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至今是《论语》学发展的新时期。第一个阶段是从1911年到1949年。这一阶段虽然战乱频仍,但《论语》研究并未停止。第二个阶段是从1950年到今天。从1950年到1980年,其研究重心主要在港台,这期间共出版专着16部,发表论文289篇。反观大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论语》研究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三十年间共出版专着3部,发表论文7篇,而且大都集中在1950年到1961年间。1980年以后,大陆的《论语》研究迅速恢复并发展起来,逐渐成为研究的中心。在30多年的时间里,大陆学者和台港学者一起,共同开创了《论语》研究的新局面,共出版专着数十部,发表论文数百篇。
这五十多年间出版的专着中,关于《论语》注译的着作占相当大的比例,如杨伯峻的《论语译注》、方骥龄的《论语新诠》等。其中杨氏之《论语译注》,是中国第一部白话文《论语》译本。发表的论文中,除继续研讨老问题外,也开拓了许多新的研究领域。主要有海外《论语》传播情况研究,《论语》与其他经典的关系考察。以及《论语》的时代价值探讨等。
(本部分写作参考:唐明贵.《〈论语〉学的形成、发展与中衰》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4月)
百家争鸣
1.关于《论语》定名时间的争鸣
《论语》之名定于何时?前贤对这个问题莫衷一是,统而言之,主要有以下两种说法,一是成书之时有此名,二是先成书后有名。
持第一种观点的又可分为两种:第一,认为“论语”之名是弟子所题。比如在皇侃《论语义疏叙》中有:“弟子佥陈往训,各记旧闻,撰为此书,成而实录,上以尊仰圣师,下则垂轨万代,既方为世典,不可无名。”第二,认为“论语”之名起于孔子门人。萧梁刘勰《文心雕龙·论说篇》云:“昔仲尼微言,门人追记,故仰其经目,称为‘论语’。盖群经立名,始于此矣。”元何异孙《十一经问对》亦云:“孔门惟曾参最少,小孔子四十六岁。是书记曾子死,则其去孔子也远矣。曾子死,孔子弟子略无存者矣。窃意《论语》一书,曾子弟子为之而就名之也。”
持第二种观点的人也分为几种:第一,认为书名至迟出现在秦汉之间。如现代学者朋星认为:“书名是由后儒取定的,最迟在秦汉之间已被称号使用。”第二,认为书名确定在汉代。比如清乾嘉间学者吴骞在《经说》中说:“《坊记》‘《论语》曰’。按《论语》之书,孔子殁,游、夏之徒所记孔门答问之言,初无《论语》之名目,孟子所引《论语》,犹不言《论语》也,此称《论语》,知是汉人所记。”第三,认为“论语”一名定于景帝末或武帝初。比如吴承仕在《经典释文序录疏证》中说:“景武之际,鲁共王坏孔壁而得《古文论语》二十一篇,孔安国受之,以授扶卿。自是《论语》之名,始有局限,《论语》之学,始有专师。”第四,认为定于汉孔安国。此观点由王充首创,其《论衡·正说篇》曰:“初,孔子孙孔安国以教鲁人扶卿,官至荆州刺史,始曰《论语》。”第五,认为定于汉后。马培棠《国故概要》说:“《论语》之名,虽早见于《礼记·坊记》,而两汉时代,称谓并不一致,或单称《论》,或单称《语》,或别称《传》,或别称《记》,或详称《论语说》,直至汉后,《论语》之称,方告确定。其内容多半皆孔子之言,故曰《论语》。”
2.关于《论语》名字解释的争鸣
