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画论大辞典
19105200000045

第45章 中国画论词句篇(25)

【心存目想】北宋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七《书画》:“迪曰:‘此不难耳,汝当先求一败墙,张绢素讫,倚之败墙之上,朝夕观之,观之既久,隔素见败墙之上,高平曲折,皆成山水之象。心存目想,高者为山,下者为水,坎者为谷,缺者为涧,显者为近,晦者为远。’”所谓“心存目想”就是依据自然之变化,把所看到的自然景象通过主观的思维过程,充分发挥其想象,心领神会,创造出自然灵动的画面。(荆琦王媛)

【神游】明代何良俊《四友斋画论》:“然于语言文字之间,使人想象终不得其面目。不若图之缣素,则其山水之幽深,烟云之吞吐,一举目皆在,而得以神游其间,顾不胜于文章万万耶?”这里提到的“神游”是指品评山水画时的审美主体主观的思维活动,是人的心理想象和思想活动,仿佛身临其境。何良俊接着又说“必欲如宗少文之澄怀观道而神游其中者,盖旷百劫而未见一人者欤!”宗少文就是南朝的着名画家宗炳,他开创了“澄怀观道,卧以游之”的山水画欣赏方式。带着清静、淡定,没有任何杂念的心情去观赏山水画作品,如同走进了真实的名山大川之中,体味灵趣,舒畅精神,这便是“神游”。北宋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有:“烟霞仙圣,此人情所常愿而不得见也。”明代王履在《画楷序》中写到:“神游虚无,悟入恍惚”,王绂在《书画传习录》中有:“盖言学者不当刻舟求剑,胶柱而鼓瑟也。然必神游象外,方能意到圜中。”

这些对山水画创作和欣赏的词句一直以来成为品评山水画的圭臬和理论依据,明代何良俊正是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神游”,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心理对审美感悟的延续。如今“神游”一词,不仅用于评价山水画作,也适用于描绘其它艺术的审美心理活动。(荆琦王媛)

【神行】明代唐志契《绘事微言》:“写画也不必写到,若笔笔写到便俗。落笔之间,若欲到不到便稚。惟习学纯熟,游戏三昧,一浓一淡,自有神行。”神到写不到乃佳。至于染,又要染到,古人云:“宁可画不到,不可染不到。”神行:神游。精神或梦魂往游其境。(周积寅)

【神会心谋】清代方薰《山静居画论》:“古人不作,手迹犹存,当想其未画时,如何胸次寥廓?

欲画时如何解衣盘礴?既画时如何经营惨淡?如何纵横挥洒?如何泼墨设色?必神会心谋,捉笔时张、吴、董、巨如在上下左右。”《中国书画辞典》释云:“指人的精神、意识相会意、相理解,心里在运筹。”(王凤珠)

【想象】北宋邵雍《伊川击壤集》:“形容出造化,想象成天地。”明代唐志契《绘事微言·画要读书》:“昔人评大年画谓胸中必有千卷书,非真有千卷书也。盖大年以宋宗室不得远游,每集四方远客山人,纵谈名山大川,以为古今之快,能动笔者便令其想象而出之。”指思考形象的一种思维活动。在绘画创作构思过程中,想象具有重要的作用,能映现和改造记忆中的表象,或者再经过形象的联想、幻想、推测和虚构,创造新的艺术形象。

【心游目想】清代王昱《东庄论画》:“绝处逢生,禅机妙用,六法亦然,到得绝处,不用着忙,不用做作,心游目想,忽有妙会,信手拈来,头头是道。”是指画家在艺术构思中,心思游动于具体物像之间,眼不离开外物形体而进行想象。南朝陈姚最《续画品录》评谢赫画时云:“目想毫发,皆无遗失。”这里所提的“目想”也即是指经过仔细观察的想象活动。“心游目想”是指绘画创作中的构思环节,在对具体物象观察了解后,结合自己的艺术创作经验不断地深入观察研究,并在脑中进行概括、取舍、分析、总结,将艺术形象初步在心中形成,然后才落墨于纸进行表现。(万叶)

4.凝虑论

【凝虑】凝虑者,凝神静虑也。与“运思”、“凝思”、“精思”、“澄虑”等概念相通,是艺术构思过程中偏于思维方面的概念。它是在“感物”、“感兴”、“神思”、“情理”等基础上进行的一系列的思维活动。其内容包括题材的选炼、主题的确定、形象的孕育、意境的酝酿、体裁的选取、情节的设置、布局的思考以及表现形式(笔墨、设色等)的设计等。艺术构思就是将画家胸中构思成熟的艺术意象物化为艺术形象的过程。在艺术构思过程中,画家应当凝神静虑,体察所表现的物象,使物我为一。这种“物我为一”是《庄子》一书所反复强调的一个物我交融的审美观点。《齐物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合一。”并以庄周梦蝶的寓言,生动地描述了“身与物化”的审美境界。这种“物我为一”的“物化”理论对中国画创作实践发生很大影响。北宋苏轼:“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南宋罗大经:“不知我之为草虫耶?草虫之为我耶?”

