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画论大辞典
19105200000102

第102章 中国画论词句篇(82)

【新安画派】清代弘仁、查士标、汪之瑞、孙逸,是安徽歙县或休宁县人,休宁本歙县地,古名海阳;隋唐时,两县均为新安郡治,故后人合称他们为“新安四家”,亦称“海阳四家”。有人将他们称为“新安画派”(新《辞海·新安派》),欠妥。他们虽都以学元人为主,都属文人画范畴,并非一派。清代石涛题弘仁《晓江风便图》卷(安徽省博物馆藏)云:“笔墨高秀,自云林之后罕见,渐公得之一变,后诸公虽学云林,而实是渐公一派,公游黄山最久,故得黄山之真性情也。”清代张庚《国朝画征录》卷下云:“新安画家多宗清法者,盖渐师导先路也。”由此得知,“新安画派”,即以弘仁为领袖的新安一批画家,他们不是“海阳四家”,而是师法弘仁的一批画家。弘仁的弟子很多,佼佼者有江注、祝昌、姚宋等人。在弘仁以后的徽州画家多受其影响,其中吴定、汪朴等较为优秀。清代张庚《浦山论画》指出:“新安自渐师以云林见长,人多趋之,不失之结,即失之疏,是亦一派也。”学弘仁者虽多,但仅墨守师法,得其皮毛,缺少自己的创造,正如清代周亮工《读画录》卷二所说:“其门徒赝作甚多,然匡骨耳,此直须另觅云林矣。”(周积寅)

【江西画派】简称“江西派”。以清初画家罗牧为代表。画山水得法于同里魏石床,笔意在董源、黄公望之间。多水墨,很少着色。林壑深秀,墨气滃然。江、淮间颇有学之者,称为“江西画派”。《中国书画辞典》误将王概、龚贤、樊圻列入“江西画派”。(周积寅)

【常州画派】清张庚《国朝画征录》卷下云:“近日无论江南、江北,莫不家南田而户正叔,遂有‘常州派’之目。”清方薰《山静居画论》也云:“南田氏得徐家心印,写生一派,有起衰之功。”恽寿平(1633~1690),清代画家。初名格,字寿平,以字行。改字正叔,号南田,江苏武进人。初善山水后主攻花卉。以徐崇嗣没骨法为归,也很可能受同里明代孙隆没骨图的启示。作画时却全以写生为基础,凡是写生,必折是花插之瓶中,极力摹写,得其活色生香而后已。在表现对象时,他既不用墨线钩轮廓,也不以墨作底子,而善用色渲染,点染并用,粉笔带脂,妙极自然,用笔工整俊秀,敷色明丽,有一种清新简逸的韵味。既不属于“黄家富贵”,也有别于“徐熙野逸”,更不同于孙隆写意没骨泼辣,意在创造明洁淡雅如笼纱如水洗淇花瑶草的理想化之美的境界。张庚论他的画是“一洗时习,独开生面,为写生正派,由是海内学者宗之”。他自己也说:“近日写生家多宗余没骨花图,一变秾丽俗习,以供时目,然传模既久,相为滥觞,余故亟构宋人淡雅一种,欲使脂粉华靡之态,复还本色。”“常州派”花卉画的影响播及很广。在当时亲受恽寿平指授的就有马元驭、范廷镇、邹显吉、恽冰、张子畏等人。与恽寿平同时同里的唐苂,画风与寿平相似。恽寿平尝言:“余与唐匹士研思写生,每论黄筌过于工整,赵昌未脱刻画,徐熙无径辙可得,未始难取,则惟当精求没骨,酌论古今,参之造化,以为损益。”论述了他们创作没骨花卉的精辟见解,可见他们的艺术思想是相通的。这种没骨花卉的新风格新技法,为清统治者所欣赏,被奉为“写生(花鸟)正派”。恽寿平之后,“常州派”影响就更大了,在康熙、雍正间左右宫廷内外花鸟画坛,统治整个清一代。据文献记载,传这一派的有一百余人,仅恽氏一族,就达数十人之多。(周积寅)

【南苹画派】清代画家沈铨(1682~1760尚在),字南苹,号衡之,浙江德清县双林镇人。工花鸟走兽。学黄筌、边景昭、吕纪等人画法。主张写生、创造,自成一家。构图常置于空旷的自然环境中,花鸟钩勒工致精细,渲染秾丽脱俗,而配景树石坡草却吸收晚清画家写意和钩花点叶画法之长,工笔与写意、水墨与重彩结合,自然妥帖,得天真之美。其侄沈天骧、弟子郑培、高钧、高乾、梁基、童衡、徐芬、吴琦、汪清、陆仁心等人,所作花鸟皆传“南苹工丽之致”,称之为中国的“南苹画派”。

