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古典艺术理论辑注
19104700000032

第32章 书论(16)

用笔不欲太肥,肥则形浊;又不欲太瘦,瘦则形枯;不欲多露锋芒,露则意不持重;不欲深藏圭角,藏则体不精神;不欲上大下小,不欲左高右低,不欲前多后少。欧阳率更结体太拘,而用笔特备众美,虽小楷而翰墨洒落,追踪钟、王,来者不能及也。颜、柳结体既异古人,用笔复溺于一偏,予评二家为书法之一变。数百年间人争效之,字画劲高明,固不为书法之无助,而魏、晋之风轨,则扫地矣。然柳氏大字偏傍清劲可喜,更为奇妙。近世亦有仿效之者,则俗浊不除,不足观。故知与其太肥,不若瘦硬也。(《用笔》)

——《续书谱》

[注释]

太肥——过于浓重。

瘦——细瘦。

形枯——形状干枯。

圭角——玉的棱角。指字的棱角。

溺——偏重于一面。

风轨——风范标准。

瘦硬——细瘦刚健。

草书之体,如人坐卧行立,揖逊忿争,乘舟跃马,歌舞擗踊,一切变态,非苟然者。又一字之体率有多变,有起有应,如此起者当如此应,各有义理。右军书“羲之”字、“当”字、“得”字、“慰”字最多,多至数十字无有同者,而未尝不同也,可谓所欲不逾矩矣。大凡学草书,先当取法张芝、皇象、索靖等章草,则结体平正,下笔有源。然后仿王右军,申之以变化,鼓之以奇崛。若泛学诸家,则字有工拙,笔多失误,当连者反断,当断者反续,不识向背,不知起止,不悟转换,随意用笔,任笔赋形,失误颠错,反为新奇。自大令以来,已如此矣,况今世哉!然而襟韵不高,记忆虽多,莫湔尘俗。若风神萧散,下笔便当过人。自唐以前多是独草,不过两字属连。累数十字而不断,号曰连绵、游丝,此虽出于古人,不足为奇,更成大病。古人作草,如今人作真,何尝苟且。其相连处,特是引带。尝考其字,是点画处皆重,非点画处偶相引带,其笔皆轻。虽复变化多端,未尝乱其法度。张颠、怀素最号野逸,不失此法。近代山谷老人,自谓得长沙三昧,草书之法至是又一变矣。流至于今,不可复观。唐太宗云:“行行若萦春蚓,字字如绾秋蛇。”恶无骨也。太抵用笔有缓有急,有有锋,有无锋,有承接上文,有牵引下字,乍徐还疾,忽往复收。缓以效古,急以出奇,有锋以耀其精神,无锋以含其气味。横斜曲直,钩环盘纡,皆以势为主。然不欲相带,则近于俗;横画不欲太长,长则转换迟;直画不欲太多,多则神痴。以捺代,以发代辵,辵亦以捺代之,唯丿则间用之。意尽则用悬针,意未尽须再生笔意,不若用垂露耳。(《草书》)

——《续书谱》

[注释]

擗踊——捶胸跃足。

苟然——轻率随便。

所欲不逾矩——随心所想没有超越规矩。语见《论语·为政》。

申之以变化,鼓之以奇崛——施展开来多有变化;行动起来多奇异突出。

不悟——不醒悟。

莫湔尘俗——不能涤去俗尘。

风神萧散——神采潇洒自如。

独草——一字一草。

属连——相连。

野逸——闲散飘逸

长沙三昧——怀素是长沙人,故名。三昧:真谛。

乍徐还疾——刚迟缓复又迅疾。

皆以势为主——都因字的势态为主。

神痴——神情呆板。

用笔如折钗股,如屋漏痕,如锥画沙,如壁坼。此皆后人之论。折钗股者,欲其屈折圆而有力;屋漏痕者,欲其横直匀而藏锋;锥画沙者,欲其无起止之迹;壁拆者,欲其无布置之巧。然皆不必若是,笔正则锋藏,笔偃则锋出,一起一倒,一晦一明,而神奇出焉。常欲笔锋在画中,则左右皆无病矣。故一点一画,皆有三转;一波一拂,皆有三折;一丿又有数样。一点者欲与画相应,两点者欲自相应,三点者必有一点起一点带一点应;四点者一起两带一应。《笔阵图》云:“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便不是书。”又如,当行草时尤当泯其棱角,以宽闲圆美为佳。“心正则笔正”,“意在笔前,字居心后”,皆名言也。故不得中行,与其工也宁拙,与其溺也宁劲,与其钝也宁速。然极须淘洗俗姿,则妙处自见矣。大抵执之欲紧,运之欲活,不可以指运笔,当以腕运笔。执之在手,手不主运;运之在腕,腕不主执。又作字者亦须略考篆文,须知点画来历先后。如“左”、“右”之不同,“刺”、“剌”之相异,“王”之与“玉”,“示”之与“衣”,以至“秦”、“奉”、“泰”、“春”,形同理殊,得其源本,斯不浮矣,孙氏有执、使、转、用之法:执为长短浅深,使为纵横牵掣,转为钩环盘纡,用为点画向背。岂苟然哉!(《用笔》)

