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城市雕塑:语义、语境及当代内涵
19102100000001

第1章 绪论(1)

第一节研究对象与目的

一、研究对象的选择

城市雕塑作为雕塑艺术范畴内的一个专有名词,往往与公共艺术、环境雕塑、景观雕塑、室外雕塑、纪念雕塑等概念相互混淆。

业内早有对这一名词提出修改意见的呼声。我国老一辈雕塑家王克庆先生在《中国城市雕塑50年》序言中写道:“‘城市雕塑’这个提法,从学术上讲并不确切。”建筑大师吴良镛先生在《中国城市雕塑50年》序言中也提出“所谓城市雕塑,并不是一个很确切的概念,它是相对于室内雕塑而言的,故可以称之为室外雕塑。为了创造城市景观,也可以称之为景观雕塑、城市环境雕塑等”。

评论家孙振华先生也提及:“‘城市雕塑爷概念本身是不确切的,从空间功能上把握,称‘环境雕塑爷比较好。”那么,城市雕塑作为一种既已存在的名词有没有研究的价值?这一“不确切冶概念的选择会不会造成研究指向的混淆不清?

事实上,城市雕塑作为一种特殊的雕塑艺术,其指义在中国国内具有广泛的认知度。就其实物指向而言,各种理解之间没有太多的偏差。在行政建制上,从1982年官方提出城市雕塑概念至今,中央及各地政府一直保留城市雕塑的专门管理机构——城市雕塑管理委员会,并出台有部级及各地《城市雕塑建设管理办法》等政策性文件。在理论研究领域,关于城市雕塑的理论性探讨文章也比比皆是,其间还有很多在国内有影响的言辞激烈的争论。如果没有明确的语义和实物指对,城市雕塑这一名词从官方到民间到理论界如此“泛滥冶岂不是笑谈?!

令人吃惊的是,城市雕塑作为一种专指名词仅在中国使用得最为广泛。在西方雕塑语汇里,城市雕塑仅仅作为一种使用地点的分类。无论是专业类的书籍还是通用名词辞典中很难查出作为专业条目的城市雕塑这一概念。城市雕塑就词汇构成而言,没有什么复杂性——城市是区域限制,于城市之中的雕塑即为城市雕塑。然而每一个词汇的诞生、取用总有其特定的时间限制,总是在欲用其时而用之。城市雕塑作为一种指义名词的诞生时间无从查考,其本身并没有如公共艺术这样的名词带有强烈的现代意识和语义内涵。笔者花费了大量时间遍查包括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在内的辞典类书籍,都没有能找到这一词语的词条。至于Urban Sculpture或者Civic Sculpture,仅仅是城市雕塑的直接翻译,类似于Urban Planning(城市规划)。当然,用Urban Sculpture不是笔者的首创,在一些西方雕塑家的网站上可以找到,这一词与Garden Sculpture(园林雕塑)等并列分类,可见西方人对城市雕塑这一词的认识,也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地域指示罢了。Civic Sculpture一词在《交流、融合、超越:2002中国·北京国际城市雕塑艺术展学术论文集》一书中广为使用,然而仔细翻阅此书便会发现,所谓城市雕塑在西方雕塑家原文中多写作Outdoor Sculpture(户外雕塑),翻译成城市雕塑分明是中国翻译者的刻意为之。而且,Civic Sculpture的译法本身也有值得商榷之处。当然,就同一名词的语义而言,中西方存在诸多差异,在艺术领域的名词解释更是如此。例如对环境艺术的解释,阿伦·卡普罗指出:“环境艺术一词是专指有关一种艺术形式,它充满了整个房间(或者室外空间),包围着参观者,由各种物体组成,包括光线、声响和色彩。”可见这一名词与我们所理解的环境艺术有多大的不同。不光中西方语义有差异,目前国内对城市雕塑的定义也有多种。在“中国城市雕塑语义冶一章中笔者将就多种城市雕塑的定义进行辨析。

另外,与许多派生的词语不同,城市雕塑概念在中国的正式提出是有其确切的历史时间的,在“中国城市雕塑的语境冶一章中笔者会具体陈述。城市雕塑的发生发展以及在当代中国的命运具有独特的面貌,从发生学上说,我们可以说城市雕塑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着名美术评论家邵大箴先生在“交流、融合、超越:2002中国·北京国际城市雕塑艺术展学术会冶上讲道:“我们为什么叫城市雕塑?70年代末期、80年代初期,随着经济的发展由于我们的城市改造和美化的需要,我们的雕塑出现在各个城市,所以把它称之为城市雕塑。”这样的说法有值得商榷之处,因为邵先生的定义是一种归纳性的,事实上中国城市雕塑从发生展开的历史瞬间就已经是一种政府主导全民参与的行为,而不是自下而上民间自发的活动。城市雕塑是在特定历史阶段先有概念后具体实施的一个建设过程;另外一方面,从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及其在中国的命运而言,又可以说它是一种非一般的文化现象。

因此,城市雕塑作为一个研究对象有其具体的语义和语境,同时也正是因为其语义产生的特殊性和争议性以及其独特的历史语境,使其具有了独特的研究价值。

二、语义及语境的概念

之所以选用语义和语境的概念,是因为笔者认为中国城市雕塑的研究工作首先应该从城市雕塑概念的辨义开始。法国学者鲍丁格(K.Baldinger)认为,语义学的特征是“把人的注意力从封闭的语言结构引向了开放的经验结构,从语言学引向了非语言学世界以及关于这个世界的经验的逻辑冶。所以说,语义的辨析有助于将我们的视线引导向非语言结构的背景材料中去。中国城市雕塑的语义有着明确的提出时间和指向性,具有特殊的“经验冶的“逻辑冶。这种独特的“经验的逻辑冶正是我们可以将其归纳为一种文化现象的根本原因之一。

