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画论大辞典
19105200000056

第56章 中国画论词句篇(36)

中国画作品构成论

1.章法论

【章法】章法就是画面的布局,即构图法,东晋顾恺之称作“置陈布势”,南齐谢赫“六法”论中叫做“经营位置”。

“经营位置”在“六法”中极为重要,唐代张彦远认为这是“画之总要”。明代李日华说:“大都画法以布置意象为第一。”清代邹一桂说:“以六法言,当以经营为第一。”清代方薰说:“丘壑生发不已,时出新意,别开生面。”清代蒋和也说:“章法未到而笔法到者,如升堂而未入室;笔法未到而章法到者,画必脱稿于古人。”可见,章法位置之妙与不妙,关系到作品之成败。唐宋以来,画家们“惨淡经营”,所谓“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创造了许多不朽之作。

明清,由于摹古画风盛行,不少画家脱离生活,跳不出古人的圈子,在创作上,“多究心笔墨,而于章法位置往往忽之”,结果“但摹真影稿”,“只习得搬前换后法耳”,造成“十幅如一幅”、“千手雷同”的状况,受到了当时画论家沈颢、笪重光、方薰、范玑等人的尖锐批评。

中国画章法讲究立意定景,要求在画面上“远则取其势,近则取其质”,根据画面结构的需要,运用宾主、呼应、远近、开合、虚实、露藏、繁简、疏密、纵横、参差、动静、奇正、取舍等对立统一法则来布置章法,并巧妙地处理画面的空白,使无画处皆成妙境。

中国人有着“细细看,面面观”、“看得透,窥其穿”的习惯要求,看山水,既要求从山下看到山上,山前看到山后,还要求从房子外面看到房子里面。

但这种要求不是索取导游图,而是为了饱览大自然的美,使“咫尺之图,写千里之景,东西南北,宛尔目前”,要求画面做到“收敛众景,发之图素”,“囊藏万里,都在阿堵中”。

为此,中国画家在长期艺术实践中,特别在山水画的构图上提出了中国画取景原理,即宋代郭熙的平远、高远、深远“三远法”。它不同于后起的西洋风景画透视,西洋画透视扎根于不变的视点,由科学方法加以探求,难于自由挥洒,以致画山水只能表现一两层;至于高山大岳的层层悉见,长江万里的处处可现,若用西洋画焦点透视是无能为力的。只有中国画“三远法”,才冲破焦点透视的羁绊,进入表现的自由王国。

近人对于中国画往往用“散点透视”这个名词,其实并不恰当。因为中国画上皆用均角透视,线均平行,并无焦点,所以不能称“散点透视”,若必须起一个名字,可以叫“无点透视”。试将《清明上河图卷》加以测量,就可发现,并无焦点,但是那种近大远小的感觉却很真实,这也正是中西画法区别显着的地方。(周积寅)

【丘壑】①北宋王安石《九井》诗:“山川有理有崩竭,丘壑自古相盈虚。”指山陵和溪谷;《北史·魏收传》:“不养忘于丘壑,不待价于城市。”泛指幽辟之地;东晋谢灵运《斋中读书》诗:“昔余游京华,未尝废丘壑。”指隐居者居住的地方;金代王若虚《茅先生道院记》:“虽寄迹市朝,而丘壑之念未尝一日忘。”指隐逸。②北宋黄庭坚《题子瞻枯木》:“胸中元自有丘壑,故作老木盘风霜。”比喻深远的意境;明代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成立鄞鄂,随手写出,皆为山水传神。”指胸中山水。③龚贤语,见清代周二学《一角编》乙册:“丘壑虽云在画最为末着,恐笔墨真而丘壑寻常,无以引卧游之兴。”指山水画的艺术形象。④龚贤《柴丈画说》:“先言笔法,再论墨气,更讲丘壑,气韵不可说,三者得而气韵生矣。”此指山水画位置或构图、章法。(周积寅)

【位置】南齐谢赫《画品》:“六法者何五经营位置是也。”清代王昱《东庄论画》:“作画先定位置。何谓位置?阴阳、向背、纵横、起伏、开合、锁结、回抱、钩托、过接、映带,须跌宕欹侧,舒卷自如。”指绘画构图布局中要配置适宜,意匠经营。(王凤珠)

【经营位置】南齐谢赫《画品》论画“六法”:“六法者何?一曰气韵生动是也,二曰骨法用笔是也;三曰应物象形是也;四曰随类赋彩是也;五曰经营位置是也;六曰传移模写是也。”“经营位置”,又称“布局”、“构局”、“章法”、“结构”,今称“构图法”。在“六法”中,“经营位置”虽居第五法,但极为重要。唐代张彦远认为是“画之总要”(《历代名画记》);明代李日华说:“大都画法以布置意象为第一。”(《竹画媵》)清代方薰说:“凡作画多究心笔墨,而于章法位置往往忽之,不知古人丘壑生发不已,时出新意,别开生面,皆胸中先成章法位置之妙也。”(《山静居画论》)清代蒋和也说:“章法未到而笔法到者,如升堂而未入室;笔法未到而章法到者,画必脱稿于古人。”(《学画杂论》)可见,“经营位置”之妙与不妙,直接关系到作品之成与败。

