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中国民俗旅游
19107100000035

第35章 节日礼仪民俗旅游(6)

3.悬棺葬的葬式与葬法

悬棺葬是一种十分奇特的丧葬习俗,它的葬式与葬法迥异于别的丧葬类型。其所反映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

(1)葬式

悬棺葬不同于崖葬,它和崖葬的本质区别在于墓地必选在临江面海(水)的悬崖峭壁上。棺木距水面一般十几米至数十米不等,甚至有的高达百米或几百米。这种依山傍水的地理环境是悬棺葬文化内涵的特点之一。

闽江支流九曲溪两岸,沉江及其支流酉水两岸,长江及其支流黄柏河、九湾溪、龙船河沿岸,金沙江支流横江和牛寨河两岸,鸥江支流松阳溪畔的悬棺葬无不如此。悬棺葬具安置的方式,大体有以下几种:

①木桩架壑式。棺木一头置于天然岩洞或岩石裂缝之中,另一头架于绝壁的木桩之上。这种形式在福建崇安武夷山悬棺葬中较为多见。由于年代久远,船棺坠毁后,岩壁上残留着许多木桩。这种方式又被人们称为“虹桥板”“仙人晾衣”。

②天然洞穴式。利用临河峭壁上天然洞穴略加修整,然后置棺其内,这种形式在我国各地悬棺葬中普遍存在。

③人工开凿横穴式。在临江崖壁上用人工开凿出长方形横龛,置棺其内,棺侧外露。这种形式存在于四川南部和长江三峡、云南盐津和镇雄、贵州东北,以及湖南慈利、桃源等地。

④人工开凿方穴式。在临江崖壁上用人工开凿出方洞,置棺其内。这种形式在湖南湘西、四川、贵州和湖北等地一些地方较为常见。

⑤悬崖木桩式。在临江崖壁上,开凿出长、宽约10~15厘米的小方孔,打入木桩,然后架棺其上。这种形式多见于四川南部的珙县、兴文县、高县、筠连县和滇东北的盐津、镇雄等地。

此外还有将棺木置在临江悬崖峭壁凸出或凹下的岩石上。葬具多成船形棺,也有整木挖凿而成的圆形棺、方形棺,还有用木板拼合的棺。总的来说,悬棺葬中绝大多数葬具是整木刮制而成,棺身、棺盖均用子母口套合,多数棺木上凿有方孔。

(2)葬法

将重达数百公斤的棺木搁置到几十米,甚至数百米高的悬崖峭壁之上,主要通过以下两种方法:

栈道法。一般用在崖壁距江面高度不大的情况下。从地表往上沿崖面打洞插桩,架上横木,建立栈道,通过栈道升置悬棺。如瞿塘峡西口南岸孟良梯,现存65个方形凿孔,分三段“之”字形排列,转折处多一两个凿孔,这便是升置悬棺用的栈道遗迹。

悬索下柩法。面对峭立的山崖,下有湍急的河水,悬棺民族发明了“自山上悬索下柩”的方法,即从山崖背后或侧面较为平缓的地方将棺木运至悬崖峭壁的顶部,再从山顶将棺木吊下去。悬棺棺身带柄,或者棺身、棺盖的头、尾两端均凿有几个方孔,便是系绳索做升降的明证。

【思考题】

1.传统婚姻民俗的有哪些观念和特征?

2.悬棺葬的地理分布特点有哪些?

第三节节日、礼仪民俗与旅游

我国的节日民俗丰富多样,色彩斑斓,是一座丰富的宝藏,其中有许多资源可以开发利用,使其为旅游事业的发展发挥应有的效能。

一、节日民俗与旅游

(一)节日民俗与旅游的互动关系

节日民俗与旅游具有天然的联系。首先,从节日与旅游的关系看,旅游本是节日的民俗活动内容之一,许多节日有旅游游乐的活动;节日以其特殊的有利条件和多姿多彩的民俗内容吸引旅游者,使其成为最佳的旅游日期。其次,从旅游对节日的影响来说,旅游能吸引更多的人参加节日活动,它能使传统节日(民俗节日)焕发新的活力,并能促使新的节日及新的节日民俗的发生发展。节日民俗和旅游可说是一对亲密的伙伴,两者存在着互相依赖,互相促进的联系。

1.节日是旅游的载体

节日有各种各样的民俗活动,旅游是其中之一。节日旅游在古今社会广泛存在。在古代社会,许多岁时节日都有相沿成习的旅游活动。春节是一年一度最热闹的大节,据《梦粱录》记载,南宗时,临安(今杭州)人已有春节出外游玩的风习,“不论贫富,游玩琳宫梵宇,竟日不绝。”《清嘉录》记清代苏州人过春节,“诸丛林各建岁醮,士女游玩琳宫梵宇,或烧香答愿。自此翩翩征逐,无论远近,随意所之。”《燕京岁时记》也称,清代北京过春节,有钱的官宦人家纷纷乘车马外出游玩。“貂裘蟒服,道路纷驰,真有车如流水、马如游龙之盛。”这些记载描述了古代春节游玩的快乐景象。古代的春节活动从正月初一开始持续到正月十五,与元宵节相连。

