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性中风有何症状
(1)内囊出血:内囊是脑出血中最常见的部位,其临床表现与平常所见的中风完全一致。首先出现的是明显的偏瘫、偏盲、偏身感觉障碍的“三偏”症状。偏瘫即为半身不遂,表现为同侧上肢和下肢的瘫痪程度相同,四肢靠近躯干一侧和手指、足趾端的瘫痪程度无明显差别,早期即出现患侧肢体强直性瘫痪。偏盲是指患者的部分视野缺失。正常人在直视前方时,双眼所能看到的全部景物称为视野,内囊出血的患者直视前方时,一侧视野会消失。偏身感觉障碍即半身麻木,患侧肢体痛觉及对冷热的刺激感觉减弱或消失,有些患者还可出现偏身虫蚁爬行样感觉。除“三偏”症状表现外,患者还可出现昏迷、嗜睡等神志改变,说话不清楚或失语、口眼歪斜等症状。
(2)脑桥出血:脑桥出血是中风病中较凶险的一种,往往突然发病,迅速陷入深昏迷状态。面部瘫痪和肢体瘫痪呈交叉性,如出现左侧面瘫,同时出现右侧的上下肢瘫痪。严重的脑出血可从一侧扩展到对侧,而出现四肢痉挛性瘫痪。两侧瞳孔极度缩小如针尖样,这是脑桥出血的特点。还可能出现双眼球向一侧斜视,或出现左眼向左斜,右眼向右斜的分离性斜视。可合并有中枢性高热,出现四肢抽搐,呼吸不规则,如“潮式呼吸”。脑桥出血可在较短时间内死亡,大部分患者在发病24小时内死亡。
(3)小脑出血:小脑出血多呈急性发病。首先出现的症状是眩晕和剧烈头痛、呕吐,伴有眼球震颤、语言模糊不清、四肢肌肉软弱无力。由于发病急骤,患者很快陷入昏迷。但小脑出血的特点是没有半身不遂。严重的小脑出血可影响到脑干,引起较明显的脑水肿和脑干受压迫的症状,出现忽快忽慢的潮式呼吸,若抢救不及时常在数小时内死亡。
(4)脑室出血:脑室出血所引起的中风发病率较低。原发性者很少见,大多数继发于内囊出血以后,为一般脑出血的进一步发展导致。其病情发展迅速,昏迷深重,四肢肌肉强直,早期出现阵发性的四肢抽搐强直,伴发高热,同时常有心动过速,面部充血潮红,多汗,口唇、指甲紫绀等,容易引起肺炎,出现呼吸急促。有的并发消化道出血,呕吐咖啡样物或排柏油样大便。有的大小便失禁,预后多不良,常在24小时内死亡。
(5)蛛网膜下腔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引发的中风患者,一般发病急骤,常无先兆症状,但可能有过度劳累、饮酒、情绪激动等诱因。剧烈头痛呈炸裂样,疼痛部位多在后枕部和颈部,也可为全头痛。
有时可放射到前额、太阳穴及眼眶周围,低头时疼痛可加重,颈部活动受到限制而不灵活。多伴有严重而频繁的呕吐,可呈喷射状。有的可出现精神症状,如胡言乱语、幻视幻听。大多数患者兼有颈部发硬发挺,呼吸不规则,脉搏缓慢,背部疼痛,腰部酸痛,排尿不畅或出现尿潴留。严重的短时间内可进入昏迷状态。蛛网膜下腔出血导致中风一般没有肢体瘫痪,但可出现轻度的单瘫或偏瘫,然而恢复较快,偶有并发癫样发作的。随着病情的好转,脑脊液中的血液被吸收,以上临床症状可逐渐恢复。恢复后不留后遗症,但容易复发,可出现中等度发热,一般1周后可退至正常。
友情链接:什么是中风“三偏”症状
中风“三偏”症状是指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三症同时出现的一组症状,是内囊部位病变的主要体征,多见于出血性中风。
(1)偏瘫:是指患者半侧随意运动障碍。支配随意运动的神经纤维叫锥体束。该束是从大脑皮质运动中枢中央前回的大脑锥体细胞发出的纤维,下行经过内囊到延髓下端交叉到对侧相应的脊髓前角细胞,再从前角细胞发出纤维支配骨骼肌。如内囊出血时,受损的锥体束是在交叉平面以上,故瘫痪发生在病变的对侧,出现对侧面、舌瘫及肢体瘫。
(2)偏身感觉障碍:指患者半侧的痛觉、温度觉和本体觉障碍。传导痛温觉的神经纤维从皮肤感受器到神经末梢到传入脊髓后角,交叉到对侧侧索上行,经内囊后支到大脑皮质中央后回感觉中枢。感觉中枢对传入的刺激进行综合分析,做出是热、冷,还是痛刺激的判断。如内囊部位受损,则中断了对侧偏身痛温觉传导,故出现痛温觉障碍。传导本体感觉的感受器受刺激后传入脊髓后索上行至延髓楔束核和薄束核,再从该两核发出的神经纤维交叉到对侧上行经内囊到中央后回。若内囊受损,则中断对侧偏身本体感觉的传导,出现位置觉丧失等本体感觉障碍。
