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大物流发展战略研究
19103300000031

第31章 产业与物流联动发展问题和策略(8)

中国西南-东盟经济合作圈合作的总体思路: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总体框架下,构建以大湄公河次区域和泛北部湾区域两个合作机制,建设大湄公河次区域、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及云南与老挝、缅甸和泰国的跨国经济区三个平台,形成“两机制三平台”合作体系;从陆地和海上两个方向,以贸易投资及增强基础设施为先导,以经济走廊为纽带,以产业合作为重点,以政府合作机制和合作政策为保障,积极稳妥地推进中国西南地区与东盟国家的经济融合,通过建立交通网络、共同开发市场、加强相互投资、建设一个充满活力的、开放的、不断提高竞争力的国际经济合作圈。

物流通道建设合作。“通道不畅、通道太窄、通道太贵”是西南与东盟合作的最大问题。打通西南地区与东盟国家的陆海通道,使中国与东南亚、南亚三大市场对接。积极推动我国与东盟交通合作战略规划的签订、实施,推进中国西南-东盟信息高速公路西南与东盟之间建立无障碍、高效、安全、环保的国际交通运输体系。重点建设中缅、中泰新、中越、中缅孟印通道和海上运输通道等国际运输大通道,深化大湄公河次区域交通合作、开展泛北部湾海运合作,制定中国西南-东盟经济合作圈客货跨境运输便利化协定,实行陆地、海域和航空运输工具相互准入和合作营运。

产业合作。轻工业:加大中国西南地区与东盟国家轻工企业之间在食品加工、制药、家具制作、轻纺产品、日用化工产品、工艺品、珠宝以及轻工机械等领域的合作。林业及天然橡胶:鼓励双方林业企业或其他林业经济组织进行多形式的合作。中国天然橡胶的40%需要进口,而东盟国家天然橡胶产量占全球的80%以上。可以通过在东盟国家建立天然橡胶苗木培育和生产基地,引进他们的天然橡胶加工技术,建立橡胶交易平台。

搭建合作平台。这里的合作平台包括硬平台和软平台。硬平台包括在西南重要城市建设面向东盟国家的引进外资、承接产业转移的投资区和商贸物流中心,在中缅、中老、中越边境重要口岸建立进出口贸易加工区,在周边国家建立一批资源合作开发基地,在东盟国家建立服务国内企业走出去的经贸合作区。在西南建立一批优秀特色产业科技合作基地,与东盟国家共享重点实验室、试验基地等科研资源,着力研究解决产业合作的重大技术问题。软平台主要包括通过开办多种形式和主题的博览会、交易会、论坛、会议等为中国和东盟各国企业家进行商品贸易、投资洽谈、经济技术合作提供平台。

(二)西南经济区与东盟产业与物流发展状况

我国西南经济区(指广西、云南、四川、重庆、贵州)与东盟具有沿边、沿海、沿江的区位优势。云南省和广西与东盟的缅甸、老挝和越南接壤的陆上边界长达5080公里,拥有东兴、凭祥、友谊关、瑞丽、畹町、盈江等国家一类口岸16个,二类口岸及边贸据点近百个。广西有长达1595公里的海岸线,为构建“海上东盟”创建了有利的条件。源于我国西南的澜沧江-湄公河,向南经缅甸、泰国、柬埔寨和越南入海,流程长达4500多公里。我国西南地区与东盟铁路相连、公路相通,再加上西南地区已开通的直达新加坡、吉隆坡、曼德勒、马尼拉、仰光、万象和河内等东盟国家的国际航空线,构成了与东盟开展经贸合作的便捷的海陆空交通通道。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于后发展地区的西南各省区来说,无疑迎来了一个加快对外开放、推动经济发展的大好机遇。

1.西南经济区制造业情况

西南经济区虽然处于我国欠发达地区,但这几年在西部大开发和承接东部产业转移过程中,经济后发优势明显,其中广西等地的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四川经济问题已跨入万亿元行列。西南地区2003~2005年第二产业比重分别为41.36%、42.05%、40.52%,高于新加坡、菲律宾近10个百分点,和越南、泰国等相近。第二产业中制造业比重较高,四川成都、绵阳、重庆、贵阳、柳州都是全国赫赫有名的工业重镇。2007年四川和广西都超过了千亿,制造业供应链涉及的部门和环节比较多,拉动物流需求量比较大,在和东盟的合作中,制造业是一个重要门类,其牵涉的物流过程也比较显着。

