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国城市群联市制研究:以长株潭为例
19102500000053

第53章 参考文献(1)

[1]冉伯恭,曾纪茂.政治学概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2]俞可平.政治与政治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3]王沪宁.政治的逻辑——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4]陆俊元.地缘政治的本质与规律[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5.

[5]陈振明.政治学——概念、理论和方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6]朱光磊.政治学概要[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

[7]李元书,李宏宇.论政治制度的要素结构[J].学习与探索,2003(6).

[8]杨和焰.论政治结构分化[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

[9]刘津洁,杨龙.论政治权力结构[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2(2).

[10]邹丽莉.经济结构多元化与当代中国政治发展趋势[J].菏泽学院学报,2006(4).

[11]何建华.“政治-经济”的结构变异:缘起和后果[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2(4).

[12]朱海忠.经济结构转变与政治民主化[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1).

[13]宋伟.关于地缘政治结构的理论:批判与建设[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2).

[14]聂军.层次分析与国际政治结构理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

[15]宋伟.国际政治系统理论的真正架构——浅析肯尼思·沃尔兹的结构现实主义[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8).

[16]吴征宇.结构理论、地理政治与大战略[J].国际观察,2007(5).

[17]李永成.结构理论的两种权力政治逻辑:沃尔兹VS米尔斯海默[J].国际政治研究,2005(4).

[18]易建平.社会规模与早期政治权力机构的演化[J].世界历史,2006(5).

[19](法)孟德斯鸠着;申林编译.论法的精神[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

[20]俞可平.全球化与政治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1]闫健.让民主造福中国——俞可平访谈录[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

[22]韩庆祥,汪业周.社会层级结构理论与当代中国政治哲学研究范式[J].学习与探索,2008(3).

[23]刁俊强.结构现实主义理论和冷战后的国际政治结构[J].东南亚纵横,2006(7).

[24]黄金华,潘华凌.现有“国家结构形式理论”的盲点及其探微[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7(5).

[25]陈畅东.试论欧盟政治体系的联邦制特色[J].湖南农机,2008(5).

[26]陈志斌.德国政体教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7]迟晓东.变形的俄罗斯联邦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24(4).

[28]宋德星,殷实.地缘属性、文化特质与日本的大战略缔造——一项侧重于地理与文化维度的分析[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8).

[29]张定贵.“一国两制”创建了有中国特色的国家结构新形式[J].安徽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0,2(3).

[30]李春晖.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看国家结构形式的确立[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7(5).

[31]武晓迪.中国地缘政治的转型[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6.

[32]褚晓路.政治结构功能演进与人大功能“归位”——中国政治现代化的一个基本问题[J].人大研究,2001(10).

[33]申端锋.论中西政党制度的社会基础[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南京市行政学院学报,2006(1).

[34]朱兆军.二元政治权力结构的历史成因与运行基础分析[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7(4).

[35]李琳.邓小平与当代中国政治的分化[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学报,2007(3).

[36]侯风云.中国早期现代化迟缓的政治结构因素探析[J].新疆社科论坛,2005(4).

[37]王国宇.民主法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J].湖南社会科学,2007(6).

[38]吴敬琏,江平,梁治平.有法律不一定有法治,有宪法不一定有宪政——法治三人谈[J].同舟共济,2008(7).

[39]霍秀媚.广州市城市政治结构问题初探[J].探求,2002(3).

[40]于建嵘.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41]高鹏程.政治利益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42]Porter,ME.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New York:Free Press,1990.

[43]Henderson V,Randy Becker.Political Econo my of City Sizes and Formation[J].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2000.

[44]赵晓.从宏观调控看中央地方关系变革[J].中国发展观察,2007(3).

[45]金太军,赵晖.中央与地方政治关系建构与调谐[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46]上官丕亮.论中央与地方关系法制化的实践和理论误区[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7(5).

[47]林尚立.国内政府间关系[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48]张紧跟.当代中国政府间关系导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49]张智新.美国地方政府:结构、逻辑和改革[J].江南大学学报,2005(4).

[50]张光.美国地方政府的设置[J].政治学研究,2004(1).

[51]沈荣华.中国地方政府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52]曾伟,罗辉.地方政府管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53]李壮松.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地方政府行政改革与企业管理理念[J].行政论坛,2002(2).

[54]高新军.从美国地方政府对城市的管理看经营城市的差异与借鉴[J].城市,2002(1).

[55]金灿荣.平淡中见精彩——评《美国地方政府的管理:实践中的公共行政》[J].美国研究,1999(1).