(3)偏盲:一侧视束和视放射的神经纤维,来自两眼同侧视网膜的神经纤维,经内囊后支到矩状裂视觉中枢,反映对侧视野。如内囊受损、视放射受损,则对侧视野偏盲。
缺血性中风有何症状
(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起病突然,往往没有任何前驱的不适感即开始发病。发病多在清醒时,历时短暂,临床症状常在数分钟至1小时后自行缓解,很少超过12小时,最长者也可在24小时内完全恢复。但容易反复发作,且每次发作与上一次发作症状完全一样。临床上可分为颈内动脉系统与椎-基底动脉系统两种类型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常见的表现是瘫痪,常为一侧上肢或一侧下肢不能活动,也可能为一侧上下肢同时出现轻度瘫痪。有的患者表现为一侧上肢、下肢或半身出现麻木感,称之为感觉障碍或感觉异常。还有的患者表现为短暂的失语,一侧眼睛失明,脑子里一片空白,思维暂时停止与情绪不稳定等。
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表现为眩晕和晕厥。
眩晕常突然发作,可伴有恶心、呕吐及眼球震颤。有的患者突然发生晕厥,猝然晕倒,意识丧失,数分钟后即可清醒。也有患者表现为各种神经功能障碍症状,如不会吞咽,饮食时引起呛咳,说话不清楚,看东西时出现重影或偏盲,有短暂的记忆遗忘。个别患者还可出现一侧上肢和对侧下肢同时瘫痪,称之为交叉性瘫痪。
(2)脑血栓形成:脑血栓形成的最主要症状是偏瘫。由于老年人脑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高,动脉血管管腔变窄,故脑血栓形成以老年人最多见。特别是既往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患者,容易导致脑血栓形成的发生。一般患者常在安静状态中发病,特别在清晨起床时,患者出现半身不遂等中风症状。这是由于人体在安静睡眠状态下,交感神经的兴奋性减低,而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致心跳减慢减弱,心排血量减少,动脉血流减慢。有研究表明,夜间睡眠状态下,血压较白天明显下降,血小板与纤维蛋白易于沉积,这就很容易导致脑血栓形成,发生中风。因为脑血栓形成往往有一个过程,因此其症状表现为渐进性发展,患者一般意识清楚,没有大小便失禁。
(3)腔隙性梗死:腔隙性梗死由于梗死灶很小,且梗死灶被逐渐吞噬,故中风发病后的临床表现较短暂,多呈缓慢发病,有一部分患者有过“小中风”发作史,少数患者发病后出现头痛、头晕、呃逆等症状。根据症状表现不同,可分为纯运动性卒中、纯感觉性卒中、感觉-运动性卒中和基底动脉分支综合征4种类型。
纯运动性卒中仅表现为面瘫或半身不遂。这种半身不遂的上下肢瘫痪程度一致,患侧的感觉功能正常,无麻木等异常,而且神志、语言、视力均表现正常。个别患者在面瘫和半身不遂出现的同时,可有平衡障碍和语言障碍。
纯感觉性卒中的患者肢体活动自如,也无面瘫,但感觉异常,如麻木、痛觉、温度觉消失,两侧感觉沿正中线明显分开,一侧完全正常,一侧感觉异常。
感觉-运动性卒中患者,初起一侧肢体感觉麻木,继之可出现轻度偏瘫。
基底动脉分支综合征患者,可出现一系列较轻的神经症状,如一侧下肢轻度瘫痪;或无肢体症状而仅出现构音障碍;无面瘫或仅有轻度偏瘫;或眼球麻痹不能随意转动伴有一侧轻度偏瘫;或构音语言障碍伴有走路不稳及眼肌麻痹等。
中风后可能有哪些并发症
脑出血或大面积的脑梗死后,常会并发身体其他脏器的疾病。常见的有急性消化道出血、脑心综合征、肺部感染和急性肺水肿、褥疮、中枢性呼吸困难、中枢性呃逆、中风后抑郁等,分述如下。
(1)肺部感染:脑部病损可能导致肺和呼吸道血管功能紊乱,肺水肿淤血;较长时间不翻身,会导致肺部分泌物坠积;呕吐物误吸入气管等,都会促使肺炎发生。应加强护理,如每3~4小时轻轻变动患者的体位并轻拍背部,使肺部分泌物不至于长期积贮,并使它容易排出。喂食时要特别小心,尽可能防止肺炎发生。