2.西南经济区与东盟产业特质分析

西南经济区与东盟制造业有很大的相似度。因为精确数据的缺乏,这里仅用工业较平衡的新加坡、菲律宾、越南作为参照系,西南地区金属及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在西南地区制造业中占有相当大的份额,在西南各省区中的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中的水泥制造都占有一半左右的份额;食品加工及烟草制造在制造业份额中的比重也较突出。西南地区不仅矿物质丰富,而且环境适宜多种生物生存,因此,也有其相对比较发达的制造业,比如烟草制造和医药制造。

新加坡的制造业重点突出,表5-12中的前五大产业的总的工业增加值在近两年都占制造业总比重的90%左右,新加坡制造业的产业专业化水平,相对于其他国家及地区较高。菲律宾除了制造业中的石油冶炼以外,其他产业与中国西南地区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越南的制造业中初级产品加工依然占据重要地位,但是,也可以从主要制造业看出越南正在加快工业化进程,自2000年以后,电子及交通运输设备类制造业的工业输出值一直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

四川省电子信息产业近几年发展迅速,以成都高新区和绵阳科技城为载体,加上乐山的基础元件,构建了四川IT产业的雄厚基础。四川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占制造业的比重为5.5%,远高于西南其他各省区,但与越南相比,还是低一个百分点。而新加坡的通信设备及计算机等电子设备的工业增加值为31.3%,菲律宾为17.8%。电子信息产业作为资本及技术密集型产业,它的发展程度和对制造业的贡献度直接反映了某地区制造业的发展水平。中国西南地区的高科技产业与新、菲、越3国相比相对较弱。另外,四川的医药化工产业一直有较好的基础和发展条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以中成药为主体的医药工业和以化肥为主体的化工工业已在全国形成了一定的优势和特色。可以看出西南各省的医药制造都有所发展,但总体水平偏低;然而化工产品所占的比重平均水平高于新、菲、越3国。

西南地区的重庆,其制造业中交通运输设备产业占总制造业工业增加值高达36%,远高于西南其他各省区和新、菲、越3国所占比重。贵州与云南的烟草制造业占各省制造业的比重较大,分别为20%和57%。广西的制糖业在全国的制糖产业具有重要的地位,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使得其农副食品加工产业在广西区制造业的比重高达14.7%。

中国西南地区各省区制造业相似系数普遍低于三次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四川和广西与越南的主要制造业相似系数相对偏高,达到0.8;重庆和贵州与越南的制造业相似系数达到0.5,四川和广西与菲律宾的相似系数达到0.5。这说明四川和广西与越南的制造业具有较高的相似性;重庆和贵州与越南以及四川和广西与菲律宾的制造业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然而,中国西南其他各省区与东盟3国的制造业相似系数较低,特别是云南,与东盟3国的制造业相似系数都低于0.3,云南烟草产业所占制造业的比重达到57%,这就占去了制造业的绝大部分份额,但是,东盟3国的烟草制造所占份额并不显着,也就造成云南与新、菲、越3国的制造业相似系数偏低。

3.西南经济区与东盟产业贸易分析

东盟国家是西南地区主要出口市场,自2002年以来贸易量提高较快,2002年进口额为53517万美元,2007年进口额为259958万美元,增长了386%,2002年至2007年平均年进口额增长64.3%;2002年出口额为145389万美元,2007年出口额为435933万美元,增长了199.8%,平均年出口额增长33.3%。2007年贸易顺差达175974.79万美元。从各省区的情况来看,2007年云南对东盟的贸易额占西南地区的36.2%,所占的比重最大;其次是广西,占到34.0%;四川和重庆分别占18.9%和10.9%。东盟是西南地区各省最大的经贸伙伴。2007年,云南与东盟国家的贸易总额25.2亿美元,占云南对外贸易总额的32.8%,在云南对外贸易伙伴国中,贸易总额前3名中有两个是东盟国家;广西与东盟国家的贸易总额23.7亿美元,占广西对外贸易总额的23.5%,创下了历史新高。双边贸易的增长,充分证明上述区域经济一体化成员国间的产业开放、要素自由流动从而在更广阔领域内得以优化配置所产生的效应。

