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古典艺术理论辑注
19104700000013

第13章 画论(12)

——《石涛画语录》

[注释]

古者,识之具也——犹古代绘画传统之法,是认识绘画的手段。具:原意指用具,这里作手段解。

化者,识其具而弗为也——犹善于变通的画家,虽然知道绘画传统之法,但并不模仿、因袭之。弗:意同“不”。

具古以化——具有鉴别古代绘画传统之法的眼光识力,且能变通化生之。

夫人——犹此人。夫:犹“此”。

识拘——认识和见识被束缚、限制。

似——相像、类似。

至人——古代用以指思想道德等方面达到最高境界的人。

至法——最高之法。

有经必有权——谓有常道,必有因时因事而变通的办法。经:常道、规范。权:权宜、权变。

功——成就。

阴阳——指自然界阴阳两种对立和相互消长的物质势力。《老子》:“万物负阴而抱阳”。古人认为,阴阳交替是宇宙的根本规律。

陶泳——犹陶治情操、抒发情感。泳:应为“咏”。疑假借。咏:原指用诗词等来描写景物,发抒感情。这里作写(画)天地万物,抒发情感解。

皴点——指皴法。中国画技法名。多用以表现山石、峰峦和树身表皮的各种肌理。

逼——原意为强迫。这里作强求解。

博——丰富。

约——检束。

阶级——旧指官位俸给的等级。这里指画的高低等级。

鞹皴——指作画的钩勒轮廓和皴法。鞹:原意指以皮革包裹,或去毛的兽皮。这里为“廓”的通假。

形势——古时原意指行军的阵势。这里指作画时的经营布局。

古之人有有笔有墨者,亦有有笔无墨者,亦有有墨无笔者:非山川之限于一偏,而人之赋、受不齐也。墨之溅笔也以灵,笔之运墨也以神;墨非蒙养不灵,笔非生活不神。能受蒙养之灵,而不解生活之神,是有墨无笔也;能受生活之神,而不变蒙养之灵,是有笔无墨也。山川万物之具体:有反有正,有偏有侧,有聚有散,有近有远,有内有外,有虚有实,有断有连,有层次,有剥落,有丰致,有飘渺,此生活之大端也。故山川万物之荐灵于人,因人操此蒙养生活之权。苟非其然,焉能使笔墨之下,有胎有骨,有开有合,有体有用,有形有势,有拱有立,有蹲跳,有潜伏,有冲霄,有崱屴,有磅礴,有嵯峨,有漓岏,有奇峭,有险峻,一一尽其灵而足其神?(《笔墨章》第五)

——《石涛画语录》

[注释]

有笔有墨(三句)——谈绘画之笔墨,唐五代有“有笔有墨”、“有笔无墨”、“有墨无笔”之说,这种对绘画笔墨的评说,既指技法的差异,又涉及有关不同审美的品位和风格。

一偏——一个片面;偏于一面。

赋、受——先天的资质和后天的感受。

蒙养——《易·蒙》:“蒙以养正,圣功也。”孔颖达疏:“能以蒙昧隐默,自养正道,乃成至圣之功。”

生活——原意指人的各种活动。联系下文“此生活之大端”一句,此处石涛所谓“生活”之意,指自然界万物生动、鲜活之形态。

剥落——剥蚀脱落。

大端——最大的缘由。端:头;头绪,引申为缘由。

荐灵——奉献灵巧和智慧。灵也可作灵感解。

苟非其然——如果不是这样。

有体有用——有内在的本体,有外在的表现。体用:中国哲学的一对范畴。指本体和作用。一般认为“体”是根本的、内在的,“用”是“体”的外在表现。

崱屴——高耸貌。

漓岏——山高锐峻大貌。

足——充实;完备。

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山川脱胎于予也,予脱胎于山川也,搜尽奇峰打草稿也。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也,所以终归之于大涤也。(《山川章》第八)

——《石涛画语录》

[注释]

山川脱胎于予也(两句)——犹山川由我胸中孕育,脱胎而出,以新的面貌成我胸中之山,而我则师法于山川,脱颖而出,以新的感悟,自出机杼,独成一家。这里可作触景生情,以情写景,使作画处于情景交融、物我两忘的状态解。

迹化——犹物我心迹相互交融化为一体。迹:痕迹;脚印,犹轨迹。这里也可作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解。