元宵节晚上张灯放焰火,把游乐活动推向高潮。古代城市为严格治安,平日多有宵禁,但元宵节破例允许士民通宵观灯,形成了家家外出,万人空巷的观灯盛景。连平时不大出门的妇女这时也纷纷联袂而出,结伴群游,俗称“走百病”“走三桥”。从旅游的角度看,古人的元宵节是古代特有的全民夜游节日。元宵过后至清明是春游的大好季节。《武林旧事》记载,南宋都城自收灯后,贵宦巨室皆争先去郊外游玩,谓之“探春”。“探春”过后,又有“放春”“踏春”,都是春游之意。此段日子春游虽多,但相对集中的日子是花朝节、上巳节和清明节。

花朝节在农历二月份,《梦粱录》称,这一日,城里居民纷纷赶往郊外或城内名园观花赏柳。三月三日上巳节是古代的春游节日,人们多去郊外水边游憩。古人对清明踏青的记载就更多了。如《松窗梦语》称,清明及霜降时节,杭州阖城士女尽出西郊,逐队寻芳,荡桨于西湖中,歌声满道,箫鼓相闻。《帝京景物略》记北京三月清明,男女外出扫墓,完毕后不急于回去,而是“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陶庵梦忆》也记载,绍兴人扫墓之后,必定就路之所近,游览庵堂、寺院与士大夫家的花园,这些扫墓实际已成了变相的旅游。现代的节日旅游比古代更加丰富。

现代社会不仅有自古代传承下来的传统节日旅游,而且有许多现代节日(准民俗节日)旅游。国庆节、劳动节、元旦等节日都放假,节日期间,街上人流熙攘,商场、餐馆、公园、剧场、电影院、展览馆等场所到处可以见到游玩的人,不少人还去外地甚至国外旅游度假。现代的新兴地方节日也有许多旅游活动的内容。旅游作为时髦的名词,在新兴节日中频频亮相。这说明,在现代节日民俗中,旅游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2.节日是最吸引旅游者的旅游佳期

旅游可以在节日进行,也可在平日进行,但节日旅游的人数总要超过平日,主要是受以下因素的影响。

(1)节日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

节日期间,人们可以参加各种平日没有的活动,特别是庆贺性、娱乐性的民俗活动,从中感受到欢快、热烈的气氛。节日还能见到平日不易见到的许多民俗风情,这对于满足人们愉悦身心的旅游要求和猎奇、思古等旅游心理是十分重要的。

(2)节日期间人们有较多的闲暇时间

我国传统的岁时节日多处于农闲季节,与农耕生产的时间相协调。古代的政府机构、学校等逢重大节日多休假。现代社会,国家对许多重要的纪念节日或传统节日也规定了休假制度。因此,节日时期,人们有较多的闲暇时间,能够参加旅游娱乐的活动。

(3)节日期间人们的消费观念异于平日

节日是一些特殊的日期,成年累月的节日民俗文化积淀在人们头脑中形成了强烈的过节意识。过节时,人们花钱一般总是比较大方,有异于平日。过节的花费增加不仅用在吃、穿、送礼方面,而且用在旅游玩乐方面,这也是节日旅游兴旺的因素之一。节日旅游具有的有利因素是其发展的重要条件。

事实上,节日旅游无论在古代或是现代,都深受人们的欢迎。《雍洛灵异小录》记载,唐代元宵节放灯三日,京城内的寺观街巷到处张灯,士女倾城出游,车马塞途,观灯者被人流裹挟着前行。《清嘉录》亦记载,苏州人在端午节看划龙船,“男女耆稚,倾城出游。高楼邃阁,罗绮如云,山塘七里,几无驻足之地。河中画楫,栉比如鱼鳞,亦无行舟之路。欢呼笑语之声,遐迩振动。……入夜,燃灯万盏,烛星吐丹,波月摇白,尤为奇观。”古人过节游乐的热闹景象于今日读来足以使人感动。现代节日旅游的盛况比古代更胜一筹。如1994年深圳举办的中国鼓文化节,邀请全国各地40多个不同鼓种的代表队前来表演。西安的鼓乐、延安的腰鼓、新疆的手鼓、湖北的渔鼓、湖南的花鼓、潮汕的苏锣鼓、广西的铜鼓、东北满族的八角鼓、福建与浙江的十番锣鼓等风格迥异的各种鼓乐竞相演奏。在鼓文化节半个月中,深圳市始终沉浸在节奏强烈、振奋人心的阵阵鼓乐声中,吸引了众多旅游宾客前往观赏。