——《续书谱》

[注释]

三转——指笔毫多次圆转运行。

三折——三过折笔。

——音围。

不得中行——不符合中庸之道的人。

与其工也宁拙——与其工整不如质朴。

与其溺也宁劲——与其纤柔不如刚劲。

与其钝也宁速——与其迟缓不如快疾。

篆文——大小篆。

孙氏有执、使、转、用之法——孙,指孙过庭。执,执笔。使,运笔。转,运笔时的转折。用,点画间架的布置。

凡作楷,墨欲干,然不可太燥。行草则燥润相杂,以润取研,以燥取险。墨浓则笔滞,燥则笔枯,亦不可不知也。笔欲锋长劲而圆:长则含墨,可以运动;劲则刚而有力,圆则妍美。予尝评世有三物,用不同而理相似:良弓引之则缓来,舍之则急往,世俗则谓之揭箭;好刀按之则曲,舍之则劲直如初,世俗谓之回性;笔锋亦欲如此,若一引之后,已曲不复挺,又安能如人意耶?故长而不劲,不如勿长;劲而不圆,不如不劲。盖纸笔墨,皆书法之助也。(《用墨》)

[注释]

引之——牵引

揭箭——拉箭。

回性——恢复原性。

尝夷考魏、晋行书,自有一体,与草书不同,大率变真,以便于挥运而已。草出于章,行出于真,虽曰行书,各有定体。纵复晋代诸贤,亦不相远。《兰亭记》及右军诸帖第一,谢安石、大令诸帖次之,颜、柳、苏、米,亦后世之可观者。大要以笔老为贵,少有失误,亦可辉映。所贵乎秾纤间出,血脉相连,筋骨老健,风神洒落,姿态备具,真有真之态度,行有行之态度,草有草之态度。必须博学,可以兼通。(《行书》)

——《续书谱》

[注释]

夷考——研究考察。

大率——大抵。

真有真之态度——真书有真书的体态。

摹书最易,唐太宗曰:“卧王蒙于纸中,坐徐偃于笔下。”亦可以嗤萧子云。唯初学书者不得不摹,亦以节度其手,易于成就。皆须是古人名笔,置之几案,悬之坐右,朝夕谛观,思其用笔之理,然后可以摹临。其次双钩蜡本,须精意摹拓,乃不失位置之美耳。临书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笔意,摹书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笔意。临书易进,摹书易忘,经意与不经意也。夫临摹之际,毫发失真,则神情顿异,所贵详谨。世所有《兰亭》何啻数百本,而定武为最佳。然定武本有数样,今取诸本参之,其位置、长短、小大,无不一同,而肥瘠、刚柔、工拙要妙之处,如人之面,无有同者。以此知定武虽石刻,又未必得真迹之风神矣。字书全以风神超迈为主,刻之金石,其可苟哉!双钩之法,须得墨晕不出字外,或廓填其内,或朱其背,正得肥瘦之本体。虽然,尤贵于瘦,使工人刻之,又从而刮治之,则瘦者亦变为肥矣。或云双钩时须倒置之,则亦无容私意于其间。诚使下本明,上纸薄,倒钩何害?若下本晦,上纸厚,却须能书者为之,发其笔意可也。夫锋铓圭角,字之精神,大抵双钩多失,此又须朱其背时,稍致意焉。(《临摹》)

——《续书谱》

[注释]

卧——平铺。王蒙——晋代书法家。

徐偃——其人不详。

节度——控制约束。

谛视——仔细端详。

何啻——何止。

定武——《定武兰亭》,北宋时于定武军(今河北定县)发现石刻本,世称定武本。

廓填其内——四周填其内。

朱其背——在字的背面涂红色。

私意——自己的主意。

笔得墨则瘦,得朱则肥,故书丹尤以瘦为奇。而圆熟美润常有余,燥劲老古常不足,朱使然也。欲刻者不失真,未有若书丹者。然书时盘薄不无少劳,韦仲将升高书凌云台板,下则须发已白,艺成而下,斯之谓欤。若仲繇、李邕又自刻之,可谓癖矣。(《书丹》)

——《续书谱》

[注释]

韦仲将——三国魏书法家。据南朝宋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载:魏明帝起凌云台,误先钉榜而未题,以笼盛韦,辘轳长絙引之,使就榜书之,榜去地二十五丈,韦甚危惧,下则须发皆白。

