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大物流发展战略研究
19103300000013

第13章 东盟背景下西南物流区域和西南物流通道基础构建(4)

2.1958~1978年时期的西南经济区

1958年,国家计划部门将全国划分为七大经济协作区,即华北、东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西北,广西归华南区;1962年把华中区和华南区并为中南区,全国调整为六大区,六大经济区的提法至今还有人沿用。根据经济发展和和国际形势的变化,从第“三五”计划时期(1966~1970年)开始,又将全国按一线、二线、三线调整了地区布局,其中“大三线”地区主要是云、贵、川、陕、甘、晋(西)、豫(西)、湘(西)等省,现在西南地区的重工业就是建立大三线的成果。

3.改革开放后的西南经济区

随着梯度开发理论的引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逐步确立了东部、中部、西部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作为组织国民经济宏观活动的一种地域战略规划。云、贵、川、渝位列10个西部省市区,广西尾骥东部地区。2000年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将原属东部的广西和原属中部的内蒙古划入国家大开发意义上的西部地区。

4.东盟贸易区和西部大开发的双重背景导致西南经济区的最后确立

2004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东部、中部、西部、东北的提法。2005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布《地区协调发展的战略和政策》报告,提出的“四大板块八大经济区”新的综合经济区域划分方案,全国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大板块,四大板块又划分为八大综合经济区,即:东部板块划分为北部沿海、东部沿海、南部沿海三个综合经济区;中部板块划分为黄河中游、长江中游两个综合经济区;西部板块划分为大西南、大西北两个综合经济区,东北板块即东北综合经济区。大西南经济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重庆、广西。国家统计局2006年统计年鉴上正式采用了这种区域划分方法。五省区(市)组成大西南经济区,是考虑到它们在空间上相互毗邻、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结构相近、经济发展水平接近、经济上相互联系密切或面临相似的发展问题、社会结构相仿、区块规模适度高、历史延续性强、行政区划保持完整性、便于进行区域研究和区域政策分析等因素。西南经济区的确立,是西部大开发的需要,更是打造西部内陆出海大通道和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战略性举措。

此外,学术界还有许多经济区划方案,其中的西南经济有不同内涵。比较着名的有杨树珍教授的“十大经济区划分”,其中的“西南经济区”包括川、滇、黔,广西则属于华南经济区。刘再兴教授提出的“六大经济区”,西南区包括川、云、贵、藏,广西属于东南沿海区。孙久文教授根据钱纳里对地区经济发展阶段的判断方法提出“九大经济区”方案,“整体水平低、资源开发不足”的渝、川、云、贵组成西南经济区,广西位忝闽、粤、琼组成的东南沿海经济区。2009年刘本盛教授建议用“行政区归类取代经济区规划”,采用法国佩鲁的“增长极”理论规划区域性经济,重点扶持十二大国家级“增长极”,其中西南地区有成都、南宁两大“增长极”。

(二)西南经济区的战略合作

几十年来,西南地区为了加强区域经济发展,承接东部经济影响力辐射和产业转移,建立面向东南亚的出海大通道,进行多层次、多向度、多平台的区域经济合作。这些区域合作主要有:

1.西南六省市区经济协调会(简称西南协调会)

西南协调会创建于1984年,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创立的“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经济圈”一样悠久,其目标是建立走向南亚、东南亚的出海大通道和西南经济圈。协调会几经调整、更名,现正式成为包括重庆、四川、云南、贵州、广西、西藏在内的政府间经济技术合作协调组织,协调会每年召开一次年会,在重庆设立常设联络机构,联合筹建了西南经济协作大厦。据有关专家统计,西南协调会立以来,六省区市实现大中型经济协作项目10000多个,投资3000多亿元,组织交易会成交商品500多亿元,修建省际断头公路64条,组建毗邻经济协作区20个,实施农业科技合作项目100项。西南协调会还催生一些会展经济、次级合作和交流平台,比如推动云南广西共同发展的昆交会,已连续举办20多年的西南经济区市长联席会,成渝综合经济高地的建立,川渝黔桂西南与东盟经济走廊的建设等。