从东盟10国来看,根据2002~2007年6年来累计贸易额的情况,越南与我国西南地区的贸易额最大,达到80.33亿美元,占整个东盟的35.80%,其中仅2007年就达到29.51亿美元,年平均贸易额为13.39亿美元;其次是印尼和缅甸,分别占13.55%和13.09%;最少的是文莱。

从各省区与东盟10国的贸易状况来看,以云南和广西为主,2002年,云南与东盟的贸易额为6.39亿美元,到2007年达到25.19亿美元,增长了295%,其中与缅甸的贸易额最大,占46.5%;2002年,广西与东盟的贸易额为4.58亿美元,到2007年达到23.66亿美元,增长了417%,其中与越南的贸易额最大,占67.36%;对于四川和重庆来说,新加坡和越南分别是它们最大的贸易伙伴,分别占其对东盟贸易额的23.77%和42.54%。

从贸易商品结构来看,我国西南向东盟各国出口的主要产品为:活动物、植物产品、食品、矿产品、化工产品、纺织品、贱金属及其制品、机电产品、家具以及精密仪器。进口的主要产品为:植物产品、动植物油脂、橡胶、木材及木制品、塑料及其制品、珠宝、机电产品以及精密仪器。

(三)西南经济区与东盟的产业与物流联动策略

首先,选择“中心辐射”区域物流发展模式。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曾提出核缘模式,通过极化-扩散效应先后发展增长极和辐射地带,逐步消减不平衡发展现象。厉以宁认为对于中国而言,应以富裕地区为中心向周边进行辐射,进而带动中等地区与贫困地区发展。西南-东盟区域物流业要形成区域增长极并发挥扩散效应,参照中心辐射论的点线模式,以适应该区域物流业的发展,可以采用拓展带动模式、产业转移模式和前店后厂模式。增长极是分层次的,它可以是各种产业,也可以是其他行业,如硅谷地带,斯坦福大学是其增长极,而硅谷又是美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增长极。西南-东盟区域物流业的发展如果形成多层次的增长极,还需要一段时间来完成。在增长极的极化效应中,极化效应越强,增长极发展越快,扩散效应也越大,类似于原子弹的核聚与爆炸效应。因此,西南-东盟区域物流产业开发的第一步,就是选好增长极,聚集能量,形成较大的扩散效应。

具体来说,要在西南和东盟重要城市形成以产业为纽带城市产业集群,产生增长极和区域增长极的磁化效应,进而形成产业集群服务的产业集群物流,打造从城市-产业-增长极-城市集群-产业集群-物流-产业集群物流闭环式网络系统,完成区域内产业与物流的联动协整发展。

再次,完善西南与东盟的物流基础设施,这也是双方产业与物流联动的基础。从前面的数据分析中,西南地区和东盟贸易的主要省区是云南和广西,云南和缅甸、广西和越南的双边贸易在西南地区中占据相当高的比例,但囿于物流设施不健全,限制了双边大宗贸易的发展,也使过境贸易大量分流到深圳、广州和上海等地。甚至四川和重庆相当部分对东盟贸易绕道湖南到广州做中转。西南与东盟的物流基础设施关系着双方产业与物流联动的神经,也关系着自由贸易区物流大通关的顺利实现。

最后,从战略上解决西南和东盟产业与物流联动问题。西南经济区的区位决定了其在自由贸易区的战略和战术的堡垒地位。要提升西南-东盟区域物流产业竞争优势,形成双方产业与物流联动态势,必须整合社会资源,规范物流体系,政府还要集中力量作好物流整体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信息平台的搭建以及制订专业的人才培育计划等工作,真正形成西南-东盟区域物流产业的一体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