至于语境,这已经不是文化界学者陌生的语汇,虽然在语言学范畴之内语境的定义尚没有明晰。语境一词最早是波兰籍人类语言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提出的,他把语境分为两类: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文化语境指说话人生活于其中的社会文化背景;情景语境指言语发生时的具体情境。随着20世纪哲学家将语言成为普遍研究的对象,语言学成为当代哲学研究的显学,这一倾向被许多哲学家称为“语言学转向冶。语境一词在众多的哲学及文化学文本中被大量应用,有很强的意义泛化的趋势。本书里的语境主要是指城市雕塑发展过程中的时代文化背景以及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下城市雕塑的发展状况的前后联系。

三、当代内涵的阐释

本书的当代内涵是指城市雕塑在特定地域(中国)、特定时代背景(全球化及中国经济腾飞)的前提下的当代问题汇集。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关于公共性的讨论(第四章城市雕塑的公共性)

自哈贝马斯提出公共领域的概念开始,关于公共性问题的讨论一直是当代文化界的一个热门话题。城市雕塑的建设与公共社会生活存在着必然的联系,而中国的城市雕塑建设往往与中国社会其他领域的公共性问题一样存在讨论的空间,所以城市雕塑的公共性问题首先是一个具有当代时效性的讨论对象。

2.当代艺术形态对城市雕塑自身艺术语言的冲击(第五章城市雕塑的美学评价)

当代艺术呈现出纷繁芜杂的面貌,横亘在当代中国艺术家面前的道路阡陌交错,无论是艺术市场的幸运儿还是营营苦求的“职业艺术家冶都很难在艺术、金钱、价值面前看清自己的价值目标。艺术的当代问题已经不能简单地关起门来作形而上的问答,它已经渗透进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深层的意义上说,艺术的问题关切到人类的自尊和对人类世界终结蓝图的描绘。城市雕塑作为大众世界的艺术品不可推卸地承担着鼓舞大众、美化心灵的职责。当代艺术的难题对于城市雕塑的冲击无疑是深刻而致命的,所以确立对城市雕塑的美学评价系统对于当今的从业者显得尤为紧迫而必要。

3.中国城市建设浪潮中城市雕塑与城市建设的关系(第三章城市雕塑与城市建设)

毫无疑问,当下是中国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时期,作为城市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城市雕塑在此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这是因为无论是规划者还是建设者都需要为当代的城市居民谋求优质的城市生活,同时又需要以历史的责任心来进行城市文化的梳理和延续。讨论城市雕塑与城市建设之间的关系是一个时效性的课题,在内容上,我们可以把它具体到城市雕塑与城市建筑的关系。

在性质上,我们又可以将其放大到公共艺术的概念,从社会学的角度讨论市民与城市建设的互动关系。

4.全球化时代中国城市雕塑的民族姿态(第六章探索中国式城市雕塑之路)

20世纪中叶以来,科学技术及文化领域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和全球互联网的普及,生物工程技术的革命性进步,超音速飞机等运输工具的诞生,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有人说世界变小了,变成了一个“地球村冶,换个更时髦的词即“全球一体化冶。自20世纪末至今,当代中国“全盘西化冶的呼声一直不绝于耳。“全球一体化冶在部分学者那里解释为丧失中国民族文化的全盘西化,这股思潮随着中国社会改革开放的深入越来越引起有识之士的焦虑。西方现代文明的产物已经对新生代中国青少年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民族的文字语言、艺术甚至生活习俗在西方快餐文化的诱惑下日益丧失原有的地位。对于这种文化冲突的胶着状态,有学者指出:“在世界上不存在脱离民族文化而独立存在的世界文化,世界文化就寓于民族文化之中。因此,发展文化的世界性或世界文化,不但不与发展文化的民族性或民族文化相矛盾,而且只有通过繁荣和发展各民族的民族文化才能使之得到发展。如果说民族文化的世界性表现为,它首先对本民族有意义,同时又超出本民族的范围而对其他民族也有意义,那么,这就表明,尽管民族文化未必都是世界性的,如前面所说的民族文化的形式方面,但是,仍然必须肯定的是,凡是具有世界意义的文化,首先必须是具有民族意义的文化。就精神文化的产品而言,可以说,一切具有深刻民族意义的伟大民族文化作品,也都是具有世界意义的文化作品。”诚哉斯言,强调和发展本民族的文化才能使中华民族矗立于世界文化之林,才能对世界文化产生积极有力的推动,这应该是对持有全盘西化理念者的当头棒喝。落实到城市雕塑领域,城市化进程使中国城市建设不可避免地走向了学习西方、临摹西方的道路,中国的建设者们从一开始的功能主义出发逐步走向了城市美化的思想路线。可悲的是,中国城市规划在很大程度上不是在借鉴和学习,也没有从民族传统中找寻灵感,更多的是对西方城市设计理论的照搬,常常是一股风过去再来一股,没有自己的立场和思路,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已成为国外建筑家的“竞赛场”和“试验田”。城市雕塑与城市规划及建筑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但其往往又超越了建筑本身,具有更强的政治、历史的凝聚力。可以说一幢标新立异的城市建筑不能起到影响整个城市面貌的作用,而一件大型的城市雕塑作品却体现了一座城市的文化精神。在许多城市设计过程中,城市雕塑通常是城市规划中文化理念表达的集结点,所以,城市雕塑的民族姿态往往是一个城市甚至一个国家民族文化状态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