2006年11月14~15日,西南六省区市经济协调会第21次会议在重庆召开,共同商讨大西南区域经济协作发展大计。川滇黔桂藏渝正式签署《关于六方构建统一开放市场的协议》,达成了《西南六省区市关于共同加快交通能源建设的意见》《西南六省区市关于进一步联合加强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意见》。在中国西南地区25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六省区市新一轮的区域合作拉开大幕。六省区市《关于六方构建统一开放市场的协议》的主要内容包括:大力培育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进一步完善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共同建立全区域统一畅通的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凡参与区域内农业开发园区投资,从事农业生产加工贸易的企业,同等享受当地农业开发的优惠政策;加强动植物检疫和市场准入方面的合作;共同消除市场壁垒,打破地方保护和地区封锁,实现商品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通;建立企业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实行企业黑名单警示通报制度,对有不良警示记录的企业进行联动公示,对列入市场禁入名单的企业禁止其在区域内开展经营活动;进一步提高区域合作水平,推进重大合作项目协商机制;加强信息交流,共同引导资金、技术向重大在建项目集聚,联合申报重大项目,共同争取国家在资金和政策上的支持等。

西南经济区市长联席会第十八届会议于2009年10月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景洪市举行。四川、重庆、贵州、广西、广东、西藏和云南7省区、直辖市各成员城市政府领导,缅甸、泰国、老挝3个东盟国家城市代表出席会议。会议首次特邀与西双版纳相邻的缅甸第四特区,老挝琅勃拉邦市,泰国清莱市、南邦市、南奔市等3个东盟国家城市代表参加。围绕“西南经济区协作构建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旅游圈”、“西南经济区如何发挥自身优势促进经贸旅游文化共同发展”主要议题,讨论并签署“西南经济区经贸旅游文化合作协议”。

西南经济区的合作最大成就还在于交通设施的建设和进一步完善。经多方努力,大西南拟在2015年后建成沟通东盟、西南和全国各地的区域内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加快构筑连接东盟的国际大通道。将建设包头-茂名、上海-成都、厦门-成都、汕头-昆明、北京-昆明、杭州-瑞丽、上海-昆明、广州-昆明以及重庆-泸州-宜宾-昭通-昆明的高速公路等通道;

——西南将再建一条出海大通道,即由遂宁至广州,途经内江、宜宾、水富、贵阳、都匀、桂林,最后直达广州;

——构建成渝高速公路环线,即重庆至绵阳,重庆至南充,邻水至垫江,达州至陕西;

——加快川藏南线、川藏北线、滇藏、新藏等进藏省际公路改建步伐,尽快建设墨脱公路,同步进行各市区高速公路网接点建设;

——拟建多条铁路二线:威吉铁路、渝黔铁路、遂渝铁路,以及襄渝铁路的改建等;

——将加快长江、金沙江、珠江西江航运干线,以及乌江、嘉陵江、南北盘江、红水河、赤水河、澜沧江等内河航道的整治,同时启动长江重庆段及其主要支段泥沙淤积的整治。重庆、泸州、宜宾、梧州、贵港、百色、富宁等港口将加大建设力度;

——完善民用机场建设布局:将改扩建重庆、成都、贵阳、南宁、桂林等枢纽机场,以及西双版纳、丽江、舟白、腾冲、康定、乐山、阿里等支线机场建设,并完善万州、铜仁、黄龙、兴义、安顺等支线机场配套设施。加快昆明新机场建设,努力将其建成国家门户枢纽机场。

2.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简称“9+2”)

2004年6月3日,由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在广州签署了《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决定建设和推进开放市场环境、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协调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区域整体影响力和竞争力、共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区域合作联盟。泛珠江三角地区覆盖了中国1/5的国土面积和占1/3的人口。2004年泛珠江三角地区GDP达到6353.6亿美元。2004年7月,首届泛珠三角区域经贸合作洽谈会在广州开幕,共有473个项目签约,成交额达2412亿元。其中,政府推动合作项目7个,总投资额1202亿元。企业签约项目466个,总投资额1210亿元,涉及十大领域,其中能源基础设施类项目最多,共61个,金额551.02亿元,占总成交的45.56%。