雍正九年他应日本幕府之邀请,携弟子赴日本长崎,传授画艺,学者甚众,着名的有熊斐、宋紫石、鹤亭、黑川龙王、熊斐文、真村芦江、诸葛监、森兰斋、建部凌岳等人,总称为日本的“南苹画派”,亦称“花鸟写生画派。”因为他们活动在不同地区,又产生了长崎、大阪、京都、江户南苹画派支派。(周积寅)

【娄东画派】简称“娄东派”。以清代山水画家王原祁为代表。王原祁(1642~1715),字茂京,号麓台,江苏太仓人。王时敏孙,画山水少承家学,仿元四家,以黄公望为宗。喜用干笔焦墨,层层皴擦,用笔沉着,自称笔端有“金刚杵”。设色长于浅绛;其重彩之处,青绿朱赭,相映鲜明,有独到处。具有熟不甜,生而涩,淡而厚,实而清的艺术特色。功力颇深,惟丘壑缺乏变化。名重于康熙(1661~1722)间,其家族及其子孙学他的有王昱、王三锡、王愫、王宝林、王璸、王馥、王应绶、王述缙、王凤仪、王宜、王宸、王子若、王诘、王映山、王溥、王应魁、王采苹、王采蘩等。王昱、王愫、王宸、王玖合称“小四王”,王三锡、王廷元、王廷周、王鸣韶合称“后四王”。其弟子及其传派者,画史记载的就一百一十余人,比较重要的有黄鼎、王敬铭、金永熙、李永熙、李为宪、曹培源、华鲲、温仪、唐岱、盛大士、黄均、王学浩等。因娄江(即刘河)东经王原祁家乡太仓,故人称“娄东派”。此派与“虞山派”崇古摹拟风尚,为清代中叶两大画派,受到统治者扶持,成了清一代正统,对后世影响颇大。(周积寅)

【虞山画派】简称“虞山派”。以清代山水画家王翚为代表。王翚(1632~1717),字石谷,号耕烟散人,江苏常熟人。先后师王鉴、王时敏,并取法唐五代宋元诸家,以南宗笔墨写北宗丘壑,作品虽多仿古,但在一定程度上能把临古与写景相结合,风格清丽深秀,晚年略为奔放,有苍茫之致。

尝奉诏作《南巡图》称旨,康熙赐书“山水清晖”四字以宠之,有“画圣”之称。其子孙中传其家学的有王畴、王复祥、王大椿、王玖、王廷元、王廷周等十余人。弟子及其传派者,见于画史记载的近八十人。着名的如杨晋、顾昉、徐政、蔡远、荣林、沈桂、胡节、徐溶、宋骏业、唐俊、顾卓、王俊、姚匡、徐学坚、袁慰祖、杨灰、释上睿等。因王翚家乡常熟有虞山,故有“虞山派”之称。此派与“娄东派”崇古摹拟风尚,为清代中叶两大画派,受到统治者扶持,成了清代正统,对后世影响颇大。(周积寅)

【指头画派】指头画简称“指画”,是中国画的一种特殊画法,其特点在指头之运墨运线,具有特殊性能情趣,形成其特殊风格,非毛笔所能代替。它创始于清初高其佩。在高氏之前,历代诸画史画迹着述中,未见以此长着称的。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只是记载唐代张璪画古松,喜用秃笔或以手摸绢素一事;清代方薰《山静居画论》因谓“指头画起于张璪”。近人潘天寿指出:“原张氏以运用秃笔双管见长,未曾以指头作画,倘谓张氏以指头涂摸绢素为开指头画之先河,则或可耳。”高其佩(1672~1734),字韦之,号且园,辽宁铁岭人。他曾临摹古代名画十数年,其山水、人物受明吴伟影响;还画过极工细的山水、花鸟,学元人陈琳、张守中两家。直至中年,自觉不能更进,日思夜梦,遂改用指头作画。在不断实践中,创造了各种表现技法,运指如写字,或如隶楷,或如行草,转折顿挫,富有变化,达到指墨运化无痕,凡花鸟、虫鱼、走兽、人物、山水,信手而得。喜作大幅,气势磅礴,意趣高华,亦常作册页,无不入微。指头虽能作各种线条,但不能烘染设色,故还需借助于用笔。高氏的这种新的画法,颇受社会喜爱,学之者甚众,形成“指头画派”。其亲承弟子及直接继承高氏指头画法的有甘怀园、赵成穆、高璥、高秉、高藏、李世倬、朱伦瀚、甘士调、傅雯等。(周积寅)

【天都画派】程嘉燧(1565~1644),明代画家、文学家。字孟阳,号松园,安徽休宁人。工画山水,学倪瓒、黄公望,笔墨疏放秀逸。李永昌,明代画家。字周生,安徽休宁人。工山水,似沈周,仿倪瓒。休宁在黄山西北部,黄山有天都峰,故清代画家龚贤自题《山水》横披称他们两人“俱天都人”,并说“孟阳开天都一派,至周生始气足力大”,“后来方式玉、王尊素、僧渐江、吴岱观、汪无瑞(之瑞)、孙无益(逸)、程穆清、查二瞻(士标)又皆学此二人者也。诸君子亦皆天都人,故曰天都派。”其中渐江、查士标、孙逸、汪之瑞成就最突出,故画史上称之为“新安四家”或“海阳四家”。(周积寅)