因此,必须要求画家在“经营位置”上花一番苦工夫。首先要求“意在笔先”(传唐代王维《山水论》),“立意定景”(北宋郭熙语),做到“得之于心,应之于手”(北宋韩拙《山水纯全集》)。所谓“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唐代杜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九朽一罢”(南宋邓椿《画继》)、“每画图一幅,忘坐亦忘眠”(清代石涛《大涤子题画诗跋》卷一),都说明画家“惨淡经营”的严肃精神。“经营位置”强调得“势”:东晋顾恺之《论画》有“置陈布势”说;(传)五代后梁荆浩《山水节要》要求“远则取其势,近则取其质”;清代范玑《过云庐画论》认为“作画莫难于丘壑,丘壑之难在夺势,势不夺则境无夷险也”。古今优秀作品,不论是画“华岳千寻”,还是画“长江万里”,总是使人感到有气魄,这是在表现上获得取势、布势、写势的成功。根据画面结构的需要,运用宾主、呼应(顾盼)、远近、开合、虚实、藏露、繁简、疏密、纵横、参差、动静、奇正、乱整、取舍等对立统一法则来布置章法。并合理地处理好画面的空白,使无画处皆成妙境。在山水画的构图上,北宋郭熙提出了平远、高远、深远“三远法”,这与后起的西洋画空间处理运用焦点透视不同。近现代一些画论家谈中国山水画章法时往往喜欢用“散点透视”一词以区别于西洋画的焦点透视,其实并不准确,因为中国画上,皆用均角透视,线均平行,无法成焦点,故不能称之“焦点透视”。若必须起一个名字,可以叫做“无点透视”。试将《清明上河图》卷加以测量,就可以发现,并无焦点,但是那种近大远小的感觉很真实,这也是中西画法区别显着的地方。中国画在一幅作品构图中,可以冲破艺术在时间上的束缚。北宋沈括《梦溪笔谈》就有“王维画物多不问四时”的记载。如画花卉,往往以桃、杏、芙蓉、莲花同画一景。南唐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卷中的主人翁韩熙载在同一幅画中,巧妙地用屏风、帐帏隔着,一共出现了五次,这种通景的形式,就是冲破绘画艺术在时间上的束缚的杰出创造。(周积寅)

【位置巧变,理应天真,作用纵横,功齐造化】北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三》“皇弟嘉王”条:“位置巧变,理应天真,作用纵横,功齐造化。”意为构图的灵活变化,其理应合了心灵感受写物之“真”,画法自由无碍,创作出的绘画作品好比大自然的鬼斧神造之功那样生动而有趣味。(孔六庆)

【体法】南齐谢赫《画品》“吴暕”条:“体法雅媚,制置才巧。”指绘画的格局法式。(王凤珠)

【章法者,以一幅之大势而言】清代邹一桂《小山画谱》卷二:“章法者,以一幅之大势而言。”

其意思是说花卉画的章法,以一画之大的气势来说,就是要处理好宾主、虚实、疏密、参差之对立统一关系,这就是所谓“阴阳昼夜消息之理”。(王凤珠)

【作画先定位置】清代画家王昱《东庄论画》:“作画先定位置,次讲笔墨。何谓位置?阴阳、向背、纵横、起伏、开合、锁结、回抱、钩托、过接、映带,须跌宕欹侧,舒卷自如。”只有先定好位置关系,才能谈笔墨问题。掌握构图规律,有助于对艺术技巧其他环节的理解,也有助于把艺术构思化作具体的艺术形象。清代华琳也认为作画必先定位置,然后落笔,《南宗抉秘》云:“作画惟丘壑为难,过庸不可,过奇不可。古人作画,于通幅之屈伸变换,穿插映带,蜿蜒曲折,皆惨淡经营,然后落笔。故文必俶诡而不平,理境幽深而不晦。使人观之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而又一气婉转,非堆砌成篇,乃得山川真正灵秀之气。”清代邹一桂《小山画谱·六法前后》中有云:“愚谓即以六法言,亦当以经营为第一,用笔次之。傅彩又次之,传模应不在画内,而气韵则画成后得之。一举即谋气韵,从何着手?以气韵为第一者,乃鉴赏家言,非作家也。”邹一桂此说充分肯定了经营位置在绘画创作中的首要地位。总之,绘画的位置经营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一幅画的整体效果,构图时要有全局观点,不局限于一角,务得通盘贯气之局势。只有这样整个画面才能成为一个和谐的整体。(韩飞燕)

