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心脏病患者:心脏病可以直接影响脑血流的供应。因此,心脏病有直接引发中风的可能。心功能不全,特别是心电图异常而有左心室肥大时是中风的重要危险因素。风心病、心肌梗死、心房纤颤、传导阻滞等常易发生脑梗死。由心脏病引起中风主要通过两个途径,一是心脏自身的病变,或心脏瓣膜、心室壁及心室腔内的栓子进入血液循环,阻塞了脑部血管造成脑栓塞;二是由于严重的冠心病、心功能不全等使心排血量减少,脑灌注不足,脑部缺血,导致脑血栓形成。
(6)吸烟者:吸烟可增加中风的发病率,所以鼓励戒烟是减少中风危险的措施之一。
(7)饮酒者:饮酒可以舒筋活血,加速血液循环,消除疲劳,振奋精神,所以适量饮酒可以增进食欲,祛湿御寒。适量饮用一些酒精浓度在20度以下的低度酒,如黄酒、啤酒、葡萄酒等,因刺激性不大且含有一定的营养成分,故对身体是有益的。但酒的主要成分是酒精,是一种对人体各种组织细胞都有损害的有毒物质,能损害大脑细胞、麻醉大脑皮质,使人智力减退,胆固醇增加,促使动脉硬化。少量饮酒并不是中风的危险因素,但酗酒或有慢性酒精中毒则是中风的重要诱因。
(8)服用避孕药者:口服避孕药多引起缺血性中风,比对照组高5~8倍。其发病率与避孕药中所含雌激素的剂量有关,雌激素剂量大则发病率高。其发病机制可能是避孕药中的雌激素导致全血黏度增加和血流缓慢,而这些因素可促使缺血性中风的发生。因此,高血压、偏头痛、血管性疾病和吸烟者,用口服避孕药时应特别注意。
(9)偏头痛妇女:英国的研究人员通过对中风人群的调查发现,有偏头痛病史的年轻妇女患局部缺血性中风的危险性是正常人的3.5倍以上。如果这些妇女是吸烟者、高血压患者或是应用口服避孕药者,那么她们发生中风的危险性可能会更高。另一项有291名妇女(年龄为20~44岁,均曾为中风患者)参加的研究发现,在有偏头痛史的妇女中,有20%~40%的中风是由偏头痛所致,无论是有偏头痛家族史还是有个人偏头痛史的患者发生中风的危险性都可增高。全球有10%~15%的人患有偏头痛,德国患病率最高,为28%。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约有0.9%的人患有此病,发病率明显低于西方国家。
但由于女性偏头痛患者可能引起脑中风,因此,凡年龄为20~44岁的妇女发生偏头痛应及时到医院检查,防患于未然。
(10)孕产妇:有人统计了461340例产妇,在分娩中发生出血性中风100例,发生缺血性中风50例。还有人报道2626例中风患者中,在妊娠期及产褥期发生中风者约占1%。因此,孕产妇要高度重视并预防中风的发生。
(11)颈椎病患者:颈椎病多发生于中老年人,而中老年人又多伴有脑动脉硬化,这样脑血管中的血流速度会更慢,血栓形成的机会增多,容易诱发中风。所以,患有颈椎病的人,头部转动要缓慢,枕头宜低且硬度适中,以减轻增生的椎体对椎动脉的压力,减轻患者症状,使发生中风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12)感染性及非感染性动脉病患者:常见的感染性及非感染性动脉病有变态反应性和肉芽肿性动脉炎、钩端螺旋体病、红斑狼疮、结节性多动脉炎、淀粉样变性动脉病等。由于它们均可以引起血管壁的显着炎症病变,使管壁粗糙或被破坏,管腔狭窄,因而引起颅内及全身动脉的多发动脉瘤形成、血栓形成和梗死。
(13)血管痉挛患者:容易罹患中风的人常伴发以下疾病的血管痉挛,如偏头痛、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造影等。由于异物刺激(如血液、造影剂等)可引起局部血管的痉挛性收缩,其结果也可引起局部组织的缺血、坏死。
(14)血液黏滞性增高的患者:引起血液黏滞性增高及血液凝固性增高的疾病有红细胞增多症、骨髓增生综合征、异常球蛋白血症等,这类疾病可引起血液黏滞性增高,血流缓慢,从而引起全身和脑缺血的症状;而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服避孕药、产褥期、妊娠血小板增多症、狼疮抗凝物质的存在、肾病综合征等引起血液凝固性增高亦是同样的道理。
(15)老年人:85%的中风患者年龄在50岁以上,动脉硬化是中风发生的最常见的基本条件。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动脉硬化在生理变化和诸多病理性因素相互作用的基础上不知不觉地发生了。
动脉硬化虽有先天性遗传因素的影响,然而更有诸多的后天性因素可成为致病的条件,如超标准体重的肥胖,高热量和高动物性脂肪的饮食,高脂血症,长期烟、酒嗜好,长期脑力活动紧张,某些微量元素的缺乏,妇女绝经期之后以及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高血压、糖尿病也是老年人的多发病,患有这些疾病的人动脉硬化的发生率比正常人分别高4倍和2倍。高血压更是与动脉硬化相互促进的疾病,即长期高血压者动脉硬化发生得早而且严重;动脉硬化的加重反过来又会对高血压产生不利的影响。以上所列举的都是动脉硬化的易患因素。
实际上,老年人即或没有这些易患因素,随着年龄增长,动脉壁也会因生理性退化而发生变性,包括纤维组织增生、脂质和钙质的沉积等,也就是动脉硬化的改变。