最初编辑《论语》的人,何以以“论语”二字命名呢?自汉以来,众说纷纭。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伦理”说。如东汉刘熙《释名·释典艺》云:“《论语》纪孔子与诸弟子所语之言也。‘论’,伦也,有伦理也。‘语’,叙也,叙己所欲说也。”(2)“追论”说。唐李善注《文选》引晋朝傅玄《傅子》说:“昔仲尼既殁,仲弓之徒追论夫子之言,谓之‘论语’。”这是说“论语”是仲弓等追“论”夫子之“语而成。(3)“多义”说。皇侃、陆德明、邢昺主之。(4)“言理”说。宋陈祥道主之,他在《论语全解序》中将“论”字解作“言理”。(5)“讨论”说。何异孙、袁枚主之。元人何异孙《十一经问对》说:“《论语》有弟子记夫子之言者,有夫子答弟子问者,有弟子自相答问者;又有时人相言者,有臣对君问者,有师弟子对大夫之问者,皆所以讨论文义,故谓之‘论语’。”这就是说,“论”是夫子“与人议论”,而不是孔子死后,弟子“相与论”。清袁枚《论语解四篇》中有:“《论语》一书,须知命名之义。‘论’,议论也。‘语’,语人也。(6)“选择”说。刘义钦、李雁主之。刘义钦认为:“‘论’,在秦汉间经常被用于‘选择’意。《说文通训定声·屯部》曰:‘论,假借为抡。’《说文》解‘抡’为:‘择也,从手仑声。’可见,《论语》之‘论’可通‘抡’,作‘选择’讲,故《论语》书名的确切意义应是‘选纂的孔子言语’。”
事实上,最早言及“论语”二字的意义是《汉书·艺文志》:“《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撰,故谓之‘论语’。”这是说孔子的门人辑录了孔子应答弟子、时人以及孔子弟子们之间的话语,经过讨论、遴选,最后编纂成册,所以叫做“论语”。“论语”就是对孔子及其弟子们话语的编纂。由于班说义理周备,颇得其要,故此种解释目前为大多数学者所接受。
3.关于《论语》编撰者的争鸣
关于《论语》的编纂者,历代学者多有论述,说法众多,概而言之,约有以下几说:
其一,孔子亲定说。清代的廖燕认为,《论语》为孔子笔削而定。与之约略同时的李塨也主张《论语》为孔子亲定。但这一观点基本上被许多学者否定。其二,孔子弟子编定说。这种说法又分为两种:一是出于众弟子之手;一是出于个别弟子之手。最先论及这两种说法的分别是汉代的刘向和郑玄。晋朝的傅玄承袭此说,宋朝的陆九渊《象山语录》也说:“郑康成、王肃谓《论语》为子游、子夏所编,亦有可考者。如《学而》篇‘子曰’次章便载‘有若’一章,又‘子曰’而下载‘曾子’一章,皆不名而以‘子’称之,盖子夏辈平昔所尊者此二人耳。”其三,孔子门人编纂说。此说盖源自刘歆。《汉书·艺文志》曰:“《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撰,故谓之《论语》。”
总之,历朝历代的学者对于《论语》编撰者的问题都提出了各自的观点,虽然各有缺陷和可取之处,但并无定论。纵观诸多观点,可以肯定的是《论语》的编撰是一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也非一人一时就能编成,而是凝聚了众多门人弟子的心血。
(本部分写作参考:唐明贵.《〈论语〉学的形成、发展与中衰》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4月)
星星点灯
[1][魏]何晏注.[宋]邢昺疏;李学勤主编;张岂之审定.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月
推荐理由:本书是研习《论语》的经典读本,采用简体横排的方法刊印,还原《论语》最权威最经典的版本。
[2]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10月
推荐理由:该书汇编了研究孔子的重要文献《论语》二十篇,并作了较为具体的分析和解注,译文明白流畅,是论语的入门基础图书。
[3]南怀瑾.论语别裁.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第3版
推荐理由:该书是台湾着名学者南怀瑾先生关于《论语》的讲演录,书中对《论语》二十篇的每一段原文,都作了详细而又生动的讲述,同时将对原文的串讲撮编为一个个历史故事,妙趣横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