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动脉粥样硬化:在正常情况下,动脉壁的新陈代谢依靠血管内流动着的血液完成。在这一过程中,动脉管壁获得营养及氧的供应,并将代谢后的废物清除。如果循环血液中脂质含量过多,进出管壁的脂蛋白就可发生滞留,附着于管壁,导致动脉壁正常功能和结构发生改变。同时,受损后的动脉壁可使脂质更易渗入并沉积在管壁上,最后发展成粥样斑块,使血管硬化。随着年龄的增长,动脉粥样硬化逐渐加重,在50岁左右进展迅速。在遗传体质特点上,有家族遗传倾向,肥胖的人发病率高。不良的饮食习惯、营养过度,特别是长期食用高脂肪食物有重要的影响。从事紧张的脑力劳动和缺少活动的人容易发生本病。吸烟也是动脉粥样硬化发展的因素之一。不能消极地认为,动脉粥样硬化仅仅是老年病,因为也有相当严重的动脉硬化发生在中年以下甚至青年人,因此应积极地及早防治。脑动脉硬化是全身动脉硬化的一部分,其临床症状呈渐进性,最明显的特点是神经衰弱。患者表现为经常头晕、头痛、爱睡觉、记忆力明显减退,特别是近记忆力差、注意力不集中、失眠多梦、工作能力低下、情绪不稳定、急躁易怒等。硬化的脑动脉在各种不良因素情况下,容易发生病变而导致中风。
(3)高脂血症:动脉硬化的原因除了动脉管壁正常功能与结构受到损伤破坏外,体内脂质代谢调节紊乱也是另一个重要的原因。研究表明,在动脉硬化形成之前,患者往往先有全身性的脂类物质代谢紊乱,脂质在人体内过多储存,导致血浆中脂质含量增高,形成高脂血症。血浆中过多的脂质向动脉内膜浸润与滞留,就造成了动脉硬化。当血压升高时,硬化的脑动脉血管就很容易破裂出血。当血压过低时,血流缓慢,又容易形成血栓,这些均可导致中风的发生。
(4)微血栓:动脉粥样硬化是产生微栓子的原因,尤其是颈内动脉的颅外段有粥样硬化改变,纤维素、血小板物质黏附在病变部位,随时可以脱落而成为微栓子。微栓子可随血流进入颅内动脉,最容易阻塞远端小动脉的细小分支,而产生神经缺血症状,当这种微栓子自行溶解或碎裂时症状便消失。由于微栓子不断脱落,因此表现为小中风的反复发作。
(5)血流动力学障碍:脑动脉有粥样硬化性狭窄者血压突然降低,可引起小中风。
(6)颈部入颅的血管受压:颈椎骨质增生或颈椎椎间盘突出可使椎动脉受压而致小中风。
(7)心脏疾患:心肌梗死、心律不齐、风湿性心脏病及感染性心内膜炎等亦可成为小中风的病因。
(8)血液凝固性障碍:血小板增多症或红细胞增多症,服用避孕药或雌激素,手术后以及癌症患者,血液凝固性增高,均可引起小中风。
(9)其他:锁骨下动脉近端阻塞时,该侧上肢运动可使血液由椎-基底动脉系统倒流向上肢,从而出现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发作。
此外,严重的贫血、脑肿瘤、硬膜外血肿也可诱发小中风。
友情链接: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是中风的危险因素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是指在睡眠时经常发生呼吸暂停的一种临床症状。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展,本征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为了提高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脑中风的发生和死亡,必须深入开展对本征的基础研究和有效防治措施的研究。研究表明,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是中风的独立的危险因素,即患有本病的人,中风的发病率增加。
本病患者在呼吸暂停时,由于胸腔负压增加,使回心血量增多,心脏前负荷加重;由于缺氧及脑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心脏后负荷亦加重,心脏收缩力降低,使脑血流量减少;患者因低氧血症的刺激,红细胞生成素分泌增加,使红细胞增多;缺氧使血小板聚集性增加,血流缓慢;缺氧还会损害脑血管内皮,故易促发血栓形成导致中风发生。另外,本病患者呼吸暂停时,可出现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有些患者可引起非常活跃的过度换气反应而出现低碳酸血症,造成脑血管收缩,同时又可引起血管内皮损害,加剧脑血管收缩。加之老年人脂质沉积,增加了脑动脉硬化的发生率并加重其程度,为中风的发生奠定了基础。因此,患有本病的人,应及时到医院诊治,防止中风的发生。
中风与药物有何关系