笔之于皴也,开生面也。山之为形万状,则其开面非一端。世人知其皴,失却生面,纵使皴也,于山乎何有?或石或土,徒写其石与土,此方隅之皴也,非山川自具之皴也。如山川自具之皴,则有峰名各异,体奇面生,具状不等,故皴法自别。有卷云皴、劈斧皴、披麻皴、解索皴、鬼面皴、骷髅皴、乱柴皴、芝麻皴、金碧皴、玉屑皴、弹窝皴、矾头皴、没骨皴,皆是皴也。必因峰之体异,峰之面生,峰与皴合,皴自峰生。峰不能变皴之体用,皴却能资峰之形势。不得其峰,何以变?不得其皴,何以现?峰之变与不变,在于皴之现与不现。皴有是名,峰亦有是形。如天柱峰,明星峰,莲花峰,仙人峰,五老峰,七贤峰,云台峰,天马峰,狮子峰,蛾眉峰,琅玡峰,金轮峰,香炉峰,小华峰,匹练峰,回雁峰。是峰也,居其形;是皴也,开其面。然于运墨操笔之时,又何待有峰、皴之见?一画落纸,众画随之;一理才具,众理附之。审一画之来去,达众理之范围。山川之形势得定,古今之皴法不殊。山川之形势在画,画之蒙养在墨,墨之生活在操,操之作用在持。善操运者,内实而外空,因受一画之理而应诸万方,所以毫无悖谬。亦有内空而外实者,因法之化,不假思索,外形已具而内不载也。是故古之人,虚实中度,内外合操,画法变备,无疵无病。得蒙养之灵、运用之神。正则正,仄则仄,偏侧则偏侧。若夫面墙,尘蔽而物障,有不生憎于造化者乎?(《皴法章》第九)

——《石涛画语录》

[注释]

开生面——即别开生面、另辟新境之意。

卷云皴(十三句)——均为中国画技法名。各种皴法用于山水画,其命名具有一定的象形性,以不同的笔墨技法,笔的走势产生不同的效果。如卷云皴,亦称云头皴,其笔势如卷云状;劈斧皴,又称为斧劈皴,其笔势形如斧劈状等等。这里不一一详述。

资——取资;凭借。

一画落纸(四句)——谓运用上一画之法作画,各种画法自然能够随之贯通,掌握一画之理的才能,各种画理自然能够有所归附。才具:才能;才干。

持——保持。亦可作扶助,支持解。

悖谬——本指言行荒谬,不合事理。毫无悖谬,这里指作画毫无荒诞、不符画理之处。

外形已具而内不载也——犹景物外部的形态及表现的形式虽已具备,但其内容及内涵的精神气势并没有体现。

虚实中度(三句)——谓虚与实把握到适合的程度,内容和形式达到完美统一的表现,画法的变化齐备。

面墙——《书·周官》:“不学墙面”。孔传:“人而不学,其犹正墙面而立”。谓不学习之人,就如面对着墙一般,一无所见。后以“面墙”比喻不学。

古之人寄兴于笔墨,假道于山川,不化而应化,无为而有为,身不炫而名立,因有蒙养之功,生活之操,载之寰宇,已受山川之质也。以墨运观之,则受蒙养之任;以笔操观之,则受生活之任;以山川观之,则受胎骨之任;以鞹皴观之,则受画变之任;以沧海观之,则受天地之任;以坳堂观之,则受须臾之任;以无为观之,则受有为之任;以一画观之,则受万画之任;以虚腕观之,则受颖脱之任。有是任者,必先资其任之所任,然后可以施之于笔。如不资之,则局隘浅陋,有不任其任之所为。且天之任于山无穷。山之得体也以位,山之荐灵也以神,山之变幻也以化,山之蒙养也以仁,山之纵横也以动,山之潜伏也以静,山之拱揖也以礼,山之纡徐也以和,山之环聚也以谨,山之虚灵也以智,山之纯秀也以文,山之蹲跳也以武,山之峻厉也以险,山之逼汉也以高,山之浑厚也以洪,山之浅近也以小。此山受天之任而任,非山受任以任天也。人能受天之任而任,非山之任而任人也。由此推之,此山自任而任也,不能迁山之任而任也。是以仁者不迁于仁而乐山也。山有是任,水岂无任耶?水非无为而无任也。夫水:汪洋广泽也以德,卑下循礼也以义,潮汐不息也以道,决行激跃也以勇,潆洄

平一也以法,盈远通达也以察,沁泓鲜洁也以善,折旋朝东也以志。其水见任于瀛海溟渤之间者,非此素行其任,则又何能周天下之山川,通天下之血脉乎?人之所任于山而不任于水者,是犹沉于沧海而不知其岸也。亦犹岸之不知有沧海也。是故知者,知其畔岸,逝于川上,听于源泉而乐水也。非山之任,不足以见天下之广;非水之任,不足以见天下之大。非山之任水,不足以见乎周流;非水之任山,不足以见乎环抱。山水之任不着,则周流环抱无由;周流环抱不着,则蒙养生活无方。蒙养生活有操,而周流环抱有由;周流环抱有由,则山水之任息矣。吾人之任山水也,任不在广,则任其可制;任不在多,则任其可易。非易不能任多,非制不能任广。任不在笔,则任其可传;任不在墨,则任其可受;任不在山,则任其可静;任不在水,则任其可动;任不在古,则任其无荒;任不在今,则任其无障。是以古今不乱,笔墨常存,因其浃洽斯任

