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是儒家专门阐发“孝道”的经典,它吸取了儒家先贤们论述“孝”的言论,加以综合和概括,使之成为儒家学派“孝道”思想的集大成之作。《孝经》全篇共十八章,在儒家《十三经》中部头最小,全文不足两千字,但它在论述“孝道”的同时,也阐释忠、顺、敬、和、礼治等基本理念,提倡“移孝为忠”“孝治天下”,将孝行与个人修养紧密结合,使伦理与政治密切联系。因此,它亦是我国古代的一部伦理学着作。
古人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国是扩大的家,更需要以孝为纽带连接每个家庭,从而使国家稳定。基于这一认识,《孝经》被历代帝王视为教化百姓、治理国家的圣经宝典,很多帝王都曾亲自注释讲授。同时,它也是古代科举入仕的必读书。因其短小和文字浅显易懂,也为平民百姓家喻户晓。
自西汉以来,为《孝经》注解者多达百家。现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疏。
原文
开宗明义章第一
仲尼居,曾子持。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①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忠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②。’”
【注释】
①古有“五教”之说,即:教父以义,教母以慈,教兄以友,教弟以恭,教子以孝。
②“无念尔祖,聿(yù)修厥德”:语出《诗经·大雅·文王》。
天子章第二
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甫刑》①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注释】
①《甫刑》:《尚书·吕刑》篇的别名。
诸侯章第三①
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盖诸侯之孝也。《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②。”
【注释】
①诸侯:天子所分封的各国的国君。《礼记·王制》孔颖达疏:“此公、侯、伯、子、男,独以侯为名而称诸侯者,举中而言。”
②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语出《诗经·小雅·小旻》。
卿大夫章第四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盖卿大夫之孝也。《诗》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①。”
【注释】
①夙夜匪懈,以事一人:语出《诗经·大雅·烝民》。
士章第五
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①。”
【注释】
①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语出《诗经·小雅·小宛》。
庶人章第六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三才章第七①
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于德义,而民兴行。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诗》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②
【注释】
①三才:天、地、人,合称“三才”。《易·说卦》:“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书而成卦。”
②赫赫师尹,民具尔瞻:语出《诗经·小雅·节南山》。
孝治章第八
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侯、伯、子、男乎?故得万国之欢心,以事其先王。治国者,不敢侮于鳏寡①,而况于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欢心,以事其先君。治家者,不敢失于臣妾,而况于妻子乎?故得人之欢心,以事其亲。夫然,故生则亲安之,祭则鬼享之,是以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诗》云:‘有觉德行,四国顺之②。’”
【注释】
①鳏(guān)寡:《孟子·梁惠王下》:“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
②有觉德行,四国顺之:语出《诗经·大雅·抑》。
圣治章第九
曾子曰:“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乎?”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昔者,周公①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日严。圣人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其所因者本也。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义也。父母生之,续莫大焉。君亲临之,厚莫重焉。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以顺则逆,民无则焉。不在于善,而皆在于凶德,虽得之,君子不贵也。君子则不然,言思可道,行思可乐,德义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以临其民。是以其民畏而爱之,则而象之。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忒②。’”
【注释】
①周公:姓姬,名旦,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他协助武王灭商,武王死,成王年幼,他摄行王政,平定了管叔、蔡叔和商王之后武庚的叛乱,制定礼乐典章制度。在成王长大之后,他便归政于成王。后来周公被儒家学者称为圣人;郊祀后稷以配天:后稷,名弃,为周人始祖。相传其母姜嫄行于郊野,脚踩巨人足迹,孕而生子。
②淑人君子,其仪不忒(tè):语出《诗经·曹风·鳲鸠》。
纪孝行章第十
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①,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②之养,犹为不孝也。”
【注释】
①祭则致其严:《礼记·祭义》说,祭祀时事死如生。
②三牲:牛、羊、豕。旧俗一牛、一羊、一豕称为“太牢”,是最高等级的宴会或祭祀的标准。
五刑章第十一
子曰:“五刑之属三千①,而罪莫大于不孝。要君者无上,非圣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此大乱之道也。”
【注释】
①五刑之属三千:指应当处以五种刑法的罪有三千条。《尚书·吕刑》说:“墨罚之属千,劓罚之属千,剕罚之属五百,宫罚之属三百,大辞之罚二百,五刑之属三千”。
广要道章第十二
子曰:“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礼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敬其君,则臣悦;敬一人①,而千万人悦。所敬者寡,而悦者众,此之谓要道矣。”
【注释】
①一人:指父、兄、君,即受敬之人;千万人:指子、弟、臣。
广至德章第十三
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见之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非至德,其孰能顺民,如此其大者乎①!”
【注释】
①恺悌君子,民之父母:语出《诗经·大雅·泂酌》。恺悌:和乐安详,平易近人。
广扬名章第十四
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
谏诤章第十五
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①,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②,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注释】
①天子有争臣七人:太子的辅政大臣有三公、四辅,合在一起是七人。“三公”是太师、太傅、太保。“四辅”是前曰疑,后曰丞,左曰辅,右曰弼;诸侯有争臣五人:诸侯的辅政大臣五人,就是三卿和内史、外史,“三卿”指司马,司空,司徒。
②大夫有争臣三人:大夫的家臣,主要有三人。孔傅说,三人是家相(管家)、室老(家臣之长)、侧室(家臣)。
感应章第十六
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长幼顺,故上下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故虽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宗庙致敬,不忘亲也。修身慎行,恐辱先也。宗庙致敬,鬼神着矣。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