【住而不住,尽而不尽】清代王昱《东庄论画》:“凡画之起结最为紧要,一起如奔马绝尘,须勒得住,而有住而不住之势。一结如众流归海,要收得尽,而又有尽而不尽之意。”“这是绘画构图的经验之谈。‘住而不住’言起手之势,既要有奔马绝尘般的气概,劈空杀纸,又要有沉着冷静的头脑,驾驭得住这气势,使之在收与放的矛盾中形成。这样气势才不会单薄。‘尽而不尽’言布局布景势尽收结,既应回顾照应,使画面形势如众流归海,浑然一体,又不要收结得过死,须使笔有尽而意无尽。”(周锋编着《丹青意趣——绘画艺术文粹》)(荆琦)

【丘壑内融】清代王昱《东庄论画》:“学画最要虚心探讨,不可稍有得意处,便栩栩自负。见人之作,吹毛求疵。惟见胜己者,勤加咨询,见不如己者,内自省察。知有名迹,偏访借观,嘘吸其神韵,长我之识见。而游名山,更觉天然图画,足以开拓心胸,自然丘壑内融,众美集腕,便成名笔矣。”指将自然界幽深的山水融汇于胸中,所谓胸有丘壑。(荆琦)

【腹稿】清代华翼纶《画说》:“自一尺以及寻丈,总宜一笔鼓铸,枝枝节节而为之,索索无生气矣。古法以木炭朽摹,或用淡墨先定局段然后画之。余谓独有执滞之患,不若用腹稿,将纸打开一看,略一凝思,布置从而为之,变化在心,造化在手。”指绘画不必先朽定草图,而是在内心起稿。

经过深思熟虑的构思,直接挥毫绘图,并根据创作中的具体情况的变化加以调整和修改,这样能取得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而不至由于草图的限定显得刻板。(万叶)

【章法未到而笔法到者,笔法未到而章法到者】清代蒋和《学画杂论·章法》:“山峰有高下,山脉有钩连,树木有参差,水口有远近,及屋宇楼观布置各得其所,即是好章法。章法未到而笔法到者,如升堂而未入室;笔法未到而章法到者,画必脱稿于古人。笔法论,一笔两笔言其始;章法论,全篇巨幅论其终。笔法须细玩,章法一望而知。笔法在纯熟,章法在布置。”仅能“笔法”精到,画者只是入门的水平,只有“笔法”“章法”俱备,才能说明画家的学识修养和绘画技巧达到了一定的水平。清代方薰在《山静居画论》中提出章法位置的创新对艺术品的总体效果有很大的影响:“凡作画者多究心笔墨,而于章法位置往往忽之,不知古人丘壑生发不已,时出新意,别开生面,皆胸中先成章法位置之妙也。一如作文在立意布局,新警乃佳,不然缀辞徒工,不过陈言而已。”章法艺术是中国画的重要组成部分,黄宾虹指出“古人章法不忌雷同,而笔墨各优劣”,即是说明传统中国画重笔墨轻章法的局限性。须知,孤立地注重笔线墨韵质量,终究会影响作品的整体效果。在修炼笔墨功夫的同时,追求章法的灵活变通的表现方式,应该引起画家们高度重视的。(韩飞燕)

【章法位置总要灵气往来】清代秦祖永《桐阴论画》:“山水之要,宁空毋实,故章法位置,总要灵气往来,不可窒塞。”《书画篆刻实用辞典》释云:“古人认为,无论山水花卉,章法虽萦纡高下,而气脉却要贯串。也就是说,画面的笔墨布设要有隐约显露的脉络贯串(亦即笔路要清),笔墨的间架要节节有呼应关照(这不仅与章法的节律性有关,且与走笔运墨的气韵关系至为密切),这样才能使画面清气往来,灵光浮溢。”(王凤珠)

【无层次而有层次者佳】清代笪重光《画筌》:“无层次而有层次者佳,有层次而无层次者拙。”“无层次”是指画面艺术形象与笔墨关系之间浑然一体和谐统一的意思。在无层次里看到有层次,即在浑然一体的画中体现出丰富的笔墨层次,以及丰富的造型语言,这样的作品可以被称作佳作,有的绘画作品第一印象还可以,但再细细观看就无所回味了,这就是“有层次而无层次”的作品,只能称为拙劣之作。(陈见东)

【条理脉络四者乃作画之最要】清代沈宗骞《芥舟学画编·平贴》:“条理脉络四者乃作画之最要。”沈宗骞释云:“条者,统领所合而分之不使纷散漫也;理者,节所乱而整之不使欹侧也;脉则贯之隐而不见者,所谓灰线也;络则贯之显而可见者,所谓纲目也。”(杨修红耿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