而已矣,然则此任者,诚蒙养生活之理,以一治万,以万治一。不任于山,不任于水,不任于笔墨,不任于古今,不任于圣人。是任也,是有其资者也。(《资任章》第十八)

——《石涛画语录》

[注释]

假道——借路。

不化而应化——以不变而应万变。化:变。

炫——夸耀。

则受蒙养之任——犹即已承担了蒙养之责任。“则受……之任”,下文中意同。受:接受;承受。这里作承担解。

坳堂——指地面上的低洼之处。

须臾——片刻。

颖脱——即“脱颖”。

是任——此任。

资其任之所任——犹凭借其责任之所承担的。资:凭借,前一“任”字,作责任解。后一“任”字作“承担”解。

以位——得以方位。位:方位;位置。

纡徐——缓步貌。

逼汉——迫近天河。汉:这里指天河。

洪——大。

迁——变易。

潆洄——水回旋貌。

沁泓鲜洁——犹渗入之水深且清新洁净。沁:渗入。泓:水深。鲜:新,这里作清新解。

瀛海溟渤——犹大海茫茫无际。瀛海:大海。溟渤:这里作茫茫无际解。

素——向来;一向。

不着——不显明。

制——控制。

易——更改;改变。这里作变化解。

无荒——没有恍惚。荒:通“恍”。荒忽,同“恍惚”,指隐约不可辩识。

无障——没有遮隔。

浃洽斯任——深入融洽此任。浃洽:深入沾润。《汉书·礼乐志》:“于是孜化浃洽。”颜师古注:“浃,彻也,洽,沾也”。后一般用为融洽、和洽之意。

是有其资者也——是具有其资质的人。资:资质,谓人的天资、禀赋。

写画凡未落笔先以神会,至落笔时,勿促迫,勿怠缓,勿陡削,勿散神,勿太舒

。务先精思天蒙,山川步武,林木位置。不是先生树,后布地,入于林,出于地也。以我襟含气度,不在山川林木之内,其精神驾驭于山川林木之外,随笔一落,随意一发,自成天蒙。处处通情,处处醒透,处处脱尘而生活,自脱天地牢笼之手,归于自然矣。

——石涛语,见庞元济《虚斋名画录》

[注释]

舒——伸展;舒畅。

天蒙——天之蒙懂。蒙懂:景物模糊不明貌。宋代米友仁的山水画,有人调侃其画,说:“解作无根树,能描蒙懂云”。

笔墨当随时代,犹诗文风气所转,上古之画迹简而意澹,如汉魏六朝之句;然中古之画如初唐盛唐雄浑壮丽;下古之画如晚唐之句,虽清丽而渐渐薄矣;到元则如阮籍王粲矣。倪黄辈如口诵陶潜之句,悲佳人之屡沐,从白水以枯煎,恐无复佳矣。

——《大涤子题画诗跋》卷一

[注释]

上古——即上代。

澹——“淡”的异体字。安静貌。

中古——即中叶;中世。泛指中期。

下古——即后世。

薄——浅薄。

阮籍(210-263)——三国魏文学家、思想家。字嗣宗,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与嵇康齐名,为“竹林七贤”之一。原有集,已散佚,后人辑有《阮嗣宗集》。

王粲(177-217)——汉末文学家。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人。为“建安七子”之一,与曹植并称“曹王”。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王侍中集》。

倪黄——指倪瓒、黄公望。元画家。

陶潜——即陶渊明(365或372或376-427),东晋大诗人。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着有《陶渊明集》。

悲佳人之屡沐,从白水以枯煎——语出《陶渊明集》卷六《闲情赋》。白水:见《古诗纪》:“逸诗篇名宁戚每见管仲,亟称曰:‘浩浩乎,倏倏乎’,管子不解,少妾解之。曰:‘宁子殆欲室也。古有白水之诗曰:浩浩者水,育育者鱼,未有室家,而召我安居。宁戚有伉俪之思,故陈此诗以见意’。”枯煎:枯竭且焦灼痛苦。

画有南北宗,书有二王法。张融有言:不恨臣无二王法,恨二王无臣法。今问南北宗,我宗耶?宗我耶?一时捧腹曰:我自用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