药物也是诱发缺血性中风的重要因素。脑组织的血流量主要靠血压来维持,若使用作用较强的降压药或服用降压药剂量过大,致使血压骤然大幅度下降,从而影响了大脑血液供应,脑部血流缓慢,促使脑血栓形成。
睡前更应忌服大剂量降压药。人在入睡后机体大部分处于休息状态,新陈代谢减慢,血压也相对降低,若再服用大量降压药,势必会使血压更低,心、脑、肾等重要器官供血减少,血流缓慢,血黏度增加,淤积在脑血管内形成血栓,从而发生中风。
一些作用较强的镇静药,如氯丙嗪、水合氯醛、硫酸镁等,也可使血压在短期内急剧下降,脑组织缺血缺氧,从而导致脑血栓形成。
一般中老年人多伴有血管硬化、血脂偏高和血黏滞性增加,使用大剂量止血药会增加血液的凝固性,使血流缓慢,促使脑血栓形成。
中老年人应用利尿药后,可因失水过多,血液浓缩,黏滞性增加,也容易形成脑血栓。发热时过量使用阿司匹林等发汗退热药,均可致大量出汗,甚至因失水过多而发生中风。服用抗心律失常药剂量过大或静脉滴注速度过快,可使血压下降,传导阻滞,心动过缓,促使脑血栓形成。
一些避孕药能增加血液的凝固性。口服避孕药者中风的发病率高于对照组5~8倍,其服药到发病的时间最短者数天,长者5年。因此,在服用避孕药的过程中,应经常进行血压和血液流变学检查,发现异常者应停药,对有脑血栓形成倾向的人,则应停用避孕药。
中风与生活环境有何关系
虽然中风在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发病率在不同季节是不同的,气温、气压和湿度变化与中风的发病均有一定相关性。中风在冬季发病高峰中,常常是在气温骤然变化时发生,患者数也骤然增多。夏季出汗多,脱水使血液浓缩、黏稠、流速减慢,高温使得全身血管扩张,脑内原本已经狭窄的动脉容易发生缺血。闷热时,外界气压和湿度都比较高,容易使人烦躁并引起血压波动,所以亦可发生出血。因此,加强冬季防寒保暖和夏季防暑降温对预防中风的发生有积极意义。
长期生活在强烈的噪声环境中或长期紧张地工作,体内儿茶酚胺分泌增加,大脑皮质兴奋,血压上升,容易导致脑出血。长期生活在吸烟环境中,烟草中的尼古丁、一氧化碳能刺激肾上腺分泌去甲肾上腺素,使血压升高及血小板聚集加强,血浆黏度升高,容易导致脑血栓形成。长期孤独也是一个不利的因素,有些中老年人精神抑郁、孤单寂寞,不爱活动,和周围的人很少往来,生活得不到很好的照顾,也容易发生中风。家庭不和睦,心情不愉快,导致失眠,体内神经内分泌代谢紊乱,血压升高,动脉硬化,也可促使中风的发生。因此,要积极改善生活环境,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培养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丰富精神生活,多参加社交活动,这些都可以促进脑细胞的活动,对预防中风及促进中风的康复极为有利。
友情链接:中风与性别有何关系
中风的发病性别略有差异,男性的发病率高于女性,男女之比为1.3~1.7∶1。对于不同类型的中风发病的研究报道,脑梗死男性多于女性,脑出血两性相等,蛛网膜下腔出血女性高于男性。
从性别来看,男性多于女性的原因可能是:①男性高血压多于女性;②男性吸烟与饮酒者比女性多;③男性从事体力劳动较多,突然的用力可能诱发中风。
中风与年龄有何关系
中风可累及各个年龄段,但以50~79岁的人中最常见。据统计,随着年龄增长,中风的患病率明显增高。人在40岁以后,血管(主要是动脉)的结构和功能也逐渐发生变化,形成动脉粥样硬化,其程度越重,中风的机会也越大。70岁以上的老人中风发病率是50岁以下的20倍。脑出血多见于60岁左右的人,脑梗死的发病年龄较脑出血晚一些,而蛛网膜下腔出血多见于青壮年,这是因为此类患者与先天性脑动脉瘤及动静脉畸形有关。
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衰老,各组织器官的功能也逐渐减退。
对于中风的发生,起重要作用的是血管的衰老。其衰老的主要表现是动脉壁厚度增加,弹性降低;血管内膜增厚,弹性蛋白断裂,钙化和胶原增加等。同时,动脉平滑肌细胞的衰老性改变,包括平均寿命缩短,细胞数量成倍减少,使动脉弹性降低,脆性增加。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脑血流量减少,速度减慢,也是引起中风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因此,适当调整饮食,合理用脑,预防和治疗脑动脉硬化,防止或减慢衰老,可有效地预防中风的发生。