书丹——碑刻时,先用红笔在碑石上写上要刻的文字,俗称“书丹”。

艺之至,未始不与精神通,其说见于昌黎《送高闲序》。孙过庭云:“一时而书,有乖有合,合则流媚,乖则雕疏。神怡务闲,一合也;感惠徇知,二合也;时和气润,三合也;纸墨相发,四合也;偶然欲书,五合也。心遽体留,一乖也;意违势屈,二乖也;风燥日炎,三乖也;纸墨不称,四乖也;情怠手阑,五乖也。乖合之际,优劣互差。”(《情性》)

[注释]

昌黎——指韩愈。《送高闲序》——即《送高闲上人序》。

神怡务闲——心情愉悦而安闲。

感惠徇知——承受惠恩依徇知交。

时和气润——天气宜人气候和润。

纸墨相发——纸墨皆称心意。

心遽体留——心急体不适。

意违势屈——违背己意,迫从权势。

情怠手阑——心情懒散,手腕不顺。

字有藏锋出锋之异,粲然盈楮,欲其首尾相应,上下相接为佳。后学之士,随所记忆,图写其形,未能涵容,皆支离而不相贯穿。《黄庭》小楷与《乐毅论》不同,《东方朔画赞》又与《兰亭》殊旨,一时下笔,各有其势,固应尔也。予尝历观古之名书,无不点画振动,如见其挥运之时。山谷云:“字中有笔,如禅句中有眼。”岂我欺哉!(《血脉》)

——《续书谱》

[注释]

盈楮——满纸。

涵容——包容。

支离——分散。

《黄庭》——《黄庭经》,王羲之书。

固应尔也——本应如此。

禅句中有眼——禅语中有好的句子。

方圆者,真草之体用。真贵方,草贵圆。方者参之以圆,圆者参之以方,斯为妙矣。然而方圆曲直,不可显露,直须函泳一出于自然,如草书尤忌横直分明,横直多则字有积薪、束苇之状,而无萧散之气,时时出之,斯为妙矣。(《方圆》)

——《续书谱》

[注释]

一出于自然——全都出于自然。

向背者,如人之顾盼指画,相揖相背,发于左者应于右,起于上者伏于下。大要点画之间,施设各有情理,求之古人,右军盖为独步。(《向背》)

假如立人、挑土、“田”、“王”、“衣”、“示”,一切偏旁皆须令狭长,则右有余地矣。在右者亦然,不可太密太巧。太密、太巧是唐人之病也。假如“口”字,在左者皆须与上齐,“呜”、“呼”、“喉”、“咙”等是也;在右者皆须与下齐,“和”、“扣”等是也。又如“宀”头须令覆其下,“走”、“辵”皆须能承其上。审是其轻重,使相负荷,计其大小,使相副称为善。(《位置》)

——《续书谱》

[注释]

施设——布置。

书以疏为风神,密为老气。如“佳”之四横,“川”之三直,“鱼”之四点,“书”之九画,必须下笔劲净,疏密停匀为佳。当疏不疏,反为寒气;当密不密,必至雕疏。(《疏密》)

——《续书谱》

[注释]

寒气——精神不足。

风神者,一须人品高,二须师法古,三须纸笔佳,四须险劲,五须高明,六须润泽,七须向背得宜,八须时出新意。则自然长者如秀整之士,短者如精悍之徒,瘦者如山泽之臞,肥者如贵游之子,劲者如武夫,媚者如美女,敧斜如醉仙,端楷如贤士。(《风神》)

——《续书谱》

[注释]

险劲——峻峭有力。

长者如秀整之士——长的像隽秀整齐之士人。

山泽之臞——民间清瘦之儒士。

端楷——端正楷模。

迟以取妍,速以取劲。先必能速,然后能迟。若素不能速而专事迟,则无神气;若专事速,又多失势。(《迟速》)

——《续书谱》

[注释]

若素不能速而专事迟——如果平常不能急速而专门从事迟缓凝重。

失势——失去态势。

下笔之初,有搭锋者,有折锋者,其一字之体,定于初下笔。凡作字,第一字多是折锋,第二三字承上笔势,多是搭锋。第一字之间,右边多是折锋,应其左故也。又有平起者,如隶画,藏锋者,如篆画。大要折搭多精神,平藏善含蓄,兼之则妙矣。(《笔锋》)

——《续书谱》

[注释]

搭锋——连锋。

折锋——折笔。

应——照应。

折搭——折锋和搭锋。

平藏——平起和藏锋。

明·解缙

解缙(1369-1415)——明学者、书法家。江西吉水人。字大绅。洪武进士,授中书庶吉士,上万言书,批评太祖,罢八年。永乐初,任翰林学士,主持纂修《永乐大典》,很受成祖重视。永乐五年(1470)以“泄禁中语”、“廷试读卷不公”,谪广西。八年入京奏事,适成祖不在京师,谒太子而还,乃以“无人臣礼”罪,下狱,后在狱中被杀。着有《文毅集》、《春雨杂述》等。《春雨杂述》中论述书法的有《学书法》、《草书法》、《评书》、《书学详说》、《书学传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