以肉眼观察的方法,寻找耳廓上的阳性反应点进行治疗,这种方法简便且易于掌握。
肉眼观察耳穴可以采取直视法或借助放大镜观察耳廓的外形、色泽等变化。具体方法如下:①最好在自然明亮的光线下进行,其顺序是对耳廓由上而下,由内而外,由前到后细心观察。②观察前不要洗擦和搓揉耳廓,以保持耳廓原有的形态和色泽,避免人为因素影响耳廓的阳性反应标志。③观察的内容主要有变色、变形、丘疹、皮屑等病理反应。变色,有点状或片状发白色、点状或片状充血红晕,圆圈形边缘红晕中间发白及暗灰色等。压之能褪色为阳性反应,反之若压之不褪色则不是阳性反应,而是表皮色素沉着所致。变形,如结节、菱形、条索状隆起,点状或针尖状凹陷。丘疹,呈红色或白色,如小疙瘩样,也可形成小疱疔。皮屑,糠皮样脱屑并不易擦掉,若一擦即脱掉为正常脱屑。
中风后遗症患者,往往在耳廓表面出现压痛点,刺激这些压痛点就能起到治疗作用。寻找压痛点可用专用的探棒,一般木棒、金属棒、骨簪或火柴梗也可使用,只是要求接触耳廓皮肤的一头顶端应光整圆滑。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做到轻、慢、匀。即用力要轻,所用力量在正常皮肤上按压应不出现疼痛或疼痛不甚,耳廓可留下轻度压痕;动作要慢,使患者有体会和比较的时间,以便找出比较痛的一点;压力要均匀,就是说压力要轻重一致。自上而下,自外而内对整个耳廓进行探察,切勿间距过大,以免遗漏阳性点,或因轻重不均匀而出现假阳性点。②阳性压痛点是一种难以忍受的、由里向外的刺痛、酸痛、胀痛、麻木或烧灼感,当探棒触及到痛点时,患者常出现皱眉、躲闪、呼痛、拒按等表现,而正常的穴点一般为钝痛、浅表压痛,容易接受。
③探测时压力轻重应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职业等有所区别,视皮肤厚薄及感觉可适当调整。
耳针操作方法有多种,现介绍一种最常用的方法施用于中风患者。
针具一般选择直径为0.30毫米、长15毫米的毫针,选好敏感点或耳穴,施术者用左手拇指、示指固定耳廓,中指托起要刺的耳背,将针对准应刺的部位,利用指力和腕力配合,快速垂直捻转进针。将针刺入后,可连续或间断进行小幅度捻转,每穴1~2分钟,然后留针约半小时。此法刺激强度略大,相当于中等度刺激,一般中风后遗半身不遂等症均可采用。
友情链接:耳穴压籽治疗中风
耳穴压籽又称耳穴压豆法,即在耳穴表面贴敷小颗粒状药物的一种简易刺激法。此法不仅能收到与毫针刺激同样的疗效,而且安全无痛,不易引起耳软骨炎,很适用于中风后遗症患者。一般初学者或患者家属经过简单学习后也可操作。
患者可以不定时地在贴敷处按压,以加强刺激,从而起到持续的效果。所压的籽可以就地取材(油菜籽、小米粒、绿豆、莱菔子、王不留行籽等),以王不留行籽最好。先将药籽贴在小方块胶布中央,然后贴敷于耳穴或敏感点上,每天患者可自行按压数次,3~5天换药1次,可根据病情发展情况随时调整用穴。
如何用温针灸法治疗中风
温针灸法是指在针刺法时配合艾灸的疗法。本法具有通经络、温中和胃、温里助阳等功效,对防治中风有一定的疗效。
(1)中风的治疗
主穴:神阙、关元、足三里、绝骨、肾俞、曲池、颊车等。
配穴:气海、风门、命门、风池、地仓、合谷、肩髃、风市等。
肘关节不灵活者加曲池、天井、小海;腕关节不灵活者加阳池、阳溪、阳谷、内关。
方法:每次取3~6穴,每穴灸20~30分钟,每日1次。
(2)中风小便失禁的治疗
主穴:神阙、关元、中极、命门、三焦俞、三阴交。
配穴:百会、肾俞、小肠俞、膀胱俞、委阳、阴陵泉、至阴穴等。
方法:每次取3~5穴,每穴灸15~20分钟,每日1次。
如何点穴治疗中风