中风与性格有何关系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区别于他人的、稳定的个性。性格多种多样,一般可将人的性格分为三个类型:A型、B型和X型。个性好强、容易激动、遇事急躁、难以自抑、过分自负、情绪紧张或者爱生闷气、思虑过多、个性怪僻、不听劝告的A型性格的人容易诱发中风。
人在发脾气时,身体里产生一些特殊物质,如肾上腺素、儿茶酚胺、血管紧张素等,这些物质会使血管痉挛、血压升高、血液凝固性增大,这就加速了动脉硬化和血栓形成。研究表明,A型性格的人因其大脑中枢神经的兴奋性较高,情绪极易发生应激反应,导致了人体胆固醇、三酰甘油、去甲肾上腺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反应性增高,胰岛素对葡萄糖的反应性增高,血流黏滞性的阻力增高,因此极易患各种心脑血管疾病。我国医学家曾对北方各省人群进行调查,发现在冠心病、脑中风、高血压等患者群中,A型行为的分布高于其他行为类型的2倍。
B型性格者办事慢条斯理,不慌不忙,胸有成竹,无明显竞争意识,高兴和悲伤反应皆不强烈。X型性格者是A型和B型的混合体。
众多资料表明,A型性格的人中风的发病率是一般人的3.5倍,被认为是中风的危险因素。由于A型性格的人自身具有强烈的求成欲望,使自己整日处于紧张的环境中,引起高级神经活动紊乱,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体内肾上腺素及儿茶酚胺等血管活性物质分泌增多,使心跳加快,血管收缩,血压升高而导致脑出血。同时,A型性格的人还可出现血糖增高,血液中的各类物质比例异常,如血小板黏附性和聚集性增强,容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从而促发中风。因此,A型性格的人,应注意改变生活模式。对于个性怪僻、情绪低沉、刻板固执、性格内向的人,由于整日郁闷寡欢,少言少语,又极少活动,也常影响饮食和睡眠,使脑供血不足,长期如此可使机体血流缓慢,从而导致脑血栓形成。
中风与情绪有何关系
情绪与中风的发生并无直接联系,但它可引起大脑皮质及丘脑下部兴奋,使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儿茶酚胺等分泌增加,从而导致全身小动脉收缩痉挛、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血管薄弱处易发生破裂,引起脑出血。所以,生气、吵架、恐惧、焦虑、兴奋、紧张等均可诱发脑出血。
人的情绪分为正常情绪反应和负性情绪反应。负性情绪反应表现为紧张、抑郁、焦虑、悲伤、恐惧、愤怒、思虑过度等,这些都会对心身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使中风的发病率增加。造成情绪不同反应的原因是应激。应激是指在意外的严重紧急事件的作用下,人的精神和躯体会产生巨大的压力并引起剧烈的生物学反应和情绪体验。在各种不同的情绪反应中,最常见的,也是与高血压、冠心病发生最密切的是情绪紧张。人在情绪紧张时会引起人体许多剧烈的生理活动的变化,如肌肉紧张度增加、心率增快、血压升高、呼吸不规律等。如果时间过长或次数过频,而且不能得到有效的缓冲和化解时,就会引起躯体的病理学改变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如高血压病、冠心病的发生。
紧张的社会事件和心理刺激可导致精神活动的异常,从而引发心肌梗死、糖尿病、高血压、肿瘤、冠心病、中风、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另外,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与某些心身疾病或精神疾病有着内在的联系。比如心身疾病的发病率总的来说城市高于农村,脑力劳动者高于体力劳动者,工业化水平较高的国家高于发展中国家。这些现象表明,因社会心理刺激所引起的疾病与人们参与社会活动的多少密切相关。因此,人们要实事求是地认识和处理各种事件,减轻自身所承受的内外压力。消除过高要求和激烈竞争的条件、使内心的矛盾冲突以适当的方式得以宣泄。改善价值取向,调整认知角度,放弃无法实现的追求,从现实条件出发决策自身的行为。学会自我放松,保证充足的睡眠、有效的运动和适量、均衡的饮食。要避免一些消极的应付紧张的方式,而创造性地劳动或愉快地休闲娱乐则是有益的。
中风与饮食有何关系
饮食与中风的关系十分密切。饮食成分的不同可影响人的血压、血脂、血糖以及钠、钙等离子的含量,这些都是与中风发病密切相关的因素。食物中的主要成分是糖、脂肪、蛋白质、无机盐和维生素,它们都与中风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