【姑熟画派】萧云从(1596~1673),明末清初画家。字尺木,号默思,安徽芜湖人。善画山水,延倪、黄之法,笔意清疏韵秀,饶有逸致,自成一格。兼长人物。学者有其弟云倩,子一荐、一萁、一阳,侄一芸等,人称“姑熟画派”。(周积寅)

【京江画派】张崟(1761~1829),清代画家。字宝厓,号夕庵,江苏丹徒(今镇江)人。擅画山水,受元代王蒙,明代沈周、文徵明,清初龚贤影响而自成一家。笔意古逸,颇见苍秀。当时从他学画或受他影响的有数十人,遍于江南一带,时称京江画派。其中较有成就的弟子有几谷、徐妙庭、郭琏、陈咏、殿烺、曹沂等人。其子深,画传家学。此派盛于道光、咸丰间,咸丰、同治之后,渐趋衰落。(周积寅)

【海上画派】简称“海派”。鸦片战争以后,上海成为我国对外的重要商埠,经济得到迅猛的发展。在古今文化杂呈、中西文化交融的情况下,画坛上出现了“海上画派”,活动于晚清民国年间,对推动中国绘画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赵之谦为开派者,领军人物前期为任伯年,后期为吴昌硕。

主要成员有任熊、任薰、虚谷、蒲华、王一亭等。其派的主要特点:鲜明的时代感,明显的商品性,大胆吸收西画艺术语言,雅俗共赏。有人将此期间各地流入上海的画人皆列入其派,欠妥。如陆恢、吴大澂、吴待秋、冯超然、吴谷祥、何维朴、杨伯润、胡三桥、胡璋等着名画家,虽有一定的艺术成就,但毕竟徘徊于文、沈、“四王”等传统之中,缺乏新鲜的时代感。他们只能称之为海上画家,而不能称之为“海上画派”画家。(李万才)

【岭南画派】简称“岭南派”。黄鸿仪《岭南清·吴昌硕《菊石图》画派》释云:“二十世纪初,中国大地上发生一场风云舒卷、浮沉动荡的大变革。画家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经历了辛亥革命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洗礼,以革命者的高度社会责任感,在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间,他们提出‘改造国魂’的口号,以倡导‘艺术革命’,建立‘现代国画’为宗旨;以折衷中西、融会古今为道路;以形神兼备、雅俗共赏为理想;以兼工带写、彩墨并重为特色。他们借鉴日本明治维新后,日本画家参酌西方绘画以革新日本画的经验,对旧国画进行改造和革新,使中国画朝着现代化、民族化、大众化的方向发展。

他们以极大的勇气与毅力,冲击弥漫画界蹈袭仿古恶习,摆脱旧文化传统羁绊,努力反映现实生活,注重选择有时代气息与前人未曾表现的题材。

重视写生、师法造化,给中国画注入生机,堪称中国画革新先行者。”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都是广东番禹人,又都是居廉的门生(高奇峰幼随兄剑父学画,也可说是出自居氏门下)。他们不仅里籍、师承相同,在人生理想、艺术观念、志趣、主张和艺术语言、风格也相类似。于是美术史论家对其绘画艺术与卓越贡献冠以岭南画派。该派的主要传人有方人定、黎雄才、关山月、赵少昂、杨善深等。(周积寅)

中国画评赏论

1.品评论

【品评】简称品。《资治通鉴》卷六十五:“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叶子《黄宾虹山水画艺术论·再说品评》云:“品评是中国古代画论中经常用来排列次第或划分风格典型的方法,也是对画家整个艺术成就和价值特色的基本估价,是审美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具体评论画家或论述一件作品时,往往又以品为依据,从而作为对绘画作品作出某种规定性的依据。从某种意义上说,品评是古代中国画的专用术语,而现在,则以评论南宋·马远《白蔷薇图》中“神品”鉴藏印或批评二语代之。”“品评,主要用于品味、评论,是对绘画作品作批评。品评的态度应该是科学的、实事求是的、不杂情感的。”中国画品评风气,在魏晋时已开其端,到南北朝而大盛。东晋顾恺之《论画》当推为一篇绘画品评最早的文献。南齐谢赫《画品》乃是中国第一部具有科学性、系统性的绘画品评专着。他在此书中提出了有名的“六法”论,并以此为准则,将从三国到萧梁的二十七位重要画家的艺术,分为六品,一一作了评价。由于艺术见地不同,他把后世十分推崇的顾恺之列为第三品,并说他“迹不迨意,声过其实”,因而招致南朝陈姚最的不满,在其《续画品·序》中提出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