点穴疗法是以点、按等为主要手法,刺激患者体表的特定穴位或经络循行部位以治疗各种疾病的一种传统疗法。具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止痛解痉,振萎治瘫,补虚强身及平衡阴阳等功效,对中风及其后遗症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上肢瘫痪者,掐指甲根、指关节;下肢瘫痪者,掐趾甲根、趾关节,各3~5遍。患肢痉挛者,应由轻到重持续地掐患肢指、(趾)甲根,指(趾)关节部。肌肉萎缩、食欲差及体弱者,在胸腹部施拍打法。伴足外翻者,连续按拨阳交上、胫中、阳陵泉,重点为小腿内侧刺激线,每次治疗结束前再施以轻点患肢刺激线的缓解手法2~3遍。
足内翻者,连续按拨腓下、丰隆、三里下,重点为小腿外侧刺激线,配合按压足背法。膝关节挛缩者,用整膝法整膝整形,重足按拨腹前、腹后及小腿后3条刺激线。
施术宜轻点刺激患肢,上肢以2、3、5、6条线为主,下肢以1、2、4、5、7条线为主。穴位手法应稍重,点的次数要多。治疗时于患肢选3~5个敏感穴位,施按压、按拨或按转手法3~5遍,以有麻、热感为佳。上肢常用穴位有合间、纹上、肢麻、风中、举臂;下肢常用穴位有腰眼、臂外、委中、委上、腓下、沟中、阳陵泉、承筋。
如何用穴位磁疗法治疗中风
穴位磁疗法简称磁疗,是利用磁场作用于人体的经穴来治疗疾病的方法。该方法简便易行,患者本人及家属经过学习后也可以应用其治疗疾病。此法具有调整人体的运动功能、降压镇静、镇痛等作用,故中风后遗症患者可以应用穴位磁疗法作为半身不遂、语言不利、口眼歪斜的辅助治疗方法。
穴位磁疗治疗中风后遗症应选择一些常用穴位进行。如上肢可选肩髃、曲池、外关、合谷穴;下肢可取环跳、风市、阳陵泉、悬钟、足三里、三阴交、太冲等穴;面部可取牵正、颧髎、肩髎、下关、地仓、颊车等穴,每次选取4~6穴。
取磁场强度为0.02~0.2特斯拉的磁片(4~6片),将2块磁片相同极面并排敷在相近的2个穴位上。初起仅用小剂量的磁片(0.02~0.1特斯拉),若无不良反应,再逐渐加大,每次贴敷1~3周,休息5~10天后继续贴敷。
对初次接受磁疗的患者,必须在2天内进行复查,因为副作用大多在前2天出现,表现为心慌、恶心、呕吐、一时性呼吸困难、乏力、眩晕、嗜睡、低热等。副作用轻微且能忍耐者,可继续治疗;严重者,宜中断治疗。
患者周围血象白细胞在4×109/L以下者,不宜应用磁疗。因此在磁疗过程中应定期复查血象。中风患者体质极度虚弱,副作用较明显者,磁场强度宜适当减小。
在中风急性期,特别是中脏腑神志未清醒时,或中风患者兼有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腹痛、出血、脱水等病症者,均不宜选用磁疗法。
如何用拔罐疗法防治中风
拔罐疗法民间俗称拔火罐,是以罐为医疗用具,借助热力排除罐内的空气,造成负压,使罐吸附在一定的腧穴或某些部位上,使之产生刺激,造成瘀血外流或局部充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拔罐疗法具有行气活血,通络舒筋,止痛消肿,散风祛寒除湿等作用,因而适用于中风后遗症半身不遂,肌肉挛缩疼痛,口眼歪斜诸症。运用得法可以收到针刺及其他疗法所不能比拟的良好效果。该法简便易行,且无副作用,在专职针灸医师指导下,患者家属也可操作。
中风中经络出现半身不遂、口眼歪斜之症,或中脏腑昏迷清醒后,仅留下半身不遂等症,均可施以拔罐疗法。半身不遂患者,特别是患侧肌张力增高,形成拘挛性瘫痪者,可在患肢的一些重点穴位如肩髃、肩髎、(臑)俞、曲池、环跳、阳陵泉、丘墟穴拔罐或刺络拔罐。中枢性面瘫或口歪者,可于牵正、地仓、下关等穴处施以拔罐法。中风后遗诸症均可随症选穴加减。
拔罐疗法的操作方法:
(1)用镊子夹95%的酒精棉球,点燃后在罐内绕1~3圈,抽出棉球,并迅速将罐子叩在应拔的穴位上,这种方法比较安全,是各种疾病中常用的拔罐法。但需注意点燃的酒精棉球不要停留在罐内的某一部位,那样容易将罐口某一处烧热烫伤皮肤。近年有人研制出气压治疗罐,采用气泵原理,将罐内抽气至负压,使塑料制成的罐紧吸于皮肤表面,从而达到治疗目的。这种治疗罐使拔罐法更加简便,且从根本上避免了烫伤,中风患者也可以采用。
(2)对于痉挛性偏瘫,或偏瘫某一部位出现疼痛者,可用刺络拔罐法治疗,即将应拔罐部位的皮肤消毒,用三棱针点刺出血或用皮肤针叩刺该部位,然后将火罐拔吸于该穴上,使之出血,以加强其刺血的作用。一般刺络拔罐可将罐留置10~15分钟,秋冬季时间亦可稍长,然后将罐起下,揩净渗血,并用消毒棉球按压针孔,以防止感染。
拔罐治疗中风虽属操作简便、相对安全的方法,但也有一定的禁忌证,治疗中要格外注意:①并非由中风直接导致的肢体抽搐、痉挛等,而是由于中风患者兼有全身发热性疾病所导致的头痛眩晕、抽搐、痉挛,不宜用拔罐疗法治疗。②虽有中风半身不遂诸症,但同时存在各种皮肤病、皮肤溃疡、皮肤过敏者,不宜用拔罐疗法。③中风患者呈恶病质,或兼有严重贫血者,不宜施以刺络拔罐法。④毛发部位及大的表浅动脉血管处不宜采用拔罐法。⑤中风病兼有严重水肿者不宜用。
推拿治疗中风的机制是什么
推拿又称按摩,属中医外治法之一。它是通过手法作用于人体体表的特定部位,以调节人体脏腑、经络及与脏腑相联系的器官组织的生理病理状态,从而达到治疗目的。推拿运用各种手法技巧,通过所产生的外力,直接作用于病伤部位,可起到舒筋通络,活血化瘀等作用。推拿的作用还表现在腹部与背部,以相应的手法作用于腹部和背部的特定部位或腧穴,可使手法的功效经过经络系统输送到脏腑、器官、组织,起到调整脏腑气血的作用。推拿虽作用于人体体表部位,但由于其手法的深透作用,加强了体内外的气血运行,改善了机体的内环境,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中风患者特别是中风中经络所出现的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诸症,其病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经络不通,筋脉拘挛,气滞血瘀。而舒筋活络,活血化瘀,理筋整复,调整脏腑功能等正是推拿所能达到的治疗目的。故中风患者完全可以采用推拿来进行治疗,达到康复的目的。
如何推拿治疗气虚中经络半身不遂
患者平素气血衰少,经络空虚,手足麻木,时感眩晕,此时若再遭风邪侵袭,则会猝然发病,出现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口角流涎、半身不遂等症状。采用推拿疗法可取肩井、肩髑、肩贞、天宗、风池、环跳、殷门、委中、足三里、髀关、梁丘等穴。常用按、揉、捏、拿等手法。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1)患者取仰卧位,施术者站在患者的病侧,用捏拿法在患侧下肢内侧反复施术1~2分钟,继而用拇指按揉法在足三里、髀关、梁丘穴上进行按揉,每穴揉法操作1分钟,按揉时患者的穴位周围出现酸麻胀的感觉效果才好。
(2)患者转变体位,改为俯卧位,施术者站在患者的病侧,用捏拿法在患肢的外侧面反复施术1~2分钟,然后用拇指按揉患肢的环跳、委中、殷门、承山等穴,每穴持续约1分钟,按揉时患者感觉穴位周围出现酸麻感为佳。
(3)患者改为坐位,施术者位于患者的病侧。用捏法或拿法在患侧上肢的阳面反复施术1~2分钟,继而用拇指在风池、肩贞、肩髃、天宗等穴上按揉,每穴约1分钟,至穴周围有酸麻感出现。
(4)用拿法在肩井穴上反复捏拿3~5遍,以患者微微出汗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