清代石涛:“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也。”无不直接通过“物化”,表现出绘画创作中主客体交流所创造的优美意境。清代恽寿平提出的“摄情”说,其特征就是“物化”。南朝陈姚最首次提出绘画创造要“心敏手运”。其后,在艺术构思中,十分强调心手相应,所谓“不滞于手,不凝于心”(唐代张彦远语);“得于心,应于手”(唐代符载语);“得心应手,意到便成”(北宋沈括语);“发于心,领于目,应于手”(清代丁皋语)。北宋苏轼对“内”与“外”、“心”与“手”的辩证统一关系作了论述,指出“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只有心手相应,才能“形真而圆,神和而全”。“意匠惨淡经营中”是唐代杜甫题画诗句。“意匠”,指画家艺术创作构思之功,在心中形成的主客观统一的艺术意象;“惨淡经营”,指在构图上必须进行一番苦心经营。

所谓“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唐代杜甫语),“非十日五日而成一石一水也,在画时意象经营,先具胸中丘壑,落笔自然神速”(清代方薰语)。说明画家作画严肃认真的艺术态度,做到“意在笔先”。“意在笔先”语出(传)唐代王维《山水论》。

意,即立意构思。谓作画先构思成熟,然后下笔。

南宋邓椿“九朽一罢”之旨,“即是意在笔先之道”(清代沈宗骞语)。“胸有成竹”是北宋文同关于绘画创造将形象当成一个完整的整体来构思的着名理论。到了清代郑板桥则大大地丰富并发展了这一理论。他提出的“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创作三段论,形象地说明了绘画创造从自然形象——艺术意象——艺术形象的全过程。并引发出“有成竹与无成竹,其实只是一个道理”的精辟见解。“有成竹与无成竹”实际上是有法与无法的关系,对写意画创作构思影响深远。黄宾虹提出“三思而后行”说:“一是作画之前有所思,此即构思;二是笔笔有所思,此即笔无妄下;三是边画边思。”大大丰富了凝虑的内涵。(周积寅)

【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庄子·达生》:“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佝偻者承蜩,犹掇之也。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吾处身也,若厥株拘;吾执臂也,若槁木蜩翼之知。吾不仅不测,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孔子顾谓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佝偻丈人之谓乎!’”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就某一具体之艺术活动而言,忘去艺术对象以外之一切,以全神凝注于对象之上,此即所谓‘用志不分’‘乃凝于神’之神,是心与蜩的合一,手(技巧)与心的合一。三者合为一体,此之谓凝于神庄子所要求的艺术创造,必须如造物者之‘雕刻众形而不为巧’,即巧而忘其为巧,创造而忘其为创造,则创造便能完全合乎物的本质本性。这才是最高的艺术创造。但这必须通过精神与技巧的修养而始能达到。”(荆琦)

【心敏手运】南朝陈姚最《续画品·湘东殿下》:“右天挺命世,幼禀生知,学穷性表,心师造化,非复景行所能希涉。画有六法,真仙为难,王于象人,特尽神妙,心敏手运,不加点治。”所谓“心敏”是指创作者的思维敏捷,已将客观事物映于胸中,形成为成熟的艺术意象;“手运”是指得心应手,运用手中之笔表现所要描绘的对象,抒发心中情感。心敏是手运的前提,胸中有物才能做到手中传情。画家只有感悟到事物的本质而获得了对象的神韵,心领神会、心思通窍,才能灵活运用手中之笔。“心敏手运”是心和手的结合,不仅人物画的创作如此,其他艺术形式也同样需要遵循此一规律,因此后世将其作为创作思维过程的要求之一。清代石涛在《题画》中就讲到:“写画凡未落笔先以神会,至落笔时,勿促迫,勿怠缓,勿陡削,勿散神,勿太舒,务先精思天蒙随笔一落,随意一发,自成天蒙。”《芥子园画传》中也有:“含之胸中,出之腕下,不在色相求之矣。”(荆琦王媛)