[56]施富兰.美国地方政府的管理方式及其借鉴意义[J].新疆社科论坛,2005(4).

[57]Vincent Ostrom,Robet Bish,Elinor Ostrom.Local Govern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M].Beij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04[58]阮李全.分权制衡:一条人类社会普遍的政治规律——《联邦党人文集》的启示[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

[59]王爱琦,王寿林.分权制衡理论评析[J].浙江学刊,2004(3).

[60]马聪.分权制衡思想的发展与实践[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5(3).

[61]董秀丽.分权制衡学说的理论基础与现实效应[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4).

[62]杨晓东,韩刚.分权制衡原则的历史演变及当代启示[J].中共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8(4).

[63]吴传毅.由分权制衡的宪政原则看分权政府的构建[J].行政论坛,2006(3).

[64]虞云国.对中国历史上分权制衡的思考[J].浙江社会科学,2002(3).

[65]徐建平.顺直谘议局与清末分权制衡体制的产生[J].史学月刊,2007(4).

[66]阮友姣.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对西方分权制衡原则的借鉴[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1).

[67]罗才荣,刘立.政治文明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论政府行政的分权和制衡[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

[68]张定河.制衡与三权分立是否是同一项原则辨析[J].世界历史,2005(5).

[69]陈端洪.人民主权的观念结构[J].中外法学,2007(3).

[70]李安胜.论邓小平的国家主权思想[J].商丘师范学校学报,2008,24(7).

[71]宋云伟.美国内战前关于主权问题的论争[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61(6).

[72]杜瑞雪.正确认识“以人为本”和“主权在民”——构建服务型政府[J].经营管理者,2008(11).

[73]Tangjingfu.Measures to Protect Sovereignty over Tibet Takenby Successive Central Governments in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J].China Tibetology,2008(2).

[74]王绍光.政治文化与社会结构对政治参与的影响[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3(4).

[75]张鸿雁.论当代中国城乡多梯度社会文化类型与社会结构变迁——依据“社会事实”对“二元结构”的重新认知[J].社会学研究,2007(11).

[76]王美琴.城市二元社会结构与户籍制度改革[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8,30(4).

[77]胡建国.当代贵州社会阶层:结构·特征·调整[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78]巴志鹏.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与中国农村发展[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2).

[79]李永杰.公民社会结构理论的历史演变[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08,8(2).

[80]李劲,李蕊.公民社会与社会层级结构重塑[J].福州党校学报,2008(1).

[81]孙立平.利益关系形成与社会结构变迁[J].社会,2008,28(3).

[82]张欣,江漪.城市化进程中的二元社会结构问题[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23(4).

[83]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84]周军,黄立营.“橄榄型”社会阶层结构范式论[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08,23(3).

[85]潘修华.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变迁趋势研究[J].晋阳学刊,2008(1).

[86]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流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87]李劲.公民社会概念界分与中国现代性社会结构重塑[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8,9(1).

[88]李劲.中国公民社会:概念、型构与价值范式[J].开封大学学报,2008,22(1).

[89]鲁铭,陈文华.浅谈民主党派组织发展与社会结构转型相适应[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3).

[90]杨辉.中国社会结构转型与文化重建[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91]刘卫平.论我国当代社会结构转型的特性及其文化依据[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

[92]叶笑云.社会结构转型中的政治结构调适[J].理论与现代化,2005(6).

[93]杨和焰.现代化进程中社会政治结构混同的负功能[J].学习与探索,2003(4).

[94]李景阳.俄罗斯:社会结构与政治格局[J].东欧中亚研究,2002(4).

[95]严海兵.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结构新变化的政治分析[J].江洼论坛,2006(4).

[96]韩庆祥.体制问题的背后是社会层级结构[J].人民论坛,2007(7).

[97]郑杭生.社会转型论遭遇“中国经验”尴尬[J].人民论坛,2008(4).

[98]吴敬琏.中国发展新阶段需要研究的若干重大问题[J].中国改革,2007(9).

[99]王尚银.社会阶层结构变动对政治变化的影响[J].东岳论丛,2006,27(6).

[100]王尚银.阶层结构变动对社会政治变化发展的影响——以温州为例的实证考察[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05(2).

[101]严德慈.阶层结构变化对区域政治体制改革的影响——基于广州社会阶层政治态度调查的实证分析[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双月刊),2005(4).

[102]杨山鸽.利益结构的变化、利益集团的出现与中国的政治发展[J].兰州学刊,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