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原典选读
19102700000020

第20章 《中庸》(1)

《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之手,后经秦代学者修改整理,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北宋程颢、程颐认为《中庸》是“孔门传收授心法”,极力尊崇;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便把《中庸》从《礼记》中抽出来,着《中庸章句》,与《论语》《孟子》《大学》并列,成为《四书》之一。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中庸》全书共三十三章,以天人合一为理论基础,其主题思想是提倡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以创造“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天下太平”境界。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五达道(君臣、父子、夫妻、兄弟以及朋友之间的五种人际关系)、三达德(智、仁、勇)、九经(修养自身,尊重贤人,爱护亲族,敬重大臣,体恤众臣,爱护百姓,劝勉各种工匠,优待远方来的客人,安抚诸侯等九项具体工作)。《中庸》既讲修身之法又道治国之道,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原文

(第一章)

天命之谓性①,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注释】

①天命:天赋。朱熹解释说:“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犹命令也。”(《中庸章句》)所以,这里的天命(天赋)实际上就是指的人的自然禀赋,并无神秘色彩。

(第二章)

仲尼曰:“君于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①,小人而无忌惮也。”

【注释】

①小人之中庸也:应为“小人之反中庸也”。

(第三章)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第四章)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第五章)

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第六章)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①,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注释】

①迩言:浅近的话。迩,近。

(第七章)

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护陷阱之中①,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注释】

②罟(gǔ):捕兽的网。护(huà),装有机关的捕兽的木笼。

(第八章)

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弗失之矣。”

(第九章)

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第十章)

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第十一章)

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废;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遯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

(第十二章)

子曰:“君子之道,费而隐①。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②”言其上下察也。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注释】

①费:广大。隐:精微。

②鸢飞戾天,鱼跃于渊:引自《诗经·大雅·旱麓》。鸢,老鹰。戾,到达。

(第十三章)

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①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

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

【注释】

①伐柯伐柯,其则不远:引自《诗经.豳风.伐柯》。伐柯,砍削斧柄。柯,斧柄。则,法则,这里指斧柄的式样。

(第十四章)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

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身。”

(第十五章)

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

《诗》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耽。宜尔室家,乐尔妻孥。”子曰:“父母其顺矣乎!”

(第十六章)

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诗》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夫微之显,诚之不可掩如此夫!”

(第十七章)

子曰:“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故栽者培之,倾则覆之。诗曰:‘嘉乐君子,宪宪令德。宜民宜人,受禄于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故大德者必受命。”

(第十八章)

子曰:“无忧者,其惟文王乎!以王季为父,以武王为子;父作之,子述之。武王缵大王、王季、文王之绪,壹戎衣而有天下,身不失天下之显名,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武王末受命,周公成文武之德,追王大王、王季,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礼。斯礼也,达乎诸侯大夫、及士庶人。父为大夫,子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父为士,子为大夫,葬以士,祭以大夫。期之丧,达乎大夫;三年之丧,达乎天子;父母之丧,无贵贱,一也。”

(第十九章)

子曰:“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春秋,修其祖庙,陈其宗器,设其裳衣,荐其时食。宗庙之礼,所以序昭穆也;序爵,所以辨贵贱也;序事,所以辨贤也;旅酬下为上,所以逮贱也;燕毛,所以序齿也。践其位,行其礼,奏其乐;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也;宗庙之礼,所以祀乎其先也。明乎郊社之礼,禘尝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乎!”

(第二十章)

哀公问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①。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夫政也者,蒲卢也。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

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齐明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所以劝贤也;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劝亲亲也;官盛任使,所以劝大臣也;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时使薄敛,所以劝百姓也;日省月试,既禀称事②,所以劝百工也;送往迎来,嘉善而矜③不能,所以柔远人也;继绝世④,举废国,治乱持危,朝聘⑤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⑥;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⑦;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注释】

①布:陈列。方:书写用的木板。策,书写用的竹简。

②既(xi):即“饩”,指赠送别人粮食或饲料。禀:给予粮食。称:符合。

③矜:怜悯,同情。

④继绝世:延续已经中断的家庭世系。

⑤朝聘:诸侯定期朝见天子。每年一见叫小聘,三年一见叫大聘,五年一见叫朝聘。

⑥跲(jia):说话不通畅。

⑦弗措:不罢休。弗,不。措,停止,罢休。

(第二十一章)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第二十二章)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叁①矣。

【注释】

①参天地:与天地并列力三。参,并列。

(第二十三章)

其次致曲,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着,着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

【注释】

①其次:次一等的人,即次于“自诚明”的圣人的人,也就是贤人。致曲:致力于某一方面。曲,偏。

(第二十四章)

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见乎蓍龟,动乎四体,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

(第二十五章)

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诚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内外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

(第二十六章)

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①,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

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二,则其生物不测。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万物载焉。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测,鼋鼍蛟龙鱼鳖生焉,货财殖焉。

诗云:“维天之命,于穆不已②。”盖曰天之所以为天也。“于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盖曰文王之所以为文也,纯亦不已。

【注释】

①征:征验,显露于外。

②《诗》云:两句诗均引自《诗经·周颂·维天之命》。维,语气词。穆,深远。不已,无穷。不显,“不”通“丕”,即大;显,即明显。

(第二十七章)

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优优①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待其人而后行。故曰:苟不至德②,至道不凝焉。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谓与!

【注释】

①优优:充足有余。

②苟不至德:如果没有极高的德行。苟,如果。

(第二十八章)

子曰:“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之世,反乎古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自身也。”

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①。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

子曰:“吾说夏礼,杞不足征也;吾学殷礼,有宋存焉;吾学周礼,今用之,吾从周。”

【注释】

①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车同轨指车子的轮距一致;书同文指字体统一;行同指伦理道德相同。这种情况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才出现的,据此有《中庸》于秦汉出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