(2)褥疮:由于瘫痪肢体活动受限,骨隆起部位容易受压,局部皮肤血液循环与营养障碍,故容易发生褥疮,好发部位在腰背部、骶尾部、股骨大转子、外踝、足跟处。为避免褥疮发生,可帮助患者每2小时更换1次体位;在易发褥疮的部位放置气圈、海绵垫等,以保持皮肤干燥;还可进行局部按摩,以改善血液循环。
(3)急性消化道出血:大部分发生于发病后1周以内,半数以上出血来自胃部,其次为食管,表现为呕血或黑便。
(4)脑心综合征:发病后1周内检查心电图,可发现心脏有缺血性改变、心律失常,甚至会发生心肌梗死。
(5)中枢性呼吸困难:多见于昏迷患者。呼吸呈快、浅、弱及不规则,或呈叹气样呼吸、呼吸暂停,这是由于脑干呼吸中枢受到影响,说明病情严重。
(6)中枢性呃逆:见于中风的急、慢性期。重者呈顽固性发作,也是病情严重的征象。
如何诊断中风
根据中风患者起病的形式,发病时的临床表现特点,结合患者原有病史、发病诱因、发病前的先兆症状以及患者年龄等因素,通过必要的实验室检查,一般可以迅速对中风做出明确的诊断。
(1)一般病史:当中风发生后,可根据患者的病史提供中风诊断的相应依据。如脑出血性中风的患者,多有高血压病和动脉粥样硬化病史;脑血栓形成的患者多有动脉硬化、糖尿病以及血压增高等病史;脑梗死患者,由脑血管血栓栓塞所致,可能与风湿性心脏病、心肌梗死、心房颤动等心脏病史有关;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可有反复发作的头痛史。
(2)年龄特点:出血性中风和缺血性中风的发病年龄有很大差异。脑血管出血常见于脑动脉粥样硬化破裂出血,故多见于50岁以上的老人。根据近年来的资料表明,中风的发病年龄有提早的倾向,也发生于30~40岁,但仍以老龄段发病率最高。脑血栓形成可由高血脂、动脉硬化或其他外界因素导致,故中年以上患病率高。脑梗死常可继发于各种心脏疾病、骨折、肿瘤以及静脉注射、人工气胸、气腹等操作后,故多见于中青年患者。蛛网膜下腔出血由脑血管先天畸形及动脉瘤破裂等原因所致,发病年龄特点不明显,故在青年、中年、老年各个年龄段均有发病。
(3)昏迷程度:昏迷是中风的主要症状之一。但出血性中风和缺血性中风的昏迷程度有很大的区别。出血性中风患者常有昏迷出现,且多为深昏迷,医师用双手拇指用力按压患者眉头处的眼眶,患者没有皱眉的痛苦表情,说明患者昏迷深重。由于脑血栓形成导致的缺血性中风患者常只有意识障碍、反应迟钝而无昏迷,可表现为嗜睡、呼之能醒、醒后又睡,少数患者则表现为浅昏迷,且持续时间短暂。
脑梗死患者多无昏迷,极少数患者有为时短暂的浅昏迷。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常有短暂的意识丧失。但由于昏迷是脑出血的主要特征性症状,而同时又是很多疾病都可出现的症状,故应与其他各种疾病引起的昏迷相区别。如糖尿病昏迷、低血糖昏迷、尿毒症昏迷、肝性昏迷、脑炎昏迷等需与中风引起的昏迷一一加以鉴别。根据患者年龄在50岁以上,有高血压病、动脉硬化病史,突然出现昏迷的同时,伴有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大小便失禁,即应考虑出血性中风。
(4)语言不利:中风患者出现语言不利或说不出话,或说话不清楚,可称为中风性失语,这是由脑血管病变导致大脑皮质受到损害造成的结果。根据大脑皮质受损部位的不同,临床上又可分为运动性失语、感觉性失语、命名性失语、意义性失语等。①运动性失语:主要表现为可以理解别人讲话的内容,但患者自己不能说话表达。②感觉性失语:即患者能够自言自语,但对自己所说话的意思并不清楚,使别人对自己说话的内容也不能完全理解,因此会出现答非所问,语言无逻辑,甚至胡言乱语等表现。③命名性失语:患者失去了对物品命名的能力,只知其用途,不知其名称。如向患者出示铅笔,患者只能说出是“写字用的东西”,而不能叫出“铅笔”的名称。④意义性失语:患者对结构复杂的句子丧失理解能力,如患者不能区别“兄弟的父亲”和“父亲的兄弟”二者的含义。无法理解被动性语态,如“苹果被小孩吃了”,这时患者就弄不清是谁吃了谁。⑤混合性失语:若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失语同时存在,即称为混合性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