(16)肥胖者:肥胖与中风并无直接的关系。肥胖者易患高血压、糖尿病及冠心病,而这三者又均为中风的重要危险因素,所以肥胖为中风的间接危险因素。
中风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中老年人的脑动脉内膜可能会发生胆固醇沉积、脂肪变性,形成粥样斑块,动脉管壁变厚变脆,管腔狭窄阻塞,造成脑局部供血不足。
如果病灶周围的血管侧支不能代偿,就会发生脑梗死。硬化的脑动脉受到高压血流的长期冲击,常常在小动脉的分叉部位形成微小动脉瘤,当血压骤然升高时,这些微小动脉瘤很容易破裂,发生脑出血。
中风的发生还与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有关,血压升高,脑血流增加,若血压过高,则血管破裂发生脑出血;血压降低,脑血流减少,若血压过低,则产生脑缺血。血液成分的改变也与中风的发生有关,血液黏稠、血小板聚集性增高、血液中纤维蛋白原增高,都能造成血流不畅、脑血管阻塞。中风虽可由多种疾病引起,但大多数患者具有以下共同的基本特征。
(1)有导致中风的基本疾病:绝大多数中风患者的年龄都在50岁以上,常常有高血压、高脂血症、动脉硬化、糖尿病等。中风的第一危险因素是高血压,控制好高血压就能减少一半中风。的确,高血压患者出现头晕、失眠、焦虑、四肢麻木、一过性失语时,就可能已经出现腔隙性脑梗死,若不及时治疗,就会加速动脉硬化的发展。中风的第二危险因素是糖尿病,糖尿病的并发症之一就是中风。研究表明,血清胰岛素增高的年龄比高血压出现的年龄更早,因此,从儿童时期就应该合理搭配膳食,预防糖尿病。中风的第三危险因素是高纤维蛋白原血症。患者血液黏稠,血管狭窄甚至阻塞,容易发生脑梗死、心肌梗死等突发病变。此外,高血脂、血小板聚集度增高等都是脑血管的危险因素。中风的第四危险因素是无症状,这类人貌似健康,但体内却有隐患,如肥胖、吸烟、有家族病史、高盐饮食(高盐饮食可诱发脑出血已得到证实)等,都潜在着危险因素。据统计,因上述疾病致中风者约占中风总人数的78%。
(2)前驱症状:中风虽为急性发病,但在发作前有一部分患者可有先兆症状,如一侧肢体突然麻木、无力、眩晕、舌头不灵活等,为时数分钟到1小时,可自行缓解,这些先兆症状常常不引起重视。
(3)多病灶的倾向:由于引起中风的基本病因如高血压、动脉硬化是广泛的脑血管病变,故在中风时除了一个新的突出的病灶之外,中风患者常常多次发作或脑内有多个病灶。
(4)急性起病或发作性加重:由于中风系脑血管破裂出血或阻塞而突发脑循环障碍,所以多数患者起病突然。有时病灶范围逐步扩大,症状逐渐加重。
(5)有自发缓解的倾向:除部分患者病情过重、抢救无效死亡外,一般的脑血液循环障碍,不论是出血还是缺血,均能自身代偿。
经过一段时间后症状缓解,体征也会逐步减轻。
什么是中风后遗症
中风后遗症是指中风发病经治或未治,半年后仍遗留的症状。它是导致中风患者致残的重要原因,因此,在治疗中风的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大脑皮质运动区的损伤,可直接造成相应支配部位的损伤;皮质脑干束和皮质脊髓束损伤会造成偏侧上运动神经源性瘫痪,肌张力增高进一步造成了肢体疼痛和运动困难;如有感觉障碍,也会引起运动困难。主侧大脑半球损伤(一般人是左大脑半球,左撇子反之)还会造成失语,包括运动性失语(定位于主侧额下回后部)、感觉性失语(定位于颞叶后上部和顶上小叶);失写为主侧额中回后部损伤,常常伴发运动或感觉性失语;失读(主侧角回病变);命名性失语;失用等。长期不锻炼,关节挛缩,肌肉失用性萎缩更加剧了运动困难。
因为没有药物能使中枢神经细胞再生,故也不存在治疗后遗症的灵丹妙药,只有依靠康复锻炼,逐步恢复患者的功能。
中风急性期后多数患者会留有后遗症,如半身不遂,语言不利,口眼歪斜等,须抓紧时机积极治疗,以争取早日全部或部分康复。中风后遗症的康复治疗要综合协调地采用各种有效措施,减轻残疾和因残疾所导致的后果,使残疾者的残存功能和潜在能力在治疗后获得最大的发挥,获得生活能力和工作能力,重返家庭和社会,平等地享受人类的各种权利,提高生活质量。对中风后遗症患者,必须争取早期康复治疗,尤其在发病后前3个月内的康复治疗是获得理想功能恢复的最佳时机。但对病程长者,其潜在功能恢复力也不容忽视,应当继续进行相应的康复治疗,也可达到改善功能的效果。根据临床经验,在发病后2年内,如果康复措施得当,仍有不同程度的恢复。中风后遗症属难治病症,综合康复治疗被认为是当前的最佳方案。有效的康复措施主要有天然药物康复治疗、针灸康复法、运动功能训练和其他康复方法。还要重视心理治疗,建立患者良好的心理状态,使患者主动参与进行肢体运动的康复训练,对残疾功能的恢复也极为重要。
(1)半身不遂:就中风来说,半身不遂是脑的出血性或缺血性损害引起的一种症状。从解剖上讲,主管人体两侧肢体运动的高级神经中枢分别位于大脑两侧半球额叶后部的皮质(运动区),而且是交叉支配的,即左大脑半球支配右侧肢体运动,右大脑半球支配左侧肢体运动。这种交叉支配是通过运动区神经细胞发出的神经纤维在脑干的延髓水平交叉至对侧,并在对侧脊髓下行支配对侧肢体来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