古今节日旅游的盛况表明,节日是对大众最有吸引力的旅游佳期,也是开展民俗旅游的最佳形式之一。

3.旅游赋予传统节日新的活力

现代社会中,一些传统节日由于种种原因正趋衰落,特别是一些地方性的传统节日,由于多年不举行活动,只有一些老年人还能依稀记得。这些节日若不加以拯救,便有自然消亡的可能。拯救传统节日的出路何在?有些地方部门想到了旅游。他们把传统节日与旅游相结合,让传统节日中富有特色的民俗活动成为旅游观光的内容。这些尝试有的已得到成功。如浙江金华有斗牛的传统习俗,但近半个世纪以来,此项活动已销声匿迹,渐为人们淡忘。1986年,金华市设立斗牛节,恢复了传统的斗牛活动,以后每年举行。斗牛节期间,全市挑选100头壮牛参加角斗,场面壮观,吸引了大批中外游客前往观光。金华斗牛这颗古老习俗的明珠,在现代旅游的带动下重又恢复光彩。又如,浙江湖州在历史上有举办蚕花节的传统,每年清明前后,农村有造蚕花、选蚕花姑娘、祭蚕花娘娘、办蚕花展、踏排船比赛、标杆船上演杂技等多项蚕花节民俗活动。蚕花节在一段时间里被作为封建迷信受到批判,停止了数十年。

1995年后,当地政府决定恢复蚕花节。除了原有的民俗活动外,又新增科技交流、旅游、经贸等内容,使湮没多年的蚕花节重又焕发了活力。旅游对于一些现代社会仍然流行的传统节日也有相当的促进作用。五月端午赛龙舟是经年不断的节日民俗,近年来,许多地方在旅游上做文章,把赛龙舟的活动推向世界。如湖南岳阳举行的汨罗江龙舟竞赛已发展为国际性的龙舟节。自1989年开始,每年都有来自全国和世界各地的龙舟队参赛。龙舟节期间,前来参赛和观光的中外游客齐集汨罗江畔,给古城岳阳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繁盛景象。

4.旅游促进新兴节日产生发展

旅游对新兴节日(准民俗节日)及新的节日民俗的产生发展更是作用巨大。新兴节日的设置大多与各地发展旅游、商贸的目的有关,其中有许多是直接以旅游节来冠名的。据吴昌华编着的《节海导游》一书统计,1986~1997年10年间各地出现的各类新兴节日374个。其中,以民俗活动为主题的有164个,冠以旅游节名称的有19个,名称中出现“国际”字样的有84个,出现“中国”字样的有76个。这说明各类新兴节日有许多是取材于传统民俗,也有许多是以旅游或国际交流为目的的。还有许多新兴节日尽管名称中没有旅游和国际交流的字眼,但活动中有与旅游相关的内容。

新兴节日在国家有关部门发起的旅游活动中担任重要角色,如92中国友好观光年、97中国旅游年中都有一大批新兴节日被确定为全国重要旅游节庆活动,其中有许多新兴节日便是在这些旅游高潮年中产生的。

(二)节日民俗旅游的类型

节日民俗旅游是指以节日为形式,以节日中的民俗活动为观赏对象的旅游行为。它可分为传统节日民俗旅游和现代节日民俗旅游两大类型。

1.传统节日民俗旅游

常见的传统节日民俗旅游有以下几种:

(1)逛集市庙会。传统节日的集市庙会上,有各种民间艺人表演游戏杂耍,小商小贩出售小吃、民间玩具、工艺品等,吸引游人驻足观览。这种逛街的游乐方式自古以来即存在,《清嘉录》记载,清代苏州春节时,玄妙观是游人云集的场所。观内三清殿上有卖字画的商铺,乡人争买芒神春牛图。空地上小商贩搭建篷帐,鬻卖糖果、小吃、玩具;卖艺者各献所长,表演“高杆”“走索”“穿跟斗”“吞剑”“弄刀”“弄瓮”等绝技,还有撮戏法、猴戏、木人头戏、隔壁戏、百鸟像声、西洋镜、说因果、摊簧等各色演出,游客竞相观览,热闹非常。春节逛街等节日旅游方式至今仍然流行。

(2)参加或观看文化游乐活动。文化游乐是传统节日民俗的内容之一,也是节日民俗旅游游乐的重要项目。节日期间,人们或亲自参加赛马、射箭、唱歌、跳舞、耍龙、舞狮等文化游乐活动,或以旁观者身份看他人表演,两者都是节日旅游游乐的方式。

(3)参加祓禊、踏青、登高等活动。祓禊、踏青和登高是在野外的活动,这些活动具有亲近大自然的性质。少数民族节日也有此类活动,如藏族洗澡节去河里洗澡,林卡节去郊外野餐等。

(4)参加烧香、拜神、还愿等活动。传统节日中有许多与宗教有关的节日,在这些节日中,善男信女要去寺庙、道观等处进香还愿,礼拜神佛。寺庙、道观等多在风景优美之处,进香者往往借此机会旅游,这也是传统节日旅游常见的方式之一。