【意在笔先】亦作“意在笔前”、“意存笔先”、“意居笔先”。东晋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夫欲书者,先干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传)唐代王维《山水论》:“凡画山水,意在笔先。”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论顾陆张吴用笔》:“顾恺之之迹紧劲联绵,循环超忽,调格逸易,风趋电疾,意存笔先,画尽意在,所以全神气也。”

清代黄钺《二十四画品》:“六法之难,气韵为最,意居笔先,妙在画外。”“意在笔先”,谓写字、作画先立意构思成熟,然后下笔。(周积寅)

【意先】清代笪重光《画筌》:“前人有题后画,当未画而意先。”意先即意在笔先的意思。见“意在笔先”条。(王凤珠)

【未画之先,不见所画;既画之后,无复有画】清代戴熙《习苦斋画絮》:“纸如大地,心如水银,遇孔即出,随空而入。未画之先,不见所画;既画之后,无复有画。”其意是说,画家在作画之前,必处于构思阶段,所谓意在笔先,在心中形成一种意象,人称腹稿,或称“胸中之竹”,当然看不到所画的画了。画家以随心所欲、出神入化的笔墨手段,将意象变成了艺术形象,绝无斧凿痕,生动逼真,有天然之美,故使人不再感到是画出来的画。

这与唐代白居易评赞萧悦画竹“下笔独逼真”、“举头忽看不似画,低头静叫疑有声”是同一意思。(周积寅王凤珠)

【立身画外,存心画中】清代唐岱《绘事发微·读书》:“胸中具上下千古之思,腕下具纵横万里之势。立身画外,存心画中,泼墨挥毫,皆成天趣,读书之功,焉可少哉!”立身画外:指画家的品德修炼、读书修养对绘画创作的重要作用。存心画中:指画家在绘画中要凝神静思,专心致志,并在这种状态中借助笔墨技巧、章法构思来创作绘画作品。(陶明君)

【凝神定照】唐代朱景玄《唐朝名画录·序》:“夫画者以人物居先,禽兽次之,山水次之,楼殿屋木次之。何者?前朝陆探微屋木居第一,皆以人物禽兽,移生动质,变态不穷,凝神定照,固为难也。”凝神:聚精会神。定照:定下心来细看,观察。朱景玄赞陆探微能够克服人物禽兽由于活动而形态不易把握的困难,通过凝神定照准确描绘出对象的精神特征。(邵晓峰)

【意匠】唐代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先帝天马玉花骢,画工如山貌不同。是日牵来赤墀下,迥立阊阁生长风。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

“意匠”是指认真构思,匠心独运。李可染先生曾说过:“中国艺术的意匠,在世界艺术中是很了不起的,没有意匠就没有中国艺术。”可见意匠在创作中的重要性。(王媛)

【心匠】北宋米芾《画史》:“山水心匠自得处高也。”南宋赵希鹄《洞天清禄》:“山水初无金碧、水墨之分,要在心匠布置如何耳。”心匠即“意匠”。见“意匠”条。(王凤珠)

【惨淡经营】唐代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惨淡经营”是指经过反复的思考、琢磨,苦心经营。(王媛)

【匠心】唐代张祜《题王右丞山水障》诗:“精华在笔端,咫尺匠心难。”谓精思巧构,如工匠的运用心意。亦称“匠意”。北宋黄伯思《东观余论·跋盘线图后》卷下:“所画物象匠意简古,笔势若出一手。”(周积寅)

【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唐代杜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

能事不受相促迫,王宰始肯留真迹。”北宋郭熙、郭思《林泉高致·画诀》及清代盛大士《溪山卧游录》、松年《颐园论画》等画论着作中均引用之。清代方薰《山静居画论》释云:“杜陵谓十日一水,五日一石者,非用笔十日五日而成一水一石也。在画时意象经营,先具胸中丘壑,落墨自然神速。”是谓画家创作时认真构思、良苦用心。(王凤珠)

【不滞于手,不凝于心】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论顾陆张吴用笔》:“夫运思挥毫,自以为画,则愈失于画矣;运思挥毫,意不在于画,故得于画矣。不滞于手,不凝于心,不知然而然;虽弯弧挺刃植柱构梁,则界笔直尺,岂得入于其间矣。”俞剑华注译《中国画论选读》:“手不沾滞,心不拘束,随笔挥洒,不知不觉能画出气韵生动的好画来。”(周积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