从地理位置角度看,“泛珠三角”经济区是中国和东盟合作的前沿阵地。从经济交往角度看,是中国与东盟合作的交汇点。从经济腹地、共同市场角度看,“泛珠三角”北承中国十三亿人的大市场,南连东盟五亿人的市场,东临亚太地区,西靠印度洋地区,是沟通中国与东南亚、太平洋、印度洋的中介地区。因此“泛珠三角”必然成为中国——东盟经济交往的活跃地带和桥梁。西南经济区参与了这一合作,并且在泛珠三角区域构筑与东盟和南亚国际大市场中占据堡垒作用。

泛珠三角区域中,广西的角色很重要,担当着联系大西南与珠三角、东盟国家与中国内陆的枢纽。广西在经济社会发展中都比较靠后,但是其良好的区位条件为其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潜能。粤港经济发达地区的产品经广西向西进入云、贵、川,而云、贵、川资源经广西进入粤港。粤港部分产品经广西进入东盟市场,尤其泰越市场;西南、中南、华东地区部分产品经广西进入东盟市场,尤其是南亚地区市场,同样东盟市场的产品可经广西进入上述地区。商流通道有助于广西发展现代物流业、出口加工业及相关产业。另外,玉林-贵港走廊地区土地肥沃,公路、铁路、内河港口形成了与粤港澳及大西南互通的快捷网络。在“玉贵走廊”以外的广西地区,资源非常丰富,比如锰、锡、锑、钨、铝,以及一些非金属矿产资源储量在全国名列前茅,但整体开发利用率比较低。所以,广西应以加入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及在广西举办的中国——东盟博览会为切入点,立足优势,克服劣势,抓住机遇,实现广西的经济腾飞。长期以来,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中,推进区域经济合作已成为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从深层次看,在促进区域经济合作的诸多因素中,区域产业分工是推进区域合作的最根本动力。分工理论认为,产业分工能够增加消费和产出水平,产生规模经济效应,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进步,提高经济增长素质,实现区域经济整合中“1+1﹥2”的目标。对于如何推进区域产业分工,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区域产业分工的基础是产业比较优势。因此,从这一意义上讲,广西在参与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产业要素比较优势,根据本地区产业水平、资源禀赋和发展目标来开展区域产业分工协作,以建立与经济发达省区之间的产业分工关系。

第三节西南物流区域经济基础与物流环境分析

一、西南物流区域经济基础分析

(一)西南物流区域的区位优势

20世纪30年代抗日战争时期,大批工厂和大学内迁,重庆和昆明一度成为中国政治和文化中心,西南地区迎来近代以来少有的繁荣。60年代国家实行“大三线”建设,在川、黔、滇三省投资近千亿元,建成了以国防科技工业为核心,重化工业为主体的大中型企业1300多个,为大西南工业布局的展开与经济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进入20世纪90年代,西南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多数省、区内GDP的平均增长速度超过了两位数,南昆铁路、广大铁路、达成铁路、成昆铁路电气化改造,宝成铁路复线,成渝高速公路和鲁布革、漫湾、二滩大型水电站等一大批交通、通信与能源重点项目开工与建成,使大西南的投资环境显着改善。随着南昆铁路的通车,北部湾诸港(北海、防城、钦州)的崛起,长江三峡工程的建设,澜沧江-湄公河的开发,宝成铁路复线的建成,石油入川输送管道的建设等等,大西南将可凭借上述大通道,从四面八方融入国内外大市场,以更强的频率,更低的交易成本,与国内外进行商品、资金、技术、人才和信息的双向和多向交流。

在这个阶段,西南地区积极发挥农林水力资源、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依托国防工业和科技院校的技术力量,形成5个具有全国意义的基地,即西电东送的能源基地、有色金属基地、磷生产基地、热带亚热带农作物基地、旅游基地;大力发展化学工业、钢铁工业、机电工业、电子工业等高新技术工业;培养朝市场化、现代化迈进的大农业,包括滇黔优质烤烟基地、川黔油菜籽商品基地、川滇糖基地、四川桑和蚕茧基地、西南药材基地、西南名茶和经济林木基地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